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正确使用中成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国辉 主任药师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中成药品种繁多、配方各异、剂型复杂, 应用广泛,若使用得当,可迅速奏效;反之,轻则浪费药品和贻误病情,严 重者可危及生命。那么如何正确使用中成药呢?一、中成药的概念及特点中成药,是中药成药的简称,它来源于疗效好的验方、秘方或单方,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一定的剂型,可直接供给人们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回归自然意识的加强,生活节奏的加快,中成药以其疗效显著、使用方便、安全
2、、 经济等特点,倍受广大患者的青睐。1、使用方便:中成药是采用科学方法加工制成片剂、胶囊剂、丸剂、膏剂等等,相对于中药汤剂而言,不用煎煮,省 时省力,便于携带,服用方便。尤其是慢性病,需要较长时间服药的病人,服用中成药更加方便,也更有利于患者坚持治疗。我国不少家庭有自购中成药的习惯,对于非处方药,患者或家人可根据病情到药店咨询并购买中成药,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进行使用,以节省到医院排队看病的时间。2、疗效显著:中成药治疗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有着较好的疗效。有些中成药治疗急性病、危重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如安宫牛黄丸治疗高热昏迷,片仔癀治疗感染性疾病与热毒证,紫雪丹治疗高热抽搐,速效救心丸治疗
3、心脏病,均有较好的效果,至今仍然是急救必备的常用药品。3、安全、经济:长期以来,中成 药以其不良反应小、物美价廉而著称,因此相对于西药而言,安全性和经济性均比较好。然而,是药三分毒,不可忽视,任何药品都具有双重作用,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不良反应,中成药也不例外,随着中成药的广泛应用,中成药导致的不良反应也屡见不鲜。因此对于中成药的不良反应问题要正确看待,提高认识,合理使用、正确使用中成药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中成药对于储存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容易保存,比较适合于家庭储备。由于上述特点,中成药越来越受欢迎,其在临床的应用也日渐广泛。二、怎样正确使用中成药中成药种类繁多,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因为
4、应用的剂型不同或者治疗的目的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1、剂型不同服用方法不同中成药的剂型即中成药的形态,与中成药的制法和服法密切相关。在制备中成药时,根据所用中药材的性质、所含成分、用药目的、临床需要和给药途径等, 选择适宜的剂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成药的临床疗效,减少其毒副作用。因此不同的剂型也就产生了。传统的中成药剂型大多为“ 丸散膏丹” 。随着现代制药工业及制剂工艺的发展,如今已有丸 剂、散剂、颗粒剂、片剂、煎膏 剂、 贴膏剂 、滴丸 剂、胶囊剂、糖 浆剂、合 剂、酒剂、酊剂、茶剂、搽剂、洗剂 、涂膜 剂、膏药、气雾剂、喷雾剂 、注射 剂、露剂等数十种剂型,可
5、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中成药因剂型不同,其服用方法不同。1.1 中成药口服剂型使用方法丸剂:丸剂又分为蜜丸(大、小蜜丸,水蜜丸)、水丸、浓缩丸、蜡丸、滴丸等。小颗粒的丸剂服用时,只需温开水送服,大蜜丸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应嚼碎后或分成小粒后再用温开水送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如蜜丸:乌鸡白凤丸,水蜜丸:补肾益肠丸,水丸:逍遥丸,浓缩丸:牛黄解毒浓缩丸,蜡丸:妇科通经丸,滴丸:复方丹参滴丸等。此外,部分中成药丸剂为增强疗效,可采用药饮送服,如在服用藿香正气丸或附子理中丸治疗胃痛、呕吐等症时,可采用生姜煎汤送服,以增强药效;痛经患者在服用艾附暖宫丸时,可用温热的红糖水送服,以增强药物散
