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脱贫攻坚经验摘编.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019995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地脱贫攻坚经验摘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外地脱贫攻坚经验摘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外地脱贫攻坚经验摘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外地脱贫攻坚经验摘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外地脱贫攻坚经验摘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外地脱贫攻坚经验摘编陕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2017 年 5 月目 录1.广西坚持把精准贯穿识贫扶贫脱贫全过程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12.万变不离其宗:打造“股份农民”83.湖南十项措施抓整改144.四川量身定制“硬措施”关心爱护脱贫攻坚一线干部185.贵州“六个超常规”决战极贫乡镇236.甘肃积石山“两户”见面会促脱贫277.四川雅安积极探索贫困村集体经济新模式308.河北大力实施电商扶贫工程 339.福建安溪三项机制推动稳定脱贫3610.青海标本兼治落实整改4011.河北省扶贫小额信贷经验4312.山东省扶贫小额信贷经验4513.外地的一些典型做法47- 0 -广西坚持把精准贯穿识贫扶贫脱

2、贫全过程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两年多来,广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把精准贯穿识贫、扶贫、脱贫全过程,努力做到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2015 年广西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88 万人,2016 年减贫 111 万人,减贫人数居全国前列。一、抓精准识贫,打牢精准扶贫脱贫基础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1 月,广西结合国家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举全区之力,进村入户开展精准识贫行动,共识别出634 万贫困人口、5000 个贫困村、2.46 万个移民搬迁村(屯),并建档立卡,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称为“史上最严”的精准识贫。(一)创建精细的识贫体系。精准识

3、别之难,难在贫困户经济收入难以认定,且仅凭人均收入指标,难以全面反映贫困程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对照国家“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广泛调研、反复模拟,统筹专业部门力量,精心设计了一套涵盖农户人口、耕地、住房、劳动力、子女入学、病残成员、农机、家电、饮水安全等 18 类 98 项内容的指标体系,将农户收入等难以统计、难以衡量的指标,通过一系列与家庭贫富程度密切相关的可视因素进行量化、细化,更直观- 1 -反映农户的贫困程度、更深入地了解致贫原因,以此统一全区识贫标准,提高识别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操作性。(二)开展详实的识贫调查。为防止在建档立卡过程中出现亲疏有别、优亲

4、厚友现象,组织 25 万名干部,采取“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办法,对全区 488 万农户、2000 多万农民进行全面细致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逐户打分计量贫困程度。打分全部由入村工作队员完成,村干部只负责带路和介绍情况,避免出现人情分。(三)设定严格的识贫程序。将入户打分结果统一录入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建立全区精准识别贫困户数据库,参照高考分数线划定方式,以县为单位,按国家统计局核定的贫困人口数分别划定贫困人口分数线。各地根据分数线,按“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程序确定本县贫困户名单。为防止“富人戴穷帽”,组织自治区扶贫、编制、公安、财政、国土、住建、税务、工商等部门通过电子政务系

5、统联合开展农户相关信息检索,经过 730 万亿次信息数据比对分析,经县级复核,精准剔除 50 万户不符合贫困标准的农户。(四)完善动态的识贫监测系统。以精准识别结果为基础,完善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准确采集贫困户、脱贫户、贫困村相关数据,及时录入信息系统,每半年更新一次。加强对新贫困户、返贫户的认定、帮扶和管理,做到有进有出、应扶尽扶、该退则退。二、抓精准扶贫,因人因户因村精准施策- 2 -广西根据贫困对象致贫原因、贫困类型、帮扶需求,形成脱贫攻坚“八个一批”(扶持生产发展一批、转移就业扶持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扶智帮助一批、医疗救助解困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6、、边贸政策扶助一批)措施,实施“十大行动”,着力推动精准扶贫取得成效。(一)创新工作机制。创建精准管理模式,从自治区到市、县、乡,建立统一的“挂图作战、清单管理、滚动集成、精准摘帽、带奔小康”管理模式。加快广西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扶贫信息实时共享、动态管理。建立全区统一的“一户一册一卡”模式,为每一户贫困户建立日常收支台帐。统一制发广西脱贫攻坚精准帮扶手册和精准帮扶联系卡。通过“一户一册一卡”,不仅贫困户实际收入底数清楚,而且可根据不同家庭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帮扶,把工作做细做实。(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财政扶贫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自治区本级和脱贫任务最重的市及片区县、国家扶贫开发

7、工作重点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 20%以上,脱贫任务相对较重的市、县按 15%以上,其他市县按 10%以上增列财政专项扶贫预算。整合各方面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贫开发,清理回收存量资金可统筹使用部分 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行业部门每年安排的涉农项目资金,原则上 50%以上投向贫困县。全区共落实脱贫攻坚资金超过 500 亿元,其中筹措安排财政扶贫资金 188 亿元、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 105 亿元、国家专项建设资金 15 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 181 亿元(是全国 5 个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额超百亿元的省- 3 -份之一)、落实社会帮扶资金超过 20 亿元,扶贫投入力度空前。(三)实施“十大行

8、动”。一是特色产业富民。推动粮食、果、蔬菜等产业在贫困村(屯)落地生根;扶持旅游资源丰富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创建旅游扶贫示范区,开展乡村旅游;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区 54 个贫困县引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188 家,启动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444 个。二是易地扶贫搬迁。2016 年落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计划用地2493 公顷,完成投资 148 亿元,开工建设 412 个安置点,搬迁入住 13.88 万人。三是农村电商扶贫。2016 年新增 32 个农村淘宝合作县、9 个电商扶贫示范县和 10 个智慧县域,建设农产品网店2300 家,鲜活农产品电子交易额 50 亿元。四

