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1 一重庆市涪陵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思路(20142020 年)为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渝委发2013 14 号)、重庆市五大功能区交通发展规划思路(20142017 年)和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意见(涪陵委发2013 34号)精神和有关要求 ,紧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决策机遇,立足涪陵实际,进一步发挥涪陵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产业升级、城镇发展、民生改善的支撑服务作用,强化涪陵在重庆城市发展新区中的战略支点地位,体现涪陵在周边区域合作共赢中的先行示范效应,
2、特制定本规划。一、背景分析2013 年 9 月,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市委、市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明确指出,城市发展新区是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及川渝、渝黔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要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同城化发展要求,通一 2 一过新型轨道交通和市郊铁路,构建内部顺畅、外部通达、集约高效、无缝换乘的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2013 年 11 月,区委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区委、区政府关于落实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涪陵要立足区
3、位优势,加快构建内联外通、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大通道,打造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成全市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2014 年 4 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渝召开 11 省市座谈会,谋划长江经济带建设,强调要以沿江重要港口为节点和枢纽,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同月,市委书记孙政才在调研交通工作时指出,全市交通发展要坚持“五个原则” ,加快构建畅通便捷、互连互通、舒适安全、经济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14 年 7 月,重庆市五大功能区交通发展规划思路(20142017 年)出台,
4、确立了“把重庆 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全国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 的交通发展定位,并明确了城市 发 展新区“ 畅通对外出口通道,构建城际快捷交通走廊,完善城镇和产业交通体系,支撑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快速发展” 的交通发展主要任 务。涪陵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有利一 3 一因素和现实差距。(一)机遇和有利因素上级支持力度空前。近年来,中央和市委领导高规格、高密度视察指导重庆市交通工作;交通运输部和市交委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水运发展,国家和重庆市对交通发展的政策支持强度前所未有。目前,全国自上而下的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对公、铁、水、
5、空等交通从规划、建设、营运等层面的统一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市交委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涪陵交通发展,把涪陵定位为城市发展新区东部战略支点,将大力支持涪陵建设高速公路环线、加快高速公路运输大通道建设,推进铁路进龙头港,强化对内对外交通联系,构建城际间快速直达的交通网络;同时,将大力支持涪陵加快国省道改造,打造次级客运枢纽和重点物流园区,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发展,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集聚能力。水运优势较为突出。在水运方面,涪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境内长乌两江交汇,是数千年来形成的乌江流域物资集散中心。拥有航道里程 135 公里,其中:长江一级航道 77 公里,乌江三级航道 33 公里,支流航道 25 公
6、里;可利用岸线资源丰富,可建设多个 5000 吨级泊位构成的大型港口码头;后方陆域条件好,适宜建设一批大型化、专业化和铁公水联运的港口物流园区。全区水运货运平均运距 1630 公里、船舶平均载重吨位 3757 吨一 4 一(全国约 500 吨,全市 1700 吨,莱茵河、密西西比河等约 1500 吨)、船舶平均单位能耗 2 千克/千吨 公里,均属世界内河领先地位。水运货运周转量 467.3 亿吨公里、船舶公司化率 96%、船舶运力规模 136.9 万吨、运力标准化率 91.5%、危化品运力规模 47.2 万吨、造船能力(船舶完工量、新承接订单、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全市的 66%、60%、74%)
