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从主持人“语用展现”谈起摘 要: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在我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各类院校对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却并没有根据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加以改变。本文基于主持人的“语用展现”对现今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以期进一步推动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质量。关键词:即兴口语;播音主持;教学改革一、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历程及课程设置现状始建于 1954 年并于 1963 年正式招收 3 年制播音专业学生的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 ,是我国第一座培养广播专业人才的学校,也是我国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及播音人才
2、的第一所正规院校。10 年动乱之后,北京广播学院于 1974 年恢复办学并招收 2 年制播音专业学生,1977年改为四年制本科。1986 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又在杭州开办了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浙江传媒学院前身) ,并开办播音专业。而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 2009 年止全国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包括中国传媒大学与浙江传媒学院在内,有近 130 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计划,基本上一直沿用“中国播音学”的理论体系 ,即:实行四年制本科教学,第一年进行基础性学习,内容涵盖普通话语音及发声,第二年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内外部技巧的培训,第三年开始偏向于学习广播播音、主持及
3、文艺作品的演播,第四年开始着手电视播音、主持及配音学习等。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到来,广播电视事业改革的进程也随之加快,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主持人节目,就传播方法而言也由传统的“静态传播”逐步转化为“动态传播” ,在节目中主持人语言更加贴近社会及应用。从被动“播稿”到主动“介入对话” ,院校专业培训也开始意识到主持人口语表达的能力在一个节目中的重要性,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老一批院校率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增设了“即兴口语表达”的课程,但是这门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大约只有半学期的教学时间且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开设课程的大部分院校没有相应的培训教材。在教学上,对学生“即兴口语
4、表达”的培养着重为单一性的新闻话题评述。二、 “即兴口语”:节目主持人的语用展现处于我国广播电视高等院校龙头地位的中国传媒大学在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提出了:“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口号。且“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的培养定位一直被众多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所沿用。很显然,这个培养目标与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矛盾。“播音与主持艺术”是我国高等院校专门为培养播音员与主持人所开设的专业。由此看来在专业设置上“播音”与“主持”是一个并列关系。但在培养目标上却将“播音”和“主持”化为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将“主持”确立为一种“无稿播音” ,是播音的一个分支。既然“主持”是属
5、于“播音”的一种形式,何不直接将专业设为“播音艺术”?反而要将“主持”单独提出呢?我国播音界的前辈张颂教授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提出了“播音员应该涵盖主持人”的观点。随后,更有学者对此观点加以阐释提出“主持式播音”以及“主持人节目播音”等概念。当然,对于“播音员是不是应该涵盖主持人”我国学术界争论已久。撇开前人的观点,笔者认为播音员与主持人在节目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就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不应该将主持人与播音员混为一谈。白龙在张颂教授编著的中国播音学第三十七章节目主持艺术中提出了“主持人节目播音”的概念,并将其与传统的播音进行比较,指出传统播音在创作起点上是基于一篇稿件,主持人节目播音是依靠
6、于一次节目;传统播音在播音方式上是以播读为主的录播形式,主持人节目播音是以交谈为主的直播形式;传统播音在创作位置上属于第三人称的客观评述,主持人节目播音是以第一人称在节目中作为主导。由此看来传统的“播音”主要是指播音员基于一篇稿件在节目中以第三人称的身份进行的播读。严格意义上讲播音员在节目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应该称之为“口头形式的书面语” ,所谓的“节目主持人播音”则是指:主持人在节目中以第一人称作为主导为体现节目主旨、控制节目进程,所使用的一种以“交谈”形式为主的交际性的有声语言。根据“口语”概念的界定,不难发现这种“交际性的有声语言”应归为“口语”的范畴,主持人在节目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就是一
7、种与“口头形式的书面语”有着明确区分的“口语表达” 。因此,笔者认为将“节目主持”定义为 “节目主持人播音”以及“主持式播音”都是不准确的。是一种对播音员与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使用认知上的偏误。为了进一步突出主持人在节目中“即兴口语”的语用体现、化解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上的矛盾,笔者在这里大胆的将传统的“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培养目标改为“有稿播音锦上添花,即兴主持出口成章” 。三、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比重的重新分配前面已经提到,我国播音主持专业大多实行四年制本科教学,第一年进行基础性学习,内容涵盖普通话语音及发声;第二年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的技能型
8、培训;第三年开始偏向于学习广播播音、主持及文艺作品的演播;第四年开始着手电视播音、主持及配音学习等。虽然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上对学生四年的学时进行了合理分配,但在现今传媒事业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多数学生在大三下学期会提前进入一线实践,大四用于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创作。由此看来,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半左右。学习的内容又以汉语普通话声、韵、调等语言基本功及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为主。而对于作为主持人“语用展现”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普遍情况却是:相关课程少、开设时间晚、上课周期短。介于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现状以及现今严峻的就业形势,笔者认为应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内容进行重新安排与调
9、整。(一)增设思维训练等方面的课程书面文字可以深思熟虑后下笔、反复推敲后修改,而“口语”则是说出既定,瞬间即逝。如果说语言是思维的现实、是反映思维的工具,那么“口语”就是这种工具最为直接的显现。由此看来,一个人“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与其思维能力的强弱有着是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思维影响“口语表达”而“口语表达”的发展推动思维的发展。思维训练等方面课程的开设能够帮助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具体节目中更好的生成具有个性特色的口语。(二)加大文学类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一种相对拥有“话语权”的角色,从社会大众对节目主持人“杂家”的形容来看,主持人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应该是学富五车、才高八
10、斗。 文化内涵的缺失势必会影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沟通场域中口语表达的生成。虽然这种“文化缺失”在短时间内可以通过类似于“技术处理”的方式来弥补,但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不单单是节目形态和节目的操作形式有了近一步的改变,受众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期待也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主持人因为文化储备的短缺而相继感到在节目中力不从心。倪萍、杨澜以及李佳明等央视著名主持才会相应的在自己事业的高峰期选择了退出舞台继续深造。当然,术业有专攻,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并不能做到受众心目中的“杂家” ,但语言和文字是相辅相成的,文学内涵的积淀对于主持人在沟通场域中口语表达的生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播音专业教学中文学类
11、课程的比例。(三)将“演讲与论辩”等应变能力训练课程提前应变能力是一种能够对意料之外的突发情况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就是对应变能力最通俗的诠释。而这种面对突发情况的快速反应能力有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但更多的是经过快速思考过程之后作出的某种决策。应变能力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沟通场域中口语生成的关键,在突发状况下的“信口开河”不但会将主持人本身推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境界更是在无益于整个节目的制作与发展的情况下给受众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应变能力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沟通场域中口语表达生成时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但多数高校将“演讲与论辩”等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课程放置于大
12、三阶段,对于即将走入一线实习的学生来说,这类课程开设时间太晚,应将其提前至大一下学期,并连续讲授一学年。这样能使学生在“演讲与论辩”这类培养其应变能力的课程中得到更多的实践与锻炼,走入一线后才能拥有更好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参考文献:1张潇潇,谭天.论我国节目主持人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传播,2007(6).2马欣.对当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9(3).3韩菊.广播电视专业化与播音主持教学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2(9).4姜楠.在播音主持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学习和积累J.今日南国,2008(12).5敬一丹.提高播音员与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J.声屏世界,2006(6).6金重建.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浅探媒体即兴口语表达的能力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9(3).7倪琦珺.主持人如何提升即兴口语表达能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