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介跨地域采访现象研究摘要:市场经济下媒介的竞争客观上催生了批判性报道和揭丑性报道的热度,而现阶段政府和媒体之间的制衡关系,也导致了地方性媒体对当地负面新闻的失语和外地媒体“越俎代庖”的参与。媒介跨地域现象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变异现象,它催生了舆论的公开性,却也突现了一些深层次的制度、规范等层面的原因。关键词:舆论监督 跨地域 信息公开2010 年 6 月 22 日, 重庆商报报道了一则网曝“天价餐”账单:12 人一顿吃掉 1.48 万元 ,将记者的跨地域采访呈现在受众眼前。这并非跨地域采访的首则案例,2009 年的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北京媒体曾远赴上海跨地域采访,而屡发不止的矿难又将跨地域采访推到
2、舆论和社会的风口浪尖。跨地域舆论监督的动因为什么媒体热衷进行跨地域舆论监督?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首先为什么当地媒体对当地的负面事件“谨小慎微”?其次是为什么当地媒体只对外地负面事件“大刀阔斧”?本地媒体“谨慎的”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对于不良事件发生地来说,是一件非常让人棘手的事情。当一些不好的现象发生后,当地政府出于声誉、形象等原因的考虑,一般对事件采用消极报道的方式,首先是“防火防盗防记者” ,而地方媒体和当地政府之间基本上具有话语表达上的一致性,媒体也默认了事件发生后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原则。即便是迫于某种压力需要公开,媒体所刊发的报道也只是“政策”允许之内的浮光掠影的报道(
3、比如刊发政府有关部门拟定的“统发稿” ) ,使整个信息的内容及流动的方向,都掌控在政府部门手中,即便是最后有媒体的报道,也只是通过统发稿的形式,拟定统一的格式和舆论引导思路,使媒体对事件的负面评价降到最低。这是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要求下级对上级负责的原因所导致,它是行政命令与媒体关系之间的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从而使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外地媒体“大胆的”采访自由。媒体因为当地“和谐”的声音要求,很少对当地的负面新闻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报道,除非这个事件已经到了众所周知、非报不可的程度。但进行舆论监督是媒体的本能和固有的职责,为了满足人们对“犯罪” 、 “暴力” 、 “丑恶”事件报道及宣
4、泄的欲望,他们就将目光投向了本地之外的其他地域的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时能够实现揭露和批判的“快感” ,又不会引起上级单位的“反感” 。社会责任一直是备受学界关注的话题,早在 1947 年,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公开发布的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1947 年)就提出了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 。媒体的跨地域采访,实际上就是对这种社会责任的承担,它避免了事件发生地所辖媒体的失语现象,有效地推动了事件的进展。外地媒体介入事件的报道,将使当地政府对事件的隐瞒和掌控超出其能力范围,就会迫使当地政府在事件处理上遵循公开、透明的方法。综上两种基本的动因分析,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是外地媒体对某一不相干地域进行以
5、揭露、爆料等为目的的舆论监督,但从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则是现阶段舆论不自由和媒介市场压力双重作用的一种外在表现。媒介受当地政府的制约,对当地负面现象报道时谨小慎微,外地媒体则因为没有这个顾虑,又能满足“爆料”和“揭丑”的本能“嗜好” 。中国媒体“坚定的”喉舌功能。在西方发达国家,媒体的“新闻采访自由”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关注,媒体的“第四权力”地位被强化,记者的“无冕之王”地位被强化, “自由而负责任”被新闻界奉为圭臬。受此影响,媒体甚至可以公开批评政府,很少存在政府压制媒体、限制媒体自由的现象。因而,在西方媒体界,跨地域监督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甚至大部分的媒体除非发生特殊情况,例如瘟疫、地震、恐
6、怖袭击,否则不会进行跨地域舆论监督。中国的媒体肩负着跟西方媒体不一样的职能,它除了进行舆论监督、整合社会资源、教育大众、传播信息外,更重要的一条是“喉舌”和“阵地”的作用。这导致了中国的媒体在负面新闻报道时,倾向于保持与政府的声音一致,即“舆论一律”成为当下媒体监督的主流。政治压力和市场压力的共同作用。跨地域监督是媒体在政治压力和市场压力的挤压下无可奈何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当地媒体由于与当地的政府在利益关系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当地的一些负面事件报道相对低调;另一方面,地域性的负面新闻一般而言都具有很大的受众关注度和吸引力,都是可以称之为“猛料” 、高“含金量”的新闻线索,能够在同质化严
7、重的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占据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提高新闻的可读性,从而扩大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这就使其他地方的媒体对于除本地之外的坏新闻有着天生的敏感性。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媒体对跨地域监督极其投入,时刻注意本地之外的新闻,跨地域监督就此成了当今媒体流行的监督方式。跨地域监督时采取的策略虽然跨地域监督在某些场合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而言也会造成较大的浪费,是媒体舆论监督的一种“异化”和“非常态”形式。但是由于跨地域监督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因此,笔者在此重点探讨一下媒体进行跨地域舆论监督时应采取的策略:新闻报道的方式。跨地域报道时,媒体一般是带着“审视”和“苛刻”的目光去调查、采访和
8、报道的,因此新闻媒体在进行跨地域舆论监督时必须坚持“有理、有力、有度”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让报道来源充足、论点和证据充分,能够让人觉得媒体不是“挑刺” ,而是“确有其事” ,并且“有理有据” 。同时,因为媒体跨地域采访涉及较大的成本投入和较多的精力投入,这就更加要求记者必须能够说明一定的社会问题,阐释一定的社会道理,剖析一定的社会现象。换句话说,这个新闻稿必须要求在批判问题时能够做到“鞭辟入里” ,而不失其新闻本位。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写作(第九版) 中格外地强调了“公正” 、 “全面” 、 “平衡” 、 “客观”等报道要素,并特别指出了当报道中对某些人物或事件进行了批评性的报道时,为
