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法参数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40449 上传时间:2019-03-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振法参数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振法参数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振法参数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振法参数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振法参数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振法参数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研究【关键词】 振法;推拿手法;综述振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具有镇静安神、消食导滞、畅肺化痰、活血止痛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失眠、痰积、高血压、腹泻、食积、胃肠功能紊乱等多种病症,疗效肯定。但对于手法操作频率及操作时间甚至定义方面,诸多教科书和相关资料的描述并不清晰。笔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对振法的定义、操作时间、操作频率以及临床应用作以下综述。1 振法及其有关概念1.1 振法的提出 早在隋代就有关于振法的记载,诸病源候论 风身体手足不随候记载:“养生方导引法云:极力左右振两臀,不息九通,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随。又云:偃卧,合两膝,布两足,伸腰,口纳气,振腹自极七息。除壮

2、热疼痛,两胫不随。 ”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有“振手”和“振脚”的记载,但这两处提及的“振”都与自我保健的养生导引有关,与教科书上的推拿振法存在差异。据现有文献,首次将振法作为推拿手法写入教科书是 1960 年出版的中医按摩学简编,书中将振法解释为用指端或手掌,在身体某部位或某穴位上作振颤的一种按摩手法1,之后有些专业书都沿用这一定义2-4。但该定义没有对振法的发力源及作用形式进行说明,不利于初学者掌握用力技巧。所以,笔者综合诸多文献及一些专家的经验,试对振法的定义作如下归纳:将手掌或指端附着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以前臂屈、伸肌群为主的肌肉协同收缩、紧张而产生密集的振颤,传递到被治疗部位的推拿手法称

3、为振法。按作用部位可将振法分为掌振法和指振法两种。该定义涵盖了振法的操作部位、发力源、作用形式及分类。1.2 振法与其他易混淆手法的区别由于学术界迄今对振法的名称尚未统一,存在和其他手法如振动法、震法、颤法等混用或通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将振法与这些易混淆的手法加以区别。1.2.1 振法与振动法 振动法是指以一手掌平按在治疗部位上,另一只手握成空拳在其掌背上进行有节奏的轻快的捶击,使患者局部有被振动的感觉的一种手法5。这种手法操作时,医者的手离开了被操作部位,而且该手法操作后会使局部产生振荡感,所以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叩击法。1.2.2 振法与震法 我们经常会闻及“拳背震大椎”,“拳背震命门”

4、等内功推拿手法名称。震法是在控制手腕的前提下,直接用手背捶击被治疗部位,产生震动的手法,其作用主要是靠震动后引起的振动波传导到被治疗部位产生的。需要注意的是,震法产生的振动波与振法产生的振动波在刺激方式上是不一样的。1.2.3 振法与振颤法 振法与振颤法是否为同一手法,至今尚有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两者为同一手法,振法即为振颤法6-9;但臧氏10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时提出,虽然颤法和振法操作形态及其相似,实则不同,应严格区分。还有学者通过频率将振法和颤法相区别,认为颤法要比振法的操作频率高10-11,但也有人认为颤法的操作频率应低于振法12-13,提出振法频率每分钟约 600800 次,而颤法每分钟

5、约 300400 次。笔者通过整理总结振法的文献描述认为,振法、颤法、振颤法以及颤动法实为同一手法,操作都符合上述的振法定义的描述,可能只是在手法传承的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提名而已。臧氏10提及的震颤法与我们描述的振法操作非常符合,只是其特别强调了运气与意念。而关于“震颤法”的名称,根据以上论述应该为“振颤法” 。另外,臧氏10在中国推拿术一书中提到的振法应该就是临床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有显著疗效的松振法,应得到继承发展。2 振法参数的理论探讨2.1 操作频率明代周于蕃在小儿科推拿仙术中提出:“急摩为泻,缓摩为补。”说明手法频率快慢对疗效具有一定的影响。孙氏14认为,手法频率的变化能影响人体某些系

6、统的功能状态,而且某一特定的手法,其频率变化也会导致不同的作用效果。但振法频率的描述因源于文献和经验传承而彼此不一。诸多文献并没有对振法的频率进行明确的规定15-17,但为了更好地继承振法,都力求将振法频率规定到一定范围。臧氏10要求振法的幅度小,频率快,一般 400 次/min,不可断断续续、忽快忽慢、时轻时重;金氏18和罗氏等19也主张振法的频率要达到 400600 次/min;而新近的部分教材对振法的频率要求更高,约 600800 次/min 12-13。据现有文献来看,对振法频率要求最低者为 120300 次/min20,最高者可达 5001000 次/min21。振法定义要求其产生密

