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镜检不要外传.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03055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131 大小:5.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疟原虫镜检不要外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疟原虫镜检不要外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疟原虫镜检不要外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疟原虫镜检不要外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疟原虫镜检不要外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内容,疟原虫生活史 人体疟原虫形态 疟原虫镜检技术 疟疾临床表现 疟疾诊断 疟疾治疗“三热”病人血检执行指南,一、疟原虫生活史,子孢子随血流进入肝脏,在肝实质细胞内发育,进行裂体增殖,称红细胞外期(简称红外期)或肝细胞期(简称肝期),此时期的疟原虫称肝期裂殖体。肝期裂殖体成熟后肝细胞破裂,肝期裂殖子释入血液。不同种疟原虫的此期所需时间不同,从6天到12天不等。,.1.在人体内的发育(1)红细胞外期,间日疟原虫的红外期裂体增殖具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速发型子孢子: 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遂开始红外期裂体增殖,释放出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经裂体增殖引起临床发作。 迟发型子孢子: 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暂不继

2、续发育,处于休眠状态,经过一段休眠期后,再发育成为成熟的红外期裂殖体,释放出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引起复发。,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因此恶性疟和三日疟无复发现象。(2)红细胞内期 红外期裂殖子进入血液后,侵入红细胞并开始发育,进行裂体增殖,这个时期称为红细胞内期(简称红内期)。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发育成小滋养体(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被寄生的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裂殖子。破裂的红细胞碎片、裂殖子和疟色素等进入血液,引起疟疾临床发作。,裂殖子再侵入正常红细胞,开始新一轮的红内期发育,如此循环往复,称为裂体增殖周期。 红内期发育成熟的时间,因不同虫种而异,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为48

3、小时,三日疟原虫72小时,相应产生间日发热和三日发热等周期。,红细胞内的疟原虫经过数次裂体增殖后,部分侵入红细胞的裂殖子不再进行核分裂,而逐渐发育成为雌、雄配子体,或称大、小配子体,这是疟原虫有性生殖的开始。成熟的雌、雄配子体被雌性按蚊吸入后,便在蚊胃内进行有性生殖。,2.在蚊体内发育,(1)配子生殖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发育成动合子、卵囊。(2)孢子增殖 卵囊反复分裂,形成子孢子。室温2426,相对湿度7580,是蚊体内疟原虫孢子生殖最适宜的条件。气温低于16或高于30时,发育变慢,并退化变性,直至死亡。成熟子孢子唾腺内。当含子孢子的雌蚊吸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疟原虫开始其在人体内的

4、发育过程。,二、人体疟原虫形态,疟原虫基本构造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厚血膜中疟原虫形态,疟原虫的基本结构,细胞浆 被染成蔚蓝色或深蓝色,随着虫体发育长大,细胞浆逐渐增多。间日疟原虫发育到大滋养体阶段,胞浆呈阿米巴样活动,胞浆内有空泡。,核 即细胞核或染色质粒。在正常情况下核呈鲜红色,呈圆形或不规则的颗粒状。核的结构致密,只有在个别发育阶段较为疏松,例如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的核。有时因胞浆厚密或染色深蓝,使核呈暗红或紫红色。,疟色素 间日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短棒状,黄褐色; 恶性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细砂状,黑褐色; 三日疟原虫的色素呈砂粒状,深褐色; 卵形疟原虫的色素与间日疟原虫相似。疟色素在虫体内散在分

5、布或聚集成团块。,被寄生的红细胞 被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疟原虫发育至阿米巴样体,红细胞出现薛氏点(Schuffners dots)。 被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大小正常或稍微缩小,红细胞上有时见到茂氏点(Maurers dots)。,疟原虫的特征,核,胞浆,色素,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胞浆,核,薄血膜间日疟环状体期,约占寄生红细胞的1/3,很少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体和一个环状体有2个核。,薄血膜间日疟-滋养体,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形状大小相等,分布均匀,数目较多,鲜红色薛氏小点。大小:较大。胞浆:不规则,浅兰色,出现阿米巴伪足,有空泡。