6、寒活血的作用;在服用补中益气丸治疗慢性肠炎时,可用大枣煎汤送服以增强药物补脾益气的作用;在服用大活络丸治疗中风偏瘫、口眼歪斜时,为了增加药物活血通络的功效,可用黄酒送服。 散剂、粉剂:一般可用蜂蜜加以调合送服,或药汁送服,也可装入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刺激咽喉。但也有特殊用法的,如温胃止痛的散剂-胃活散,不须用水送服,直接舔服即可,以便药物在胃中多停留一些时间发挥治疗作用,一般服后一小时再饮水为宜。膏剂: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呕吐。如八珍益母膏。颗粒剂:颗粒剂(冲剂)宜用温开水冲服;颗粒剂按溶解性可分为可溶型、混悬型和泡腾型。在服用混悬型颗粒剂时,如有部分药物不溶
7、解,也应一并服用,以免影响药效;但对于泡腾型颗粒,只能加水泡腾溶解后服用,切忌放入口中直接冲服。如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均为可溶型颗粒剂。糖浆剂、口服液:可以直接服用。如急支糖浆、清热解毒口服液等。片剂:一般均用温开水送服。对于咀嚼片,应嚼服,四岁以下儿童不宜服用;含片因需含服,如草珊瑚含片,因此婴幼儿也不宜服用,以免卡住气管,危害生命。但是,肠 溶片、缓释片和控释片,应整片温开水送服,切忌 掰开服用,以免影响疗效。胶囊剂:宜用温开水整粒送服。因为中药制成胶囊剂,主要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掩盖不良气味,提高临床疗效,所以切忌将胶囊壳去掉服用。还有些定位释放和吸收的胶囊剂,如消栓肠溶胶囊。气雾
8、剂:使用时将药物喷雾直接吸入,这类中成药主要用于止咳平喘或开窍醒神。因其是通过口腔粘膜吸收的,切忌口服。如复方丹参气雾剂。胶剂: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单独服用时,均可加黄酒或糖、水,隔水加热使之溶化(又叫烊化)后服用。茶剂、袋泡剂:需用沸水泡汁,频繁服用,象喝茶一样。如午时茶。此外,还有一部分外用中成药,在外用中成药中除少数如七厘散、玉真散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外,均不可内服,尤其含汞、铅、砷等有毒成分的外用药。外用中成药同样因剂型、药性、功效、主治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外用方法:1.2 中成药外用剂型的使用方法散剂:中成药外用散剂因治疗目的不同,有以下三种使用方法。第一是撒敷法:将药粉直接均匀地撒布
9、患处,再用消毒纱布或外贴膏固定,达到解毒消肿、提腐拔脓、生肌敛疮的功效。如生肌散、珍珠散等。第二是调敷法:用茶、黄酒、香油等液体将药粉调成或研成糊状敷于患处。如用茶水调敷如意金黄散,取茶叶解毒消肿的功效;用黄酒调敷七厘散,以提高其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第三是吹敷法:将药粉装入硬纸筒中吹到患处,如用冰硼散吹敷治口腔糜烂、牙龈肿痛。中成药油膏剂、水剂:多采用将药物直接涂敷与患处。如紫草膏、獾膏等。中成药膏剂:主要包括软膏剂、膏药、橡皮膏三种。在使用膏剂前,应先清洗患部皮肤,以免影响其疗效,尤其是使用化妆品的患处皮肤一定要清洗干净,否则膏药容易脱落。软膏剂直接涂抹于患处即可,如青鹏膏等;黑膏药需加热
10、烘软后贴敷患处,如狗皮膏;橡皮膏可直接贴敷患处,如伤湿止痛膏。此外,还有一些特殊使用的膏剂,如奇正消痛贴膏,在贴敷前应揭除药贴的塑料薄膜,再将小袋内的润湿剂均匀涂在中间药垫表面,敷于患处或穴位,轻压周边胶布贴实即可。此外, 还应注意每种膏剂的涂抹和贴敷时间,一般膏药大多贴敷 24 小时更换一次,但也有特殊的,如南星止痛膏,贴敷24 小时后,隔日再贴。中成药膜剂:用于贴敷口腔粘膜、眼结膜、阴道粘膜患处表面,可使药物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如口腔溃疡膜等。栓剂:将药物置于肛门或阴道中,待药物溶化吸收后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如苦参栓、野菊花栓等。喷雾剂:有些喷雾剂是专供外用的,如治疗软组织损伤
11、的伤科灵喷雾剂,由于含有酒精,所以不宜长时间大量使用,以防过敏。2、疾病不同服用中成药的时间不同中成药的服药时间,根据不同的疾病和药性特点来决定服用的时间。服用时间和方法可以根据下面的情况选择: 2.1 病位在上:如头痛、目疾、咽喉病等, 应在饭后服药才利于药性发挥。2.2 病位在中: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像胃痛、胃胀等。一般在饭后 1530 分钟服药,这样可使药性上行,更好地发挥药效。另外,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中成药,应在饭后服用,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黏膜刺激和损害。毒性较大的药,也应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毒副作用。2.3 病位在下: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象腹痛、腰痛、遗精等
