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敬宜笔记》:当今“世说新语”.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41020 上传时间:2019-03-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读《敬宜笔记》:当今“世说新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重读《敬宜笔记》:当今“世说新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重读《敬宜笔记》:当今“世说新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重读《敬宜笔记》:当今“世说新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重读《敬宜笔记》:当今“世说新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重读敬宜笔记:当今“世说新语”人民日报原总编、著名报人范敬宜 80 岁不到就突然走了。天妒英才,令人愕然,叹息不已。追悼会上悬挂的一幅挽联:“先忧后乐采编评凝心香一瓣哀社稷骤失大笔;掖幼领新诗书画继翰墨三绝恸江山长忆斯人” ,是对他新闻人生的最好概括。记不起那位学者说过:“纪念和怀念一位名人,最好的办法是读他的书。 ”笔者对这位曾是中国第一大报的总编辑,乃属仰视范围,只是读了他在新民晚报 “夜光杯”副刊上连续发表的敬宜笔记 ,甚是喜爱,感触颇深,才通过北京友人“牵线” ,蒙他赐赠亲笔签名书。如今,我把他上下两册敬宜笔记连贯通读,由“仰视”到细细品味,不能不佩服他的学养之深厚,思维之奇妙,文字之

2、清灵。不止是新闻工作者,凡有志于写作者都能从中汲取营养。笔者所以把敬宜笔记比拟成当今世说新语 ,是受到了季羡林先生对本书评价的启发。季先生写了一篇读敬宜笔记有感说:“范敬宜的笔记是他自己的谦称,实际都是美妙的散文或小品文。 ”脍炙人口的世说新语历来被奉为笔记小说经典,它以不加雕饰,曲折风趣,语言简练,文字生动而著称,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而敬宜笔记不是小说,而许多特色与功能,与世说新语十分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季先生说:“书中的文章都是非常短,内容则比较多样。有的讲世界大事,有的讲国家大事,更多的则是市井小事,个人感受。没有半句假话、大话、空话、废话和套话。 ”它的文风“每一篇都如行云流水,舒

3、卷自如,不加雕饰,秀色天成。 ”季老还在文章最后风趣地写了一句“广告词”:“我还想奉劝夜光杯的读者们:见了范敬宜的笔记 ,千万不要放过。 ”请注意:季老的文章不是范敬宜请他写的序言,而是季先生读了他的书后,主动写给新民晚报的,这就更为难得了。“大新闻人必是大文化人”“中国新闻界以后这样的人不多了。 ”曾与范敬宜共事多年的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散文家梁衡如此感叹。他说:“人民日报十多位总编,自邓拓之后,其才学堪与其比者,唯老范一人。 ”梁衡还对邓、范二人作了比较分析,邓写燕山夜话 ,范写敬宜笔记 ;离任时,邓有“笔走龙蛇二十年” “文章满纸书生累”之佳句,范有“风晨雨夕赖相持,剑气箫声喜共鸣”的刻

4、画。任何人文学者、作家、艺术家的成就,最终取决于学养深浅,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在敬宜笔记中,除了作者本身对新闻工作的驾轻就熟,以敏锐的“新闻眼”观察事物外,处处自然流露出其多才多艺,文气逼人,诗书画文,无一不是信手拈来。正如他的同窗学友冯其庸所言:“以诗而言,情韵相生,久读不厌;以书而言,功夫深厚,出笔就见法度;以画而言,前辈大师曾如是评说卓矣范君 。 ”当然,这种学养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本人的智商和后天的努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你想,他在敬宜笔记中,提到外婆给他唱的摇篮曲,已是七老八十的他,还可以一字不漏写下来;一次他回上海与母亲相聚,母亲问他还记得当年吴瞿安先生的 4首

5、贺诗否,他答“当然记得” ,背诵一遍,一句不错,连母亲也赞叹说:“你倒记得蛮清爽,不过你外公对眉楼有意见,说是用典不妥” ;一群记者同时参观桐庐严子陵钓台,他可以在斑驳残缺的碑文中认出有一块严先生祠堂记的石碑,后来果然在上山的途中,突然在农家的猪圈里,发现了布满污泥猪粪的这块拦腰断裂的石碑;清华大学传播学院的学生为了扩大视野,请范院长讲文心雕龙 ,他照样重拾五十年前的“旧活” ,应付裕如, “没有想到,磕磕碰碰地讲了三节课,竟然还博得一阵掌声”这样的故事,书中数不胜数。所以,敬宜先生说:“从我五十年的新闻生涯中,我深感丰厚的学养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深恶痛绝大话、空话和套话敬宜

6、笔记中的许多篇章,都反映出作者对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的深恶痛绝。初集中有篇人到晚年学说话 (原题为感人即在平易处 ) ,他说,所谓学会说话, “并非说自己说的话让人听不懂,而是说把光阴花在学套话、官话、空话上太多,而群众要听的、愿听的、爱听的话却越来越说不利落”笔者从新民晚报读到这篇文章后,也颇有同感,于是用脱了“官袍”学说话的题目写了一篇杂文,发表在杂文报上,这就是我获得敬宜笔记的缘由。想不到的是,去年获悉拙作被收进了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杂文卷,我不知道此文的被收录,是不是借了“范总”的光,或者是他提出的问题之普遍性,但不管什么,这也算是一段“文字缘”吧!“一样话,千样说” 一文