7、集的振颤,所以频率应该较快,笔者认为至少超过 300 次/min 以上者才能称之为振法,而且通过前期的预初实验结果得知,振法的频率最好在 500 次/min 以上22。2.2 操作时间同振法的操作频率一样,对振法操作时间的论述,文献中多为主观的理论性论述,且说法各异。相当一部分推拿书籍并没有提及振法的操作时间2-4,13,极少量书籍提及振法的操作时间也是界定相互不一,令人无所适从,如从 0.5 min 到 1 min1,或 3 min 以上23-24,甚至达到 30 min 以上1,25-26。值得一提的是,张氏27根据振法的类型及振法的操作部位来确定振法的时间,指振中脘和百会应操作 13 m

8、in,掌振百会和脘腹部应操作 25 min,掌振腘窝时则需要操作 12 min。另外,临床有些医生和患者认为手法治疗时间越长越好。其实,振法的操作时间应因人因病而异,根据患部症状的改善状况来确定手法的治疗时间是比较合理的。综合文献描述和前期实验数据来看,振法的操作持续时间至少在 1 min 以上22。3 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3.1 运动系统振法不仅可使腰椎及椎间盘在垂直方向上产生轻度的位移和加速度,而且使椎体前部与后部不断交替地产生拉应力与压应力,迫使椎间隙前后部呈开合状态,促使突出髓核的还纳或位移,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加之,振法的高频率振动对患者肌肉有强烈的刺激性,可消除局部组织紧张、瘀血肿

9、胀和肌肉的痉挛性收缩,有剥离粘连的作用,所以常用于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第 3 腰椎横突综合征、急性腰痛等。国外有实验表明,对颈部斜方肌进行频率为 60100 Hz 振动刺激后,可有效缩短扫视反应时间28,这与振法能改善肌肉组织的营养和代谢,解除肌肉组织的紧张和痉挛有直接联系。有研究者用小型振动仪对胫骨横断骨折的家兔进行间歇振动,发现各振动治疗组血管吻合支丰富,结缔组织完整29。由此看来,频率恰当的振法可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速度和质量。3.2 呼吸系统振法能使肺功能得到提高,使肺活动能力改善。研究发现,对胸部实施振法和拍法后能使肺的终末潮气量显著增加30。随着推拿手法机械化的发展,

10、机械振动仪逐渐应用于医学临床。临床上,对上背部肺区实施振法,可促使患者坏死组织细胞脱落、黏液稀释,因而有促进化痰和排痰之功效,对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炎及支气管哮喘都有一定的疗效31。3.3 消化系统振法对消化系统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的作用。直接作用可以促使胃肠管腔发生形态和运动功能变化,促使胃肠蠕动加快,从而加快或延缓胃肠内容物的运动排泄过程;间接作用是指振法刺激后,通过神经的传导反射作用,可增强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因此,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便秘、消化不良等。另外,振法对消化系统可使胃肠蠕动次数减少,延长排空时间,故又是治疗小儿腹泻的常用手法之一32。3.4 循环系统振法能引起血液和淋巴

11、液流动的动力学变化,通过其高频振动,扩张毛细血管,降低血液流动的外周阻力,减轻内脏瘀血,且有助于静脉回流,降低大动脉压力,进而减轻心脏负担。许氏等33建立组织压动态变化对毛细血管-组织交换影响的模型,计算组织压动态变化时的渗透率、渗透因子和毛细血管内血液表观粘度,认为振法在使用得当的情况下,可使毛细血管内血液表观粘度不再增大,这就十分有利于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流通以及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就可以达到中医所阐述的活血化瘀的目的。刘氏等34研究发现,振动对人和动物各个系统都有影响,但对心血管系统作用最为明显,短时间低频振动使动脉血压下降明显,血压随振动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周氏35通过实验发现,对大椎实施

12、振法可以缓解基底动脉的远端阻力,增强其顺应性和舒缩活动,提高舒张期基底动脉对血流的推动作用,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从而达到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和前庭微循环的作用。总之,振法对心血管及血液循环具有良好的调整和显著的增强作用,合理应用振法可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此外,通过振法直接挤压淋巴管,可使淋巴管回流加快,有利于消肿。3.5 内分泌系统振法的直接刺激和间接神经反射对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痤疮、更年期综合征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成氏36研究发现,振腹可强烈刺激腹大神经,腹大神经再刺激肾上腺皮质,使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或减少,肾上腺皮质