9、是农民工培训创业。免费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培训,2016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 21.4 万人,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9.3 万人。五是贫困户产权收益扶贫,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增加贫困群众财产性收入,2016 年有 12.4 万贫困户约42 万人将扶贫小额贷款带资联营或委托企业经营。六是基础设施建设。2016 年新建成屯级道路 2 万多公里;解决 41 万户贫困户饮水问题,完成 7.3 万贫困户危房改造。七是科技文化扶贫。支持扶贫龙头企业率先在贫困村(屯)推广增收效果好的新技术、新品种和科技创新成果;加强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建设,扶持贫困村综合性文化阵地建设,文化

10、事业、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向贫困村倾斜。八是金融扶贫。2016 年全区共发放扶贫贷款资金 194.7 亿- 4 -元,其中免抵押、免担保、全贴息 5 万元以下扶贫小额信贷资金181 亿。九是社会扶贫。完善社会力量精准帮扶机制,建设信息平台和服务网络,发布社会扶贫援助和救助信息,公布社会扶贫项目,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向贫困地区;深化对口帮扶,积极主动争取中央国家机关单位和央企,以及广东省对广西脱贫攻坚更大力度支持。十是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建立乡(镇)村党员、干部、教师联系帮扶“三留守”人员“一对一”联系对接制度,落实联系帮扶责任。(四)强化责任落实。建立脱贫攻坚“一把手”责任制,自治

11、区、市、县、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本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双组长”,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带头抓,定期到贫困乡村检查督战;各级扶贫领导小组均设立若干专责小组并抽调骨干人员集中办公,实现了由一个部门单干向多个部门共推转变;建立“区负总责、市抓协调、县为主体、乡村落实、部门配合”的扶贫工作机制,自治区与市、市与县、自治区与 25 个区直部门分别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统筹安排定点帮扶单位、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帮扶联系人,共安排 8000 个单位、5000 名第一书记、3 万名扶贫工作队员包村,46.9 万名帮扶干部包户,25 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全区 28 个国家扶贫开发

12、工作重点县,实现对 114.5 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及120 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含辍学少年儿童)全覆盖。出台设区市、贫困县(市、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开展自治区本级抽- 5 -查核验、市县扶贫考核及第三方评估,实行脱贫攻坚督查协调、通报三项制度,加强考核督导,形成工作倒逼机制。三、抓精准脱贫,确保脱贫成果“货真价实”对照国家脱贫标准,结合广西实际,制定了贫困户、贫困村和贫困县脱贫摘帽标准及认定程序,采取“五严”措施严格脱贫,确保脱贫成效真实、结果真实,(一)严计划。采取科学测算方法,精心设定贫困户、贫困村和贫困县脱贫摘帽时间表,制定脱贫摘帽滚动计划。特别是对贫困县摘帽,选择贫困户精准识别分

13、数线、贫困人口规模、贫困发生率、移民搬迁规模、贫困人口人均耕地和林地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扶贫专项资金投入、人均财政收入等 8 个客观指标,按因素法测算各县脱贫难易程度,依此确定各县摘帽时间,确保有序退出。(二)严标准。对国家“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进行细化、本地化,制定了贫困户“八有一超”(即有稳定收入且吃穿不愁、有住房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安全饮水、有路通村屯、有电用、有电视看,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有特色产业、有住房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义务教育保障、有路通村屯、有安全饮水、有电用、有公共服务设施、有电视看、有村集体收入

14、、有好的“两委”班子;贫困发生率低于 3%)、贫困县“九有一低于”(有特色产业、有住房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义务教育保障、有路通村屯、有安全饮水、有电用、有公共服务设施、有- 6 -社会救助;农村贫困发生率低于 3%)的退出标准,确保每个指标都可计量、可考评。(三)严程序。为了防止出现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的问题,分别明确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脱贫摘帽认定的程序,做到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可信。其中,对贫困户脱贫实行“双认定”,由县乡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及帮扶干部等组成验收工作组,对照贫困户“八有一超”脱贫标准,逐项入户核实,并填写贫困户脱贫摘帽“双认定”验收表,贫困户户主、验收

15、工作队员及帮扶联系人在验收表上共同签字确认,确保脱贫成效得到贫困群众充分认可。(四)严评估。除按要求接受国家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和省际交叉考核外,自治区每年聘请科研院所等第三方机构对市、县扶贫开发成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自治区对市县年度扶贫开发成效考核成绩的重要依据,确保脱贫成效精准。(五)严销号。对脱贫户再扶持 2 年并跟踪观察 1 年,稳定脱贫后再逐户销号,对摘帽的贫困村、贫困县在巩固期内保持扶贫政策不变、投入不减,确保不降标、不返贫。通过这些举措,给贫困户、贫困村和贫困县吃下“定心丸”,既避免争戴“贫困帽”的逆导向,又增强了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 7 -万变不离其宗:打造“股份农

16、民”贵州六盘水“三变”改革调研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核心是打造“股份农民”,通过集体资源调动政府资源、政府资源撬动社会资源的“双轮驱动”,有效活化了要素资源,实现了“产业连体”、“股权连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具有典型的制度创新意义。一、穷则思变,“五难”孕育“三变”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腹地,喀斯特地貌突出,山高沟深,耕地零碎,生态脆弱,农业条件恶劣,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在“四化同步”进程中怎么补齐农业短板,在西部贫困山区用什么路径推进精准扶贫,在喀斯特山地条件下怎么发展现代农业,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怎样构建激发弱势群体潜能和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制度体系,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怎么构建先富带后富的制度机制,这五个现实问题,成为摆在六盘水面前的时代难题。围绕着这“五难”,六盘水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具体而言,资源变资产,就是村集体将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资源要素,通过入股等方式加以盘活。资金变股金,就是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