6、核: 红色,一个。色素:细小杆状,黄褐色,分布不均匀。,薄血膜间日疟-裂殖体,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体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又称裂殖体前期色素聚集成团块,红细胞:胀大,褪色,可见薛氏小点。 胞浆和核:裂殖子12_24个平均16个,排列不规则,核红色,胞浆浅兰色。 色素: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一 边。,薄血膜间日疟成熟裂殖体,薄血膜间日疟配子体,雄配子体,雌配子体,间日疟大滋养体期早期裂殖体期区别,大滋养体期,早期裂殖体期,大配子体与大滋养体的区别,虫体大小:几乎充满被寄生的红细胞核: 一个,较大且致密,周围有 一 圈空白的不染色带胞浆: 边缘清楚,不含空泡疟色素: 颗粒较多较粗,均匀

7、散在,虫体大小:不超过被寄生红细胞的3/4核: 一个,延长呈带状,周 围无明显的不染色带浆: 边缘不整齐,多有空泡疟色素: 颗粒较少较细,分 布不均匀,雄(小)配子体,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胞质致密,色深蓝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疟色素分散,雌(大)配子体,虫体较小,占满胀大的红细胞胞质浅蓝褐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体的中央。疟色素分散,间日疟雌雄配子体的区别,薄血膜恶性疟原虫-环状体,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6,RBC不胀大可见数粒,大小不一,红色粗大的茂氏点核1个,但2个常见,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 ,呈“鸟飞状”不带色素,薄血膜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

8、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 深,可出现较粗、大小不一、分布不匀、数目较少红色茂氏小点。胞浆:兰色,圆形,坚实,体积小。核: 一个,红色。色素: 较细的黑褐色颗粒,常集成块。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中,薄血膜恶性疟原虫成熟裂殖体,裂殖子836个,通常1824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中成一团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2/3至3/4,薄血膜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形状大小:新月形,两端稍尖。胞浆: 深兰色。核: 一个,较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核周可见透明不染色带。色素:黑褐色,密布于核的周围,薄血膜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腊肠形,两端钝圆胞质色蓝而略带红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黑褐色,小杆状,在核周围较多,恶性疟原

9、虫由于在发作间歇期,绝大部分疟原虫要进入内脏毛细血管发育,周围血液内仅能发现环状体核配子体。因此,恶性疟在发作期为最适宜的查血时间。,恶性疟原虫镜检中值得注意的几点,如在血膜上查见许多这样的小滋养体而无大滋养体,可判定为恶性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粗大环状体与间日疟原虫的环状体相似,较难区别。此时应依据血膜上有无其他发育阶段的疟原虫来确定。 如果血膜上只有少数环状体,其形态又不太典型,则应另外取血检查,不应轻易下结论。,薄血膜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环状体比较,薄血膜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比较,薄血膜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雌(大)配子体比较,薄血膜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雄(小)配子体比较,薄血膜卵形疟原虫形态

10、,卵形疟,卵形疟,卵形疟,卵形疟,薄血膜三日疟原虫形态,三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薄血膜恶性疟原虫,恶性疟原虫,恶性疟配子体,2.厚血膜中疟原虫形态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厚血膜,厚血膜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小滋养体胞浆呈环状或向核的一侧或两侧收缩,使环的中间断裂,或围绕核。间日疟原虫的环较大,常呈分号“;”和感叹号“!”状。,恶性疟:恶性疟原虫的环纤细,常呈分号“:”、飞鸟“.”、V状和断环状。,厚血膜间日疟和恶性疟的区别,膜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混合感染的鉴别,容易鉴别的混合感染 同一血膜中

