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职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罗红英 徐立华 肖亚明 摘要:本文在明确了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的基础上,探讨了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介绍了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对教学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效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关键词:高职;船舶内燃机;教学改革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动力系船舶内燃机专业是直接为船舶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该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成为具有船舶和军工特色的、体现高职教育思想的大专层次的专业,目前是湖北省和教育部高职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本专业在总结专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2、课程内容、实训基地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为湖北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及国家高职高专教改示范专业,并由此带动了其他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明确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突出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线的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推进船舶内燃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挥学院现有优势,依托船舶行业,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第二,
3、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第三,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计划,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第四,建立高职特色的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第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确定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方向从 2002 年起,我们先后多次到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业调研,并聘请船舶行业有名望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业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和指导,就船舶内燃机专业所面临的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岗位要求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总
4、结和思考,现归纳如下。第一,学生的就业方向由原来单纯的制造与维修逐步转为以船舶内燃机制造、装配调试、维修为主,向船舶动力装置方向适当拓展,要求学生成为综合型、复合型的应用专业技术人才。第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造船行业的应用,导致教学内容部分滞后,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行业的岗位需要,要求教学必须使学生尽快掌握行业内的最新知识与技能。第三,在掌握公共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便于学生查阅专业资料和进行对外技术交流。第四,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思想,安心本职工作。要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依托船舶行业,发挥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的优势,遵循高职教学改革既有相对
5、的稳定,又有灵活性的客观规律,坚持“宽窄结合、以宽为主、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和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柴油机制造、使用、装配调试能力以及船舶机舱布置设计、动力装置安装与调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主要从事柴油机制造与维修、船舶设备安装调试的工作。主要覆盖四大岗位群:船舶内燃机制造、船舶内燃机维修、船舶内燃机装配调试、船舶动力装置。高职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一)逐步调整并完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从开始制定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计划至今,经过历年的调整修订,已日趋完善,其课程体系设置特色鲜明,针对性强。主
6、要调整如下:第一,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以应用为目的选择教学内容,从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出发,将有关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综合起来,组成新的课程模块,如将船舶内燃机原理 、 船舶内燃机结构 、 内燃机维修工艺学重组为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将船舶动力装置 、 船舶动力装置安装工艺学重组为船舶动装及装调工艺课程;将船舶管系课程和计算机放样课程重组为船舶管系放样课程等。第二,强化能力培养和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课时的比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约为 11。第三,课程设置要突出综合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注重探索以能力为基础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
7、整,要突破原来的工科课程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指导思想,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并将专业知识覆盖面适当放宽,使之更加科学、合理。第四,增加选修课程开设的力度,实行弹性化教学。在专业限选及专业任选中加开选修课程,在全校性任选课中加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第五,职业素质教育要在教学计划中得到充分体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坚持单项实训与综合训练、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认真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积极推行“双证制” 、 “多证制”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二)推进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课程是将教育理论、教育目标
8、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结合点,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核心,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手段,是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的依据。因此,课程建设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我院近几年重点进行了几门核心专业课程的建设,根据教学计划制定了完整的理论课程及实训教学大纲,对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和“主讲教师负责制” ,按照合格课程、精品课程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和建设,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认真的研究,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并逐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第一, 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和内燃机装配调试工艺课程注意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9、努力实现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大胆删除陈旧过时的、偏多偏深而又不实用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船舶电控柴油机的新技术、新装备、电子控制新知识,编写了具有高职特色的适用教材。第二,将原来的船舶管系课程和计算机放样课程重组为船舶管系放样课程,对理论知识要求以“必需” 、 “够用”为度,增加了计算机管系放样课程设计,并有针对性地就管系放样教学软件的教学内容编写了船舶管系放样教材。(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教育的改革,除了在教材上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化外,在教学环境和条件上,应该作适当的改善。除了最必要的实验室之外,还要大力建设实训基地,改善教
10、学环境,保障实验和实训内容的实施。利用仿真实训技术开发模拟职业岗位的校内实训基地,如内燃机模拟实训室、船舶仿真实训机舱。此外,我院还与上海沪东重机、河柴集团、宜昌船舶柴油机厂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首先,应单独制定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在计划中明确具体内容和要求,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其次,实践课应单独开设,单独考核,在教学安排上实践课主要以模块式按单元组织教学,学习安排上相对集中,便于边讲边练。如柴油机拆装实训、船舶轴系装调实训等。再次,应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质量控制,认真抓好每次
11、实验或实训的管理,及时对实验或实训成绩进行评定。最后,应实现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专业实验(训)室对学生全天候自由开放,学生可根据教学计划上的内容和要求,自行选择实验(训)的时间和方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四)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采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归一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1)在专业多功能学习室通过实物、模拟仿真系统进行理论教学。使学生如同置身于生产现场,增强感性认识,更好地使理论联系实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多最新的知识,得到较理想的技能培训;(2)改变过去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生产技术发展,理论难与实践结合,
12、教师教得吃力、学生难以理解的状况,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3)通过模拟仿真系统的开发和实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4)开发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使该课程的教材、教案、CAI 课件、公开课、柴油机拆装实训录像、学习指导、模拟试卷等教学资源网络化,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高职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与思考高职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的专业教学改革终期验收,2005 年被评为湖北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第二,船舶内燃
13、机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形势一直很好,连续五年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 95,社会声誉好。第三,在湖北省教育厅投入资金和学院配套资金支持下,扩建了柴油机拆装实训室、船舶轴系装调实训室,建成了专业多功能学习室、内燃机模拟实训室和船舶仿真实训机舱。目前船舶内燃机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 2000m2,总投入已达 600 万元。第四, 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 2002 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2004 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内燃机装配调试工艺课程 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第五,带动了相关的教科研课题的开发。完成了省级教研课题“高职内燃机专业课程及教学模式的研究” ,开展了部级课题“船舶推进轴系国家标准的修订”的研究,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开发船舶机舱模拟仿真技术,正式出版了 6 本高职高专教材,在各类杂志上发表教科研论文 30多篇。近几年对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的不断改革已取得明显的成效,也推动了学院其他专业的建设与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深入研究。一是如何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实行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为企业培养出所需要的、能直接顶岗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二是高职理论课程与实训教学环节如何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理论课程的考核形式如何突破传统的“笔+纸”方式,体现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特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