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高校普及昆曲艺术的思考昆曲承载着高度凝聚的中华文明对美的追求与思考,包括文学美、音乐美、舞蹈美。作为一个有责任将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中国大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个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可谓是一种遗憾;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与传承,就是悲哀与灾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人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继续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我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 一、对昆曲在高校传承问题难点的探讨 1.大学生的审美倾向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呈现出“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的结构性分离与对抗的局面 当代审美文化在空间上的类别分化几乎是自明的,即:“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 。
2、 “大众审美文化”的活动主体是“大众” ,是巨大的人群,而精英审美文化的活动主体指“精英” ,是少数人;大众审美文化的消费意向是“休闲娱乐”与轻松快乐,而精英审美文化的鉴赏意向则是“心灵陶冶”与精神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由明清传承至今的昆曲首先是精英文化作用于传统戏曲的产物,其中叠印封建统治阶级、明清文人士大夫和近现代知识分子思想的深刻印迹。昆曲,无论是唱词、唱腔、剧本还是舞台身段,都蕴含着文人士大夫、知识分子们的智慧与艺术修养。欣赏者如若要真正去欣赏与体味昆曲,甚至通过欣赏昆曲进而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反省批判,是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的。 当今信息与消费的时代,给人们的视听带
3、来了多种途径,并由此形成了推动全社会的时尚风潮和社会经济浪潮,比如时尚装潮、流行音乐、旅游观光、汽车文化、卡拉 OK 等,都是这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生存景观,当然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审美文化的社会景观和呈现样态。大学生身处于这样一个文化生态环境中,他们的审美倾向深深地留下了这个时代文化的烙印,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审美特征呈现出了这个时代审美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又恰恰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形成对抗态势。 2大学生对昆曲内在各艺术元素的“程式”不了解,导致他们对昆曲产生了陌生与不适应感 讲究“程式”是中国戏曲的一大特征。 “程式”就是规范,大到人物造型、唱腔和化妆有规
4、范,小到一哭一笑、抬手投足均有规范。这种程式化的表演风格塑造了戏曲艺术的规范美和理想美。可以说,昆曲首先是一种形式美的艺术,从形式的各组成要素到各要素之间的组合,都是符合美的规则的。 人们对于戏曲的欣赏,不外乎“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模式。戏迷们早已熟悉剧情、唱段,但是他们还要去欣赏并对此如痴如醉,其原因就是他们要体味这些蕴含“程式美”的戏曲元素所给其带来的审美享受。但是绝大多数学生是对这些“程式”不了解,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演员要将一句话唱那么“久” ;旋律为什么要这么“绕” ;走路为什么要用这种步子这些“为什么”都源自于他们对昆曲“程式”的不了解,这样就导致了学生
5、很难从这些表演规范中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所在。 二、对昆曲传承问题可行性的探讨 1.大学生对于自身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有渴求的 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各大高校巡回演出,每次演完谢幕,学生们起立热烈鼓掌逾十多分钟。白先勇在一次访谈中是这么解释的, “昆曲能够打动大学生们的心,我想他们衷心期望,也在渴望一种情,一种永恒的情也许他们是被中国式的美给震撼了。 ”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对于自身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有渴求的,学生们被中国式的美给打动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在剧场中产生强烈的震撼力。也许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们从失落的民族美学中重拾自信心,潜伏在底下的骄傲被挑动了。昆曲艺术经历了从盛到衰的过程,而西方外来文化
6、艺术却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人们的视听,当我们看惯了西方的芭蕾,听惯了交响乐,念熟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之后,同时在现代社会不断拷问自身民族的文化坐标的时候,如果听到同样具有深厚底蕴的昆曲时就有一种深深的“文化认同感”与骄傲感。可以这么理解,现在“昆曲进校园”的火热场面唤醒了大学生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记忆” 。 2.内心情感的相通性 昆曲剧目内容和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与内心有什么是有共鸣的?也许我们可以从于丹、易中天对经典的现代解读引发的“国学热”中获得启示将经典先还原成生活,因为经典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传输,而在于从“内心”唤醒。自身生活里的某种情感与想法,正好与经典里的某种情感与人物际遇相“遇合”
