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读 201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方式解读 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为“新版课标” ) ,需要首先明确一个“老问题”和一个“新提法” 。 “老问题”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关系。 “新提法”是新版课标第二部分的题目从课程目标改为“课程目标与内容” ,而且这一提法始终贯穿在“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学段目标与内容”之中。十多年来,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明显效果,就是设计课程的三个维度已经深入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行为之中。不少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去预设一篇选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新版课标
2、”再一次明确提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但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间,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已经使不少同仁意识到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处于同一层面的三个项目,平行并列地理解和处理它们并不合适。事实上,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运载于过程始末,或是产生于过程的终端。过程以时间形态展开,在过程中充满了学习主体的活动和方法。因此,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和方法,就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养成能力的手段,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基地了。换言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如果抓住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与方法,也就抓住了牛鼻子。“课程目标与内容”的
3、“新提法” ,告诉我们:语文课标不单列课程内容,不是因为语文课程目标不需要课程内容的支撑,而是把目标与内容胶着在一起,目标蕴含着内容,内容落实着目标。这种胶着状态要求教科书编者、执教教师具有从课程目标中剥离出课程内容的意识和能力。更由于语文教科书大多以选文为主体,也就是说,课程目标与内容都要以一篇篇并不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选文为载体。如何从这些本是孤立的选文中剥离和铺排出合理法、合度量而又具有一定系统性的课程内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于是, “老问题”和“新提法”共同启示我们:能不能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为主线,从语文课程目标中剥离和铺排出既有利于学生学,又方便于教师教的语文课程内容呢?二
4、“新版课标”对于阅读课程目标和内容,对阅读教学与评价的规定不下几十款,但我们不妨从阅读客体、阅读主体和阅读本体三个维度把这些规定加以归纳。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视野中,阅读客体主要是语文教科书,但还应涉及到学生在课外和校外广泛接触到的读物。因此, “新版课标”明确指出,学生阅读面的广狭,阅读数量的多少,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都是语文教师应当关注的。这些读物从载体看,有文字符号与图象符号,有无声与有声,有纸介质和非纸介质之别。从读物的时代看有文言文与语体文之别。从读物的结构看,有单篇和整本书之别。从读物的产生看,有写实与虚构之别。从读物的文体看,有实用文章(包括日常书籍、报刊)
5、和文学作品之别。不同类型和种类的读物,需要读者具有与其相适应的阅读方法。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视野中,阅读主体指的是学生,其中包含学生个体与班级群体。阅读既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精神活动,也是他们用眼、动手、动口、动耳、动脑的生理活动。因此,阅读教学应当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机制,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智力发展和个性成熟。在“新版课标”的“总目标与内容”第 7 款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在“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直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些规定始终是把阅读方法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
6、习惯相提并论。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视野中,阅读本体首先是学生读者作用于读物的过程与方法。这种作用过程经常展开为一堂课、一周课、一个学期以至于一个学段之中;展开为学生对一篇选文、一个单元教材或对某一专题的阅读活动。阅读虽然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但大体说来,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阅读就客观地产生了信息性阅读、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审美性阅读、评价性阅读,以至发展到高中阶段的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不同类型的活动。其次,从语文教学角度看,阅读本体还是教师指导和引领学生作用于读物的过程。因此,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
7、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坚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原则的同时,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会朗读、默读和诵读;让学生学会针对文本的不同类型,或者从不同的阅读目的出发,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于是,我们就可以以阅读本体过程为纲,把学生主体与读物客体贯串起来,逐步形成多种阅读方法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有两个侧面:一是侧重于学生读者主体的阅读素养,逐层分解“独立阅读能力”的内涵,从心理和生理、基础和应用,多方位地建立起实用阅读方法系统;二是侧重读物客体的文体特征,兼顾各类文体之间的分界与渗透,把握各类文体的阅读规律,多侧面地建立起科学的阅读技术网络。这些阅读方法和技术,既具有一定的
8、独立性,又依附于读物客体,因为没有读物就没有阅读行为和阅读过程。这些阅读方法和技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展现为连续的活动和操作。因此,读物和读法,就成为阅读过程得以顺利运转的两个车轮。三让我们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尝试从课程目标中剥离和铺排出科学而实用的阅读方法体系。(一)基础阅读法“新版课标”在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 。这是因为朗读、诵读、默读与速读,精读、略读与浏览,是适用于各类读物,适合于各个学段读者的最基础的阅读方法。朗读是读者以自己的有声语言还原和再造作者思想情
9、感的过程。 “新版课标”在第三学段已明确提出了“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出“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这样,我们就可以以语气、语调、重音、节奏、停连、韵律等为支点,教给学生辨识诗文语气,确定情感基调,用不同的符号标出轻重音,划出停连节奏等成系列的操作方法,以期在朗读的实践中培育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独立的朗读习惯。诵读与朗读没有本质差别,它特别指向优秀的古今诗文读物。默读是一种眼脑直映的无声阅读。默读过程充满了大量内隐的艰苦脑力活动。为了教学生学会默读,我们可以有意地把内隐的智力活动转化为外显的语言操作。例如,圈点和勾画,旁批