11、发现Pv.疟各期原虫和Pf.雌雄 配子体。 同一血膜中发现大量纤细的恶性疟环状体, 并混有少量间日疟原虫。 不易鉴别的混合感染 Pv.各期原虫和粗环的Pf.环状体。 仅有Pv.和Pf.的环状体。,厚血膜间日疟和恶性疟鉴别要点,被寄生红细胞形态,大配子体和大殖养体的形态区别,寄生的红细胞经染色后,因细胞内血红蛋白溶解,轮廓消失,但有时尚留下残骸的“影子”或点彩。 厚血膜由于用血量多,血膜小,细胞重迭,干燥缓慢,各期疟原虫的体积都略为缩小,其中只有大、小滋养体的形态有较大改变,而裂殖体和配子体的形态则无明显变化。,疟原虫厚血膜形态变异,小滋养体 胞浆呈环状或向核的一侧 或两侧收缩,使环的中间断裂,

12、或围 绕核。 间日疟原虫的环较大,常呈分号“;” 和感叹号“!”状 恶性疟原虫的环纤细,常呈分号“:” 、飞鸟“.”、V状和断环状,三、疟原虫镜检技术,血涂片制作染色注意事项疟原虫计数,(一)血涂片制作 1.材料 (1)载玻片 (2)采血针:使用一次性采血针。 (3)75酒精棉球: (4)记号笔: (3)玻片盒:防污染、防苍蝇。,2、采血的部位和方法 以耳垂采血较为合适,也可在手指末端采血。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采血部位,待酒精干后,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捏采血部位,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采血部位12mm深,然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和右手中指协同挤出血滴。,3、涂制血膜 取玻片2张,1张作载片,1张

13、作推片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l,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1.5l。将左下角的血滴涂于载片的中央偏右处,由里向外划圈涂成直径为0.81cm的圆形厚血膜。用干棉球抹净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厚度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为佳。,4. 厚、薄血膜的位置 根据需要,每张载玻片上可做1个薄血膜、或1个厚血膜和1个薄血膜、或1个薄血膜和2个厚血膜、或2个薄血膜和2个厚血膜,或1张载片上制作多个厚血膜等。 目前推荐每张载玻片上1个厚血膜和1

14、个薄血膜。,5. 染色前血膜的保存 血膜制成后,立即将受检者号码写在玻片上,血膜朝下插入直竖的标本盒内,让血膜自然干燥后才能染色。薄血膜在染色前须经甲醇固定,而厚血膜在染色前必须溶血,但新制作的厚血膜也可直接染色。血膜放置时间,夏天不宜超过48小时,冬天不宜超过72小时,否则厚血膜会自然固定而不能溶血,影响镜检。不能及时染色的血膜,可先用甲醇固定薄血膜,将厚血膜溶血,晾干后包好,放入干燥器中,置于冰箱内保存。临用时,将干燥器放置室温中12小时后取出血片。,(二)染色 1.染色液的制备 常用的血膜染剂有吉氏和瑞氏两种。吉氏染剂不仅适用于厚血膜和批量血膜的染色,而且效果稳定,染色时间和染液浓度对染

15、色结果影响较小,染色后的血膜保存时间较长,同时吉氏染剂能长期保存而不变质,染色技术也易掌握,被推荐使用。瑞氏染色法因操作简便,常用于个别血片染色。,(1)吉氏染液: 吉氏粉 5g,甲醇250ml,甘油250ml。将吉氏粉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甘油充分研磨,然后边加边磨,至甘油加完为止,倒入500ml有塞玻璃瓶中。在研钵中加入少量甲醇,洗掉剩余部分,倒入瓶内,再次加甲醇,洗后再倒入瓶中,至甲醇洗净研钵为止。塞紧瓶塞,充分摇匀,室温内放置,每天用力摇动溶液5分钟,3天后即可使用。,另一种方法是在带有紧口瓶塞的硬质玻璃瓶中放入约50个玻璃珠(直径35mm)。用玻璃漏斗把甘油灌入瓶中,把吉氏粉放入漏斗中

