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世紀以來古文字構形研究概述葉玉英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古文字構形研究是指探索古文字的構成方式和演變規律的學問。具體包括古文字的產生,古文字的初始形態,古文字構形的基本分類,六書分析,古文字中的繁化、簡化、類化、音化、分化、美化、符號化、變形音化、訛變、借筆等問題。 1縱觀古文字研究一百來年的歷史,古文字構形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特點是重視文字的產生、文字的初始形態、古文字構形的基本分類、六書分析的研究,時間大約是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第二階段指的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文字構形演變規律的探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學術界對古文字構形的研究進入了理論構
2、建期,古文字構形理論趨於系統化,古文字構形學逐漸形成一個理論分支。古文字構形是古文字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文字構形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是古文字學日益成熟的標誌之一,因此對古文字構形研究作一個全面的回顧和總結十分必要。本文所要論及的古文字指說文小篆以前的所有文字(說文小篆除外,但包括說文古文、籒文)。一 古文字構形理論的初步架構1899 年殷墟甲骨發現以後,中國文字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即開始了真正意義的古文字研究。學者們不再局限于說文研究,金文也不仅仅被用於訂補說文,甲骨文、金文考釋工作全面展開。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古文字考釋成果可謂碩果累累,但古文字學作為一門學科尚未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理論。
3、唐蘭先生首先意識到理論建設對於學科發展的重要意義。1935 年,他撰成古文字學導論。這是最早的一部關於古文字構形理論的專著。 2導論涉及的古文字構形問題有:(一)中國文字的起源及其產生的時代。唐先生批駁了八卦說、結繩說和倉頡造字說,認為文字的產生是自然趨勢,並非一兩個1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1 頁。2 在唐蘭先生之前,清代學者王筠在說文釋例中談到不少文字構形規律。如“兩借” 、 “文飾” 、 “分別文” “體同音義異” 、 “或體” 、 “俗體” 、 “籀文好重疊”等,但王筠的研究局限于說文小篆,且以六書為框架。孫詒讓在古籀拾遺 、 古籀餘論中成功地採用
4、偏旁分析法來考釋古文字,是對古文字構形研究的一大貢獻。我們之所以認為唐蘭先生的古文字學導論是最早的一部關於古文字構形理論的專著,是因為導論論及的不僅僅是漢字結構問題(六書),而是用動態的歷史的文字發展觀廣泛地考察漢字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探索文字內在演變規律。他的研究的重心是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不再局限于說文小篆。人所創造,並假定中國的象形文字至少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象形象意文字的完備至遲也在五、六千年前,而形聲文字的發軔,至遲在三千五百年前;(二)上古文字的構成。唐先生打破傳統“六書”理論的束縛,提出“三書”說,即象形、象意、象聲;(三)文字演變的規律。唐先生指出:“形的分化、義的引申
5、、聲的假借是文字演變的三條大路”;(四)字形演變的規律:1、簡易。原始文字近於圖畫,寫起來太費事了,於是把筆劃太肥不便刀筆的地方用雙鉤或較瘦的筆劃表現出來,這就促使文字走向線條化。到了形聲文字發展以後,許多文字都是由上下或左右兩部分組合的,由此許多圖形文字由整個圖形分析成兩半。太繁的文字往往省去一部分;2、增繁。一是因為文字的結構趨向整齊,所以在許多地方添一些筆劃,使疏密勻稱;二是因形聲文字的影響,有些本是圖形文字,又注音而成形聲字;三是有的象意字改為形聲字;(五)文字通轉規律:1、有些型式在後世看來很有分別的,但在當時卻是從一個系統裏演變出來的,所以可以通用,也可以隨便寫;2、凡同部的文字,
