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浙江省标准化战略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若干意见 ,结合我省标准化工作现状和发展要求,编制浙江省标准化战略发展“ 十二五” 规划 。规划期 20112015 年,是我省“ 十二五”时期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主要依据。一、发展背景和现实基础(一)发展背景标准作为国际交往的技术语言和国际贸易的技术依据,在保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信誉、促进商品流通、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标准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继产品竞争、品牌竞争之后,标准竞争已成为层次更高、影响更大的竞争形式。国际相
2、关组织及发达国家在制定各自的标准化发展战略时,都特别强调科技研发政策与标准化政策的协调,并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健康、安全等公共领域的标准化,同时,把标准的国际化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和抢占国际市场制高点的首要手段。由此可见,标准已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标准化战略也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技术标准战略报告: 2 标准对经济的贡献率为 1.16%;技术标准每增加 10%的投入,对综合国力的贡献率就会增加近 0.09%。因此,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水平,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
3、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二)现实基础“十一五” 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省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标准化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实施标准化战略成为省委、省政府的一项宏观战略,全国首个有关地方标准的政府规章浙江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颁布实施。91个市、县(市、区)建立了 125 个标准化协调机构,89 个市、县(市、区)出台了 211 项与标准化工作相关的政策措施,全省共投入标准化工作的专项资金累计达到 5.43 亿元。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标准化体系初步建立。共有 59 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中全标委 10 个、分标委 35 个、工作组 14 个)落
4、户我省,已建成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49 个;批准发布的现行有效地方标准数量累计达到 737 项,其中工业 124 项、农业 496 项、服务业 117 项;在73 个块状产业中推广实施了 120 个联盟标准,实施企业近 2500家,带动技术改造项目逾 1800 项。企业标准化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参与制(修)订的国 3 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数量累计分别达到 39 项、1962项和 1589 项;有 30 家企业的 23 个项目获得了“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257 家企业获得了 “浙江省标准创新型企业 ”称号;有4248 家企业通过了“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确认;一批规模大、基础好的
5、企业将标准化工作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农业农村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已建立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项目、基地)1300 余个,其中国家级 100 个、省级 704 个,推广应用面积达 2196 万亩,推广实施率达 48.8%以上,覆盖农户 258 万户,带动农业增收近 64 亿元;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达到 32 个;安吉县“ 美丽乡村” 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象山县新农村建设省级标准化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标准化公共服务能力日益提高。省标准化研究院等标准化服务机构的国内外标准题录拥有量突破 100 万条,馆藏标准文本数
6、达到 42 万件;浙江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开通运行,并在嘉兴、金华等 6 个市建立了标准信息服务网,在“海宁经编”、 “瑞安汽摩配 ”、 “义乌小商品城”等 11 个产业建立了标准信息服务子平台。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不断加强。建立了“应对110”快速响应与服务体系,在 8 个市、县建立了浙江省WTO/TBT-SPS 通报咨询中心分中心或工作站;对 254 项技术 4 性贸易措施开展了评议,发布 TBT 通报 11600 余条,SPS 通报8400 多条。但是,全省标准化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一些部门和企业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标准化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许多
7、优势产业的标准化地位尚未显现,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的程度与产业发展的水平还不相适应;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比例还比较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融入标准的数量偏少;地方标准的水平和有效性亟待提高,标准实施和监督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保障机制尚不健全,标准化人才队伍、技术支撑与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还比较薄弱。这些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围绕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八八战略” 、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总战略
8、和建设“ 质量强省 ”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与体系,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与标准竞争能力,提升政府的宏观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优势领域标准化工作新突破,为推动我省标准化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 5 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企业自主与政府推动相结合。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导向,进一步提高企业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标准研制中的主体作用,着力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水平。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标准化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完善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实施
9、标准化战略的良好环境。坚持自主创新与接轨国际相结合。以鼓励自主创新为重点,加大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标准研制力度,促进技术创新与标准创新的协调发展,增强我省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标准话语权。以破除壁垒、应对挑战为目的,进一步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参与国际竞争。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形成和巩固产业优势为出发点,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着力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产品的标准化工作,争取形成一批以我省企事业单位为主制修订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
10、业标准;以提升标准化整体水平为目标,全面加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管理各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 6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总体目标标准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主导制修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数量达到 300 项以上,被采纳的国际标准提案达到 10项以上;建设 150 个以上全国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含分技术委员会) 。地方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为核心的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地方标准体系。企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比“十一五 ”期末提高 5 个以上百分点,累计培育 30家