16、,用甲醇缓慢地把所有染料粉冲入瓶内,将瓶塞塞紧,置于室温内,每天用力摇动5分钟,3天后即可使用。,(2)瑞氏染液 瑞氏染剂粉1g, 甲醇500ml, 甘油15ml。将瑞氏染剂粉置于研钵内,加入甘油充分研磨后,倒入有玻塞瓶中,再用甲醇洗出研钵中的甘油溶液,倒入瓶中,摇匀后置室温下,每天摇动5分钟,3天后即可使用。,2. 染色用水 中性的蒸馏水或经煮沸过滤的冷开水,pH7.07.2水效果最佳。可配制缓冲液用于染液的稀释和染色后的冲洗。配制pH6.6 7.4缓冲液时,先制备好两种贮备液。贮备液1为每1000ml蒸馏水含9.5g 磷酸氢二钠,贮备液为每1000ml蒸馏水含9.07g 磷酸二氢钾。配制p

17、H6.67.4的缓冲液时,将两种贮备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用蒸馏水稀释成各种浓度的溶液。,3. 染色方法 除瑞氏染色法外,染色前薄血膜要用甲醇或无水乙醇固定,厚血膜用蒸馏水或清水溶血。,(1)吉氏染色法 成批染色时,将血膜朝一个方向插入染色缸中,或每对玻片血膜朝外,背靠背插入染色缸中,倒入新配的2吉氏染液(2ml吉氏原液同98ml蒸馏水缓冲液混匀),浸没厚薄血膜,染色30分钟后,向染色缸中注入缓冲液或自来水,直到溢出,除掉染液表面上的浮渣,将染色缸中残余的染液倾出,加入新水,反复冲洗23次,取出玻片,将血膜朝下插在晾片板上干燥。,单张血膜染色可取蒸馏水或缓冲液1ml加入吉氏染液1滴,混合均匀后,

18、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2030分钟,然后水洗、晾干。 染薄血膜时,染液浓度可稍高、时间稍长一些,而染厚血膜时,则染液浓度可稍低、时间稍短一些。当同一张玻片上厚血膜与薄血膜同时染色时,应按照厚血膜的染色方法,以免厚血膜过染而镜检困难。,(2)瑞氏染色法 在薄血膜上滴加67滴瑞氏染液,轻轻摇动玻片,使染液在血膜上展开30秒钟,加蒸馏水或缓冲液1012滴,摇动玻片,使染液与水充分混合,并将染液引到厚血膜上,使厚薄血膜同时染色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或缓冲液将血膜冲洗干净,晾干后检查。,(3) 重新染色法 褪色或染色效果不佳时,可先用二甲苯反复洗去血膜上的油迹,再用75酒精滴在厚、薄血膜上,用水反复冲洗数

19、次,至厚血膜不见蓝色为止。取1ml蒸馏水加入1滴吉氏染液,混匀后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1 4小时(根据血片存放时间而定)。清水冲洗23分钟,加12滴75酒精于血膜上,1 2秒钟后用水冲洗,待干。,4. 影响血膜染色质量的因素 血片染色好坏,除与玻片的清洁程度、血膜制作的质量和染色技术等有关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1) 染剂和溶剂的质量:染料、甲醇和甘油如不纯,常使配成的染液偏酸或偏碱,影响染色效果。因此,必须用分析纯的甲醇和中性甘油,配制时所用器具必须干净无水。新配制的染液应先试染,以酸碱度最适宜的水稀释,观察染色是否理想,否则需重新制备染液。,(2) 染液的新旧:新配制的染液,一般染色力较

20、弱,且常呈碱性。染液放置时间稍长,染色力逐渐增加,故应在染色前12周先将染液制备好。盛染液的瓶子应密封,以免影响染液质量。 (3) 染液的稀释浓度:染液浓度高,着色快,各种细胞着色深,薛氏点、茂氏点等粗大显著;染液浓度低,着色慢,但各种细胞内部结构着色均匀、清晰,如环状体、子孢子及疟色素等颜色分明,但薛氏点、茂氏点不够清楚。染液稀释后,一般在半小时内使用,时间太长也会影响染色效果。,(4) 染色时间:染色时间长,染色效果好,反之则差。染色时间长短与温度有关,温度高着色快,故染色时间可适当缩短,温度低染色慢,则时间可适当延长。所以染色时间长短要随着染液的质量、新旧、浓度及温度而决定。 (5) 稀