7、,均名列全市区县第一。2013 年,全区水运货运量同比增长 19%、高于全市近 8 个百分点,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 20%、高于全市 6 个百分点,水运业成为提振涪陵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产业之一。大通道骨架基本成型。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目前全区拥有铁路、高速公路和水上运输多种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整体处于城市发展新区领先地位。涪长高速公路、涪南高速公路、涪丰高速公路、涪陵至主城江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区内高速公路“十” 字交叉, 贯穿东南西北,人均 拥有高速公路里程首次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涪陵已进入重庆主城的三环时代。渝利铁路、渝怀铁路横穿全境,渝怀铁路复线重庆至涪陵段建成通车,涪陵人民首次
8、拥有高铁,朝发夕至“ 北上广” 成为现实。涪陵已经具备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基本条件。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涪陵地处重庆市地理几何中心,承接主城联动两翼交通节点,坐拥长乌两江黄金水道,是联系长江流域和乌江流域的纽带,具有依托两江、承接东西、带动西南、一 5 一联动干支的物流枢纽战略地位。同时,涪陵是三峡航电枢纽海拔高度 145 米极限低水位运行时段的常年回水区尾端,是长江上游三峡库区 4.5 米深水航道的最西端港口城市,是 5000 吨级船舶和万吨级船队常年可抵达的长江上游终港,是长江立体综合交通走廊的重要战略节点和长江经济带发力传承的中继点,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在全市交通一盘棋中
9、具有特殊地位,在城市发展新区 14 个区县(开发区)中交通区位优势最好,自然形成的地理位置优势突出,历史形成的区域辐射集散功能较强,是城市发展新区中唯一集公、铁、水、空四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城市。经济发展支撑有力。涪陵工业园区、白涛化工园区、清溪再生有色金属特色产业园区等三大工业园区初具规模,武陵山、江北两大旅游区和南沱、龙潭、义和、龙桥等现代农业园区基本成型,“ 千亿园区 ”、“百亿企业”、“百亿商圈”建设提速,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为涪陵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二)挑战和现实差距交通基础仍较薄弱。截至 2013 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4714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130
10、 公里,普通国省道 515 公里,农村公路 4069 公里;铁路总里程 168 公里,其中:渝怀铁路 74 公里,渝利铁路 43 公里,渝涪二线铁路 30 公里,南涪铁路 21 公里。一 6 一虽然全区公路、铁路里程总量较大,但与合川、永川、江津等渝西地区和万州等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相比,涪陵区高速公路等级偏低、绕城环线尚未形成,城市轻轨、市郊铁路等新型轨道交通发展差距较大。同时,路网结构不尽合理,交通枢纽功能还未完全释放。大交通格局尚未形成。目前,市交委已增设铁路处和民航处,为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涪陵现有主要铁路和高速公路建成运营周期短,军民两用机场建设尚处于前
11、期工作阶段,公、铁、水、空虽有一定基础,而有机衔接的大交通格局并未真正形成。理顺交通综合管理体制、机制,以综合交通来统领交通发展全局,将各种运输方式放在一起来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共同发展,还有较大差距。水运优势还未完全发挥。涪陵虽是水运大区,但向水运强区转变还有较长过程。长江航道向西至主城方向,5000 吨级以上船舶只能季节性航行;向东通江出海,三峡船闸船舶拥堵已成常态,导致长江黄金水道含金量还不高。乌江流域受梯级电站开发影响,至今未全线通航,且航道断航现象突出,整治任重道远。龙头港 5000 吨级大型化、专业化枢纽型港口建设还未实质性启动,铁路进港也仅处于谋划阶段。水运企业发展面临
12、的各种困难和制约因素较为突出,个别龙头企业经营举步维艰。涪陵航运综合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还不完善,对周边货物的集聚能力还不一 7 一强。公路骨架网络仍不够完善。受地形条件限制和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区内高速公路与地方公路衔接还不紧密,区乡之间连接道路还不完善,旅游景区、产业园区与骨架公路还未高效快速连接。同时,道路等级低,通过能力低,抗灾能力低,三级以上等级公路里程占公路总里程不足 8%,未铺装路面高达 43%,村通畅率仅 83%,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力不足。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市委、区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承接主城、联动两
