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应用化学专业建设规划一、专业现状分析应用化学专业 2005 年 9 月首次招生,是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第一个本科专业。经过近 8 年建设与发展,应用化学从 2005 级-2012 级的理学改为 2013 级及以后的工学。2012 年以来,又对专业方向进行了多次优化调整,使专业方向更适合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先后经过 2012、2014 及 2016 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根据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虑到滁州“家电制造业、盐化工、硅玻璃(水泥)、新材料(能源)、农富产品精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对材料、精细化工方面的人才需求以及以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设置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向盐化
2、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向硅玻璃(水泥)、岩盐、绢云母、凹凸棒、V(Mn)N 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制药工程向化学制药与天然药物提取”方向的发展。应用化学已从早期的材料与精细化工两个专业方向,调整为高分子材料与精细化工两个专业方向,目前主要开设高分子材料方向。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高,近两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达到 96.1%,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本专业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毕业生毕业 3 年后月薪可达 7247 元,职位晋升率可达 70%以上,已有较多毕业生发展成为企业部门的技术骨干,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目前,本专业有专任教师 14 人(张伟钢、王攀、刘羽熙、邢新明、张建
3、英、荆祥海、吴剑桥、张纪成、郝德新、张丽惠、孙开莲、杨先鸣、王俊海、赵秋蓉),其中教授 1 人(张丽惠),副高 3 人(郝德新 杨先鸣 孙开莲),讲师/ 实验师 9 人(张伟钢、王攀、刘羽熙、邢新明、张建英、荆祥海、张纪成、王俊海、赵秋蓉),博士 8人(张伟钢、王攀、刘羽熙、邢新明、张建英、荆祥海、张丽惠、孙开莲),硕士 3人(王俊海 张纪成 吴剑桥),校级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1 人(张丽惠),“双能型”教师 5 人(孙开莲 王俊海 王攀 张伟钢 刘羽熙)。副高以上职称占 28.6%,硕士以上学历占 85.8%。本专业已累计为社会输送本科毕业生 534 人,其中为高校与研究所输送研究生 90余
4、人,考研录取率接近 15%,其中近 3 年考取研究生 27 人(见表 1)。近三年新生报到率均达到 98.75%(见表 2)、年均就业率达 90.4(见表 3),英语、计算机通过率高(见表 4)。2表 1 2015-2017 年应用化学专业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汇总表序号 姓名 年级 专业 考取院校 录取专业1 赵倩 2011 应用化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有机化学2 刘雪 2011 应用化学 南京理工大学 物理化学3 郑田瑞 2011 应用化学 苏州大学 无机化学4 叶倩雯 2011 应用化学 浙江理工大学 工业催化5 徐潇 2011 应用化学 上海大学 化学6 牛天赐 2011 应用化学 常州大
5、学 有机化学7 陈佳佳 2012 应用化学 浙江工业大学 应用化学8 崔香 2012 应用化学 常州大学 化学工程9 胡迪 2012 应用化学 南京工业大学 无机化学10 黄萍 2012 应用化学 云南农业大学 中国科技史11 容芳 2012 应用化学 安徽师范大学 材料学12 夏莹 2012 应用化学 安徽大学 应用化学13 许艳芳 2012 应用化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有机化学14 许丽 2012 应用化学 合肥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15 朱晓倩 2012 应用化学 苏州大学 高分子材料16 谢贤莉 2013 应用化学 合肥工业大学 材料学17 叶青青 2013 应用化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有
6、机化学18 叶安娜 2013 应用化学 苏州大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19 高龙龙 2013 应用化学 浙江师范大学 物理化学20 代勇 2013 应用化学 湖北大学 应用化学21 杨聪 2013 应用化学 大连大学 有机化学22 徐俏俏 2013 应用化学 安徽师范大学 应用化学323 赵运林 2013 应用化学 兰州理工大学 材料工程24 李志超 2013 应用化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光电材料25 周玲 2013 应用化学 常州大学 有机化学26 彭亚婷 2013 应用化学 常州大学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27 沈业鹏 2013 应用化学 常州大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表 2 2014-2016 年本科
7、生报到情况统计表开学年份 专业 招生计划数 实际报到数 专业报到率应用化学 80 79 98.75%化学工程与工艺 80 80 100%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80 77 96.25%2014制药工程 80 80 100%应用化学 80 79 98.75%化学工程与工艺 80 79 98.75%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80 78 97.5%2015制药工程 80 79 98.75%应用化学 80 79 98.75%化学工程与工艺 80 80 100%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80 79 98.75%2016制药工程 80 80 100%表 3 2014-2016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毕业年份 专业 总
8、人数 考研 考研录取率 就业总数 就业率2014 年 应用化学 77 5 6.5% 68 88.3%2015 年 应用化学 77 6 7.8% 70 90.9%2016 年 应用化学 75 9 12% 69 92%合计 229 20 8.7% 207 90.4%4表 4 2015-2017 届本科毕业生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届别 专业 人数 四、六级通过率 计算等级考试通过率2015 应用化学 77 10.4% 100%2016 应用化学 75 21.3% 100%2017 应用化学 74 55.4% 100%2013、2014、2015 级应用化学专业在校学生 210 人。获大学生创新产
9、业训练计划项目 14 项,其中国家级 6 项,省级 8 项,60%以上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学生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6 篇,其中二类以上论文 3 篇。吴刚教授指导的 2010 级应用化学专业郭莉、李会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1,2,4,5-苯四羧酸稀土金属配合物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能”获 2013 年安徽省“挑战杯”一等奖。在 2016 年安徽省首届大学生化学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3 项。本专业相关课程目前已有 28 门完成合格课程建设;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仪器分析和有机化学等 6 门课程已获批校级精品课程;精细化学品化
