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播音主持专业普通话口语表达教学中的朗读与朗诵 摘要 普通话朗读与朗诵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普通话口语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重视朗读与朗诵教学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加强对学生朗读与朗诵的指导。 关键词 朗读 朗诵 文本 表达语态 在播音主持专业普通的话语教学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常常把朗读与朗诵混为一谈,认为朗读就是朗诵,朗诵就是朗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应该使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朗读与朗诵知识和技巧,努力达到对朗读与朗诵的要求。首先来分别解读什么是“朗读” ,什么是“朗诵” 。 从字面上看,朗读与朗诵的区别在于“读”和“诵”的区别。依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朗
2、读”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大声的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先来说“朗读” 。 “朗”的意思是“声音清晰响亮” 。李白劳劳亭歌中有“朗咏清川飞夜霜”的句子。 “读”则是“将文字转化为声音的一种行为” ,所以“朗读”就是“响亮清晰地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某种音声形态”,是出声地读。一切文字都可以作为朗读对象,长到一篇长篇小说,短到一个词、一个字。把“沉默”的字、词、句、章转换成有声语言。概括地说,朗读就是用声音再现文本内容。 李晓华先生曾说:“朗读决不是简单的见字出声地念,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活动。它要求朗读者在认真分析理解文字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感受体味,然后运用有、声
3、语言的各种表达技巧,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出原作的思想内容和独特风貌。 ”所以,朗读行为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书面语转化为口语的一种行为。 至于“诵”:古人“讽诵”并举, 说文上说:“诵,讽也。 ”周礼,大司乐章注:“背文日讽,以声节之日诵。 ”所以“诵”的本意,是指用高低起伏的腔调来背诵文本。 “朗诵” ,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所以,朗诵从属于朗读,是朗读的高级形态。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艺术,要求字正腔圆,语句熟练,表情达意。 一、朗读与朗诵的共同特点 1 都是以文字语言为依据。文本是朗读与朗诵者的凭借和出发点,没有文字语言,朗读或朗诵
4、也就失去了意义,或者便不再是朗读或朗诵,而是别的什么有声语言了。如再别康桥中的句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就不能将“轻轻”改为“悄悄” 。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中的“悄悄”又不能改为“轻轻” 。如果改动了,就使作者的创作意图变了,味道也变了。 2 表达手段相同。朗读与朗诵时,一方面都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都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节奏等。3 灵活性。把文字作品转变为有声语言,有极大的复杂性与灵活性,文字语言和相应的有声语言除了在字句上的对应,更重要的是声音
5、形式。恰恰是这声音形式,瞬息万变,稍纵即逝,同一篇文字作品,由同一个人朗读或朗诵出来,第二遍与第一遍比较就会有很多差异。这是文字作品内容、形式,朗读或朗诵时的环境、氛围、心情等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造成的,这也正表现了音声性“成于外而化乎内”的生命活力。 4 欣赏性。朗读与朗诵都是在审美层次上的交流,而不、是日常的交际。因此“诵读”与“讲谈”是有区别的。张颂教授曾指出:“让语言内涵与声音形式的有机变化进入有机融合的深处,使广大听众、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进入有限的空间,既获得众多的信息,又获得情操的陶冶,直觉的信息是美的,信息所显示的大千世界也是美的。那声音欣然走入敞开的心扉,息息相通,没有阻碍。
6、” 二、朗读与朗诵的区别 1 表达目的不同。朗读的目的是要把文本的文字用声音清晰的传达给受者。使受众通过声音文字,来理解作品。朗诵则是把文本背后的情感意念加载到声音中传达给受众。使受众通过声音在情绪感染中,接受作品。 2 文本范围不同。 “朗读的应用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幼儿启蒙,语文教学,念信读报,宣读论文、讲稿,念剧本、歌词,都离不开朗读的应用。 ”而朗诵则单指对文学作品的音声化处理。其内容多以诗歌和散文为主,也有小说、台词、故事、寓言等。一般说来,抒情色彩较浓的文学作品适宜作为朗诵的文本,另外,在选择文本时还要兼顾到朗诵者的性别、年龄、个性特征及音色等因素。一个文弱且音域狭窄的少女不宜选粗犷
7、的“满江红” ,一个豪情万丈、声如洪钟的铁血男儿朗诵李清照的早期词作也是不大相宜的。 3 身份与对象感不同。朗读是一种转述,朗读者对于听众是一种作品的介绍、传播者的身份,对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二度转述,同时,朗读的情感变化相对较小。而朗诵是一种基于文本的艺术再创作,相对于文本而言,朗诵者的音声作品是另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具备独立的审美欣赏性,朗诵者对于听众而言是艺术表演者,他要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征服观众,虽然观众对于文本作品可能已经很熟悉了,但仍然会陶醉于朗诵者的音声表达方式之中。4 表现程度不同。 “朗读者只能在原作的制约下,给以技巧性的音声化,即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艺术加工,以便从
