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2021024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湖南省科技厅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在世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中,区域经济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区域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对当地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创新已成为区域科技与经济竞争成败的分水岭,成为区域发展的原动力,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发展的根基所在。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大幅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湖南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在区域层次

2、的延伸。构建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关键是在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核心是整合各类创新要素、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本质是提高湖南区域整体竞争能力。本研究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在总结过去经验和分析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了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提出了加快建设湖南区域创新体系的对策措施。同时,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提出了长株潭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可行性论证和实施措施。第一部分 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一、区位条件与自然资源优势1、区位条件湖南是我国内陆地区的一个大省,面积 21 万多平方公里,人口 6595 万。湖南具备“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特征。北与

3、湖北接壤,有武汉重工业基地;南与两广相连,有广州轻工业基地;东眺沿海经济开放区,西连贵州、四川、重庆。向北可融入沿长江产业带的建设,向南可递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向东可呼应长三角的发展,向西则可分享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南北之间存在很大的经济发展结构差,东西又存在经济发展梯度差。这种同时处于结构差与梯度差交错地带的特征,使湖南区域创新处于叠加共震、扬波奋起状态,无2疑使湖南拥有了区域创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湖南的中心区域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重点引导和培育的七大城市密集区之一,在国家实施中长期区域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位置。为了防止中部地区出现塌陷,国家将要实施扶中带补,扩容提质的倾斜政策,长沙、株洲

4、和湘潭等广大地区,将成为我国中部承接沿海经济技术向内陆腹地转移,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区域,成为撑起整个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柱区域”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加快。2002 年长株潭三市 GDP 总量达 1428.45亿元,在全国经济圈中排名第十,其集聚态势初步形成。三市各自的产业优势明显,呈优势互补式良性发展:长沙的电子信息、工程机械、食品、卷烟制造,株洲的交通运输设备、有色冶金,湘潭的黑色冶金、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等,都具有国内领先、与世界同步的先进技术。从 1995 年起开始全面实施的“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保同治”等专题规划,已经探索出城市群发展中的一种全新模式

5、,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见表 1-1) 。表 1-1 长株潭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占全省的地位(2001 年) 单位:万人、万元、%长沙 株洲 湘潭 三市合计 全省 三市/全省人口 587.09 372.10 280.47 1239.66 6595.85 18.79国内生产总值 7280774 3226716 2382813 12890303 39830000 32.36一产业增加值 783636 515986 341186 1640806 8257300 19.87二产业增加值 2970933 1530467 1034156 5535556 15730000 35.19三产业增加值 352020

6、5 1180263 1007471 5707939 15842700 36.03规模以上工业总值 3251518 1961096 1161739 6374353 14567435 43.75财政收入 421620 145092 79689 646401 2054100 31.47科技活动人员(人) 33925 14581 13812 62318 99410 62.692、自然资源特征湖南综合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尤其是自然资源得天独厚。(1)农业资源丰富,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湖南主要农产品生产规模处于全国前列,盛产粮食、棉花、油料、苎麻、烟叶、柑桔,以及猪肉等。湖南以占全国 3.2%的耕地生产了

7、占全国 6%左右的粮食,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平均高 25%以上(见表 1-2) 。3表 1-2 2002 年湖南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的位次 (万吨)粮食总产量 棉花总产量 油料总产量 糖料总产量 肉类总产量全 国 45711 492 2900 10151 6590湖 南 2501.3(5) 15.3(8) 119.07(8) 115.8(10) 435(4)注:括号内为湖南在全国的排位(2)湖南矿产资源丰富,是“有色金属之乡” 。湖南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13 种,铋、钨、萤石、雄黄矿均居全国之首。锑矿、铅锌矿、石灰石、稀土、石墨、汞矿等储量均居全国前列。矿产储量相对集中,有利于矿产资源的统筹

8、规划、重点开发和规模经营。 (见表 1-3)表 1-3 湖南省有色金属产量及国内排位产品 产量(万吨) 占国内总产(%) 国内排位10 种有色金属 66.79 9.61 1铅 19.32 21.04 1锑 3.72 44.02 1铋 0.0523 61.17 1常用有色金属合金 9.87 2常用有色金属加工粉 2.64 1硬质合金 0.2853 1(3)湖南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旅游大省。湖南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有国家级及省级森林公园 21 处、山岳型景观 250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 处。全省旅游大致分为:长、潭、岳自然及革命领袖人文景观区,其景点有韶山、岳麓书院、君山、岳阳楼等;湘西

