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芜湖电大国际贸易期中考试姓名: 得分:一 名词解释 (20 分)1 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 或“进出口贸易” ,简称“外贸” ,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2 国际贸易额国际贸易额,又称国际贸易值,是用货币表示的反映一定时期内世界贸易规模的对外贸易总额,它能反映出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金额,也称国际贸易额。3 转移价格跨国公司根据其全球战略目标,在公司内部销售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又称划拨价格。不受市场一般供求关系影响,是跨国公司借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一种手段。4 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 ,是一国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增加其在国际市场
2、的竞争力,在出口某商品时给予出口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5 商品倾销商品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格的出口价格,集中地或持续大量地向国外抛售商品。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常用的行之已久的扩大出口的有力措施。商品倾销通常由私人大企业进行,但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国家设立专门机构直接对外进行商品倾销。二 简答题(50 分)1 简介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关系。首先,国际分工加速了国家贸易的发展,使国家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纽带,制约着国际分工功能的实现,他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可以协调参与国际分工主权国家的分工利益,引导国际分工的
3、发展方向.其次, 世界市场是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产业革命中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总之,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反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的日益增长,也强有力的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2 比较成本论的内容及其评价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应按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进行,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
4、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是完全的自由贸易。因此,比较成本论的核心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评价:1、比较成本论在更广的范围里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开展。这种理论引导着更多的国家加入了国际分工体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坚持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这是科学的、合理的。3、比较成本论更明显地反映了发达国家向外实行经济扩张的
5、要求。该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分工和贸易能为各国带来实际利益,因而主张各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较成本论是发达国家的理论。3 世界市场上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作用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这里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出;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
6、商品的部门。 当然,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因而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这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比资本主义国家更有效。刺激作用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筛子作用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是第二个作用的结果。在商品经济中存在竞争,由于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促使优
7、胜劣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优胜劣汰不会导致我国出现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两极分化局面。 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对于破产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来说,毕竟不是一件好事,会给这些企业及其职工带来较大影响。这就需要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的努力:作为国家,要依法治国,规范市场行为,保护下岗职工的基本权益;作为企业,必须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作为职工,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4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利润转移论(1)战略性出口政策政府可以
8、通过出口补贴或研发补贴本国厂商政策工具达到把外国生产者的垄断利润转移到国内生产者手中,从而增加本国福利的目的。其实质是想实现国外厂商垄断利润向国内厂商的转移,危险的是易引起对方国的报复而陷入“囚徒困境” 。为避免“囚徒困境” ,最优的贸易政策是两国都征收出口税,从而形成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卡特尔结构。 (2)战略性进口政策该政策是当外国出口寡头垄断厂商和本国厂商在本国市场竞争的情况下,政府应采用进口关税政策以抽取外国垄断厂商的垄断租金以提高本国福利。其政策目的是抽取外国厂商利润令外国垄断厂商利润下降,提高本国福利、限制外国产品进口,实质是“新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3)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保罗克
9、鲁格曼认为,政府通过贸易保护,全部或局部的封闭本国市场,阻止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可使国外竞争者由于市场份额的缩小而边际成本上升,达不到规模经济;与此同时,使得本国原本处于追随地位的厂商快速扩大市场份额,达到规模经济而降低边际成本,从而增强进军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达到“以保护进口市场而扩大出口”的目的。 2.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认为,某些产业或厂商能够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对其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长期居于出口优势地位。国际贸易领域的外部经济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企业的技术创新知识随产品出口流向国外企业而产生的企业间经济外溢效应;二是垄断竞争部门的中间产品出口
10、引起的其经济技术知识外溢到国外下游产业部门的产业内经济外溢效应;三是战略性产业对其他产业形成支撑的产业间经济外溢效应。为有效避免和降低具有高生产率、高附加值的战略型产业因外部经济存在而产生的市场失败问题,本国政府有必要对这些战略产业予以补贴。政府补贴并促进能过显著产生外部经济的产业发展,能够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又对国外相关产业和企业具有经济外溢效应,不是“零和博弈” ,二是贸易双方的一种双赢。5 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首先是对进口国消费者的影响,它提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量不得不因价格上涨而减少
11、;另一方面消费者即使不用较高价格购买进口商品,也要以较高价格购买本国同类产品。其次,关税可以增加进口国政府的税收收入,这些收入是进口国政府提高关税的直接动力,但这些收入完全由本国消费者负担。再次,关税保护了进口国国内与进口商品竞争的部门。关税所带来的高价格,必然会使一部分消费者放弃进口商品转而选择国内同类商品,这将促进本国同类商品的销售。最后,征收关税会引起进口国内的再分配效应。在其他条件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从理论上分析,征收关税必然使消费者的收入转移至生产者,征收关税后,生产者与政府的收入都增加了,消费者的收入反而减少,而且消费者的损失要比本国生产者与政府所获得的收入还要多,这部分损失是没有任