10、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化工制图与 CAD等 4 门课程已建成校级优质课程;仪器分析和有机化学等 2 门课程已建成滁州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化工原理、应用化学专业英语及有机化学等 8 门课程已在我校泛雅或毕博平台建立网络资源课程;精细化学品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等 2 门课程已获批校级课程综合改革项目。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指定了相关参考教材,因此教材选用都能符合大纲要求,所选用教材属于近 3 年出版的占 34%,大部分教材属于教育部 21 世纪规划教材、“十一五”或“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等国家级优质教材。开发出版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系列教材化学科学
11、实验基础(2012 年)和物理化学(2014 年)。本专业最新 2016 版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实践教学应修读总学分为 62 学分,其中课程实验(实践)类 8.5 学分(占 13.7%),实验(实践)课程类 15 学分(占 24.2%),课外实践 5.5 学分(占 8.9%),综合实践 33 学分(占 53.2%)。主要实践类课程包括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工程训练、化工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5另外,设置了 10 个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主要课程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应用化学创新方法导论、创业流程与实务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等。拥有 5700m2 的化工实验楼和全椒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安徽华
12、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港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滁州麦迪尔有限公司等 25个“产学研”合作密切的实践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方面拥有 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 JSM-6510)、岛津 GCMS-2010PLUS 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120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同步热分析仪(SDT-Q6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Nicolet 67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VARIAN Cary 100)、紫外吸收光谱仪(VARIAN Cary)、气相色谱仪(日本岛津 GC-2014 科创
13、 GC900 科创 GC9800 灵华 GC9890A)、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仪(Gemini V238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等实验仪器设备。为 650 学时的实践教学及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是本专业教师的一贯追求,近三年,本专业教师主持校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7 项(见下表),其中省级 2 项,并取得了较好成效。近三年本专业教师共发表教研论文 6 篇,平均每位教师 0.43 篇。本专业教学成果丰富,“应用型本科化学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获安徽省 2010 年教学成果二等奖、“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化
14、工人才的探讨与实践”和“基于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平台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分获安徽省 2012年教学成果二等奖与三等奖。序号 负责人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项目编号1 张伟钢 案例教学法在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校级教研项目 2015jyy0202 张伟钢 精细化学品化学 校级课程综合改革 项目 2016kcgg0503 王攀 创新创业教育与信息化并重改革高分子化 学课程教学体系 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2016jy0254 张丽惠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创新研究模式、 机制与路径 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15zdjy1555 张丽惠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
15、升途径 及机制研究-以滁州学院为例安徽省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教研项目 2015sj016 邢新明 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 校级课程综合改革 项目 2016kcgg0507 刘羽熙 “理实一体化”在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 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校级教研项目 2015jyy018近三年,本专业教师主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 6 项(见下表);共发表科研论文 306篇,其中 SCI 或 EI 等索引 17 篇。序号 负责人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项目编号1 张伟钢 近红外低反射与 8-14 微米低发射率兼容涂层的耐环境性能研究 安徽高校自然科学 研究重点项目 KJ2016A5352 张建英 笼状杂环化合物
16、及其含能材料的密度泛函理 论研究 安徽高校自然科学 研究一般项目 KJ2017B083 孙开莲 硒/孔碳复合材料用于高性能二次电池正极材 料研究 安徽省高校优秀人 才重点支持项目 gxyqZD20163274 刘羽熙 Vectran 纤维表面有机紫外吸收剂/TiO 2 防护涂层材料的研究 安徽高校自然科学 研究一般项目 KJ2015B145 吴刚 基于柔性蒽羧酸有机-金属多孔配合物的合成、 结构、构效关系和应用研究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 学研究重点项目 KJ2016A5336 章守权 氧化物表面修饰钛酸锂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 材料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 学研究重点项目 KJ2014A187近三年,本专业
17、教师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合成、生长机理及其物理与化学性能研究(证书编号:2016-2-097-R2),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专利号:ZL 2016 2 0125803.4),近三年通过厅级以上科研管理部门组织鉴定结题的科研课题 4 项(见下表)。依托安徽省应用化学重点建设学科(关于公布 2008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名单的通知。教高20084 号),2008-2013,200 万元)设置的“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4 个本科专业对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支撑,申报的“功能材料与精细化工创新平台”获 2010 年中央财政 2