6、即由一個象形文字裏孳乳出來的,在偏旁裏可以通用;3、凡義相近的字,在偏旁裏可通轉;(六)字形的混淆和錯誤。 1如果說導論還只是對古文字構形理論的初步探索,那麼於 1949 年問世的中國文字學則可謂初成系統了。在這本書裏唐先生更加深入地闡明了文字的發生、文字的構成、文字的演化、文字的變革等問題,還提出了一些新的論題,如“孳乳、轉注、緟益是形聲字產生的途徑”、 “聲化”、“省變”、“倒文”、“正反無別”、“反文”、“割裂筆劃”、 “複體字的字母式排列”、“一個字偏旁位置的隨意性”、“趨簡”、“好繁” 、“同化”等等。 2這無疑進一步豐富了古文字構形理論。六書研究是自宋以來學者用力最多的問題,但始終
7、未能擺脫說文的巢臼。到了民國時期,除了唐蘭先生提出的“三書說”敢於打破舊說以外,林義光先生是另一個在這個問題上有重大突破的學者。1920 年,林義光先生的文源一書問世,內附六書通義。在六書通義中,他提出了一套新的六書理論,對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之旨作了新的闡釋 3。林義光先生在六書理論上的發明主要有:第一,他為一些用傳統六書理論無法解釋的文字現象找到了理論上的歸宿,如“形變指事”、“二重形聲”等;第二,從文字產生、發展、孳乳分化的歷史出發,探索了形聲字的來源;第三,視轉注為漢字孳乳大法,從而較為合理地闡明了轉注造字之旨;第四,從語言與文字1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19
8、81 年。2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3 林義光的六書理論雖然也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些舊稱,但含義卻與舊說大不相同。關於他的六書之旨詳見葉玉英的文字學理論研究 ,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年。的關係的角度,倡導假借是一種“不造字”的造字法。然而,由於林義光早歿,所以他的六書理論也隨之湮沒,沒有引起世人的注意。1956 年,陳夢家先生在唐蘭先生的“三書”說基礎上提出新的三書說:象形、假借、形聲。他認為假借字必須列為漢字的基本類型之一,象形、象意應該合併為象形。 11968 年,李孝定先生發表了從六書的觀點看甲骨文字一文。此文對六書說的分組
9、和次第提出新的看法:他把六書分為象形(表形文字),指事、會意(表意文字),假借、形聲、轉注(表音文字)三組。六書的次第為:象形、指事、會意、假借、形聲、轉注。他認為轉注字不過是形聲造字大量應用以後,所造出來的古今音殊字和方言音殊字,它本身只能說是形聲字,所謂轉注,是說它和另一個字的關係而已。 2這一時期著述較多的還有兩類,一類是關於文字起源及源流的,如沈兼士先生撰有從古器款識上推尋六書以前的文字畫、造字原則發展之程敍說、初期意符之特性、文字形義學等文,對文字起源、造字法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3其他還有蔣善國先生的中國文字之原始及其構造、胡棣華先生的文字源流、易坤先生的文字源流講義、李天根先生的中
10、國文字來源及變遷等;另一類是在文字學通論性的著作中論及古文字構形問題,如楊樹達先生的中國文字學概要、容庚先生的中國文字學、朱宗萊先生的文字學形義篇、丁山先生的中國文字學通論、吳其昌先生的古代文字學、孫海波先生的中國文字學、陸和九先生的中國文字學講義,蔣善國先生的漢字形體學等。由於歷史原因,五六十年代的論著較少,如郭沫若先生的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釋說到殷代已在進行文字簡化對漢字簡化問題只是簡單一提,沒有作進一步的闡述。 4梁東漢先生的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 是影響較大的一部書。此書對古文字構形演變規律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所論的問題有:(一)探索漢字發展的內在規律,指出形聲字產生的九種途徑、漢字發展的內因
11、和外因、簡化和繁化是漢字發展的兩大趨勢;(二)指出漢字結構在漢字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一些規律和特性,如異體繁多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行款對結構的影響、漢字結構的內在平衡律、漢字結構的複雜性、字體演變對於結構的影響等;(三)總結出漢字新陳代謝的規律:一是假借字的產生和大量使用;二是標音的形聲字的出現;三是不標音的字轉化為標音的字;四是義符的音符化等。 51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 ,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2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年,第 31-39 頁。3 上述沈兼士先生諸文均已收入沈兼士學術論文集 ,中華書局,1986 年。4 郭沫若由周初四德器的
