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中医院校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教学探索与体会论文摘要: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诊断学基础实验课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顺利进入临床学习的基础。就如何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实用型人才培养,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做一探讨并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体会。 论文关键词:诊断学基础 检体诊断 教学质量 诊断学基础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也必然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中医和西医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为中医、西医
2、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诊断学基础的目的是要使他们能初步掌握西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为临床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服务。但是由于中医院校的学生,西医基础课的学习学时不够,不扎实,导致学生普遍反应诊断学基础的学习困难。而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则实践性更强,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在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1 重视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 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一个特点是必须熟练地掌握临床常用的各种检查方法,其中尤其是体格检查方法,而
3、这些检查方法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掌握的,它不仅是技术性的,而且也是艺术性的。为达到熟练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方法,必须在自己身上或同学之间反复练习正规、系统的检查法,再到临床工作中反复实践、不断训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学有所成。只有熟悉了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各种表现后,才能更好地认识病态变化;正常与异常比较,使知识巩固、理解透彻、体会深刻。 因此,在诊断学开课后一段时间,诊断学理论讲授到胸部或腹部检查后,每周 1 次(4 学时)技能训练课,共 6 周 24 学时。分 4 阶段:第 1阶段:单元训练即按顺序分一般即皮肤粘膜和淋巴结、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和神经系统检查,心肺听诊。第 2 阶段:全身
4、体检。重点强调全身体格检查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条理性的关系,既要全面检查,又要避免翻动“患者” 。在单元训练和全身体检期间,按 1520 人为一组将班分组,每个组由 1 名教师指导(带教)。试教后 2 人一组,一人扮演“病人” ,一人扮演“医生” ,进行练习,然后角色户换。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答疑、纠正错误手法。 2 探索纯理论型向能力型的转变(检测与考核) 考试得分是学生最关心的事,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考试内容又是指导学生重视哪部分内容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学工作的一个核心部分。传统的考试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操作的弊病,为改变高分低能状况,调整改进考试内容方式的方案。 在 20
5、06 年春季学期 2003 级中医 7 年制的教学中,我们就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增加操作考核分数;期末考试增加体检考试,每位考生要求完成时间为 40 分钟。按完成操作的质量及时间,结合用物准备仪表态度和必要时的简要提问等综合评价。并规定凡全身体检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试(补考合格方可参加)。获得了可喜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会利用空闲时间主动联系实验室的老师借器械互相练习。另一方面以往诊断学基础考试纯理论笔试成绩即为期末的最终成绩,常导致学生成绩普遍不理想,及格率低。而加入了实验报告和技能考核做为平时成绩后,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提高,不及格率仅为 1。目前我们教研室已将
6、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广到全校中医本科生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中了。 3 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逐年招生人数的增加,病房的患者无法满足诊断学实习的要求,近年来,基本取消了诊断学实习进病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建立多媒体实验室,购置腹部电动肝脾触诊仪及心肺触诊、听诊电脑模拟器,许多异常体征可以不需要进入病房就可以听到、看到,而且一些是临床上都难以遇到的体征在实验室就可以听到和看到,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及模型上反复体会,直到掌握。 4 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针对中医类临床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提出建立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的概念,将诊断学基础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
7、课程,加大了学时、教师和资金的投入。2006 年学校投资 300 多万元成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模拟医院),宽敞明净,面积 1000 余平方米;设有诊断技能训练室、内科技训练室、临床思维训练室等、多媒体演示室;拥有高级综合模拟人、20 台复苏安妮高级模拟人、3O 套心肺听触诊训练系统、30 套腹部检查模拟人、l0 余台心电图机、4O 余台临床思维训练电脑、4 套多媒体演示系统及 100 余种配套教具,拥有诊断学、内科学多媒体教学软件300 余种,完全能满足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的需要,实现了诊断、内科学教学的现代化,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该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从临床
8、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两方面训练学生临床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从教育一自我教育一自我训练的平台。在检体诊断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对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5 建议 51 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素质 首先,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的重要性。要作为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来抓,做到齐抓共管,并列为教研室的目标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临床技能的传授,要和理论教学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好每一堂实验课、见习课,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 其次,教师应站在学科的前沿,对本学科的知识有足够的积累和把握,同时,还必须精研教学方法,
9、精于组织教学。具体体现为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做到既注重系统性,又注重实用性。为了更好的做到以上两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就应该不断的进行“充电” ,多看、多学。学校也应定期选派教师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或理论、技能培训班,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 52 统一备课 实验课所采用的教师先示范,然后学生边练习,教师边巡视、指导和纠正不正确手法的这种授课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质量,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个班的小课由几位教师上,授课的内容与方式、查体的手法和顺序有可能不一致,而在一个年级或同一班组的学生常常出现检查同一体征而用不同的查体方法,且查体顺序也有
10、出入,有些学生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是某某老师教的。针对这些问题,教研室参照教学大纲,认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对授课教师的讲稿及教案集体讨论、修改。年青教师由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先行知道、示范教学。组织教师观摩标准的查体录象,统一授课内容、手法、顺序,达到授课人员不同,但授课内容、要求一致的目的,保证高质量的授课,提高教学效果。 53 依托医院,开发资源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是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临床上的众多体征如皮疹、紫癜、哕音、心脏杂音、肝脾肿大、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等,虽可从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方式得到某些印象,但只有从患者身上才能真切地认识到和体会到,因而必须在反复的临床实
11、践中,逐步学会。 目前,教学面临的困难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必须积极想办法,开发资源,延伸课堂。如临床见习,安排在诊断学课程结束后的 1个月,作为西医诊断学的延伸学习,要求他们在 1 个月内,力争见识常见病症状、体征,熟悉三大常规等常用检验项目以及心电图等各项辅助检查方法的应用,为后期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再如毕业实习前的临床技能强化训练,与第一临床医学院建立的本科生导师制结合,将数百名学生化整为零,利用医院的师资、场地和病材资源,加强临床诊断技能培训。此外,在医院相关科室的支持配合下,筹备建立诊断资料库,更好地利用附属医院的医疗优势,开发教学资源。医学院与医院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提高了
12、医学教育管理效率、更好地解决了临床教学的诸多难点,保证了质量。 54 建立标准化病人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 标准化病人(SP)是指非医学专业人员经过专业训练后既能模拟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供被测者问诊和体检,又能根据病例标准要求对被测者的问诊能力、体检能力进行评估和指导,是具有教学能力和评估能力的模拟病人。发挥着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 3 种功能。自80 年代在北美研究和实施以来,其在医学教育和考试中的价值已受到肯定,大多数北美医学院校者同程度地使用标准化病人。在医患关系不断变化的今天,使用标准化病人培养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如交流技能、全身体格检查技能等更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西医诊断学教学人员,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让中医院校临床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因为这是我们成为合格的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必备基础。为此,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