21、释和冲洗用水:为使厚、薄血膜着色好,应使稀释的染液呈中性或稍偏碱性,故应用pH7.07.2的水稀释。当染色太蓝,可用pH较低的缓冲水冲洗;如染色太红,则用pH较高的缓冲液冲洗;如染色太深,可延长冲洗时间,予以校正。 (6) 冲洗方法:染色后不要直接将染液倒掉,应将玻片连同染液一起放在水中漂洗,或沿玻片及染色缸边缘加水使染液表层溢出,并轻轻冲洗,以免染液色素颗粒沾污血膜。,(三)注意事项 1、采血时间 在诊断临床的疟疾患者时,应考虑在什么时候取血较为适宜,尤在确定不下虫种和查不到疟原虫的疑似疟疾患者的情况下极为重要。,(1)间日疟原虫 在患者刚发冷发热以后,大部是在环状滋养体期,故这一时期区别疟

22、原虫种类是不容易的。虽在般情况下,任何时间检查感染者的末稍血液,多少能查到各个时期的原虫。 一般是在患者发作数小时至十余小时,即已滋养发育至具有易于鉴别的晚期滋养体期。,(2)恶性疟原虫 恶性原虫的裂体生殖是在内脏的毛细血管内进行的,所以在发作之前,患者的末稍血液中不易查到。但实际情况不尽如此,一般在受染者的末稍血液中,随时能见到少数恶性疟原虫的环状滋养体。较理想的取血时间,是在发作后的20小时左右,因为这个时候,环状滋养体虽已滋长发育至最高峰,但尚未回至内脏的毛细血管中去进行裂体生殖。 环状体的数量与构造,有助于疟原虫种类的鉴别。恶性疟原虫的配子体很易识别,但在初发时,一般需要在发作八日后才

23、能在末稍血液中出现,应当注意。,2、编号 编号可根据实际操作进行。号码必须不易脱落,最好是血片自然干燥后用铅笔在薄血膜上编号,并表明姓名、日期。 3、血片制作 4、制成的血片切勿用火烤、日晒或放在新购置之标本盒内,以免血红蛋白凝固无法脱除。 5、血片放置待干时不可倾斜,否则厚血膜中血细 胞沉在一边,可使厚薄不匀。 6、防止苍蝇吮吸血膜和灰尘污染血片。,(四)疟原虫计数 1.厚血膜的疟原虫计数 计数每l血中白细胞数;计数每个视野中的疟原虫数和白细胞数,疟原虫密度较高时计数100200个白细胞即可,密度很低时计数1000个。用下式算出疟原虫密度。 疟原虫数 白细胞数 每l血中白细胞数 = 疟原虫数

24、/l血。 如果无法进行白细胞计数,则以8000个白细胞 /l 血计算。,2.薄血膜的疟原虫计数 计数每l血液中的红细胞数,也可按男性500万个、女性按450万个/l血计算。镜检薄血膜,算出红细胞的疟原虫感染率,然后按下式算出疟原虫密度。 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红细胞数/l血疟原虫数/l血,如果疟原虫密度较高,检查1000个红细胞即可,但疟原虫密度低时,则应检查更多的红细胞。可按N=45.5(I-P)P确定需检查的红细胞数。式中N为需要检查的红细胞数,P为1万个红细胞中的疟原虫数,I为血样单位(以1万个红细胞计算),45.5为常数。此外,血膜的不同区域视野中的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有较大差别,通常血膜后