12、考釋說到殷代已在進行文字簡化 , 文物1959 年 7 期。5 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年。二 古文字構形規律的全面探索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古文字學的興盛和發展,古文字構形研究也進入了全面探索階段。這一時期由於考古發現大量史前陶文,文字的起源問題再一次成為學界討論的熱點。李孝定先生在從幾種史前和有史早期陶文的觀察蠡測中國文字的起源、再論史前陶文和漢字起源問題、符號與文字三論史前陶文和漢字起源問題、漢字起源的一元說和二元說等文中指出:1、半坡陶文應是已知最早的漢字,迄今六千年至五千五百年;2、從半坡陶文中已有相當數量的假借字的情況來看,漢字應已經歷了象形、指
13、事、會意三個階段;3、半坡時代應該有更多象形會意的文字;4、漢字的起源是單元的。 1郭沫若先生的看法與李先生略有不同,他認為半坡陶文距今六千年,是漢字的原始階段,創造它們的是勞動人民。郭先生還認為中國文字的起源有指事和象形兩個系統,指事系統先於象形系統。 2裘錫圭、汪寧生、姚孝遂、高明諸先生也先後發表了他們對史前陶文與漢字起源關係的看法。四位先生一致認為因為史前陶文不能記錄語言,所以不屬於嚴格意義的文字的範疇。高明先生稱之為“陶符”,認為陶符與陶文有本質的區別。陶符自新石器時代仰紹文化開始,中間經過商代,直到春秋戰國時期,不僅始終是每器只用一個符號,而且一直是獨立存在,從不與漢字共同使用。形體
14、亦然如舊,仍非常原始。 3對此李孝定先生認為史前陶文之所以不能記錄語言,是由陶器上刻畫符號的特性所決定的,即陶器上除了極少數特定的目的,少有大量使用文字的機會。符號與文字,本是一物的二名,有的因約定俗成而成為文字,有的因使用的人少,所以停滯不前,如族徽和陶工的專業記號。 4這一時期在六書研究上也有所突破,主要有:(一)于省吾先生在釋具有部分表音的獨體象形字一文中指出:“形聲字的起源,是從某些獨體象形字已發展到具有部分表音的獨體象形字,然後才逐漸分化為形符和聲符相配合的形聲字。”在釋古文字附劃因聲指事字的一例中于先生還指出有一類指事字的特徵是在某個獨體字上附加一種極簡單的點劃作為標誌,賦予它以新
15、的含意,但仍因原來的獨體字以為音符,而其音讀又略有轉變 5;(二)姚孝遂先1 李孝定先生諸文皆已收錄於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年。2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正發展 , 考古1972 年 3 期。3 裘錫圭漢字形成問題的初步探討 , 中國語文1978 年 3 期;汪寧生從原始記事到文字發明 , 考古學報1981 年 1 期;姚孝遂古文字的符號化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古文字學論集 ,1983 年;高明論陶符兼談漢字的起源 , 北京大學學報1984 年 6 期。4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年,第 278-279 頁。5 于省吾甲骨文
16、字釋林 ,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生在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論形符與聲符的相對性、論文字形體的整體性、再論古漢字的性質、文字形體的分化及其不可逆性、甲骨文形體結構分析等文中一再指出文字的形體結構來源和文字的功能作用是兩個性質絕然不同的問題。文字的形體,都是來源於客觀事物的圖像,從這一角度來看,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都是象形文字。但是就這些文字符號記錄語言的作用來說,它們卻是表音的。一個獨立的文字符號,不論是基本形體還是複合形體,它都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在起到記錄語言的功能和作用時,這一整體不容許加以割裂。形聲字的形符主要表明義類,並不能真正表意,所以從廣義上說,形符也是一種區別符號
