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基本知识改.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03971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理论基本知识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医理论基本知识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医理论基本知识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医理论基本知识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医理论基本知识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理论基本知识,内分泌科 唐晓筱,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一、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机体 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二)人与环境密切相关1、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理环境 2、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无形、明亮等阴相对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有形、晦暗等,(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平衡4、阴阳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

2、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一)五行的概念和特性,五行: 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二)五行的相生、相克,(1)五行相生 概念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助、协同作用。 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关系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相克,概念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拮抗作用。 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 克我者为“所不胜” 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木 肝 胆 目 筋 怒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三)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五行 五季 五方 五气 五化 五色 五味,木 春 东 风 生 青 酸火 夏 南 暑 长 赤 苦 土 长夏 中 湿 化 黄 甘金 秋 西 燥 收 白 辛水 冬 北 寒 藏 黑 咸,(四)五行相生、相克的异常,五行相生的异常: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五行相克的异常: 五行相乘: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

4、: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中胆居六腑之首。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五脏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

5、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两阴。,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气化作用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六淫,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风邪的性质及治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行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寒邪的性质及治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暑邪的性质及治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六淫,湿邪的性质及治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

6、位。燥邪的性质及治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火邪的性质及治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经络与奇经八脉,经络:是经络和脉络的总称。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濡养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平衡作用。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鞘 脉、阳桥脉的总称。,腧穴,腧穴:是穴位的统称,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有运输和沟通的意思,“穴”有孔隙,孔穴的意思。腧穴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现有361个。十四经穴具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的特点,

7、是腧穴的主要部分。,腧穴,经外奇穴:又称奇穴,奇有奇效之意,是指这些穴位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经外穴”,是指有明确的位置又有专用名称,但尚未列入十四经脉系统的一些腧穴。阿是穴:是指没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的穴位,而是在机体病患处以压痛点或其他与疾病相关的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指寸定位法,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以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称中指同身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横寸取穴。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横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手尺侧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为3寸,也叫一夫法。适

8、用于下肢部取穴。简易取穴法:是临床长期实践摸索得出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下取列缺等。,第二章、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四气五味: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四性。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中药的应用,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禁忌: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芜花;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复、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半萎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芜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

9、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一、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1煎煮中药汤剂对器皿的要求 以砂锅、瓦罐、陶瓷品为佳,也可用搪瓷器皿。忌用铁、铜、锡等器皿,以免发生沉淀和化学反应,影响药效和毒副作用。2煎煮中药汤剂对用水量的要求 应根据药量、药质和煎煮时间的长短来决定。一般每剂药煮两次,煎时最好加盖,用自来水、井水等水质洁净新鲜的水。第一煎可加水至淹过药面3-4厘米,第二煎加水至淹过药面2-4厘米。水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途加水,更不要把药煎干后重新加水,药煎糊就不能服用。,煎药中药汤剂时在火力和时间方面的要求,1火力要求:一般先用武火,待水沸后改用文火,以免水分迅速蒸发,影响有效成分的煎

10、出。2时间要求:煎煮时间应根据药材成分性质,药材质地,投料量的多少以及煎煮工艺和设备适当加减,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来说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解表理气及质地疏松、芳香的药物第一煎15-20分钟,第二煎10-15分钟,其他一般药物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5分钟。汤剂煎得后,应趁热过滤,尽量减少药渣中煎液的残留量。,特殊中药的处理,一先煎:(1)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宜煎出,如龟甲、鳖甲、石决明、牡蛎龙骨及生石膏等应打碎先煎,煮沸3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完全析出(2)有毒中药 乌头 附子等毒副作用

11、较强的药物,宜先煎1-2小时以降低毒性,保证用药安全(3)有些植物先煎才有效,如天黄竹、藏青果、火麻仁等。二、后下 (1)气味芳香 ,含挥发油多的中药,如薄荷,青蒿,沉香,豆蔻、草豆蔻等,久煮有效成分易于挥发(2)不宜久煎的中药,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久煎有效成分破坏,特殊中药的处理,(3)包煎 花分类中药,如松花粉、蒲黄.细小种子类.如菟丝子、苏子等,药物细粉,如六一散、黛蛤散等均应包煎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中药,如浮小麦、车前子等避免沉于锅底焦化;附绒毛中药,如旋复花,宜先用纱布包,再与其他药物同煎,可避免刺激咽喉引起咳嗽。(4)烊化:一些胶类或糖类中药,如阿胶、龟胶、鹿角胶及蜂蜜、饴糖等

12、为避免入煎粘锅,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剂或入汤剂中烊化服用,如若与方中群药合煎,不但使煎液粘度增大,影响其他成分溶出,而且本身也会被其他药渣吸附损失。芒硝、玄明粉也可溶化后冲入汤剂服用 。,特殊中药的处理,(5)另煎:对于人参、羚羊角、鹿角等贵重药品往往单独另煎2-3小时,以便能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取其汁液,兑入汤剂服用。(6)冲服:一些难溶于水的贵重药物,如牛黄、麝香、三七等宜研成细粉加入汤剂中服用或用汤剂冲服。(7)榨汁:一些需要取鲜汁应用的药材,如鲜地黄、生藕、鲜白茅根等榨汁后兑入汤剂中服用。,1、一般药,宜在进食前后两小时服。2、急性病者可及时多次给药。3、滋补药、开胃药宜饭前服。