12、何人能够获得的。因此降低关税,虽然生产者与政府的收入会减少,但对消费者而言是福音-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非关税壁垒名目繁多,涉及面广,所以,它对国际贸易和有关的进出口国家的影响较难估计,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发展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世界性的非关税壁垒加强的程度与国际贸易增长的速度成反比关系。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到70年代初,关税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同时,各发达国家还大幅度地放宽和取消进口数量限制等非关税措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从1950年到1973年间,世界贸易量平均增长率达到7.2。相反,
13、在 70年代中期后,许多国家采取了形形式式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从1973年到1979年,世界贸易量年均增长为4.5,1980年到1985年,更降为3左右。对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影响非关税壁垒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变比。二战后,受非关税壁垒影响的产品的总趋势是:农产品贸易受影响的程度超过工业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受影响的程度超过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受影响国家则是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比发达国家要多,程度也更严重。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着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与地理方向的变化,使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受到重大损害。对进口国的影响关税壁垒对进口国
14、来说,可以限制进口,保护本国的市场和生产,但也会引起进口国国内市场价格上涨。例如,如果进口国采取直接的进口数量限制措施,则不论国外的价格上升或下降,也不论国内的需求多大,都不增加进口,这就会引起国内外之间的价格差异拉大,使进口国内价格上涨,从而保护了进口国同类产品的生产,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到保护和促进本国有关产品的生产和发展的作用。但是,非关税壁垒的加强会使进口国消费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们要付出更多的金钱去购买所需的商品,国内出口商品的成本与出口价格也会由于价格的上涨而提高,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为了增加出口,政府只有采取出口补贴等措施,从而增加了国家预算支出和加重人民的税收负担。对出口
15、国的影响进口国加强非关税壁垒措施,特别是实行直接的进口数量限制,固定了进口数量,将使出口国的商品出口数量和价格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出口商品增长率或出口数量的减少和出口价格下跌。一般来说,如果出口国的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较大,则这些商品的价格受进口国的非关税壁垒影响而引起的价格下跌将较小;反之,如果出口国的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较小,则这些商品的价格受进口国的非关税壁垒影响而引起的价格下跌将较大。由于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供给弹性较小,所以,世界性非关税壁垒的加强使发展中国家受到严重的损害。三 论述题(30 分)1 你是如何理解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成本理论的
16、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第一次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 ,就会出现产品价格上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比较成本是各国产品的成本作相对的比较,比较成本差异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这是比较成本思想的精髓。他指出,各国并不一定要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生产成本比较低或相对低的产品,就可进行贸易分工,这对双方都有利:首先,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其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
17、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再次,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能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比较成本理论作为反映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的学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1、比较成本论在更广的范围里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开展。这一理论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从实证经济学角度科学地给出了证明: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或者低的国家,只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加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这种理论引导着更多的国家加入了国际分工体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坚持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
18、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这是科学的、合理的。?3、比较成本论更明显地反映了发达国家向外实行经济扩张的要求。该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分工和贸易能为各国带来实际利益,因而主张各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实际上是要求发展中国家撤除保护民族工业和民族利益的屏障,为外国商品的输入提供条件。根据国际价值规律,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中一天的劳动产品可以换回别国几天的劳动产品。经济发达国家生产率水平较高,在国际贸易中获利也就较多,而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发展中国家所获利益便相对较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较成本论是发达国家的理论。也存在较大的不足 首先,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该理论认为
19、世界是永恒的,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李嘉图提出了九个假定作为其论述的前提条件: 一是只考虑两个国家两种商品; 二是坚持劳动价值论,以英葡两国的真实劳动成本的差异建立比较成本说,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 三是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 四是没有运输费用; 五是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它们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之间不能流动; 六是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七是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八是贸易是按货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 九是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是静态的。 其次,李嘉图解释了劳动生产率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
20、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第三,该理论的一条重要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现实中,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一般来说,各国多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 同时,根据其结论进行推导,两国比较优势差距越大,则贸易的空间越大。那么,当前的国际贸易应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不过,该理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其所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在现实经济中有着重要的意义。2 请你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加入 WTO 对农业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目前关于“入世”对中国农
