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试验摘要通过系统观察,掌握了杨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开展了杨毒蛾幼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使用 25%灭幼脲 3 号 1 000 倍液、1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 500 倍液、20%除虫脲 2 500 倍液防治杨毒蛾最为经济有效。 关键词杨毒蛾;生物学特性;药剂防治;效果 杨毒蛾(Stilphotia candida Staudinger),又名杨雪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该虫以幼虫取食杨树叶片,暴发性强,大发生时数天之内即可将杨树叶片吃光。近年来,河南省安阳市辖林州市道路两侧杨树林中的杨毒蛾发生危害较重。为搞好该虫防治工作,笔者自 2004 年以来,对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2、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1.1 生活史 该虫在河南林州 1 年发生 2 代,以 2 龄幼虫在树干基部老翘皮缝隙、粗皮缝及土块石块下越冬1。翌年 4 月上、中旬杨树展叶时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危害,5 月下旬开始化蛹,6 月上旬为化蛹盛期,6 月中旬化蛹基本结束。越冬成虫 6 月上旬开始出现,6 月中下旬为盛期,7 月上旬为末期2。成虫 6 月中旬开始产卵,6 月下旬为产卵盛期。6 月下旬第 1 代幼虫开始出现,7 月上中旬为第 1 代幼虫孵化高峰。幼虫 8 月中旬开始化蛹,8 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9 月上旬化蛹基本结束。8 月下旬成虫开始出现,9 月上旬为出现高峰。8 月下旬
3、成虫开始产卵,9 月上旬为成虫产卵高峰。第 2代幼虫 9 月中旬开始出现,9 月中下旬为孵化高峰。幼虫于 10 月上中旬在树干基部老翘皮缝隙、粗皮缝及土块石块下越冬。幼虫危害期 40 d 左右3。 1.2 生活习性 1.2.1 成虫。成虫羽化多集中在 18002200,尤以 2100 最多。白天静伏叶背、小枝、杂草中,受惊时飞走,1800 开始活动,以 200500 活动最盛,特别是雄蛾,到处飞翔交尾,500600 逐渐停止活动。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雌蛾比雄蛾明显。交尾多集中在 300500,交尾时间长达 1620 h。雄蛾有重复交尾现象,雌蛾只交尾 1 次。交尾后当晚产卵,以夜间产卵者为多
4、。卵产于树冠下部枝条的叶背面、小枝和树干、杂草,甚至建筑物上,以树冠下部枝条的叶片背面及枝干树皮上为多。雌蛾可连续产卵 23 d。单个雌蛾产卵 61535 粒,平均产卵 329 粒。雌成虫寿命 4.4 d,雄成虫寿命 8.5 d。 1.2.2 卵。卵初产呈灰褐色,孵化前黑褐色。成块状,上面覆盖银灰色胶状物。卵期 13 d,孵化率为 96.8%4。 1.2.3 幼虫。初孵幼虫多静伏或藏于隐蔽处,20 h 后开始活动取食,幼虫多于嫩梢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受惊扰时,立即停食不动或迅速吐丝下垂,随风飘往它处。老龄幼虫少有吐丝下垂现象,受惊也不坠落。4 龄后能食尽整个叶片。每龄幼虫在脱皮前停食 23 d
5、,脱皮后停食 1 d。幼虫有强烈的避光性,老龄幼虫更为明显,晚间上树取食,白天下树于落叶下、树洞内、石块下及土壤缝隙处潜伏。初龄幼虫 400500 开始下树,1500 上树取食;老龄幼虫 200 即停食下树,1800 上树,以 2000 上树最多。幼虫有强烈的群集性,在树下潜伏时常成团聚集在一起,并喜阴湿。幼虫老熟后钻入树干基部老翘皮内、枯枝落叶层下、石块土块下及土壤缝隙处吐丝作茧,幼虫在茧中身体渐渐收缩,进入预蛹期,约 3 d 蜕皮成蛹。 1.2.4 蛹。暗红色,有光泽,密生黄褐色长毛,往往数头由臀棘缀丝联在一起。蛹期 1014 d,平均 12 d。化蛹率为 80%。2 药剂防治试验 2.1
6、 试验方法 2.1.1 试验地点。防治试验在林州市林石公路两侧杨毒蛾危害较重的杨树林内,树龄 4 年,株行距 3 m4 m,共选 100 株,每处理 10 株,以喷清水为对照(CK)。2008 年 7 月中旬喷药防治,此时为 12 龄幼虫期,防治器械为机动喷雾器。 2.1.2 供试药剂及方法。药剂为 25%灭幼脲 3 号悬浮剂(安阳林药厂生产)、1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南京红太阳集团生产)、20%除虫脲悬浮剂(安阳林药厂生产)。其中 25%灭幼脲 3 号悬浮剂及 1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采用 1 000、1 500、2 000 倍液喷雾,20%除虫脲悬浮剂采用 2 000、2 500、3 000
7、 倍液喷雾。 防治试验前详细统计每株试验树幼虫数量,喷药后分别于第5、10、15 天统计幼虫活虫及死虫数量,计算幼虫死亡率,取得防治效果。由于杨毒蛾幼虫白天下树潜伏,晚上上树危害,采取树下直接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由表 1 可知,采用 25%灭幼脲 3 号 1 000 倍液,1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20%除虫脲 2 000、2 500 倍液防治杨毒蛾幼虫,效果均在 80%以上。但以 25%灭幼脲 3 号 1 000 倍液、1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 500 倍液、20%除虫脲 2 500 倍液防治最为经济有效。从药剂速效性来看,以 1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
8、000、1 500 倍液防治最好。灭幼脲、除虫脲速效性较差,主要原因是灭幼脲 3 号及除虫脲通过抑制害虫体内几丁质的合成,导致害虫不能正常蜕皮而死亡,其作用方式主要是胃毒作用,因此前期作用较慢。 2.3 结论 7 月上、中旬是杨毒蛾第 1 代幼虫发生高峰期,12 龄幼虫期是防治最佳时期。通过试验表明,以 25%灭幼脲 3 号 1 000 倍液、1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 500 倍液、20%除虫脲 2 500 倍液防治最为经济有效。灭幼脲 3号、除虫脲是无公害仿生物制剂,其药效期长,是防治杨毒蛾幼虫的理想药剂。 3 参考文献 1 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 马玉英,王念平,程祖强.杨毒蛾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157. 3 李书洁,张玉晓,张丽.杨毒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河南林业科技,2007(2):25,48. 4 李贵山,杨占强.灭幼脉号防治杨毒蛾幼虫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01(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