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学号:姓名: 层次:专升本类别: 网教 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 201 6 年 6 月课程名称【编号】: 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研究 【1158】 A 卷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评卷人得分(横线以下为答题区)一、填空题1.现存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2.我国第一部以写任务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3.六朝志怪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搜神记。4.根据民间说唱故事“一枝花话”加工而成的唐传奇是李娃传。5.我国第一部由人文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金瓶梅。6.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三国演义。7.我国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是三遂平妖传。8.对西游记成
2、书影响最大的话本小说是梅岭失妻记 。9.鲁迅评价“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小说是聊斋志异 。10.代表着清代讽刺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儒林外史。二、名词解释题春秋笔法:据说孔子编写春秋 在记述历史时 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但是却通过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 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 或者春秋笔法 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2.国语: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全书共 21 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 、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全书起自周穆
3、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3.六一风神: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风神即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欧文措辞平易,语言精炼而有变化,亲切自然,条达疏畅,让读者从寻常的叙说和描写之中体悟出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意境,于一波三折、吞吐反复之中领略特有的情致韵味。这种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的风格,标志着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故称之为六一风神。4.志怪小说:古小说的一种。志怪,记述神鬼怪异之事。盛行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篇幅虽短,有简短的故事,且多数作品情节完整,优秀之作人
4、物形象鲜明(当然一般都还缺乏性格),但内容简单,艺术描写比较粗糙,几乎还没有什么细节描写。5.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因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故称。“传奇”一词肇始于元稹莺莺传的原始篇名,晚唐裴铏又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命名为传奇,但传奇正式作为唐代小说的通名,是宋代以后的事。6.平话:平话是西南地区汉语方言的一种,属汉语何种方言尚无定论,有的学者或方言书刊把平话归入粤语,有的则认为平话是独立方言。平话名称古代即有,涵义至今不明。使用人口 200 多万。平话又分为桂北平话和桂南平话,桂北平话与湘南土话,粤北土话有近缘关系。三、简答题1.简述散文在体式上的主要特征首先,在句式上,散体文的基本特
5、征是散行单句,并不特意追求排偶;虽也讲究文句的整饬,或用排偶,但仅作点缀而已。从整体上看,是以散行单句为主的。其次,在语言上,散体文并不特别讲究平仄和声律,不受韵律的约束。在散文发展的早期阶段,如先秦散文中,虽有韵律不分的现象,但随着散体文的发展成熟,韵散不再相杂。于是散文与韵文判然划境,自成一体。就语言文采而言,散体文崇尚质朴平易,所谓“况乎文章,述志为本”(文心雕龙情采),所以强调“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并不着意于铺采摛文,追求“绣虎雕龙”似的华丽辞采。再次,在表现手法上,散体文以叙事说理为主,不以铺陈描绘为能事。虽也往往融史入文,以古鉴今,但其“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旨在“
6、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并不像饾饤似的堆砌典故。这是它区别于赋体文和骈体文的显著特点。 概而言之:以散行单句为主,不重排偶,不拘韵律,不雕章琢句、铺采摛文,不着意堆砌典故,可以说是散体文在体式上的主要特征。2.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1、叙事艺术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该书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 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1) 叙事手法的多样性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清代李冯晔读 卮言称左传:“叙事全由自己剪
7、裁,”“其中有正叙,有原叙,有顺叙,有倒叙,有实叙,有虚叙,有暗叙,有预叙,有补叙”共列举了 29 种叙事手法,虽分类略有繁琐,但可见左传叙事手法的多样性。- 2 -(2) 叙事的完整性和戏剧性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 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 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 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