13、翼、内联外畅、四通八达”目标 ,放眼成渝经济区和 长江经济带建设,立足涪陵产业园区、物流集散、旅游观光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开放引领和交通先行思路,发展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为“三区一城、幸福涪陵 ”建 设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适度超前。结合全区实际情况和发展条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合理地确定规模、标准和建设时序,以交通适度超前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一 8 一与整体、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效率与公平、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加强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园区规划、旅游规划等衔接,加快域内交通运输网
14、络和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间、城乡间交通运输资源合理整合,推进区域和城乡运输服务均等化。坚持内联外接、合理布局。遵循交通运输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重庆市综合交通规划,结合涪陵实际,加强与周边区县交通网络衔接,主动承接重庆主城、联动两翼、带动周边,对内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能力,对外强化吸纳集聚功能,实现联网、加密、贯通,建成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坚持综合交通、立体发展。推进公、铁、水、空各种运输方式有效结合、立体发展,突出挖掘长江、乌江航运优势,加快形成综合运输体系,充分发挥涪陵区独特的地理及区位优势。坚 持 绿 色 智 慧 、平 安 发 展 。从 交 通 建 设 、
15、运 输 服 务 、安 全监 管 、应 急 救 援 、体 制 机 制 等 方 面 着 手 ,强 化 信 息 技 术 支 撑 ,落 实环 保 节 能 措 施 和 平 安 交 通 理 念 ,推 进 交 通 健 康 发 展 。依 据 自 然 环境 承 载 能 力 ,合 理 规 划 交 通 基 础 设 施 空 间 布 局 ,充 分 考 虑 土 地 、环保 、水 利 等 资 源 环 境 支 撑 能 力 ,把 铁 路 、公 路 、航 道 的 建 设 等 级 标准 与 生 态 环 境 的 有 效 保 护 相 结 合 ,实 现 交 通 可 持 续 发 展 。(三)发展目标紧紧围绕服务民生、保障发展的总要求,加快
16、建设“三横四一 9 一纵” 1铁 路网、 “一环六射二 联线” 2高速公路网、“一环十射” 3干线公路网,实施东扩西进、南联北引、通江达海战略,打造长乌两江航运枢纽;加快推进军民两用机场、区域交通应急中心建设,形成公、铁、水、空联运的立体交通体系;着力构建城际间快速直达、城乡间便捷通畅的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绿色生态交通;基本建成重庆中部区域综合交通枢纽(重庆综合交通副枢纽)和物流大通道,切实发挥主城联动两翼的战略支点作用,实现 3 个“半小时涪陵 ”4目标 。力争到 2020 年, 实现“五个一”目标,即:新1 “三横四纵 ”铁路网:三横是渝利 铁路、沿江铁路、渝黔城际铁路;四纵是涪南铁路
17、、渝怀铁路、广涪铁路、市郊 铁路。2 “一环六射二 联线” 高速公路网:一 环由沿江、绕城北环、长涪、涪南高速组成;六射分别为沿江高速涪陵至主城、沿江高速涪陵至丰都、三环高速涪陵至南川、三环高速涪陵至长寿、沿江高速北线、涪陵至垫江;二联线分别是南川经涪陵至两江新区、梓里至白涛至白马。3“一环十射 ”干线公路网:一 环:长江大桥 石板沟长江大桥乌江大桥鹅颈关长江大桥;十射:一射:江东街道石板沟长江大桥南南沱镇丰都县湛普镇;二射:江东街道罗云乡丰都县包鸾镇;三射:江东街道武隆县木根乡;四射:荔枝街道乌江大桥西白涛街道武隆县白马镇;五射:崇义街道鹅颈关荔枝街道梓里武隆县鸭江镇;六射:荔枝街道汤家院子
18、增福乡巴南区丰盛镇;七射:崇义街道天子殿新妙镇巴南区麻柳嘴镇;八射:江北街道碧筱溪李渡街道长寿区但渡镇;九射:江北街道长江大桥北桥头百胜镇丛林场长寿区云集镇;十射:江北街道长江大桥北珍溪镇丰都县虎威镇。4 “半小时涪陵”,即: 强化与重庆都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的交通 衔接,实现半小时到达重庆主城;建设紧密联系主城、联动两翼的大交通骨架,实现半小时到达周边区县;构建区内方便快捷的交通环线,实现各个乡镇到涪陵中心城区半小时通达。一 10 一增高速公路 100 公里,新增铁路 100 公里,航道整治升级 100 公里,新建、改建道路 1000 公里,新建 1 个军民两用机场。三、实现路径主 要 围
19、绕 新 建 “五 高 ”5、“五 铁 ”6、“五 港 ”7、“五 园 ”8、“三枢纽” 9、“一机场” 10的思路,从完善 对外交通大通道、打造 长乌两江航运枢纽、建设紧密联系主城快速交通、内联外畅便捷交通和综合立体运输体系等五个方面着力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一)完善对外交通大通道。紧紧围绕建成重庆中部区域综合交通枢纽(重庆综合交通副枢纽)的定位,着力打造东、西、南、北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大通道。一是加快建成渝怀铁路复线涪陵至怀化段,提升涪陵与渝东南片区的经济联动功能,缓解渝怀铁路运力饱和压力,打通向东、向南陆上铁路大动脉。二是推进沿江货运铁路入规,并积极争取有利走向,完善涪陵铁路布局,打通主城经涪陵、万州至湖北的向东、向西沿江铁路大通道,减轻三峡大坝过闸压力,加快物资集散中转速度,形成一条全新的5 “五高”,即:梓里 经白涛至白马、南川经涪陵至两江新区、涪陵绕城北环、沿江高速北线、涪陵至垫江。6 “五铁”,即:渝 怀铁路复线涪陵段、沿江铁路、广涪铁路、市郊环线铁路、涪陵至柳州铁路(渝黔城际铁路)。7 “五 港 ”,即 :龙 头 港 、涪 陵 综 合 客 运 港 、清 溪 港 、白 涛 港 、涪 陵 新 城 区 港 。8 “五园”,即: 龙头山、李渡、黄旗、白涛、清溪五大物流园区。9“三枢纽”,即:火 车北站、高山湾、江东等客运综合枢纽。10 “一机场 ”,即: 军民两用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