21、业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入世”与政府农业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权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权和农产品流通管理权在商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管理权又在外贸行政主管部门。这种贸工农分割、产供销分离的运行机制显然不适应加入 WTO 后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需要,现行农业管理体制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不适应农业国际化对农业进行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的需要。但也有学者指出,中国贸易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市场化,而 WTO 规则对贸易体制的规范化有一定的要求,对加快国内流通体制改革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 “入世”与我国农产品
22、的国际贸易环境。加入 WTO 大大改善了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环境。在 WTO 框架下,我国进入了一个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可以享受无条件贸易最惠国待遇,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量增加,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可以灵活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及争端解决机制减少其它国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等不公平待遇。也有学者指出,中美协议中就含有对我国出口农产品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倾销标准和美国国内法律中的特殊保障措施的内容,使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在较长时间内仍然受制于单边措施。如果类似条款也出现在与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协议中,就无法保证未来我国与其它国家的农产品贸易
23、能完全置于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框架之下,增加了贸易法律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第三, “入世”与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尽管有学者认为“入世”后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将丧失,但更多的学者却认为,不同的农产品情况不同。劳动力和机械替代较容易的农产品生产,中国不具有生产竞争优势;劳动力和机械替代较困难的农产品生产,即我们常说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中国具有生产竞争优势;耕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中国不具有竞争优势。具体来说,粮食、油菜、糖料和一些地区的棉花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比较优势;畜产品、水果和蔬菜比较优势较明显。我国农民、农业加工企业和营销组织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国际市场所需农产品,更没有大型的农业跨
24、国公司,自然就无法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第四, “入世”与农民收入、城乡收入以及地区收入差距。在中国大多数传统农业区,农民从种植得到的收入仍然占 60%以上。“入世”后,外国农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会进一步加重国内主要农产品的“卖难”矛盾,引起流通渠道的混乱,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由于“入世”后增加进口的主要是小麦、玉米和豆油等,所以会对相应的主产地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南方一些需要饲料的省区“入世”后可以直接从国际市场进口价格低廉的玉米,它们在这个过程中就成了受益者。农民之间,特别是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将增大。据预测,“入世
25、”后至 2005 年,全国农民实际收入将会下降 2.4%左右,而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则会增加 4.6%,城乡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加剧农村“贫困永久化”危机。但也有学者指出, “入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第五, “入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入 WTO 后将加重农村的就业压力。2000 年,按劳动年龄人口计算,我国有 5 亿农村劳动力。如按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计算,则有 6 亿多劳动力,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大约有 1 亿人口,绝对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有 4 亿至 5 亿。 “入世”后,乡镇企业解决就业的能力大幅度下降,每年向外排斥 300 万到 400 万劳动力。农民进城就业又受
26、到重重限制。外资进入能够促进金融等服务行业的就业,对低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难以起到拉动作用。但也有学者指出, “入世”能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第六, “入世”与我国的粮食安全。有学者担心“入世”可能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一方面,一些动植物病虫疫情有可能通过贸易渠道传播到我国,从而对我国农业生产构成潜在威胁。另一方面,在国际冲突仍然是一种潜在威胁的情况下,粮食进口需求的扩大,有可能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供给构成一定的威胁,其极端情形是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出口大国对我国实行粮食禁运。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特别是粮油产品总体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的冲击下生产将相对萎缩,粮食自给率可能下
27、降,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而且,配额是进口机会,并不等于实际进口量。第七, “入世”与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一般认为加入 WTO 有利于中国进口资源型特别是土地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进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但也有学者指出,入 WTO 也将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关税降低和非关税措施取消后,对部分地区一些质量和单产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品带来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农业结构调整其本质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手段是市场机制,而我国目前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市场
28、体系不尽完善,尤其是现行农业管理体制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无法适应加入WTO 后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需要,也不适应农业国际化对农业进行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的需要,所以,从短期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入世”后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第八, “入世”与我国的农业保护。 “入世”后,由于农产品关税只能减不能增,而我国因关税减让基期即 1986-1988 年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关税化后的关税等值为负值,无法使用贸易规则规定的关税化手段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同时,由于各种非关税措施将被禁用,我国不能再用传统保护手段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只能去学习和探索我们所不熟悉并且在某些方面尚不具备条件的“绿箱政策”来保护农产品贸易,从而使我国在农产品的贸易保护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传统的农业保护理论、保护政策和保护做法将面临调整和修正的压力。农业保护的空间大为缩小,保护成本急剧上升:市场准入的保护空间缩小、国内支持空间缩小、出口竞争的保护空间可能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