13、激素分泌量的变化又会刺激脑垂体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进而影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因此,通过对腹大神经的刺激,可对整个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最终使机体内分泌趋于或保持平衡。采用臧氏独创的松振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有效率可达 94.4%37。3.6 皮肤和皮下组织实施振法可使皮肤毛孔张开,改善皮肤的呼吸,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促进皮下组织的消耗和肌肉运动,从而改善皮肤组织的新陈代谢,达到润泽皮肤的作用,可用于美容。此外,振法有明显的热效应,能提高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袁氏等38基于推拿手法的要求之一深透,首次对深层的温热感进行客观的测量,其用自制的“热电势补偿表头型医用热电偶测温仪”将测温

14、针刺入猫及人的皮下,定位测量手法前后深部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推拿手法对局部体温有升高作用。基于振法的这种特殊功效,有人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性冷淡、阳痿等生殖系统疾病,取得满意疗效39-40。4 注意事项振法要求操作者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烈地静止性对抗收缩,容易使操作者前臂的血管痉挛。胡氏等41研究发现,只要振动强度足够大,低频和高频均能引起血管痉挛。国外也有研究者报道,经常用振动工具的工人易导致过早的肘和腕的骨关节疾病,长期的低频振动会对关节软骨产生破坏作用42。所以,要采用正确的操作方式,使前臂屈腕肌群和伸腕肌群交替兴奋和抑制,而不能采用强制性力硬拼出振法来,否则操作费能、耗力,而且整个前臂肌肉

15、神经不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血运与营养,不能及时得到休息,肌肉容易产生疲劳,动作不易持久;长期不正确操作还会对操作者的健康状况产生危害。5 小结 很多关于推拿按摩的文献没有把振法纳入,据现有文献来看,首次将振法作为推拿手法写入教科书的是中医按摩学简编,该书为振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关于振法的定义一直不太明确,常与其他手法相混淆。笔者认为,振法与振动法、震法应该严格区分,而振法和颤法、颤动法、振颤法实为同一手法,只是在传承中提名不同而已。笔者综合诸多文献及一些振法专家的经验试对振法的定义作如下规定:以指端或手掌附着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利用前臂屈、伸肌群协同收缩,使前臂肌肉紧张而产生密集的振颤,传

16、递到被治疗部位的推拿手法称为振法,按作用部位可分为掌振法和指振法两种。根据振法定义的要求和前期的预初实验结果来看,振法的频率至少要超过 300 次/min,而且最好在 500 次/min 以上,而操作持续时间应超过 1 min。振法对人的各个系统均有良性调节作用,其产生的温热和舒适感即热效应是振法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振法要求操作者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烈地静止性收缩,所以操作者应采取正确的操作方法,使前臂屈腕肌群和伸腕肌群交替兴奋和抑制,保护好自己。今后应该加强振法的基础研究,以利于其定义、操作时间、操作频率的统一规范化,使振法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参考文献】1 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体育科.中

17、医按摩学简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31.2 上海中医学院.推拿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4.3 俞大方.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7.4 李茂林.实用按摩推拿大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0.52.5 俞大方,曹仁发,吴金榜,等.中医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66.6 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216.7 丁季峰.推拿大成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78.8 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0.9 李祖谟,李 沛,李 江.李祖谟论中国传统手法医学M

18、.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129.10 臧福科,戴俭国,毕永升.中国推拿术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3.11 韩广顺.指压振颤推拿手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6,22(5):1415.12 韩永和.中医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61.13 王之虹.推拿手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4.14 孙武权,严隽陶.推拿手法频率的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J.按摩与导引,2002,18(5):24.15 邵铭熙.实用推拿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94.16 王云凯.中华推拿大成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

19、997.400.17 李业甫.中国推拿手法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2.70.18 金宏柱.简明推拿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79.19 罗才贵,刘明军,陈 立.实用中医推拿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7.20 刘建红.牵拉振腰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49 例J.按摩与导引, 2005,21(12):3738.21 骆竞洪.中华推拿医学志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87.232.22 赵 毅,孙 鹏 ,郑娟娟,等.推拿掌振法对局部皮肤温度场红外热像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6241626.23 周信文.推拿手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586.24 王华兰.推拿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05.25 王国才.推拿手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4.26 王国才,邹 勋.振法之运动生物力学研究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9,13(3):5054.27 张建华.推拿手法用力技巧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839.28 Fujiwara K, Kunita K, Furune N, et al. Optima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