1、成都市某高校室内空气细菌污染的监测与分析作者:王跃 杨涛, 任宴梅, 周雁, 李艳花, 张秀梅 薛小莉【摘要】 目的 了解高校校园室内空气中微生物污染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以保障学生身体健康。方法 采用自然沉降法对学生宿舍、电子阅览室、食堂、教室、实验室等场所 25 个采样点进行室内空气细菌总数检测。结果 除 1 间男生宿舍外,校园室内细菌浓度均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学生宿舍空气微生物质量与性别有一定关联。结论 高校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尤其应当加强学生的卫生健康教育,搞好个人和室内卫生,同时应当加强电子阅览室及学生宿舍等场所的室内空气流
2、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细菌浓度; 高校【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of bacteria pollution of indoor air in a university in Chengdu and to consider w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under this situation.Methods The method of nature sedimentation was taken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in the
3、air.Ten student dormitories(five boys dorms and five girls dorms),two electronic reading rooms,three dining rooms,six classrooms and four laboratories were chosen for the investigation.Results Except one boys dorm,the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in the air of checked rooms was eligible.The results also
4、showed that the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in the air of the dormitories was related to students gender.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of indoor air.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hygienic condi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where students are studying a
5、nd living.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ut on the education of the hygiene health to students and the rooms should be kept a good ventilation condition.【Key words】 air pollution;bacterial concentration;university高等院校是一个群体聚居的公共场所,高校学生每天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故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身体健康。空气微生物含量的多少,是空气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参数1,2,可以反映
6、所在区域的空气质量。因此,检测校园公共环境空气中的细菌污染状况,对校园环境卫生管理、保障校内人员健康以及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与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对成都某高校的学生宿舍、食堂、教室、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室内环境空气中细菌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以此为基础提出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来控制环境微生物的污染,从而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1 对象与方法1.1 监测对象电子阅览室 2 个、学生食堂 3 个、教室 6 个、学生宿舍 10 个(其中女生宿舍 5 个、男生宿舍 5 个)、学生实验室 4 个。1.2 采样点设置按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7、3 的要求进行。每个监测目标设置 5 个采样点,即室内墙角对角线交点为一采样点,该交点与四墙角连线的中点为另外 4 个采样点。采样高度为 1.5 m.采样点应远离墙壁 l m 以上,并避开空调、门窗等空气流通处。1.3 空气样品采集与细菌培养采用自然沉降法采集样品。采样时,将营养琼脂平板置于采样点,打开皿盖,于空气中暴露 5 min,盖上皿盖,翻转平板,经 37、24 h 培养后,计数每块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求出全部采样点的平均菌落数。根据奥梅梁斯基公式计算空气细菌总数。细菌总数(cfu/m3)= 50 000N/AT,式中:A:平板面积(cm2);T:平板暴露时间(min);N:平均菌落数(
8、cfu/平皿)。1.4 评价标准依据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室内空气菌落总数2 500 cfu/cm3 为合格,超过以上结果为不合格。1.5 统计分析数据用表示,采用 SPSS 13.0 软件进行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校园不同场所空气中细菌浓度检测对校园内共 25 个不同功能区进行采样分析,除了有一间学生宿舍细菌数超标外,其余各检测点的合格率均为 100%(表 1)。表 1 校园不同场所空气中细菌浓度检测结果2.2 学生宿舍空气中细菌浓度检测共检测 10 间学生宿舍,其中男生宿舍 5 间,女生宿舍 5 间。两者空气中细菌浓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生宿舍的
9、菌落均数高于女生宿舍,且有 1 间男生宿舍空气中细菌浓度明显超标,达到 3 065.207 cfu/m3(表 2)。表 2 学生宿舍空气中细菌浓度检测3 讨论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是衡量室内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空气中细菌浓度为 700l 800 cfu/m3 时,有发生空气感染的明显危险因素,当180 cfu/m3 时,就安全得多4。根据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室内空气菌落总数2 500 cfu/m3 为合格。从表 1 可见,本次检测的校园不同功能区中,除 1 个学生宿舍细菌总数不合格外,绝大多数室内空气中微生物含量处于合格范围内。但同
10、时也应当注意到,在检测的 25 个不同功能区中,有 19 个检测点的空气中细菌浓度超过 700 cfu/m3,表明这些区域仍然存在空气感染的明显危险因素,应当注意加强细菌浓度的监测与控制。影响校园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程度的因素较多,包括人群密度、人员活动时间长短、建筑物座向、楼层、通风换气状况、采光条件、季节(主要是温度和湿度)以及人为因素(生活习惯、保洁方法)等5。从本次检测结果可以看出,食堂、实验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区域由于学校统一安排专职保洁人员清洁维护,其各个监测点之间的细菌浓度差异较小;而宿舍和教室是由同学自己清洁维护,由于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及打扫情况不同,各个监测点之间菌落总数存在较大的差
11、异。由此提醒我们,学校应当对学生加强个人卫生管理,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以及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爱护环境卫生。在本研究调查的所有监测点中,电子阅览室内的菌落均数最高,微生物污染相对严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电子阅览室中电脑多而密集,且由于使用空调器,很少开窗换气,导致室内长期处于密闭状态。因此,对电子阅览室也应当定期通风换气,可有效降低单位体积内空气的细菌量。学生宿舍的细菌浓度在所有监测点中也是比较高的。这可能与学生普遍不太注重寝室卫生的打扫,同时与宿舍空间相对狭小、杂物堆放较多、人员密度相对较高、通风不足等因素有关。此外,在对学生宿舍的监测分析中发现,与女生宿舍相比,男生宿
12、舍的菌落总数普遍高,且不同寝室的细菌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6。在监测的 5间男生宿舍中,其中 1 间宿舍的菌落总数明显超标,达到 3 065.207 cfu/m3.这可能因为男生的运动量更大,更易出汗,更易滋生微生物。同时也反映出男、女生在卫生习惯上差别较大。女生更注重个人卫生和室内环境保洁,因而宿舍空气质量较好。而男生平时不太注意个人卫生和室内清洁,随地乱放杂物,造成空气中细菌污染较重。因此,男生们更应该注意平时的卫生习惯以及寝室的环境卫生,并保持寝室良好的通风。总体来说,该高校总体上空气状况较好,但电子阅览室和学生宿舍卫生状况仍有待改善。对学生宿舍尤其应当加强卫生管理,
13、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宿舍卫生评比检查,以督促学生搞好个人卫生和寝室卫生。一般来说,电子阅览室管理比较规范,清洁卫生保持较好,但还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动,如此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室内微生物污染状况。【参考文献】1 郁庆福,杨均培.卫生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8492.2 欧阳友生,谢小保,陈仪本,等.广州市空气微生物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3):4751.3 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医学安全所.GB/T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实施指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4 于玺华.现代空气微生物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45.5 王兰萍.校园空气微生物污染的监测与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11):13541355.6 伍伟飞,郭小飞,罗荣明,等.大学学生宿舍内空气细菌污染情况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