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胸痹心痛的针灸治疗【摘要】 在中医理论中,胸痹心痛的概念,是指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是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胸痹心痛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其他疾病表现为膻中及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症时也可参照胸痹心痛进行治疗。在化疗过程中或其后,出现心脏损害,而表现为膻中及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时,可参
2、照本节进行治疗。 【关键词】 胸痹心痛 冠心病 针灸 治疗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 50 例患者中,其中男性 37 例。女性 13 例;年龄最大 76 岁。最小 23 岁,4049 岁 8 例,5059 岁 20 例,6069 岁 16 例,7079 岁 3 例。经过诊断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痹心痛、冠心病等症状。现将治疗过程报告如下。 2 心血瘀阻 2.1 症状和体征: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伴有胸闷心悸、面色晦黯,舌紫黯,或伴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2.2 证候分析: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故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 血属阴,夜亦属阴,故人夜尤甚。瘀血阻塞
3、,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面色晦黯。舌脉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2.3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手厥阴心包经穴、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2.4 处方 (1)主穴:阴郄、郄门、心俞、膈俞、巨阙、膻中。 (2)配穴:舌紫黯者可加取少商、少冲点刺出血。 2.5 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 的毫针,直刺阴郄 0.40.1 寸,直刺郄门 0.80.2 寸,斜刺心俞 0.60.2 寸,斜刺膈俞 0.60.2 寸,直刺巨阙 050.6 寸(成向下斜刺),直刺膻中 0.40.1 寸(或平刺)。 (2)配穴:常规消毒后,少商、少冲点刺出血。 每日治疗 1 次,每次治疗留针 203
4、0 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 次。主穴均用捻转泻法,捻转幅度为 23 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 个往复,每次行针 510 秒。 2.6 方义:巨阙、心俞俞募相配,调心气化瘀血。郄穴善救急,故取心及心包经郄穴阴郄、郄门缓急止痛。取气会膻中,血会膈俞,以行气活血、祛瘀通络。 3 寒凝心脉 3.1 症状和体征:心胸痛如缩窄,遇寒而作,形寒肢冷,胸闷心悸,甚则喘息不得卧,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或弦紧。 3.2 证候分析:素体阳虚,阳气不展,气机阻痹,故见心胸痛如缩窄、遇寒而作、感寒则痛甚。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见胸闷心悸、气喘不得卧。阳气不足,故形寒肢冷。舌脉均为寒凝之象。 3.3 治法:温散寒邪,通阳开痹
5、。以手厥阴心包经穴、手少阴心经穴和任脉穴为主。 3.4 处方 (1)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气海、关元。(2)配穴:恶寒者加灸肺俞、风门。 3.5 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 的毫针,斜刺心俞 0.60.2 寸,斜刺厥阴俞 0.60.2 寸,直刺内关 0.80.2 寸,直刺通里 0.40.1 寸,直刺气海 1.00.2 寸,直刺关元 0.86.2 寸。(2)配穴:常规消毒后,灸肺俞、风门。 每日治疗 1 次,每次治疗留针 2030 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 次。主穴均用捻转泻法,捻转幅度为 23 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 个往复,每次行针 510 秒。
6、 3.6 方义:心俞、厥阴俞助心阳而散寒邪。内关、通里是心经和心包经的络穴,能活血通络而止痛。气海、关元针后加灸,可起温寒散凝之效。 4 痰浊内阻 4.1 症状和体征:心胸窒闷或如物压,气短喘促,多形体肥胖,肢体沉重,脘痞,痰多口黏,苔浊腻,脉滑。痰浊化热则心痛如灼,心烦口干,痰多黄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2 证候分析:痰浊内阻,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脉络阻滞,心失所养,故气短喘促。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故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口黏、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阻之象。痰黄稠、便秘活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浊化热之征。 4.3 治法:通阳化浊,豁痰开结。以手厥阴心包
