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漳县烟草赤星病的发生及防治作者:赵玉刚 沈文静 陈永德 陈涛 郭利 覃春华摘要通过对烟草赤星病的发病特点及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南漳县烟草赤星病的防治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烟草赤星病;发生特点;发病原因;防治对策;湖北南漳 1 发病特点 烟草赤星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lternata(Fries)Keissler,属于半知菌亚门,以菌丝在病株残体上越冬,进入春季开始长出分生孢子,成为侵染源,借助风、雨等不断侵染周围烟株。落在烟叶表面的分生孢子在湿度和温度适宜时萌发,长出的菌丝或芽管可直接侵入叶片内部组织中。病害从烟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随着叶片的成熟,病斑自下而上逐
2、步发展1。最初在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圆形小斑点,以后变成褐色。病斑的大小与湿度有关,湿度大,则病斑大,发病最初不足 0.1 cm,以后逐渐扩大,病斑直径可达 12 cm,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病斑,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外围有淡黄色晕圈,病斑中心有深褐色或黑色霉状物2。由于烟叶对赤星病的抗性从苗期到成熟期逐渐降低,因此进入田间成熟期的烟叶最易感病。此时气温往往比较适宜,如果阴雨天多或湿度大、露水多,常导致病害流行,病害严重时,许多病斑相互连接合并,在叶面上布满病斑,失去烘烤价值。 2 发病原因 2.1 病原菌 田间病菌孢子量是赤星病发生和流行的先决条件3-4,南漳县烟区由于长期连作,烟田积累了大量的病
3、原菌。一般在 7 月上中旬田间空气中即可捕捉到分生孢子,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为孢子增量高峰期,从出现孢子初期到高峰期一般需 330 d。孢子高峰期出现后的 510 d,田间病情开始加重,分生孢子垂直分布,在烟株 0.51.5 m 高度量最大,1.5 m 以上浮游孢子量开始减少。 2.2 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是赤星病发生和流行的决定因素,与适宜温度的持续时间、烟叶成熟期湿度和降雨量呈显著相关。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 2530 ,病叶上分生孢子于干燥条件下可保持生活力 370 d,赤星病菌在相对湿度50%时开始生长,适宜存活的 pH 值为 3.010.5。南漳县烟区赤星病一般在 6 月中下旬开始发生
4、,78 月烟叶进入成熟期,此时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宜赤星病发生,因此 78 月为高发期。 2.3 烟草品种 烟草品种是赤星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抗病能力弱的品种,大规模种植将会导致病害严重发生。南漳县烟区常年主栽品种为 K326,辅栽品种为云烟 85,由于种植品种单一,长期进行化学防治等原因,病害逐年发生。3 防治对策 3.1 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 赤星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种植的品种有密切关系。防治赤星病的生产实践证明,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烟草赤星病存在药效、使用时期及使用方法等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防治效果不理想。对于赤星病这种多循型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的有效途径,如国内育成的中烟 90、中烟
5、9203 、G28 等抗病品种,抗病性相对较好,发病严重的烟区可根据实际情况更换品种种植。 3.2 做好轮作换茬 赤星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 1 年以上,连作时间越长,土壤内含菌量越多,发病就越重,同时连作也会造成产量下降,换茬以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宜,严禁与土豆、番茄、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轮作或间作套种。做好轮作换茬可减少土壤中的含菌量,减轻赤星病危害。 3.3 合理施肥,增强抗病性 合理施用氮肥量能有效控制赤星病的发生,烟田施用氮肥不可过多、过晚,防止造成贪青晚熟,要适当增施磷、钾肥。在烟田增施钾肥能提高烟株对烟草赤星病的抗性,减轻发病程度,在团棵期、旺长期和平顶期,喷施 1%的磷酸二氢钾
6、 3 次。随钾肥用量增加,烟叶产量变化不大,但烟草赤星病发病程度明显减轻,上等烟比例提高,烟叶产值增加。 3.4 合理密植,适时采收 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条件,做到合理密植,保持在 1.65 万株/hm2左右,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打掉底脚叶和烟杈,清除销毁病株残体,适时采收,减少病菌侵染的场所和菌量的累积。 3.5 药剂防治 控制赤星病的危害仍以栽培措施为主,加强药剂防治。在底脚叶开始成熟时结合采收喷施药剂,一般间隔 56 d 喷 1 次,连续喷 34 次,施药时应重点以中下部叶为主,自下而上喷施。目前可选用的药剂较多,如波尔多液 11150 倍液、40%赤斑特 400500 倍液、10%宝丽安 8001 000 倍液、40%菌核净 400500 倍液、科生多抗霉素等。 4 参考文献 1 张亚,何可佳,罗坤,等.烟草赤星病研究进展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7(2):82-84. 2 朱贤朝,王彦亭,王智发,等.中国烟草病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1. 3 秦基伟,白良杰,胡国有.襄城县烟草黑胫病的发病条件与防治对策J.植物医生,2008,21(3):31. 4 刘洋,赵正雄.对烟草赤星病防治的分析与思考J.作物杂志,20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