10、和总批,质疑和评说,摘抄和提要,编制段落提纲,写读书笔记等等。这些阅读操作,也需要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默读能力与习惯。速读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在当代信息社会,速读已经成为一种专门获取信息的阅读技法。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进行整体阅读、面式阅读、组块阅读,垂直阅读、跳读,猜读等方法训练。精读是理解文本意义和表达特征的基础,是进行探究性阅读、产生阅读创意的前提。精读要求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段寻其脉,篇会其旨,做到纤屑不遗。精读需要依次训练学生学会释词诠句,分段列序,理清思路,提取要义,驭体赏技,品味语辞等。略读是把在精读中习得的方法加以应用。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过,“略读的略字,一半
11、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 。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象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 。 ”略读的指导方法大致有:版本的选择,序目的利用,指导参考书,提问或答问,写笔记等。此外,在略读中还应学会浏览、翻读等技巧。基础阅读方法,理应成为学生熟练的阅读技能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阅读书籍的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做适当的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
12、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上)第 6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 8 月)(二)特定目的阅读法1.理解性阅读理解是所有阅读活动的根本,理解读物的意义和特征是理解性阅读的核心。有效理解的智力特征,一是信息与知识简化。寻找文本或试题中的关键词、中心句,概括段意,编写提纲,绘制概念网络图等技能,都能简化繁复的文本语言。二是深化。品评词语、切分句子和段落、图示事件或情节发展、绘制人物关系图、文本意义评价等方法,都可以使读者的认识深化。
13、三是系统化。这既是指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新知识信息条理化,也是指把新的知识信息和原有知识、技能或信念体系连接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四是固化与活化。固化指的是积累和记忆。活化指的是能够把知识信息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五是语言化。语言可以使模糊游移的知识和信息变得清晰有条理。因此,答问、复述、笔记等口头或书面语言形式都应与阅读活动同行。较为精深的理解,大致要经历如下一些智力操作:(1)认同与辨异读者带着在阅读前已经形成的阅读期待从文本中寻求佐证,发现差异。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认同和肯定某些观点;知识的不足又促使他们发现文本的陌生化手段和不确定性的意义空白。(2)比较与联系一篇文章各个段落或部分
14、之间的联系,几篇文章内容和形式上的比较,一篇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的关系,一篇散文中若干意境的顺序,读者个人的期待或假说与作者已有结论的比较等,都是精读过程中常见的思维操作。(3)提纯与抽象捕捉段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把握全文的文眼,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意义等,都是读者从读物繁复的语言材料进行提纯与抽象的思维操作。(4)评价与选择选择是阅读的基本战略之一。读物是一个丰富的“大世界” ,阅读只是一个短暂的时空,因此只能突出读物内容或形式方面的某一个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选择本身就存在着鉴别与评价的因素。经由这些智力操作,读者就可以把读物的语言信息简化,可以使知识精确分化,可以使相关知识系统化,可以
15、使认识进一步深化。这样运用心力、纤屑不遗地仔细咬嚼的阅读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精读。精读是理解性阅读的基础。理解性阅读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基地。2.信息性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搜寻和处理信息的主要步骤与方法如下:(1)运用信息工具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图书馆的基本知识,如馆藏状况、编目方法、检索方式等。利用多媒体、互联网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已经是当代青年学生必备的信息素养。为此,应指导学生学习关于特色网站、关键词、搜索引擎、链接、网络阅读、下载、回复等一系列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2)检索和获取信息要能够检索和搜集信息,首先必须有明确的问题导向。作为为日后的学习深造和社会服务的准备,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自
16、己眼前的各科学习活动中提出可以指导自己自觉搜寻和处理信息的问题。其次,要具备一定的速读技能,如略读和浏览等。(3)鉴别和处理信息鉴别信息就是要区分信息的真伪、正误、优劣、高下。有效地鉴别信息,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指导,需要有自控和自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袭,才能完善自己的信息免疫素养。处理信息,主要应做三件事。一是筛选,在鉴别时随手记载或标示出来有用信息。二是记录,或抄录原文,或做摘要,或编索引,或作卡片。三是分类和分析。分类是对已初步获取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科学的分类。经过分类又可以发现材料的不足和疏漏,以便继续搜寻和补充信息。分析,
17、是对已有信息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的研究。(4)生成和创造信息生成信息,是在初加工处理的基础上概括地综述信息。综述可以是言简意赅地介绍;也可以把分散的信息围绕某一主题集中起来;还可以对已有信息进行评价,比较几种不同说法的优长和短缺;或是从已有信息预见变化趋势和规律等等。生成信息,是从了解到理解再到应用的必经之路。创造信息,是在多种信息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达到产生新信息的最终目的。(5)共享信息效益学生所在的班级和学校是他们学习活动的环境,师长和同伴是他们进行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在阅读中树立信息共享意识,形成信息协作素养是十
18、分重要的。共享方法主要是交流和讨论:可以张贴公示自己的信息综述,可以宣读自己的读书报告和小论文,也可以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制作成幻灯片、光盘、网页,还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BBS 论坛、留言等形式进行。这样,信息就成了有效地扩展和延伸自我的手段。人们不难发现:在阅读中搜寻和处理信息,实际上与高中阶段的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具有着天然联系;或者说,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中,不可能不伴随有搜寻和处理信息的活动。3.审美性阅读阅读文学作品是使学生体验审美的主要途径。体验审美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不二法门。其主要活动如下:(1)感受和想象感受就是读者在头脑中再现文学作品所描摹的具体表象
19、(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表象) 。若干个别的静态表象组合或连接为一个复合的、连续的动态表象或整体形象。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是读者感受、再现和创新文学作品形象的必经之路。因此,审美阅读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努力追求实现文学语言的造型功能;读者务必通过感受和想象,把作者的“心象”转换成自己的“脑图” ;以便更精细地理解和体验文学语言所塑造的绘画美、音乐美、意境美、情理美。这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必经的初阶。(2)联想与汇兑眼前的读物往往会触发读者联想起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其中有与读物和作者相近的、相似的或相关的人和事、情和理。这样,读者就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已有知识、亲历体验带进了阅读。读物只有触发了读者的联想,读者才真正具有了从读物中汇兑出用语规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现金支票。(3)深识与领悟深识是深刻的理解,是读者带有个性特点的理解。感悟是带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