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探讨.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15253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于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探讨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结构进行了探讨,并就加强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建设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必将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是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一个国家的兴旺及民族素质的提高,正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结构合理,

2、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 一、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学历状况 教师的职称、学历是衡量教师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训练的潜在能力。据周强等人 2001 年对上海、西安、广州等地的调查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拥有高级职称的占20.46%(其中正高的仅为 1.86%) ,而日本全国高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6.3%。1997 年底,我国 1032 所普通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 8.9%、28.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 28.2%,而美国的高校体育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的占 95%。这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

3、育教师中高学历人才奇缺。(二)普通高校教师的科研状况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进一步实施,人们对科学的研究工作也愈来愈深入,尤其在当前职称这根指挥棒的导向下,高校教师对科研也越来越重视,并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但问题仍旧严重,据调查表明,高校体育教师近年发表的人均论文为 0.387 篇年,发表在中文核心刊物以上的人均论文仅为 0.197 篇年,与高校科研要求不符。 (三)普通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 多数高校体育教师除在专业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占优势外,在文化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缺陷。面对全球知识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新趋势,面对学校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高校体育教师应

4、学习多方科学,培养多种能力;学习外语、计算机,以便将尽快获取国内外的先进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去,提高教学质量。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知识经济的建立,给“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就是财富”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含义。但目前,由于整个体育师资队伍的地位低、待遇差,加上工作环境艰苦,又得不到重视,工作中付出的艰辛与他们得到的待遇形成明显的反差,造成许多体育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但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增强做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要甘于清贫,埋头苦干,教体育人,为人师表。 (二)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技

5、术在既综合又分化的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系统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科学文化知识大致由普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构成,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博士在北大论坛上指出:普通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是新世纪对体育教师的又一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树立“大体育”的概念,通晓“大体育”知识。掌握知识面宽的人体科学知识,深层次的专项活动理论与技术,新颖先进的应用科学理论。掌握先进的应用科学理论是 21 世纪高校体育教师明显优于目前体育教师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体育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6、据曾吉等人 1999 年对武汉地区 21 所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 319 名教师中,患肝病的占 51.9%,患胃病的占8.8%,劳损的占 7.8%,慢性咽炎的占 51.9%。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已步入一个“高心理负荷时代” 。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将面临严峻的考验。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彻底铲除那种“锻炼身体还不是当务之急” 、 “体育教师年轻,用不着锻炼”等错误想法。应立足于国家、民族的高度,尽快建立其自我保健意识,注意劳逸结合,以“为祖国健康工作 50 年”为目标,终身进行科学锻炼。 (四)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 江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

7、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直接要求是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高校教师就要敢于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不惟心,不惟上,不迷信教条,不盲从权威,用创新思维、态度和科学精神去设计、实施、评估、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将获取的信息迅速的加以分类、整合,创造出新方法、新思想,提出新设计、新创意、新模式。 三、加强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建设的途径 (一)切实加强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改革培养模式 从整体上看,体育教师基础文化水平多数低于其它学科的教师,理

8、论知识不够厚,教学能力不够强,极大影响学校体育质量的提高。21 世纪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师资主要来源于研究生,改革高等体育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改革体育院系的研究生招生模式,重视生源的文化素质 当前,体育院系研究生招生与其它专业相比,存在着规模过小,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不理想的现象。高校体育院系只有改变招生模式,重视文化素质,狠抓学生知识素 质的提高,才能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吸收其它专业人才从事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 其他专业的人员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可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取长补短。同时,在综合性院校开办体育专业硕士点,鼓励同等学力其他专业的

9、学生报考体育专业,利于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技术的创新。 3、调整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为了培养“一专多能”型的人才,就要求体育院系调整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增加一些与体育有关的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与学生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比如健康的知识与方法、安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方法、生存的常识,以及一些生活体育、休闲体育的内容等等,不断拓宽其文化内涵,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加强高校在职教师的培训,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高校教师在岗培训应规范化、目标化、科学化。培训应采用业余与脱产并举,通过各种讲座、教学演示、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组织一批业务

10、拔尖的优秀教师出国学习、短期培训,或定期邀请国外体育专家讲学,进行交流;加大在职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力度;在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增设体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准许体育教师短期离岗培训外语、计算机,离岗进行科研等也不失为加强在职培训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管理 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途径。目前,多数高校体育院系现行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健全和落实教师考核制度,建立风险与效益并存的制约机制。让高标准与高待遇挂钩,未达标者应承担风险。在实行聘任过程中,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教

11、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心设计和实施导向性政策和措施,处理好教师的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关系。建议管理者多注意“感情投资” ,与教师建立密切的感情联系,关心他们的个人成长,尊重他们的自尊精神,多为他们创造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四、对普通高校人力资源建设的建议 (一)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不高 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少,学历偏低;专业过于集中;综合教学能力较差,理论、技能、科研和工作能力达到较好以上的比例小;外语、计算机水平低;裁判员的培养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待遇低,工作不受重视 影响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表现在教师的思想不稳定,

12、敬业精神不够;现有的知识结构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工作条件差,收入少,不受重视;缺乏岗位竞争机制和制约机制。 (三)改变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模式和培养模式 在综合性大学开设体育专业硕士点,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建设多学科梯队,培养学术带头人;建立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等,也是加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四)加大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能力 对中青年教师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加强职业信念、师德修养、法制观念和大局观念的教育;实行导师制,对中青年骨干教师逐步落实培养导师,落实传、帮、带任务和措施。 (五)大力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高校体育除了要把现有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搞好外,还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把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放在重点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