7、 ,觉得“砰然”入心,而这正是他们在懵懂之中一直不明白的或者一直为之所困的东西。如果有那么一个艺术作品通过自身的演绎方式将这种情感释放了,那么这就会使人产生了一种“感动” 。 如果让昆曲艺术作品和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与内心产生某种共鸣,那么这种传承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人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相通的。 三、对昆曲艺术在高校传承与普及问题的建议 当今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冲击与社会文化转型,大学生们对于艺术欣赏与审美的选择越来越多,途迳也更为便捷与多样,这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和普及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现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昆曲在高校的普及设置了平台,虽然“昆曲进校园”活动在高校做得如火
8、如荼,但同学们的热情是短暂的,如果没有后续的努力,昆曲给学生留下的良好印象,很容易在他们走向社会后被淡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与措施: (一)昆剧院团与民间曲社 1.建立与高校长期并且有系统的合作普及计划 虽然中国已经有许多高校都有过专业剧团的昆曲“布道”经历,但是对于单个高校来说,昆曲进校园的机会也许是几年才能碰到一次,因为专业剧团是否走进某一所高校要看这个学校的社团或是学校相关部门是否有意愿与之合作,否则就是昆曲进校园活动呈现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局面。这么一来,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也许在校的四年(本科阶段)或三年当中(研究生阶段)只能碰到一两次昆曲普及机会,或许连一次
9、都没有。这样看来,专业昆剧团与高校建立长期并且有系统的普及合作计划就相当有必要。 2合理规划宣传、普及活动,力求更贴近大学生生活,引起情感共鸣 在笔者曾做过的一个调查中发现,有多数大学生都表示希望昆曲艺术应该多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能够在欣赏昆曲的时候引起某些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在昆剧团走进高校做宣传的时候,要多考虑如何更好地规划普及活动,如何在不破坏昆曲原有艺术性的同时,将昆曲艺术更具备具有现代色彩,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让昆曲对于现代的大学生来说不再遥远、陌生。 (二)高等院校 1将昆曲列入高校素质课程 高等院校内的昆曲相关课程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为研究曲学方向
10、的研究生开设的;另一种就是为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后一种课程更具有全面普及性。但是昆曲公选课的开设却是根据老师的兴趣与时间开设,而这种随着老师“跑”的公选课对于学生来说缺乏系统性与稳定性,对昆曲的普及也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将昆曲列入高校素质课程,合理、有系统性地实施,将更有利于昆曲在全校学生中得到普及与教育。 2校园昆曲曲社的建设 高校的昆曲曲社一般可以由学校院系或是学校相关部门成立,主要以学生社团形式存在,活动经费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由学校支持或曲社收取的会费支持。曲社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定期组织学生们学、赏、演昆曲,同时曲社也担负着昆曲进高校的策划与组织的任务。校园曲社可以说是起着连接大学生
11、与昆曲演出或相关活动的桥梁作用,无论对于专业学习曲学的学生来说,还是对于来自其他专业的仅仅只是对昆曲艺术有兴趣的同学来说,昆曲曲社的存在都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接触与实践学习的平台。 (三)政府相关部门 昆曲进校园活动的经费一直是剧团顺利开展校园普及宣传活动的一个难点,根据了解,一场普及演出活动需要动用剧团近 60 人,而演出费、人工费、交通费等相关费用加在一起至少需要近五六千元,这对于剧团与学校来说都是不小的数目,所以设立关于昆曲进校园的专项基金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基金筹建建议见下表) (四)家庭与社会的引导 1.大众传媒对于昆曲艺术的宣传 大众传媒,即新闻传播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
12、,应该在昆曲宣传与普及方面加大力度,让学生有更广泛的途径了解昆曲艺术,引导他们如何欣赏昆曲,获得昆曲相关演出或讲座的信息等。 2.相关文化保护机构可组织关于昆曲的社区文化活动 相关文化保护机构可以联合专业昆曲团体或社会上的民间组织,将昆曲艺术引入社区,在这个注重社区文化建设的时代,让昆曲艺术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将让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有更丰富的途径去接触、感受昆曲。 参考文献: 1白先勇主编.圆梦.花城出版社,2006.11. 2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郑雷.昆曲.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蔡正仁.昆曲艺术传承难在何处.中国文化报,2007,11. 5陈默耘.昆曲曲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