25、端和边缘部疟原虫密度常比前半部或中央部高,所以,镜检时不宜只检查一个角落,应顺玻片的横轴检查。镜检时,应当记录下所观察到的各种疟原虫,不要笼统地记作混合感染。,四、疟疾临床表现,人体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4种,分别引起相应的疟疾。 疟疾是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和脾大、贫血等体征为特点的寄生虫病。由于患者感染疟原虫的种、株差异以及感染程度的高低、个体免疫状态的强弱等因素,造成疟疾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从略感头痛、不适直至谵妄、昏迷,甚至死亡。,疟疾的发病规律一般为初起症状较轻,发热亦低,尔后渐趋加重,随着患者免疫力的产生,临床表现由重而轻,甚至可自愈。 分

26、为4期: 前驱期 发作前数天可有轻度的畏寒,低热伴疲乏、头痛、全身不适等。,潜伏期 潜伏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疟原虫种、株的生物学特性。 间日疟:型潜伏期短 1230天 型潜伏期短 1230天 型潜伏期长 69个月 恶性疟:潜伏期 914天,平均12天。,发作期 典型的疟疾发作包括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的阶段。发作的基本动因是患者血液中的疟原虫达到了一定数量,即发热阈值。发热阈值因疟原虫种、株,患者的免疫力的差异而不同。一般而言,间日疟原虫为10500个原虫/l血,恶性疟原虫为5001 300个原虫/l血。 间日疟发作期 间日热型和每日热型转为间日热型,且比前次提前12小时。 恶性疟

27、发作期 一般3648小时,发冷 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寒颤。面色苍白、口唇等发绀,同时伴剧烈头痛、肌肉和关节酸痛,恶心、呕吐常见,体温开始迅速上升。常持续数分钟至2小时不等。发热 脸色潮红,周身燥热,结膜充血,口渴,头痛加剧,常伴恶心、呕吐,呼吸急促,体温可达40以上。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出汗 面颊部和双手微汗,继而波及全身,衣被尽湿,体温迅速下降,甚至有降至35者。发热时的各种症状随之消失,患者顿感通体舒适,惟乏力疲劳,常安然入睡。此期一般持续24小时。 初发患者症状较轻,发作2、3次后症状趋重,但在多次、反复发作后症状又渐次减轻,甚至仅出现周期性的微寒、低热伴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整

28、个发作历时610小时。发作多见于午后和傍晚。,间歇期 前一次发作结束至后一次发作开始之间为间歇期,其长短主要取决于所感染的疟原虫完成1次裂体增殖周期所需时间。此外,双重或多重感染、患者的免疫力等亦可影响间歇期的长短。间歇期患者自感良好,体温常在正常范围内,偶见低热者。 再燃 患者在经一定的治疗或机体免疫力等因素作用下,发作停止,惟体内尚存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并无新感染且条件适宜时,残存的疟原虫再次大量增殖,一俟原虫数量超过发热阈值,又可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再燃。 4种疟原虫均可出现再燃。,复发 患者在适当治疗后,停止发作,症状消失,外周血中已检不出原虫,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肝细胞内迟发性子孢

29、子经过一段休眠后复苏,进行裂体增殖,产生的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大量繁殖,达发热阈值后,再次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 复发见于间日疟、卵形疟患者。 恶性疟、三日症患者无复发。,五、 疟疾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予以诊断。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2周内有输血史。 2.临床表现,(1)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2)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 3.假定性治疗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

30、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 4.实验室检查 (1)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其虫种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等4种。 (2)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标准 1.带虫者:无临床症状,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2.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 3.临床诊断病例 具备下列之一者: (1)流行病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2) 流行病学史,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

31、天内症状得到控制。 4.确诊病例 具备下列之一者: (1)流行病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2)有流行病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 (3)流行病学史,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4)有流行病学史,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疟原虫