12、。一般在饭前 3060 分钟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肠,从而尽快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2.4 具有滋补作用的中成药:应空腹饭前服用,利于充分吸收,更好地发挥药效。此外,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和具有泻下作用的中成药也应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吸收,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以增强疗效。2.5 补 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一般在睡前1530 分钟服用。 2.6 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 1 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 1 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
13、外。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重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或频服(每隔 12 小时服一次),慢性病则要按时服药。 总之,服中成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以便更好地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此外,中药注射剂应在医生指导下,在医院注射使用;切忌在家口服使用,因为注射剂口服是不吸收的。三、服用中成药时应注意什么1、注意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简称食忌,又叫忌口。中成 药不同于西药,它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作用于人体,整体调节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不少中成药有一定的饮食禁忌要求。一般来说,服用中成药期间不宜进食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由于疾病性质、药性和食物性质的不同,具体到不同的疾病,其饮
14、食禁忌各不相同。如阳热证,忌食辛辣油炸及烟、酒等;阴寒证要忌食生冷瓜果、清凉饮料及清泄性食品;痰热咳嗽、肺痈吐脓、劳嗽咳血的患者宜忌食辛辣、鱼肉、油腻 、甜黏食品及烟酒等刺激性食品,以免助火生痰;脾胃虚弱,胃脘疼痛,消化不良,泄泻痢疾的患者,应忌食生冷寒滑,油炸坚硬,黏腻壅滞,阻滞气机的食物;湿热黄疸,肝郁胁痛,肝阳眩晕,癫痫发狂等,应忌肥甘,动物脂肪、内脏及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 热助阳,蕴湿积热之品;肾病水肿,淋病白 浊患者,应忌食盐碱过多和酸辣太过的刺激性食品。中医认为“药 食同源” ,故服药期间,也必须注意食物的选择。食物性质对中成药药效的影响,大体说来是食物的性能同药物的性能相一
15、致时,食物可帮助药物发挥药效;反之,相违背时,食物会降低药物的疗效。因此有必要介绍常用食品具有什么药效,供服用中成药时选用食品参考。属于寒凉性质:苦瓜、冬瓜、丝瓜、黄瓜、西瓜、藕、西 红柿、荸荠、鸭梨、绿豆、白木耳、白菜、白 萝卜、荠菜、苋菜、芹菜、紫菜、豆腐、冰糖、兔肉、鳖肉、驴肉、海蜇、螃蟹、蚌肉等等。属于温热性质:韭菜、大葱、大蒜、洋葱、茄子、辣椒、胡椒、生姜、干姜、花椒、大茴香( 大料)、小茴香、狗肉、羊肉、鲫鱼 、鳝鱼、海参、海 虾、杏、龙眼肉、荔枝、金橘、胡桃仁等等。属于平性:黑木耳、花菜、花生米、芝麻、莲子、山 药、土豆、大豆、牛肉、瘦猪肉、鲤鱼 、带鱼、黄花鱼、鸡蛋、鹌鹑蛋、小
16、麦、大麦、玉米、大米、葡萄、桃子等等。合理饮食,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患病后食物的选择对于药效的发挥和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影响。如服用含人参的中成药(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等)不宜吃萝卜;服用含铁的中成药(磁朱丸、紫雪丹等)不宜喝茶。服用清热解毒、清 热泻火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等),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姜、葱、蒜等。服用袪寒中成药(如附子理中丸、附桂八味丸等),不宜吃寒性食物,如西瓜、冷饮等。2、注意合适的用水服用中成药时对于水的选择,因药物的性质不同和治疗的目的不同,为了提高中成药的疗效,而选择不同的用水送服中成药。2.1 温开水或凉开水送服:大部分内服中成药皆取此法