7、经穴、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4.4 处方 (1)主穴:膻中、巨阙、郄门、太渊、丰隆。 (2)配穴:脘闷纳呆者加足三里、中脘;痰浊化热者加内庭、合谷、阴陵泉。 4.5 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 的毫针,直刺郄门 0.80.2 寸,直刺膻中 0.40.1 寸(或平刺),直刺巨阙 0.50.6 寸(或向下斜刺),直刺太渊 0.203 寸,直刺丰隆 0.80.4 寸。(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足三里 1.00.4 寸,直刺中脘 1.00.2 寸,直刺内庭 0.40.1 寸,直刺合谷 0.60.2 寸,直刺阴陵泉 0.60.2 寸。每日治疗 1 次,每次治疗留针
8、2030 分钟,留针期间行针 23 次。主穴均用捻转泻法,捻转幅度为 23 圈,捻转频率为每秒 24 个往复,每次行针 510 秒。其他配穴针用泻法,或加灸。 4.6 方义:膻中为气会及心包募,可调心气止痛。巨阙为心的募穴,郄门为心包经郄穴,两穴合用可振奋心阳。配太渊、丰隆以蠲化痰浊。痰浊得去,则胸阳得展、气血通畅。 5 心气虚弱 5.1 症状和体征:心胸隐痛,反复发作,胸闷气促,动则喘息,心悸易汗,倦怠憾言,面色白光白,舌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5.2 证候分析:心气虚弱,鼓动无力,血滞心脉,故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和心悸短气、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及舌脉均为心气虚弱之象。 5.3 治法
9、:补脾益气,养心止痛。以手厥阴心包经穴、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5.4 处方(1)主穴:膻中、巨阙、阴郄、气海、足三里。(2)配穴:兼见形寒肢冷、舌淡或紫黯者,为心阳虚,加灸关元、命门。 5.5 操作方法(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 0.300.35mm的毫针,直刺气海 1.00.2 寸,直刺膻中 0.40.1 寸(或平刺),直刺巨阙 0.50.6 寸(或向下斜刺),直刺阴郄 0.401 寸,直刺足三里1.00.4 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灸关元、命门。 每日治疗 1 次,每次治疗留针 2030 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 次。主穴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为 23 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 个
10、往复,每次行针 510 秒。其他配穴针用补法,可加灸。 5.6 方义:膻中为气会、心包募,可调心气而止痛。巨阙为心的募穴,阴郄为心的郄穴,两穴合用可补益心气。气海补养先天元气,足三里补养后天之气而益心气。 6 心肾阴虚 6.1 症状和体征:心胸隐痛,久发不愈,心悸盗汗,心烦少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气短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 6.2 证候分析:心阴虚,故见心悸盗汗、心烦少寐。肾阴虚,故见耳鸣、腰酸膝软。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故见头晕。舌脉均为阴血亏虚、心脉瘀阻之象。 6.3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止痛。以手少阴心经穴、足少阴肾经穴为主。 6.4 处方 (1)主穴:心俞、肾俞、神门、太溪、三阴交
11、、内关。(2)配穴:便秘者加天枢、照海。 6.5 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 的毫针,斜刺心俞 0.60.2 寸,直刺肾俞 0.90.1 寸,直刺神门 0.30.4 寸,直刺太溪 0.60.2 寸,直刺三阴交 0.80.2 寸,直刺内关 0.80.2 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天枢 1.00.2 寸,直刺照海0.60.2 寸。 每日治疗 1 次,每次治疗留针 2030 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 次。主穴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为 23 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 个往复,每次行针 510 秒。其他配穴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6.6 方义:心俞、内关、肾俞、太溪补益心肾,神门补心除烦,三阴交养血滋阴。 参 考 文 献 1穴位贴敷治疗胸痹心痛 41 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1 年 03 期. 2胡翔龙.中医经络现代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55-255. 3崔秀芳,李仕学.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概况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 年 03 期. 4庞中彦.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J;实用医学杂志;1981 年 0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