32、抗原检测阳性。,鉴别诊断 约有1/3以上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需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其他疾病相鉴别,以免贻误治疗,或忽视了可能与疟疾并存的其他疾病。 如日本血吸虫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伤寒、结核、回归热、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登革热、黑热病、巴贝西虫病、艾滋病、白血病、假性急腹症、附红细胞体病、阿米巴性肝脓肿等。,六、疟疾治疗 抗疟药使用原则 遵循安全、有效、合理和规范的原则。根据疟原虫虫种及其对抗疟药物的敏感性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合理选择药物,严格掌握剂量、疗程和用药途径,以保证治疗效果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间日疟治疗药物 一线药物:磷酸氯喹(简称氯喹)、磷酸哌喹、磷酸伯氨喹(简称伯氨喹); 二

33、线药物: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磷酸咯萘啶(简称咯萘啶),用于一线药物治疗失败的病例。,恶性疟及重症疟疾治疗药物一线药物: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咯萘啶;二线药物: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包括双氢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复方青蒿素片。,用药方案 1.间日疟的治疗 氯喹加伯喹八日疗法: 氯喹:口服总剂量1200 mg。第1天600 mg,顿服或分2次服,每次300 mg;第2,3天各服1次, 每次300 mg. 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 mg.在服用氯喹的第1天起,同时服用伯氨喹,每天1次, 每次22.5 mg, 连服8天.,2.恶性疟的

34、治疗(选用以下一种疗法) (1)蒿甲醚:口服总剂量640mg。分7天服, 每天1次, 每次80mg,首剂加倍。 (2)青蒿琥酯:口服总剂量800mg。分7天服, 每天1次, 每次100mg,首剂加倍。 (3)双氢青蒿素:口服总剂量480mg。分7天服,每天1次,每次60mg, 首剂加倍。,(4)咯萘啶:口服总剂量1600 mg。分3天服,第1天服2次, 每次400 mg, 间隔8小时;第2、3天各服1次, 每次400 mg。 以上4种药物需加服伯氨喹,口服总剂量45mg,分2天服,每次22.5mg。 (5)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口服总剂量青蒿琥酯和阿莫地喹各12片(青蒿琥酯每片50mg,阿莫

35、地喹每片150mg),每天服青蒿琥酯片和阿莫地喹片各4片,连服3天。,(6)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剂:口服总剂量8片(每片含双氢青蒿素40mg,磷酸哌喹320mg),首剂2片,首剂后68小时 、24小时 、32小时各 2片。 (7)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口服总剂量8片(每片含萘酚喹50mg,青蒿素125mg),一次服用。 (8)复方青蒿素片:口服总剂量4片(每片含青蒿素62.5mg,哌喹375mg),首剂2片,24小时后2片。,3.重症疟疾的治疗(选用以下一种疗法) (1)蒿甲醚:每天肌注1次, 每次80mg,连续35天,首剂加倍。若原虫密度大于15万/l,首剂给药后46小时,再给予80mg肌注。 (2

36、)青蒿琥酯:每天静脉注射1次,每次60mg,连续35天,首剂加倍。若原虫密度大于15万/l,首剂给药后46小时,再给予60mg静脉注射。注射时,需先将5%碳酸氢钠注射液1ml注入含青蒿琥酯60mg粉针剂中,再注入5ml等渗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混匀后缓慢静脉注射。,上述两种疗法,待患者病情缓解后,应改用口服剂型完成所需的疗程。 (3)咯萘啶: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总剂量均480mg。每天1次,每次160mg,连续3天。静脉滴注时,将160mg药液注入500ml的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溶液中摇匀,静滴速度不超过60滴/分。需加大剂量时,总剂量不得超过640mg。,4.间日疟休止期根治 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mg,每天1次,每次22.5mg,连服8天。 5.预防服药(选用以下一种服法) (1)磷酸哌喹:每次服600mg, 每月1次, 睡前服 (2)氯喹:每次服300mg, 每710天服1次。,6.疑似疟疾病例的假定性治疗 在单一间日疟流行区,氯喹总量600mg顿服或两次分服,每次300mg ,间隔68小时;在有恶性疟流行地区,可用磷酸哌喹600mg 顿服。,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