11、“ 中国标准创新奖 ”企业,500 家“浙江省标准创新型企业”。标准化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馆藏标准文献突破60 万份,搭建 30 个以上产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形成能满足政府、企业、民众和社会各界需求的标准信息服务体系。标准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培养 50 名国际标准化高级人才、100 名国家级标准化专家、1000 名从事标准化的高级工程师、10000 名基层标准化骨干人员。三、主要任务为实现以上目标,今后五年,全省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7 (一)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围绕我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和生态休闲农
12、业等重点发展领域,加快优质农产品种子种苗、安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质量分等分级、质量安全追溯和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农业基础性管理及服务、森林生态及安全等地方标准的研制,形成适应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涵盖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加工、储运包装和流通市场等各个环节的科学、统一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标准化推广的紧密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健全农业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8 专栏 1 农业标准化工作重点方向种植业。重点研制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等大宗农作质分等分级、种子种苗、安全生产
13、技术规程、节本增效、生物技术、加工、包装和储运保鲜技术等地方标准,并参与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畜牧业。重点研制生猪、家禽、肉牛、奶牛养殖环境、品种繁育、饲养规程、疫病防疫、粪便无害化处理及屠宰、运输等地方标准,参与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渔业。重点研制虾、蟹、鱼、贝、藻等水产品养殖环境、种质保护、良种繁育、养殖规范、疫病防疫、储运保鲜及设施渔业、节水渔业等地方标准,参与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林业。加快森林食品、林木种苗、花卉、森林浙江建设、低碳林业、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木本中药材和能源植物等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地方标准研制,参与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设施农业和综合利用。重点研
14、制标准农田改造、标准鱼塘改造、大棚建设、自动灌溉设施安装使用、农机安全操作、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安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等地方标准,参与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基础管理。重点研制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范、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农业信息化、社会化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方法等地方标准,参与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进一步深化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标准化工作。在我省重点发展的重大关键及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电气机械、轻工纺织机械、现代仪器仪表、电子专用设备、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船舶制造、环保技术及设备、高端机电产品、机电基础件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和机械、电气、纺织、
15、服装、皮革、家具、食品、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在吸收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加强标准 9 创新,以我为主形成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产业联盟标准,确立产业发展新优势。专栏 2 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标准化工作重点方向石化。重点参与有机硅、氟化工和涂料等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装备制造。重点参与机床、电机、工业电气、泵阀、汽摩配、蓄电池、电线电缆、光机电、船舶修造等产品或产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电子信息。重点参与半导体照明、平板显示技术、软件、磁性材料、太阳能光伏、数字电视、信息家电、三网融合、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
16、源、信息安全、信息化应用与管理等产品或产业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轻工。重点参与家用电器、燃气具、家具、模具、塑料及塑料制品、饰品、纸制品、太阳能光热等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纺织。重点参与家纺、经编、化纤纺织、皮革制品等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在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主导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快制订一批适应我省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地方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化对引领、规范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作用,掌握标准话语权,占领产
17、业竞争和发展制高点,确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 10 专栏 3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重点方向生物产业。重点在特色原料药及药物制剂、生物制药、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设备、生物环保技术等领域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物联网产业。重点在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传输与数据处理、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等领域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新能源产业。重点在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利用装备、光热、水电及潮汐发电装备、地热能利用等产业领域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新材料产业。重点在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半导体照明新材料、纺织新材料、纳
18、米材料等领域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在节能装备、节能产品、资源循环利用装备与产品等领域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在超、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大型石油及石化装备,大型施工机械,新型纺织机械,电子、生物和医药等高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高档印刷机械等领域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在海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核电关联产业。重点在核电关联的重装设备、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消防监测控制系统、泵阀系列产品等领域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大力拓展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围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旅游、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服务、社区服务、房地产、电子商务和服务外包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快服务业地方标准建设,逐步建立适应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需要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