9、了维持报道的平衡性,必须找到相关人,提供一次对等的陈述和反驳的机会。新闻报道的原则。在我国,大众媒体是党的宣传喉舌和舆论阵地,进行舆论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但其目的并不在于“揭丑” ,也不单纯在于“爆料” ,而是能够通过批判社会负面现象,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引导社会大众提高警惕和辨别意识,最终为的是巩固社会的稳定团结局面,促成信息公开透明的传播,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喻国明教授在记者应成为信息不对称社会的平衡者写在2008 年中国记者节一文中指出, “传媒人新闻工作者对于社会最重要的职业承诺可以概括为环境守望 、 社会良知 ”,并提出了判断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的三个标准:“一是在承担媒介的基
10、本角色方面是否尽责,二是在满足社会发展的主流需要方面是否尽责;三是在技术和产业发展改变了传媒业界生态的今天,是否站在了媒介价值中心改变的前沿位置上。 ”在媒体进行跨地域采访时会遇到各种突发的问题,比如事件方的贿赂,比如记者在外出采访过程中遇到的“采访向导” (即记者采访时,由于不熟悉环境,主动提供信息的人经常会诱导记者作出某些错误的判断) ,能否坚持其“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大原则,成为考验一个记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新闻报道的规律。媒体进行跨地域舆论监督时,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即:事件的发生虽然仅限于一个特定的地区,但因为其他地区媒体的介入,使新闻事件呈现出事件发生外地媒体采访网络媒体转载地方
11、性媒体跟进事件得到全方位报道这样的规律。媒体跨地域进行舆论监督的作用模式可以阐释为:媒体跨地域采访弥补当地媒体缺位外地媒体采访更大范围内媒体的关注事件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先是一家或少数几家媒体(我们假设为 A)影响了更多媒体(我们假定为 B)的报道(A 媒体设置了 B 媒体的议程,即 A影响了 B 关注的话题,也可以理解为议程铺垫的过程) ,然后是 B 影响了(即设置了议程)大量的受众。这种议程设置的方式,外地的媒体起到了议程的铺垫作用,进一步影响了更为广泛的媒体的关注,又进一步影响了整个社会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关注,真正使一个地方性事件上升为一个公共舆论事件。媒体跨地域监督促进了信息公开化,
12、为一些负面的社会事件搭建了公共的舆论平台,通过媒体的跨地域采访避免了当地媒体因受到过度的行政命令而导致的失语现象,促使了信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播出去,通过该媒体的跨地域性介入,使事件曝光在媒体平台上,从而设置其他媒体的舆论,促使更多的媒体关注这些事件,最终从一个健康的角度影响了事件的进展及处理。对跨地域监督的反思和建议毕研瑫曾经指出, “关于媒体的定位问题,很多官员畏惧媒体,关于新闻媒体的功能定位、关于舆论规律的认识、关于信息传播规律的系统把握、关于国际公关人才的选用、关于危机处置中的传播策略,在这些问题上,大部分的官员和所谓的精英没有充分认识到传播理念上的巨大鸿沟和严重后果” 。本文首先分
13、析了跨地域进行舆论监督的现状和典型个案,然后分析了媒体跨地域采访的动因,进而提出媒体跨地域监督的改进策略及发展路径改进策略。笔者认为要让舆论监督正常地发展下去要遵循以下两点:让舆论监督回归常态。媒体跨地域监督是一个非常态下的采访现象,从长远来看,媒体发展的方向应该是非跨地域监督和自由监督。为此,政府也尽量本着信息公开和对大众负责的原则,规范和落实信息公开制度,积极地搭建公共的话语平台,为信息的及时播报提供开放的空间,西方国家的新闻自由就是我们媒体的榜样。目前,根据笔者所检索到的案例来看,大部分跨地域报道的新闻都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除了少部分体验性和介绍性的文章之外) ,这让许多负面新闻发生地的
14、政府避之不及。但躲避只能是一种暂时并且极为消极的对策,政府唯有本着公正负责的原则,满足受众对事件的知情权,维护记者的采访报道权,使信息在最大限度上公开透明,这样才能让舆论监督回归到本地监督的常态下。如此一来不但节约了资源和时间,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新闻自由的氛围。跨地域舆论监督应该尽量回归常态,由本地媒体监督本地事件,给本地媒体一个自由监督的平台。跨地域监督应有规范措施。跨地域监督回归常态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跨地域监督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规避,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进行适当的改进。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必须遵循公正、客观和全面的报道原则,不能偏听偏信,不可夸张猎奇,唯有平衡多种信
15、源,采取有理有据的实际调研,才能以“用事实说话”的方式引起社会的关注。媒体在进行跨地域监督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联合当地媒体共同进行采访和报道,充分利用当地媒体的资源,坚持公正、客观和全面报道的方式,这是记者和媒体在进行跨地域采访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尤其应该避免记者在采访时的“拷问” 、 “逼视”和戴着有色眼镜去寻找问题,这是记者新闻专业主义的体现,也是新闻本位的体现,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媒体的功能,体现记者和媒体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受众本位的体现,是当代社会中国面临转型期的各种问题时,媒体从正面的角度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实施舆论监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安定团结的建设环境的必然举措。注释:梅尔文门彻美著,展江译:新闻报道写作(第九版)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年版,第 4477 页。喻国明:记者应成为信息不对称社会的平衡者写在 2008年中国记者节 , 青年记者 ,2008(11) 。毕研瑫:西藏事件与国际舆论导向 , 青年记者 ,20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