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闽南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闽南师范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大学,前身为漳州师范学院,2013 年 4 月,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有着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建校 50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人事制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大学管理制度建设、国际化办学等关键领域进行了大胆改革探索,有力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但是,与国家和福建高等教育发展目标要求相比,与我校实现创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目标相比,学校目前在办学理念、发展方式、治理结构、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
2、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及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按照福建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闽南师范大学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当前改革发展实际,特制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方案。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 2 重大机遇,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健全
3、现代大学体制机制,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建立和完善具有闽南师范大学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二)综合改革目标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的创新能力。提升学校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一所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二、改革任务(一)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1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考核为抓手” 的现代大学 岗位考核和目 标激励机制。综合考虑师德师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评价指标,建立公平合理、有约束力的评价体系。考核主体下移,考核指标量化、结果排序
4、。立足各学科发展实际及各单位的职责,学校提出考核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各二级单位制定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差异化考核标准。建立分类管理和动态竞争机制,实行教职工和二级单位的分类考核,逐步实现从“身份管理” 到“岗位管理”的 转变,形成 爱国守法,依法治教,严谨笃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风、学风和管理作风。2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按照“需求导向、质量至上、整体提升、刚柔相济”的原 则,调整人才引进 政策,加大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力争整体引进 3 高水平创新团队。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的原则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校地、校企共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协同
5、机制。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人才引进程序,落实学院人才引进工作的主体责任。充分利用“福建省高校台湾全职教师引进资助计划”,吸引台湾高校高水平师资来我校任教。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台湾优秀教师,加大外籍教师聘任力度。3开展预聘制聘用试点工作。进一步创新用人机制,建立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薪酬体系,对公共艺术、美术学、音乐学、建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术科)等专任教师岗位,及各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开展预聘制聘用试点工作。预聘人员在聘期内考取学校所需专业博士,可与学校签订博士毕业后回校工作的意向性协议;预聘制人员聘期内连续两个年度以上考核优秀,且在用人单位预聘制人员排名前 50,可转为人事代理。4加强“双师型”教
6、师队伍建设。鼓励并要求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执业资格或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出台教师到企业或中小学实践制度和“访问工程师 ”进修具体办法。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参与科学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建立“双师 型” 教师资格认定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提高“ 双师型” 教师待遇。建立聘用企 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机制,务实引进“ 双师型” 人才。制定科技(科研)型高级职称评聘办法。5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完善教师境外进修交流访学制度,加大本校骨干教师的境外培训力度,促进整体师资 4 队伍国际化的提升。积极选派中青年教师以攻读学位、做访问学者或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方式到境内外知
7、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修学习,提高教师的国际视野。6深化绩效工资改革。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注重绩效、多劳多得的原则。改革考核与绩效分配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在绩效工资总量范畴内,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全面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二级单位在规范项目内的分配自主权,促进微观管理、过程管理向宏观管理、目标管理的转化。(二)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7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加大通识教育改革力度,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注重实践的基础上,实施技术、技能型多模式人才培养试验计划。构建包括师德体验、观摩见习、教学实践、班级及学校管理、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学实践体系。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
8、学分比重,完善学期专业实践(见习、实习、研习)制度,鼓励四年不间断专业实践模式,倡导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替代课程考试和毕业论文。8做好做优教师教育,构建多维评价制度。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以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以一学期组队实习(支教)、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构建全方位的教学实践体系;构建以学生试讲、实习评价、教学技能测试等为基础的、多维度的教师教育评价制度。9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协同育人机制。落实福建 5 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十六条措施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和社会人才需求标准,设置“创新创业模块”通识课
9、 程,并逐步建立符合创新创业教育和对应行业管理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打破学校、院系、学科、专业界限,探索国内外高校、校所、校企、校地合作等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实现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共享。10建立专业调控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优化机制,在现有 64 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文化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专业准入和退出的调控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另一方面开展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
10、建设。围绕服务区域或行业的需求,合理确定学科专业建设重点,积极建设一批以服务区域经济文化、服务地方产业和行业人才需求为主,或能兼顾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和地方产业、行业人才需求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构建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通过开展专业认证、专业评估、课堂教学评估、毕业生质量跟踪,实施校院(系)两级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年度发布制度,对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常态监测,完善以专业质量标准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1加大国际化办学力度。提高国际合作办学能力和条 6 件,探索国际化办学新模式,推进校校联合办学,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共同制