17、。將文字的形體結構分割為形符和聲符,只是我們探索文字形體來源和構成方式的一種手段。形聲字的形符與聲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形符和聲符的作用是受文字的整體形態和文字與語言的關係所制約的。 1孫常敘先生從文字記言寫詞的角度稱假借和形聲為“象聲寫詞法”。他認為象聲寫詞法出現後文字才真正成為記錄語言的工具,但他不同意姚先生以為先秦文字是表音文字的意見,他認為假借並沒有改變先秦文字體系及其表意的性質,形聲字的聲符也不純然表音。 2(三)裘錫圭先生在唐蘭先生和陳夢家先生“三書說”的基礎上建構了新的“三書說”:表意字、假借字和形聲字。其中表意字包括抽象字、象物字、指示字、象物字式的象事字、會意字和變體字。此外裘
18、先生認為仍有少數字不能納入三書的範圍,它們是:記號字、半記號字、變體表音字、合音字、兩聲字和特殊來源字。 3詹鄞鑫先生以裘氏構建的三書系統為基礎,提出了“新六書說”:象形、指示、象事、會意、形聲、變體。“新六書說”把假借字排除在漢字結構類型之外,並將傳統六書中的“指事”分為“指示”和“象事”。“會意”除了以形會意、以義會意之外,還有會意兼聲。“變體字”包括裘氏的“變體字”和不能納入其“三書”範圍的變體表音字和半記號字,分為取形變體字、取義變體字和取音變體字三類。 4張亞初先生在談古文字中的變形造字法一文中指出:“變形造字法是指用改變一個字的位置形狀(指字形的正、倒、左、右),或者對一個字的筆劃
19、略加增損而創造出另一個新文字的方法。”“變形的基本情況有七種:橫變豎、正面變側面或側面變正面、整體變局部、雙變單、正變倒、局部變形、增1 參看姚孝遂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 , 古文字研究第 4 輯,中華書局,1980 年;論形符與聲符的相對性,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年;論文字形體的整體性,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 年第 5 期;再論古漢字的性質,古文字研究第 17 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文字形體的分化及其不可逆性,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年;甲骨文形體結構分析,古文字研究第 20 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2
20、孫常敘假借形聲和先秦文字的性質 , 古文字研究第 10 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3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年,第 106-109 頁。4 詹鄞鑫漢字說略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年,第 169-216 頁。減筆劃。” 1 總的說來,文字的起源和六書等問題並不是這一時期研究的重點,學者們關注得更多的是古文字構形的內在演變規律。從筆者所見的研究成果來看,大致有三類:(一)從宏觀上考察古文字演變的歷史過程,從而有所發現,如李孝定先生在從中國文字的結構和演變過程泛論漢字的整理、中國文字的原始與演變、從金文中的圖畫文字看漢字文字化過程等文中總結概括了漢字“由
21、不定型趨向大致定型”、“整齊劃一的趨勢”以及訛變、抽象化、簡化、繁化、聲化的規律,還指出了早期文字形體結構的特質,如早期文字具有不定型的特質、偏旁位置多寡不定、筆劃多寡不定、正寫反寫無別、橫書側書無別、事類相近之字在偏旁中多可通用等。 2趙誠先生在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一文中探索了古文字在發展過程中由於文字系統內部的制約而進行內部調整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現象,如類變、類化、定型、統一、繁化、簡化、轉化等。 3高明先生的略論漢字形體演變的一般規律主要討論的是簡化和規範化對漢字形體演變所起的作用。 4林沄先生在古文字學簡論第三章字形歷史演變的規律中談了古文字簡化、分化、規範化、訛變等問題。劉翔等編
22、著的商周古文字讀本也有一節“古文字形體的發展規律”,指出古文字簡化和繁化、循化和訛化、分化和整化的一些現象;(二)對某一論題作專項研究。如高明先生對古文字的形旁作了專題研究。他不僅整理出 111 個形旁從甲骨文到隸書的演變軌跡, 5而且對義近形旁通用現象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考察,指出了 32 組義近通用形旁。 6其後,張桂光先生對義近形旁通用的定義作了明確的界定:“義近形旁通用,指的應該是這樣的一種現象:由於某些形旁的意義相近,它們在一些字中可以互易,而互易之後,不僅字義與字音不會發生任何改變,而且於字形結構上亦能按同樣的角度作出合理的解釋。”他認為形旁的訛變、造字時因取意角度不同而採用不同的形旁