18、00 万元专项支持。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省级教学团队、“化学教学”校级教学团队、“应用化学”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项目类别 项目编号1 聚合物纳米孔迁移的动力学研究 冯剑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 学研究一般项目 KJ2011B1162 含氮、氧多齿配体超分子配位化合物的合成、 结构及作为荧光和多孔材料的应用 吴刚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 金 1208085MB313 溶胶-凝胶法合成钛酸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章守权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 年人才基金 2012SQRL1574 氧化物表面修饰钛酸锂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章守权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 学研究重点项目 KJ2014A187存在的主
19、要不足主要是原设计的化工实验楼不能满足应化、化工、材料、制药四个工科专业的发展需要,涉及实训的设备和高分子材料方向的实验与实训以及人才培养需要的开放实验室严重不足(缺口约 6000m2)。购置高分子材料方向人才培养必须的注塑成型机、双螺杆挤出机、万能制样机等设备既无经费又无场地保障。7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高教法与本科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指南。尊重高教与人才成长规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产品”。 三、专业建设目标围绕滁州及周边地区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工行业需求,加强与行业骨干企业合作,加快准工厂化的
20、实训中心建设,创新“校企政协同、产教研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构建以社会、企业为主导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闭环系统。与全椒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 安徽省高纯电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全椒新材料工业园共建“ 服务地方分析测试中心 ”,努力打造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工等科技研发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经 5 年建设,在校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准工厂化的实训中心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借助企业课题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方面做出特色,在省内同类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申报获批一个新的工科应用型本科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四、专业建设方案(1)具体实施
21、方案专业与课程建设: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谋划 2016 版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制度和专业见习与毕业实习制度。推进安徽省高纯电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立校企合作“南大光电材料班”。完成与 2016 版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的新版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的课程大纲制修订工作。根据社会各界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意见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申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做好新报本科专业准备及后续建设工作。到 2020 年,新增实践教学基地 3-6 个,遴选 6-8 门核心课程实施课程综合改革试
22、点,编写实习或实验课程指导讲义1 部,编写教材 1 部。在上述专业及课程建设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年均获批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4 项,学生年均获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奖项 20 项以上,升硕率保持在 10%以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 96%以上。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引进及培养计划,继续推进“双能型”8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导师制计划、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计划,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到 2020 年,引进或培养博士教师 4-5 名,“双能型”教师比例达 60%以上,引进或遴选校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 1-2 人,获省级教学名师 1 人。教学研究:积极引导教师
23、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稳步推进各类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及建设工作。到 2020 年,获批校级及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10-12项,其中省级项目 3-4 项;获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 2-3 项,其中省级 1 项;发表教研论文 15 篇以上。科学研究:凝练学科方向,打造 1-2 个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大力推进“企业课题”计划,发挥准工厂化的实验实训中心作用,到 2020 年累计签订产学研合作课题15-20 项。积极动员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纵向课题,并做好科研论文发表及发明专利申报工作,到 2020 年累计获批厅级以上科研项目 8-10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有实质性突破,发表科研论文 20-25