13、4、消食导滞药、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5、安神类、润肠通便药宜睡前服。6、驱虫、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服。7、调经药宜在行经前数日开始服用,来月经后停服。8、解表发汗药可随时服用。9、特殊治疗的药物服用时间应遵医嘱。,中药服用时间,(1)清晨空腹服药,可避免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充分发挥药效(2)饭前,胃中亦空虚这时服药有利于药物吸收发挥作用。如驱虫药,攻下药及其他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3)饭后,胃中存在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合,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中药服用时间,(4)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无论饭前饭后服,一般服药与进食都应间

14、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此外,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药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用,缓下剂宜睡前服,以便笠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应晚间服一次药,截痢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急性病则不拘时服。,中药服用次数,(1)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重病、急病可每隔4小时服药一次。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注意病人个体差异,以得汗或泻下为度,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2)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小量,药物对胃的刺激小,不致药入即吐,频服,才能保证有效的服药剂量。(3)中药汤剂的服法与注意事项一般汤剂宜温服

15、。但发散风寒的药物或治疗寒性病症的药物宜热服,治疗热性病症的药物宜凉服。对于真热假寒证或真寒假热证,常常采用凉药热服或热药凉服法。,第三章、常见中医穴位及治疗,中医穴位及治疗,1 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央的桡侧。 主治:头痛,外感,高热,无汗,齿痛,咽喉肿痛,便秘,痢疾。2 内关 定位:前臂掌面腕横纹上两寸,两筋之间。 主治:胃痛,呕吐,心痛,心悸,热病。3 外关 定位:在前臂背侧面,腕横纹上二寸的桡,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肿,耳鸣。,4 足三里 定位:在犊鼻下三寸,距胫骨前嵴约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痢疾,消化不良。5 关元 定位:

16、在前正中线,脐下三寸。 主治:小便频数,尿闭,崩漏,小腹痛,中风脱证。6 大椎 定位: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骨蒸潮热,项痛。7 气海 定位:在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主治:产后出血,尿闭,腹痛,泄泻,中风脱证。,8 肾俞: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尿、水肿、肾虚腰痛。9 肺俞: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感冒、腰背痛、解表宣肺,清热理气。10 心俞: 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宽胸理气,强心11 膈腧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理气宽胸,活血通脉,12 肝俞 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

17、1.5寸。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偏头痛、胆石症、疏肝利胆,理气明目。13 曲池 定位:曲肘横纹末端凹陷处。 主治:咽喉肿痛、腹痛吐泻、风疹、痢疾、发热14 天突: 定位:颈结喉下二寸,正中央。 主治:咳嗽,哮喘,咽中如梗、宽胸理气,化痰利咽,。15 上脘: 定位:脐上5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消化不良。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宁神定志。16 中脘: 定位:脐上4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消化不良,便秘,便血,虚劳吐血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 17 下脘: 定位:脐上2寸。 主治:腹胀痛,肠鸣,泄痢,呕吐、健脾和胃,消积化滞。,18 涌泉: 定位: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足底前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界

18、处。 主治:苏厥开窍,滋阴益肾,平肝熄风。19 委中: 定位:在腘窝横纹中央。 主治:腰痛、下肢萎、痹、腹痛、腹泻。20 三阴交: 定位:内踝高点上三寸,胫骨后缘。 主治:小便不利,失眠、肠鸣腹胀、泄泻、水肿、难产。,21 太阳穴 定位:在额部,当眉梢与目外呲连线的中点,向后一寸的凹陷处。 主治:清肝明目、通络止痛、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百会 定位:距后发际上七寸,当两耳间联线之中点定位。 主治:中风脱证、头痛、头昏。神门 定位:在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主治:心痛、心烦、失眠、惊悸、掌中热。,第四章 、常见中药方剂,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

19、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功用:补血活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4、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5、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热入血室。6、血府遂瘀汤:生地黄、桃仁、红花、当归、炙甘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胡、川芎、牛膝、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备瘀证。7、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

20、、丹皮、泽泻、茯苓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8、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豆豉、薄荷、生甘草、桔梗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9、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蓄水证,水湿内痰饮10、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苑、白部、白前、甘草、陈皮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11、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功用:益气分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12、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萝卜子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证。,13、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阴阳

21、腑食证。14、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炙甘革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15、玉屏风散:生黄芪、防风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16、小蓟饮子: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 淡竹叶、当归、山桅子、炙甘草。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血淋、尿血。,17、理中丸: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功用:温中茶摊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18、酸枣仁汤: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烦不眠证。19、清胃散:生地黄、当归、牡丹皮、黄连、升麻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20、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功用:清热解毒,消散疗疮。 主治: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栗,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