7、,作者借一位外国旅游者与丽江一位农村老太太的对话,来抒发语言的多样性、生动性。外国旅游者问:“你们的生活节奏这样舒缓,你没想过这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太不协调了吗?”老太太不紧不慢地回答:“每个人生下来就每时每刻走向死亡,既然这样,为什么要走得那么急急忙忙呢?”范敬宜感慨道:“中国人中的语言天才太多了,但是,为什么反映在纸上的往往是那么呆板、干涩?”几年前,范敬宜随领导参加一次世界性的首脑大会和千年议长大会,规定每个代表发言不超过五分钟。他原以为是说说的,未料毫不含糊动了真格。他为此写了一篇为“五分钟发言”鼓掌 ,他说:“对比之下,我们许多会议发言实在太长了。由于对发言时间缺乏真正严格的控制,大量

8、发言空话连篇,套话连篇,言之无物,听之无味,本来一天可以开完的会,非要抻到两天、三天,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用鲁迅的话说,属于谋财害命 。 ”在这次悼念他逝世的博客里,一位他的属下说:“两年前,在医院病房,刚刚动过眼睛手术的您,说起空话、套话的泛滥,少有地看到您的愤慨。 ”行走在平民百姓之中“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是范敬宜的座右铭。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的工作后,痛感一些地方的汇报材料报喜不报忧,水分很大,他经常骑自行车、乘出租车,与普通百姓交谈。他虽是个高官,但他也是个平民。他走到那儿,都与贩夫走卒谈天,和平民百姓闲聊,一点儿也没有官架子,以致有一个天寒地冻的冬日去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

9、,遭到交通警员的断喝:“老头儿!别往前走!”他在集子里有多篇与出租车司机、修车摊师傅和饭店堂倌交谈的文章。有篇我与“的哥”常交往 ,说他在全国人大当了 5 年常委,和“的哥”打了 5 年交道,了解到许多社情民意。原本他有专车,为什么去坐出租车呢?有一次因错过开会时间, “打的”赴会,这位司机一路上讲了许多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范敬宜就在当天写了“打的”赴会的“两会漫笔” ,次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引起广泛注意。他还把这位“的哥”的意见面陈某中央领导,这位领导听了很受感动。从此,老范便成了出租车的常客,与出租车司机聊天,想听听机关里和会议上听不到的事情。范敬宜一再提及他家附近一家粥店的“艰难岁月想吃肉,

10、小康生活要喝粥”的对联,从中品出了“大众哲学” ,以“吃肉”与“喝粥”的矛盾中思考:“我们的各行各业,是否都可以想一想,到了十几亿人民都进入不穷、不富状态的时候,他们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会提出什么更新的需求?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消费观念以至审美观念会有什么新的变化?我们又如何从容应对?谁能想得早,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主动。 ”从一家粥店的一副对联,引出了如此重大的宏观思考,能“见微知著,以小喻大” ,这不是文思之奇妙吗?不是题外的“题外话”敬宜笔记两集,收录文章 120 篇,从他人民日报卸任开始为新民晚报 “夜光杯”撰写,至 2007 年收笔,差不多用了 10 年时间。其间,他在全国

11、人大常委会任职 5 年后,又转任清华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有人认为他写这些“豆腐干”文章,是轻而易举的事,其实,他说:“自从敬宜笔记开栏以后,我就自觉地把午休免了,因为午间是我一天中唯一基本上属于自己的时间。 ”这说明,他任职的任务还不轻,同时他为文非常认真,既然已经承诺下来,就要拿出够质量的文章,这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虽然写得并不轻松,但他以此为乐,他说:“真的,写笔记是我晚年的一大乐,一种难以言传的赏心乐事。 ”看了他这个写作历程的自述,不能不钦佩他的为文精神。 敬宜笔记给他的写作机会,他是欣慰的,有哪个以写作为一生事业的人不以笔耕为乐?他在那被剥夺了写作权利的日子,还是艰难地写啊写!“

12、不许用真名写,就用笔名,笔名也不许用,就用一些集体的化名写文章,一直没有中断。 ”但是,他的自述,也不能不令人有苦涩之感,客观上给了他一生有多少自由写作时间?到了晚年还要牺牲午睡时间来写作,还要抓紧弥补已经失去的时间。以范敬宜这样的新闻界“大腕” ,应该给后世留下多少精神产品,但他满腹才华何时得到真正发挥?能让他专心撰著又有多少年?“自怜去日多虚掷”这是他所写诗句的感叹。敬宜先生非常直率地袒露他的写作生涯之尴尬,令人嘘唏。他在2001 年敬宜笔记上集出版时写的序言说:“我从事新闻工作匆匆已50 年,还从来没有出过个人作品专集。在这之前,人民日报出版社曾经为我出过一本总编辑手记 ,不过那完全是工作日录,算不得是作品。后来又有好几家出版社愿意为我出版新闻、评论、散文集,我都婉谢了。这倒不是故作谦虚,而是觉得过去写过的多属覆瓿 (笔者注:语出汉书扬雄传赞 ,作为一个谦词,喻自己的著作价值不高,只能用盖酱罐。)之作,有留存价值的东西太少,不如藏拙为好。 ”言下之意, 敬宜笔记才是他自己认为真正的作品,倍加珍惜。斯人已逝, “笔记”长留。两册敬宜笔记似剑气,像箫声,早已获得了读者的共鸣,它还会将书中弥漫的友爱、温暖、睿智传向远方,传向更多人的心灵,范公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