17、,如片剂、丸剂和一些液体制剂。2.2 沸水冲服:茶剂、饮剂均须用沸水泡汁,频服代茶饮;冲服剂(颗粒散)膏滋剂或流浸膏也须用沸水冲泡溶化稀释后服用。2.3 药汁(药引)送服法:一些丸剂、散剂、丹剂、片剂等还须用药引煎汁后送服,常用的有生姜、大枣、蜂蜜、芦根、黄酒、 盐、红糖、葱白等。其方法为:生姜水,取生姜 35 片(915 克),水煎取汤送服成药。多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的中成药,如九味羌活丸、理中丸等。大枣水,取大枣 35 枚,去核,水煎取 汤送服。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的中成药,如 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等。蜂蜜水,取蜂蜜 l2 匙,用温水冲淡后送服。多用于治疗大便秘结、肺燥咳嗽的中成药,
18、如养明清肺丸等。芦根水,取芦根 1015 克(鲜者更好) 水煎取汤送服,多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痘疹初期的中成药,如银翘解毒丸等。黄酒,取黄酒 2550 毫升(白酒酌减),温后送服。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血寒经闭及跌打损伤的中成药,如活络丹、七厘散等。盐水,取食盐 2 克,加水半杯,溶化后送服。多用于治疗滋补肾阴的中成药,如金 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红糖水,取红糖 2550 克,用温开水冲淡后送服。多用于治疗妇科血寒血虚的中成药,如八珍益母丸、艾附暖宫丸等。葱白水,取葱白 23 茎,切碎煎汤送服。多用于外感风寒的中成药,如清瘟解毒丸等,有助发汗解表之功。清热利尿药用竹叶、灯芯草煎汤送服;清热解毒药
19、用野菊花煎汤送服;小儿感冒发烧用钩藤、薄荷煎汤送服。实践证明,都有助于提高中成药的疗效。此外,有些人习惯用茶水送服药物,认为这对药效没有影响,这种服法是错误的,茶叶中含有鞣酸,能与药物中的蛋白质、生物碱及重金属盐等引起化学反应而生成沉淀,影响药物的疗效,甚至失效。茶叶中尚含有咖啡因、茶碱、可可碱,具有兴奋 高级神经中枢、 强心、利尿、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故服用镇静、催眠药时对药效的影响更大。3、注意服药时间和服用剂量及疗程中成药品种繁多,剂型复杂,所治病症极为广泛。掌握中成药的服用时间与方法,是确保临床疗效的一个关键环节。服药时间直接影响到疗效的好坏和毒副作用的大小,它和选方用药以及剂量的大小
20、一样重要。正确掌握中成药的服用时间,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成药的给药时间需因药而宜,针对不同药性,在适当时间给药,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药效,减少不良反应。3.1 无特殊规定的一般口服药品:每日 2-3 次,于早、中、晚饭后半小时至 1小时服用。3.2 危急重症用药:应及时给药。为保证药物持续发挥效果、将所需药量酌情分次给予服用。3.3 补益药:饭前服,以利于吸收。补阴药宜晚上服用。3.4 解表 药:一般应忌食给予服用,以免病邪由表入里。如果病情许可,发汗解表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服(约 8 时)。可顺应阳气升浮,有助药力驱邪除病。3.5 镇静安眠药:应在睡觉前半小时服用。3
21、.6 涩精止遗药:应在早、晚各服用 1 次。3.7 截疟药:应在发作前 2 小时服用。3.8 峻下逐水药:应在清晨空腹服用。3.9 泻下药:宜在午后或空腹时服、但病情重者,不拘泥于此,可以酌情而定。3.10 止泻药: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停则止。3.11 润肠通便药:应在空腹或半空腹时服,以利清除肠胃的积滞。3.12 驱虫药:应在清晨空腹服或晚上睡前给予服用。3.13 生津润燥、清暑解热药:不拘时顿服。3.14 咽喉疾患药:不拘时多次颁服,缓缓咽下,使药液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迅速奏效。3.15 祛痰药:应在饭前服,使药物刺激胃粘膜,间接促使支气管分泌增加,从而稀释痰液,便于排痰。3.16 平喘药:应在发作前 2 小时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