23、的現象以及一個字的不同寫法作形旁這三種情況不屬於形旁通用範疇。張先生又進一步探討了古文字義近形旁通用的原因和條件,他認為古人對義近形旁通用的利用,一般都是有意識的,或者出於同化的需要,或者出於表意明確化的需要。張桂光先生還撰寫了甲骨文形符系統特徵的探討、金文形符系統特徵的探討、戰國文字形符系統特徵的探討等一系列文章,對各個時期文字的形符所表現出來的特點進1 張亞初談古文字中的變形造字法 , 慶祝蘇秉琦先生考古五十五周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年,第 338-345 頁。2 李孝定先生諸文皆已收錄於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年。3 趙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
24、的內部調整 , 古文字研究第 10 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第 350-365 頁。4 高明略論漢字形體演變的一般規律 , 考古與文物1980 年 2 期。5 高明古文字的形旁及其形體演變 , 古文字研究第 4 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第 41-90 頁。6 高明古體漢字義近形旁通用例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編中國語文研究1982 年 4 期。行了概括和總結,既重視共時的橫向的分析,又兼顧歷時的縱向的聯繫。張先生的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也是關於古文字構形研究的重要文章。文中對殷商時期到秦初小篆期間,古文字形體訛變的歷史情況作了縱向的剖析,並按支配其變化的不同因素把訛變分為
25、八種類型:因簡省造成的訛變、因偏旁同化造成的訛變、因漢字表音化趨勢影響造成的訛變、因割裂圖畫式結構造成的訛變、因一個字內相鄰部件的筆劃相交形成與別的偏旁相似的形象造成的訛變、因裝飾性筆劃造成的訛變、以文字形體附會變化了的字義造成的訛變以及因時代寫刻條件、習慣的影響造成的訛變等。 1金國泰先生在訛變三題中討論了訛變與簡化的區別,訛變前後正訛兩字的共存、競爭和淘汰以及由於人們的誤解而導致的訛變等問題。 2 裘錫圭先生的從馬王堆一號漢墓“遣冊”談關於古隸的一些問題和吳白匋先生的從出土秦簡看秦漢早期隸書是較早利用古文字資料進行字體研究的成果。 3此外雲惟利先生的碩士論文漢字演進過程中聲化趨勢的研究、吳
26、振武先生的碩士論文古文字中形聲字類別的研究、袁家麟先生的漢字純雙聲符字例證、馬國權先生的鳥蟲書論稿、陳初生先生的談談合書重文專名符號問題、林素清先生的論先秦文字中的“=”符、陳世輝先生的略論中的“省聲”等都屬專題研究類;(三)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文字構形演變規律進行總結。如趙誠先生的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構形關係、甲骨文形符系統初探,陳煒湛先生的甲骨文異字同形例,李彤先生的碩士論文甲骨文形聲字聲符研究、姚淦銘先生的論西周銅器文字演變的軌跡、論兩周金文形體結構演變規律,張振林先生的試論銅器銘文形式上的時代標記,馬國權先生的戰國楚竹簡文字略說,林素清先生的論戰國文字的增繁現象,唐莉先生的戰國文字義符研
27、究,黃盛璋先生的戰國冶字結構類型與分國研究,羅運環先生的論楚國金文“月”“肉”“舟”及“止”“ ”“出”的演變規律,黃錫全先生的楚系文字略論等。湯余惠先生的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是這類文章中影響較大的一篇。此文就戰國文字筆劃、偏旁的省略,形體分合、字形訛變、輔助性筆劃、地域特點以及與商周古文的辨正關係等問題作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並對古璽彙編所收璽印進行分域,指出其中的燕系、楚系和齊系璽印。 4何琳儀先生在戰國文字通論第三章“戰國文字分域概述”中也指出了戰國齊系、燕系、晉系、楚系、秦系文字各自的區別特徵。在第四章“戰國文字形體演變”中他還總結了一些戰國文字形體簡1 以上所述張桂光先生諸文