9、北生态旅游区,其景点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森林公园等;湘西南民族风情景观区,其景点有凤凰县城等;湘南生态、传统文明景观区,其景点有衡山、炎帝陵、舜帝陵、苏仙岭、莽山等。2002 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3.1 亿美元,实现旅游总收入 246 亿元,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 5.7%,旅游业已成为湖南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二、经济发展态势与主要特点1、经济发展态势4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带动下,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运行质量日益提高。 “九五”期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7%,提前 4 年实现了在 1980 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的目标,2002

10、年,全省 GDP 达 4340.94 亿元,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三次产业的比重已由 1978 年的 40.7:40.7:18.6 调整为 2002 年的 19.5:40:40.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21.2 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下降 0.7 个百分点,三产业则上升21.9 个百分点,由一、二产业并重转变为二、三产业齐举的局面,产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正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步。农业基础地位巩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新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省年产值过 5000 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40 家,其中 60 家省级龙头企业共连接基地 78.67 万公顷,年销

11、售收入 180 亿元。工业保持较快发展,培育形成了一批优势企业和几大支柱产业,国有工业实现整体扭亏为盈,2002 年全部工业增加值 1440.8 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 33.2%,产销率居全国前列,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综合指数为 109%,为历史最好水平。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文化、旅游、信息、房地产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正日益成为湖南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势较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个别地区的高新技术对地方经济贡献率达到 80%。优势地区发展加快,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稳步推进,已成为湖南区域经济增长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交通、通信、电力建设和洞庭湖治理取得显著成

12、绩。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全省小城镇发展到 1097 个,比上年增加 14 个;城市化水平为 32%,比上年高 1.2 个百分点。 2、经济发展的特征从总体上判断,湖南经济走的是一条具有独特阶段特征且“三化”现象相互叠加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湖南农业产业化正在向生态质量型转变;工业化水平整体上已开始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第三产业方兴未艾,知识型服务业势头发展迅猛发展。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在 GDP 中的比重已由 1978 年的40.7:40.7:18.6 调整为 2002 年的 19.5:40:40.5,三次产业已由一、二产业并重发展到二、三产业齐举的局面,三次产业之间及各

13、产业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基本改变了湖南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见图 1-1) 。5从区域科技创新的角度来分析,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湖南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投入产出比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已基本形成以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区域产业群。2002 年,全省共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743.98 亿元,其中高新区产值为 455 亿元,占全省高新产值的 61.2%,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16.8%,拉动全省经济增长 1.51 个百分点。2002 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收入 67.66 亿元(人民币), 比 199

14、6 年增长 5.2 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稳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以每年 25%以上迅速递增,科技已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见图 1-2) 。据不完全统计,湖南整个工程机械销售占全国市场的四分之一;长沙软件园已成为国家十五大重点软件园之一,软件业占据了国内软件产值的 1/10;国家级传感器产业化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倾角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相继投产。建有浏阳生物医药基地及抗生素行业位居第四的生产基地,基因转移与导入技术等技术应用开发能力较强;医药产业已形成了五大企业集团,图 1-2 2002年 湖 南 高 新 技 术 四 大 领 域 产 值 分 布 图27%20%19% 3

15、4%新 材 料先 进 制 造生 物 医 药电 子 信 息01020304050第 一 产 业 第 二 产 业 第 三 产 业图 1-1 1989-2002年 产 业 结 构 变 化 ( %) 1989年2002年6中成药拥有六个产值过亿元的品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中药产业群体。二是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新产品开发取得好成绩。湖南石化、冶金、烟草、酒类等传统支柱产业,正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已焕发出新的生机;全省拥有国家氨基甲酸脂类农药基地、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湖南基地、国家高档有机颜料生产基地。农药甲基异氰酸酯、百菌清等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农药原药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紫外光固化涂料占据国内市场