11、定培养方案、引入国际高水平大学师资和课程,共建优势特色专业合作培养学生。积极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加强国际化合作,扩大师生对外交流领域,增加留学生数量,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三)构建学科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机制12深化学科建设的管理、评价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强统筹学科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建立学科准入机制和学科、学位点调整机制,构建符合学校目标定位、适应学科发展趋势的新型学科体系。13改变学科发展思路、构建科学学科发展新理念。建立完善学科分类发展体系,凝炼学科优势和特色,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社会服务为导向、以成果转化为动力打破学科界限,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支持教师参与不同学
12、科团队的教学、科研岗位工作。14完善高水平、特色化学科建设机制。加强学科建设分类引导机制,构建符合学校目标定位、具有一定学科特色和优势、符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学科体系。建立完善学科分类考评体系,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培育新的学科领域。15加强博士点、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依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做好“闽 南文化与两岸交流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建设与学科整合工作,努力实现由博士培养项目向博士培养一级学位点的转型。积极筹划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建设工作;做好四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博士点、 7 二级学科硕士点申报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准备工作;争取创建省一流学科,争取四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一
13、些学科领域成为国内知名、省内第一的学科领域;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做好专业硕士学位点布局。(四)创新科研管理机制16建立目标约束和绩效导向的运行机制。根据学校目标管理原则,创新二级单位科学研究运行机制,设立跨学科、跨院系的科研平台,推进科研团队的交叉和融合,促进协同创新。理顺学科平台及其依托单位学科的管理体制,加强科研平台科学研究的服务性和自主性。改革科研平台负责人聘任办法,以形成标志性成果或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为目标,建立目标约束和绩效导向的运行机制。17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和新型智库建设。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 特色研究” 和“区域服务”的原则,搭建科研创新平台,组建新型智库。面向科学
14、前沿领域和社会服务需求,实施“科研 协同创新建设工程 ”,遴选建设具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的科研平台,打造新的科学研究增长点,以科研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面向社会、企业技术需求,通过产学研合作吸引企业资金,实现校企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18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制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计划,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加强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联合企业共同创办大学科技园,加快成果转化以及与产业结合。面向区域经济社会文化需求,以服务带动科研立项,以项目促进 8 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进而实现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三者一体化。筹建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服务社
15、会决策咨询平台,探索闽南经济文化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新路径,搭建闽南文化研究国际化的传播平台。(五)深化机构体制及干部管理机制改革19完善并优化学校管理体制。抓紧形成以大学章程为基础,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为支撑的现代大学制度整体框架。坚持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好方向、用好干部、抓好大事,尊重并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开展工作。坚持集体领导、科学决策、党政合一,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工作机制和议事规则。加强对二级院系的宏观指导,增强二级院系的独立办学能力,健全和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20扩大学院办
16、学自主权。坚持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落实并强化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发展、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管理、对外交流与合作、人事考核聘任、效能津贴发放等方面的主体职责和权利。突出学院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能力。21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干部方针政策,落实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和依法治校的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有效管用、简便易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修订闽南师范大学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 闽南师范大学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 闽南师范大学中层干部交流轮岗实 9 施办法等,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17、在政策允许框架内,进一步扩大二级单位选人用人的自主权和提名权。强化干部基层锻炼与多岗位锻炼,提升领导干部在综合改革新常态下统筹兼顾、开拓创新、应对风险的能力。积极探索并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新机制。22加强干部考核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方式,修订中层干部考核办法,落实二级单位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促进学年度、届中和届末考核常态化,提高干部考核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做好二级院系、机关教辅单位、科研院所年度考核工作,通过公开述职述廉等方式,不断完善中层干部测评指标体系。严格干部管理,强化干部监督,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问责制度,建立规范有效干部监督体系,促使领导干部恪尽职守
18、,提升领导水平与管理能力。三、保障措施(一)充分发挥校党委的领导力和执政力,以党的建设科学发展推动学校综合改革的稳步实施。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组织作风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党的纪律,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积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一岗双责,坚定不移地惩治腐败,为深化综合改革提供有力保障、营造良好氛围。为学校科学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二)成立闽南师范大学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学校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实行分管校领导负责制, 10 分管校领导对分管领域的改革任务和改革推
19、进情况直接负责,相关责任部门要认真领会改革精神,增强执行力,确保综合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实处。同时要加强舆论的宣传引导,树立以改革谋发展,以改革创水平意识,营造综合改革的良好环境。(三)加强各级党组织对改革事业的组织和领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全校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中树立起改革创新、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四)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使全校教职员工把思想统一到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理解、把握综合改革的目标要求和重大意义,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学校与本单位、集体与个人、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改革过程中正确对待利益调整,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改革举措,勇于开拓创新,敢为人先,抓住机遇,大胆作为,努力创造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