28、均已收錄于張桂光古文字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2 金國泰訛變三題 , 吉林師範學院學報1989 年 3 期。3 吳白匋從出土秦簡看秦漢早期隸書 , 文物1978 年 2 期。4 湯余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 古文字研究第 15 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化、繁化、異化、同化的規律。 1綜觀這一時期研究的特點,可歸納為以下三點:第一,古文字構形演變規律已經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大批的學者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來,並取得許多重要的成果;第二,研究的重點不再是文字的起源、六書等論題,而是古文字形體本身的演變規律,如符號化、簡化、繁化、異化、同化、聲化、訛變、雙聲符字、異
29、字同形、義近形旁通用等;第三,雖然已經出現專題研究,如湯余惠先生的博士學位論文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但從理論框架的建構上來看,還停留在點的研究上,而沒有系統的研究。 三 古文字構形學的確立與完善1991 年,劉釗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古文字構形研究(正式出版後書名為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年,以下稱引均採用正式出版後的書名古文字構形學)。文中第一次把對古文字構形的研究稱作“古文字構形學”。他指出:“古文字構形學是指研究古文字產生、構成及發展演變的學問。古文字構形學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古文字的構成方式,一是古文字的演變規律。具體包括古文字的產生,古文字的初
30、始形態,古文字構形的基本分類,六書分析,古文字中的繁化、簡化、類化、音化、分化、美化、符號化等問題。這些問題的集合體,就構成了古文字構形學。”在古文字構形學中,劉釗先生分析了甲骨文、早期銅器銘文的構形特點,介紹了西周金文中“聲符”的類型、古文字中的 “類化”、“變形音化”、“簡省分化”、“一字分化”以及古文字中形近易混形體的區別形式等構形規律,還總結了古文字考釋方法和古文字構形演變條例。“古文字基本構形構成演變譜系舉例”、“秦漢篆隸資料在古文字構形研究中的重要性 ”以及“古文字考釋舉例”三部分則是用來檢驗上述理論的實踐性工作。這充分體現了劉釗先生提出“古文字構形學”的宗旨:古文字構形研究是古文
31、字研究的基礎理論,它不僅有古文字學上的理論意義,也具有指導分析考釋古文字的實踐意義。由於古文字構形學在許多問題上都有開創之功,並且見解精闢獨到,所以一經問世便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書中一些古文字構形方面的術語及概念的界定如“飾筆”、“類化”、“變形音化”、“ 訛混”等已得到普遍採用。黃德寬先生也是致力於漢字學理論體系構建而且收穫頗豐的學者之一。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古漢字形聲結構論考以殷商到秦漢的古漢字形聲字為研究物件,比較全面地考察分析了形聲結構及其發展。在形聲結構及其相關的許多1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 ,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重要問題上獲得了新結論,如從構成的角度對形聲字給以新的類型劃分,將
32、形聲結構的研究從籠統的描述引向科學的分析;將形聲結構納入漢字構形方式系統進行比較分析,揭示出形聲結構發展的歷史必然性等。 1除此之外,他還有相關的系列文章古漢字形聲結構的動態分析、形聲起源之探索、論形符、論形聲結構的組合關係、特點合性質、漢字形義關係的疏離和彌合、漢字構形方式一個歷時態演進的系統、漢字構形方式的動態分析、從轉型到建構:世紀之交的漢字研究和漢語文字學等等。他主編的古文字譜系疏證(即將出版)以聲符為核心構建形聲譜系,再以“音”系連將形聲譜系按古韻部和聲部編列構建廣義譜系。對每一字羅列古文字不同階段之典型字型形成形體流變表譜,然後逐字分析字形,闡釋用例,予以疏理證說,在此基礎上對同聲