16、的 40%, SBS、已内酰胺、环氧树脂生产量分别占国内生产量的 50%、40%和 20%。湖南有十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铅、锌、铋、硬质合金等产量居全国第一位。黑色金属工业方面,华菱集团进入全国百强。2002 年,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 152 亿元,新产品产值率 7.2%三是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生力军。1992 年至 2002年,我省民营工业稳步快速发展,11 年间共创造了增加值 6282.14 亿元,年均增长 17.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3.8 个百分点。2002 年民营工业总量达 984.61亿元,比 1992 年增长了 7.9 倍。占全省 GDP 的比

17、重由 1992 年的 11.2%上升到2002 年的 22.7%,提高了 11.5 个百分点,对 GDP 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年均提高1.15 个百分点。2002 年底,我省规模工业中民营企业达 3395 户,分布在 37 个行业大类中,占规模工业单位数的 62.4%,创造工业增加值 247.03 亿元,占规模工业的三成半;实现利润总额 34.27 亿元,占规模工业总量的 49.7%。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如乐金飞利浦曙光电子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湖南金沙利彩色印刷有限公司、伊莱克斯中意(长沙)电冰箱有限公司等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优秀民营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利润率均在

18、10%以上。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有 1920 多家,产值达 300 多亿元,占我省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半壁河山。四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日益增强。自 90 年代以来,湖南通过扩大引进外资、拓展对外贸易和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这“三外”联动,优先发展重点区域、优势行业和支柱产业,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态势。仅“八五”期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 114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27.5 亿美元,新增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 3700 多家,其中苎麻纺织出口量占全国的 1/3,陶瓷出口量占全国的 1/7。2001 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7口额 4.82 亿美元,比 1996

19、 年增长 4.12 亿美元。华湘宏生堂药业发展公司、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华昌锑业股份有限公司已被外经贸部和科技部确定为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点企业。 “九五”期间,我省 5 个高新区共引进 5 亿多美元,投资总额 1000 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冶金化工等行业,涌现出 LG 曙光、华菱钢铁、华光线材、远大铃木、旺旺食品等一批知名企业,产生了较好的带动效应,外资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例从1997 年的 46%提高到 2001 年的 60%左右。2001 年,三资企业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 23%,比上年增加了 6 个百分点。2002 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 28.

20、76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4.3%。全年协议利用外资 16.58 亿美元,增长 24.6%;实际利用外资 13.77 亿美元,增长 1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 10.31 亿美元,增长 27.3%。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的合同金额 3.12 亿美元,增长15.6%;营业额 2.96 亿美元,增长 11.7%。3、科技创新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一是科技促进经济稳定发展。2002 年科技人力投入 10.38 万人,较 1997年增长 15.6%;科技财政投入 11.35 亿元,较 1997 年增加 2.25 倍; 2002 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跨过 4000 亿元台阶,为 4340.94

21、 亿元,增长 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6565 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47%(见图 1-3) 。图 1-3 科 技 投 入 与 经 济 增 长 关 系0100200300400500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GDP( 10亿 元 )科 技 人 力 投 入 ( 千 人 )科 技 财 政 投 入 ( 千 万 元 )二是科研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研机构面向市场能力增强。全省 8 家中央在湘科研院所和 24 家省属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已全部转制为企业或进入其他企业集团。有的科研机构已开始上市融资,逐步走上了市场化的科技型企业发展道路。如湖南化工

22、研究院转制成为湖南海利,它是全国第二家科研院所上市融资公司;建设部建筑机械研究院转制成“中联重科” ,其余大部分8已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股份制公司。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三、创新需求与创新能力分析1、推进“三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创新的需求分析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将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本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湖南要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23、加快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步伐,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群拉长农村经济产业链,走以生产加工型为主体的城镇化道路。发挥我省丰富的农产品和人力资源优势、后发优势以及本土市场优势,建设一批具有产业规模和区域特色的科技型小城镇。推进“三化”进程,任重道远,在人均资源有限,科学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全省要实现超常规发展,就要走科技兴湘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区域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区域科技发展必须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挖掘科技发展的人力资源,保证科技发展的财力支