24、 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 3-5 项,争取获省级科研成果奖 1 项。(2)专业改革思路与措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邀请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工行业五家以上企业参与,制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借助“少台套大循环”实验教学改革、准工厂化实验实训中心、企业课题、企业合作班、校企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专项竞赛等,构建“校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学分达 35%以上,企业参与培养学分 10%以上。承担省级以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 1 项以上。师资与教学团队建设:建立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双能型”为主的专任教师队伍;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
25、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使企业聘任兼职教师达 30%以上。引进或培养专任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 2 人以上;“双能型”教师达 65以上;高职教师达 50%以上,其中教授比例不低于 2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60%以上;生师比 20:1;获批省级以上教学团队 1 个;建成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 2 个以上。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根据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工行业需求,打造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加强优质课程、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建设。核心和主干课程全部建成合格课程,争取核心课程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全覆盖。立项校级综合改革课程 5 门
26、以上,省级以上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慕课 5 门以上。开设“涂料与粘合剂、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9方法、高分子材料改性、聚合物成型机械与模具、高分子合成工艺学、化学化工安全与污染防治”等校企特色课程,力争出版校企特色教材 2 部以上。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改革:根据地方产业对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工人才的需求,参考应用化学专业规范和卓越工程师计划,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利用现有实验实训条件和平台,引进和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及“情景与案例”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与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采取“双师同堂”教学方式,提高本科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获批省级以上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 3 项
27、以上。年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3 篇以上。获批省级高校教学成果奖 1 项或校教学成果奖 2 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化学科学基础实验、专业技能综合训练、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融合贯穿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使得实践学分达 35%以上。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比例30%。推进“少台套大循环”实验教学改革。加强本科生暑期“专业实习”教学的实效性,年均 80%以上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利用准工厂化的实训基地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强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毕业设计( 论文) 真题真做比例为 100%,毕业设计(论文)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比例超过
28、90%;毕业设计(论文)首次查重合格率 97%;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比例高于平均数。教学管理改革:明晰院系教学管理职责,完善教学规章制度。加强系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使之有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对新开理论课和实验课实行试讲和试做制度。充分发挥院级教学督导组作用,全面督导院部的教学管理工作。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包含企业人员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机制,完善专业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评价和监控机制;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主要教学环节,适时开展实验教学、试卷、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档案等专项检查;采取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社会
29、各界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意见,规范教学行为;定期开展专业培养质量的自我评估,形成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有效改进的机制,保障教学质量。招生宣传、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取得一批重要建设成果,力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过专业建设与改革方面的事迹 1 次以上。加大招生宣传工作,积极参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提高本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由 2015 年的 29%,提高到 2018 年的 41%以上;力争新生报到率 98%以上。初次就业率达 98%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 8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 90%。10五、保障措施(一)成立专业建设小组成立专业建设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与职责,做到任务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确保层层推进、逐级落实,使专业建设按计划实施。(二)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激励机制等,为专业建设提供保障。 (三)政策保障建立专业建设正常投入机制,保障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工方向所需要的实验实训场所与设备必须经费的正常投入。(四)自我评估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的自我评估工作,总结在专业建设方面已取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对已取得成绩继续保持,加强不足部分的建设,高质量地完成专业建设的各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