33、系內部具有親緣關係的同源字進行考辨確認,試圖比較全面地揭示古文字階段漢字體系內部字際關係,分層次構建古代漢字因發展沿革,形成的廣義譜系,為進一步揭示漢字發展演變規律奠定基礎。 2所有這些研究都體現了黃德寬先生關於漢字斷代史研究的思想核心:漢字構形系統是一個歷時的演進系統,我們應該重視文字斷代的研究,改變以往將不同歷史階段產生的漢字置於同一歷史平面作類型性概括的狀況,用動態的歷時的眼光觀察不同時代漢字構形方式的異同及其內部調整,從而揭示漢字體系運動的規律。王寧先生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指導一批博士生進行漢字構形系統研究,並逐步構建起一套漢字構形學理論。1991 年,李國英先生完成其博士學位論文
34、小篆形聲系統研究,這是王寧先生設計的漢字構形系統描寫研究的初步嘗試。此後陸續完成的系列博士學位論文有王貴元先生的馬王堆帛書漢字構形系統研究(1994)、王立軍先生的宋代雕版楷書構形系統研究(1994)、李運富先生的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1996)、曹永花先生的西周金文構形系統研究(1996)、羅衛東先生的春秋金文構形系統研究(1997)、宋瑉映先生的 文字與小篆字形比較研究(1997)、齊元濤先生的隋唐碑誌楷書研究(1998)、陳淑梅先生的東漢碑隸構形系統研究(1999)、趙學清先生的戰國東方五國文字的構形系統(1999)、洪映熙先生的居延漢簡文字構形系統研究(2000)、朴仁順先生的殷商
35、一期甲骨文形義關係研究(2000)、鄭振峰先生的甲骨文字構形系統研究(2000)、易敏先生的雲居寺明刻石經文字構形研究(2003)、劉延玲先生的魏晉行書構形研究(2004)等。1995 年王寧先生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關於漢字構形學的文章,題為漢字和漢字構形學。1 黃德寬古漢字形聲結構論考 ,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6 年。2 黃德寬先生在對古代文字發展沿革內在關係的探索與揭示關於一文中對此書的內容和學術意義作了詳細的介紹。該文刊於學術界2005 年 1 期,第 292-95 頁。此後中國教育報又連載了她的漢字構形學講座(2005 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整理出版)。1999 年,王寧、鄒曉麗
36、先生出版了漢字一書,書中系統地闡述了漢字構形學理論。王寧先生關於漢字構形學的思想還見於二十世紀漢字問題的爭論與跨世紀的漢字研究、系統論與漢字構形學的創建、漢字構形理據與現代漢字部件拆分、基於超文本環境的知識庫的建立(與宋繼華合作)等文。其理論核心是:1、用系統的觀點看待漢字,用系統的方法描寫漢字,用系統比較的方法觀察和總結漢字的歷史發展和演化的規律;2、認為漢字構形的基本元素是“形位元”。在漢字使用的每個歷史時期,“形位的數量都大致在 250300 個左右,它們分別或完全具有表音、表義、表形、標示四種功能”。幾百個形素又可以組成上萬個漢字。3、漢字的結構方式主要有兩種:層次結構與平面結構。其組
37、合過程以及層次結構的級層數和各級構件,是瞭解漢字構意的重要途徑。4、漢字有五類屬性。漢字有一批基礎構件,它們在不同漢字中具有不同的功能,這是漢字最重要的屬性。其次,漢字的基礎構件有不同的組合樣式,這是漢字的又一屬性。漢字構件的組合過程(即結構方式)以及結構的級層數和各級構件,是漢字的另外兩個屬性。漢字的構形模式是漢字的第五種屬性。漢字的構形模式有:全功能零合成、標形合成、標義合成、會形合成、會義合成、形義合成、形音合成、義音合成、形音義綜合合成、無音綜合合成、標音義合成、義與音兼義合成等。李圃先生提出的字素理論也是關於漢字構形的研究。李先生的專著甲骨文文字學就是用字素理論來研究甲骨文的成果。在
38、說字素、字素理論及其在漢字分析中的應用、字素理論與漢字分析問題、中國正統文字的發端殷商甲骨文字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地位等文中他對字素理論作了詳細的闡述。他指出:字素問題是基於漢字與漢語語素之間的關係提出來的。字素是構成漢字的形與音義相統一的最小的結構要素。字素的位元包括上位和下位兩個層次。出於上位的字素,或是穩性字素,或是活性字素,均具有直接顯示語素音義的字素資格。而出於下位的則失去了字素的資格,退居到構成活性字素的構素成分了,它們與所表示的語素音義沒有直接的關係。字素的類與位之間存在類位交變、類隨位變的關係。字素系統由靜態系統和動態系統共同構成。字素的靜態系統指字素進入造字過程以前的字素系統。這種靜態的字素包括基本字素和准字素兩種。字素的動態系統指字素進入構字過程之中的字素系統。這種動態的字素包括穩性字素和活性字素。獨體字是由一個字素構成的,故又稱“獨素字”。合體字一般由兩個字素或三個以上字素構成。一個合體字結構類型的分析要以語素的音義為出發點和歸著點去確定字素及其組合的上位層次,即直接顯示語素的音或義的層位。據此可把合體字的結構類型分為七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