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引导学生熟读、背诵全文,正确翻译全文。2.能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3.能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重点难点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余秋雨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
2、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 二、诵读【要求】1、 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一遍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2、 请四位同学读诗,各读一段。阅读中注意更正读音。三、整体感知阅读全文,感受苏轼和客人在黄州的心情的变化?试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思想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板书:乐甚 愀然悲喜而笑乐悲 乐四、鉴赏文本【问题 1】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 ,请问作者因何而“乐”?(在第一段中,放开让学生找,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分析。老师总结提升
3、。 )夜游赤壁之乐(山水之乐)澄清之美 、浩瀚之美【教师参考】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不仅是“乐” ,还是“乐甚” 。也可以换一种问法:第一段写了哪些美景?能否为我们描绘这些画面?(结合诗句回答)、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微波。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清风与明月相伴,白露与水光交织,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
4、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徘徊: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1、 饮酒赋诗之乐(诗酒之乐) 【教师参考】1、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的动词:诵、歌、 纵、凌,写出了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任凭、凌越、身心自由2、找出诗人主观感受的句子:浩浩乎 飘飘乎小结: 情景交融,记叙、描写和抒情相结合 2【问题 2】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什么叫愀然?)悲从何来?第二段有没有提到?1、来自“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中的“美人” ,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美人”?
5、【教师参考】预设: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 (屈原离骚 “恐美人之迟暮” ,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王贤臣。 )而“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句话其实是在说,皇帝啊,皇帝啊,我想念你呀,想念你,何时才能回到您的身边去!美人比君,说明作者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写出忠君之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宋王朝分忧。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一句话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苏轼来说, “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时,在“天一方”的“
6、美人” ,却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为什么“美人”在“天一方”? 苏东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这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理想不能实现,怎能不“愀然”?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课件】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处贬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在政治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结合文章背景,三次被贬,心已万念俱灰,只能随波逐流)2、来自客人悲怨
7、的“萧声” ,怎样描述“萧声”的?(齐读)【教师参考】 幽怨、凄凉。怨、慕、泣、诉。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问题 3】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客人为何而“悲”?(齐读第三段)【教师参考】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古人与今人对比英雄不在)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随“大江东去” ,销声匿迹, “而今安在”?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 ,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悲叹生命的短暂:(人生与宇宙的对比人生不永恒)宇宙无穷而人生短
8、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陈子昂 “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 (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脱俗不得)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却“知不可乎骤得” 。 小结:同学们,你看,作者真可谓乐极悲来,至悲至痛啊!(读:“方其破荆州” )3【问题 4】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讨论) (齐读第四、五段)(另一种提问方式)心病还须心药医。听了苏子的一翻理,客人思
9、想上得到了顿悟。苏子是怎样说理的?你能为我们阐述一下吗?【教师参考】“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从这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1)变与不变角度一: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角度二:不变。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什么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们的恒久我们是可以认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人也在万物之内,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
10、的,是因为它们和人的寿命相比,要长久得多;对于寿命短暂的蜉蝣、蝼蚁、落叶等来说,在它们的眼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蝼蚁、落叶等寿命更短的生物,在他们的眼中,蜉蝣、蝼蚁、落叶不也是永恒的吗?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因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何必感叹那人生的苦短呢?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脱胎换骨,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他真正地成熟了。变 不变逝者如斯(水) 未尝往矣(水)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月)时刻在变 无
11、尽也(我)水与月、人都是即变又不变的(2)取与不取取 不取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这种成熟让“客人”最终“喜而笑” 。 (读最后一段)此时的喜是大彻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问题 5】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主” “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作者的复杂思想: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
12、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问题 6】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谈谈对自己的启示。【教师参考】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4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小结:同学们,你看,作者从游之乐,到生
13、悲,到最后的喜而笑。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五、练习(任选一个)【练习 1】请用你认为最有文采和最有意蕴的话,写一段对苏轼进行评价的文字。苏轼是 参考答案: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附: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 【练习 2】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背诵。板书设计赏“乐”之景解“悲”之情悟“乐”之理望美人 适风月入世 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