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几点看法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1.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人早就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如果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具有经常对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并驱使他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心理品质被称为“问题意识” 。但是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忽视了
2、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成了教师的“教学专利” ,甚至把“消灭问题”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一堂课结束后,如果学生一点问题也没有了,就被认为是好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渐渐养成了等待老师向他提问的习惯,并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力求去遵循老师的提问意图,这样就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把“问题教学”提到议事日程上,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 “质疑能力”作为课程目标正式写进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
3、题。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确科学,物理学中有一套最全面有效的科学方法,所以物理教学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一个好的物理老师,一堂好的物理课,不应是讲得学生没有问题,而是启发他们不断提出深刻的问题。 2.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心态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有自觉主动参与的欲望,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真
4、正体验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感。 所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正确评价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在许多老师眼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看,却可以看到“一半是满的” 。正是后一种评价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一个学生如果总是受到负面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 ,自暴自弃。这早已被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所证明仅仅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一部分学生就会比另外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
5、、引导者和合作者。尽力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可能没有切中要害甚至带几分幼稚,他们的猜想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且缺少逻辑性,对此教师不能轻视、不能嘲笑、不应该求全责备。而是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想尽办法进行鼓励和表扬,对于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及时给予肯定,哪怕只有一点点闪光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思索、提问的乐趣,从而从爱问、好问到乐问。第三,学生之间要形成友好、互助和竞争的关系。教师要努力营造和维持一种和谐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敢于畅所欲言,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
6、而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创设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又不能用现有知识解决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使学生产生联想的模拟情景,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如教“万有引力”时,先挂出两幅漫画,一幅画为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的情景;另一幅画为一颗苹果树,树梢上挂着一个月亮。让学生根据漫画情景展开联想,提出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学生讨论后会提出“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而不往天上飞” , “若苹果树长得与月亮一样高,苹果还会落地吗?月亮不就是一个巨大的苹果吗?月亮为什么不会落下来?”等等问题,经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研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这一新规律。 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知识是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新知识学习,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应该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