8、有声语言中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出原作的基本精神,表达出原作的独特风貌。 ”而朗诵则依据文本内容的需要,在音色、重音、停连等技巧的处理上变化都大得多,并且在修辞的幅度、力度上较之朗读也要重得多。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另外,朗读对声音的要求是接近自然的,本色化,生活化的,它注重于吐字清晰,声音圆润,停顿及声音的高低对比可以根据表述需要而有所变化,但不宜有太大变化。朗诵对声音的再现要求则是风格化,个性化,甚至可以是戏剧化的。它要求朗诵者将自己对作品的体会,通过语速的急缓,音色的调整,以及音量的大小,节奏的变换等多方面的变化,
9、凝结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深入并撼动听众的心灵。就拿语速来说,朗诵的速度要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紧密联系。一般说来,表示热烈,欢快、紧张的内容时速度快一些;表示平静、悲伤、追忆的内容时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似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语速。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语速应慢。周朴园故作闲谈状,为了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侍萍边面忆悲痛的往事,还要极力地克制怨愤,
10、以免被周朴园认出来。所 以此处内心挣扎极大,语速应慢。)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惊讶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用一种故意试探的口气,语速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掩饰内心的慌,乱,故作镇定。)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情绪的极致以至于进发。)” 5 表达语态不同。朗读和朗诵都是以声音为主要传达手段。除运用声音外,朗读和朗诵都会有相应的动作表情,不同的是,朗读的动作表情有转述者的特点,是随意的、生活化的。而朗诵的动作表情则是角色的表演性动作表情
11、,要求在朗诵过程中,形体,态势,表情,眼神的和谐统一,协调配合。虽不同于戏剧表演但朗诵对于朗读而言更具表演状态,朗诵者调动起自身乃至环境的全部表达能力:音声、表情、动作、目光,甚至是服装、光线、布景,一同参与到艺术创作当中来,以强化朗诵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使朗诵成为一种精美的行为艺术品。总之, “朗读是朗诵进行艺术加工的基础,朗诵是朗读艺术加工后的提高。 ” 三、如何更好地完成朗读与朗诵? 1 口腔控制方面。首先是吐字,吐字的技巧不仅关系到音节的清晰度,而且关系到声音的圆润、饱满。进行作品的表达时,要熟悉每个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按照它们的标准音来发音。要有一定力度和时值,每个音素都要到位。其次
12、是发音,朗读者的嗓音应该是柔和、动听和富于表现力、的。而对于朗诵来讲,它对声音与气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提高自己对嗓音的控制和调节能力。还要注意调节共鸣,这是使音色柔和、响亮、动听的重要技巧。再次是气息,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发出来的音坚实有力,音质优美,而且传送得较远,朗读也需要有较充足的气流。 2 准确把握作品内容。要全面、细致地备稿,深入了解作品的写作意图、中心思想,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这也是作品朗读与朗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如果在创作时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处理,就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
13、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3 掌握驾驭稿件的技巧。要注意表达时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等的变化,做到声、情、气的和谐统一。朗读或朗诵者面对文字作品,无论是在分析理解作品时,还是在进行表达时,都必须对文字词语产生相应的感受,从而更完美地表现作品。如纪弦的一片槐树叶中:“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念到“美” 、 “宝贵”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突出重音,使听众能感觉出对这片槐树叶的喜爱与珍惜。 ,而“伤心” 、 “流泪”则应慢慢由实声转为虚声,体现内心的伤感。 “薄薄的,干的”语速缓慢、轻盈的处理,一是这片槐树叶的真实描写,表现出放置时间的久远,二是表达出对这片槐树叶的深情。而最后,对“槐树叶”的处理,声音应渐延,表示思绪的慢慢展开,回忆渐渐清晰、丰富。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衰。 4 适当运用态势语。朗读时没有对眼神、手势、服饰等有明确的要求,但朗诵时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这里要说明的是,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毕竟,朗诵不同于表演,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受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受众,引起共鸣。手势、表情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语言,过多、频繁会显得杂乱,影响主题的表情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