24、持,走科教兴国,先兴科技的良性互动道路。 (见表 1-4)表 1-4 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发展目标类别 指 标 计量 2000 2005 2010科技综合实力 位次 13 12 10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万人 130.4 160 200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 人/万人 199.1 240 280科技活动人员 万人 12.74 15 20科技人力资源科学家工程师比重 % 60.92 70 75地方科技财政拨款 亿元 5.58 25 50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 % 1.60 3 5科技财力 科技三项经费占省本级财政支出比重 % 1.47 2 49R&D 经费支出 亿元 19.2 70 190资源

25、R&D 经费占 GDP 比重 % 0.52 1.3 2.32、具备了比较好的创新基础(1)区域创新基地建设不断发展湖南已建成生物化学与计量学、粉末冶金、医学遗传学等 9 个国家(部门)级重点实验室;有农用化学品、有色冶金材料科学等 26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有高效磨削工程技术、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杂交水稻工程技术、南方农药创制等 6 个国家(部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动力化学电源、精细化工、中药超微 11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普通高校 60 所,市州以上属各类科学研究机构 184 个。全省共建立了国家级、省部级自然学科类重点学科 97 个。最近,又新增学科博士点 45 个,这些学科的

26、发展和融合对于提高我省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基础研究水平乃至区域创新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湖南拥有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益阳六个高新区(郴州高新区2003 年初设立) ,其中长沙、株洲高开区属国家级,全国排名分别为 12、42 位。“潇湘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带呈燎原之势,岳麓山大学科技园、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浏阳生物医药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等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七区一园三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表 1-5 长沙、株洲高新技术开发区数据(2)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趋于合理湖南自古就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美誉。目前,全国共有湘籍院士54 名,在湘院士 43 名,学

27、术、技术带头人近 100 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1612 人,国家级优秀中青年专家 66 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 268 人。这些人企业数 (个) 总产值 (万元) 总收入 (万元) 出口总额(千美元)开 发 区2002 2001 2002 2001 2002 2001 2002 2001全国 28338 24293 129371015119284135 1532636851011677933292207022664390长沙 662 582 2770016 2468192 3219173 2188070 224960 143626株洲 136 130 1095669 805887 120

28、7926 715268 174530 12150310才群体是湖南区域发展的高层次的创新资源。同时,还有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投身科技应用领域,创办科技企业或咨询机构,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全省从事 R&D 活动人员达到 29228 人,折合全时当量28909 人年,占全国总量的 3.1%,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国的比重为2.8%,2002 年,全省每万从业人员拥有科技活动人员 30 人,这些工程技术人才分布在经济建设第一线,是湖南区域创新创业的生力军。3、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知识的生产和供应量增加。1997-2002 年,全省共取得科技成果 5700多项,其中 1

29、18 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560 项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取得了一批居国际领先水平的优秀科技成果。专利申请量 19800 余件,授权量 9000 多件,累计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 8 位,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第 9 位。2000 年,发表各类学术论文 7148 篇,其中国内期刊收录的论文 6123 篇,国际论文 1025 篇,被国外三大检索系统(SCI、ISTP、EI)收录的论文 1025 篇。湖南科技创新能力在中部、周边部分省区的比较中处于领先地位。 (见表 1-6) 。表 1-6 湖南科技创新能力与中部、周边部分省区比较(2002 年)知识创造 知识流动 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环境 创新绩效 综合得

30、分 排名安徽 13.80 19.08 35.00 22.70 11.44 21.65 20广西 12.84 13.46 34.50 15.50 11.90 18.80 22江西 8.37 11.25 30.27 17.81 13.75 17.72 26河南 16.23 25.25 34.48 25.56 14.64 24.16 15湖北 18.58 18.10 40.74 26.26 16.82 25.62 11广东 25.38 55.57 58.71 36.98 42.31 44.53 3湖南 16.44 21.84 36.42 23.41 17.35 24.17 14资料来源: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2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二是核心技术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 “九五”期间,全省先后有近 150 个项目进入国家攻关计划,承担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100 多项,其中许多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如银河型巨计算机、超级稻选育研究、克隆神经耳聋疾病基因、CC 复合材料刹车片等。 “九五”以来,全省应用技术成果的应用率保持在 84%左右,成果转化率提高到 20%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