8、测或虚构。(3) 叙事中的道德化、神秘化倾向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 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 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3.韩愈的古文主张有哪些?、文以载道:韩愈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在于“载道”,主张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用古文宣传儒家之道,也就是圣人道德教化之道。文学应该作为宣扬教化的工具,故文章内容以儒家学说为本,针对六朝文章侧重形式、忽略内容的弊端。他又认为“文”(形式、修辞手法)、“道”(
9、内容)皆不可缺,但道先于文。他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又说:“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务去陈言:韩愈主张革新主体,建立新的文学语言,重视革新和创造,反对仿真抄袭前人文字的不良风气。具体来说有两点:一是“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要求语言的新颖活泼;一是“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要求文字的妥贴流畅通顺,合乎自然的语法规范;一是“师其意而不师其辞”。总的来说,韩愈认为文学语言须符合“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创作要有真情实感: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观点,认为社会上有不合理的现象,作家便要把它诉诸笔墨;在送孟东野序中,他把从古到今的著名思想家和
10、文学家都称为“善鸣者”,并且认为只有不平则鸣的作品,才能感人;在柳子厚墓志铭中,他又提出了类似“穷而后工”的观点。这些都说明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根源,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和个人的牢骚。此外,他又主张全面地吸收前人的成果(进学解),对于学习古文,他主张循序渐进,“无望其速成,养其根而俟其实”。、破骈为散:韩愈主张形式方面,要排除六朝以来骈俪文体,恢复三代两汉时代自然、质朴的文体,力倡复古,以矫正当时文坛那种内容空洞、华而不实的风尚。文章不须讲究字数的齐整,对仗的工整,用典是否恰当及声律是否谐协,句式应以达意自然为主,不应拘守对偶、平仄的规限。、注重作家之修养:文章要树立个性,韩愈便提出方法。首先要加强作
11、家的道德修养,“为文养气”;他认为文章是作家品德的反映。文章乃抒发个人感情,强调个人经历对文章有密切的关系。作家的不同风格,在于生活、经历、感触不同所致,指出情与生活、文与情之间的关系。韩愈说:“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本质)。”(答尉迟生书)如“文如其人”。4.简述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思想内容: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大多篇章是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名士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淡;反映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荒淫。艺术风格: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而且只有短小的文字,却能将事
12、件的中心突出,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如俭啬以典型事件,典型动作描绘人物的个性。岔狷篇描写王蓝田性急之事,以动作来刻画他的性格特征。二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典雅的辞句,又有生动的口语,善于将语言写得逼似人物身份。5.简述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形成原因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写照,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心态领域的一种,它必定与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主题联系在一块,而不能脱离文学产生的那个时代广阔的文化背景。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情感倾向的形成便是社会存在在文学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现。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倾向仅以今天学术成果为止,已成定论。但是在讨论为何体现
13、了“拥刘反曹”上各家论述多不相同,但都对此做出了许多合理的解释和论述,对人们研读和解析三国演义做出了贡献。在讨论之前,必须注意的是,三国故事流传于民间,成书于文人之手,其拥刘反曹的倾向,经历了渐次发展、多方面补充到三国演义最终汇集百家优秀创作成果定型的过程。这说明这一倾向对广大人民大众而言,意义不仅在于历朝历代以来出于伦理道德以及政治需要而得出的政权是否符合正统,更主要的是,它积淀了人民千百年来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同时由于它在流传过程中逐步经历了文人的加工和创造,并最终由文人完成,所以其中又融入了文人对自身所处时代的忧患意识,以及他本人文学创作的审美取向。笔者以为三国演义中自始至终渲染的“拥
14、刘反曹”是个大主题,在这个大主题下,牵涉到方方面面,因此包含了许多小主题,它几乎涵盖了三国演义在流传至最终成书过程中吸收了各个阶层、各种思想学说的愿望主张,尤其整个民族的生活愿望和审美理想歌颂本民族古代英雄豪杰们的丰功伟业;寄予人民对弱小者的同情和支持;赞美智慧和美德;尊仁政,贬霸政;宣扬忠义精神等等。同时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写照,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心态领域的一种,它必定与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主题联系在一块,而不能脱离文学产生的那个时代广阔的文化背景。作者罗贯中生活的时代为元代,根据历史事实,从整体上把握,可以看到终元一代,汉族及当时治下广大兄弟民族受尽蒙古的欺压,渴望本民族的强
15、盛与复兴,是每一个汉族人的愿望;而当这种愿望不能实现时,其强烈的外在情感则转化为追慕祖先们的曾开创过的宏图伟业,以此弥补精神上的巨大失落和痛苦。而作为生于乱世的知识分子,他们身上的忧患意识更加突出。同时希望在精神世界有所寄托,所以在自己的小说中注入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是顺理成章的事;为了捕获广大读者的心,必定采用了反映广大民众普遍心里的情感取向。加上作者本身就处于这一情感氛围影响下,这种倾向尤为明显,当作者的创作心理需要和那个时代读者的阅读情感的需要最终契合时,便构成了三国演义感人肺腑的情感主题。仅以作者一方而论,在叙述三国往事时,即是在探讨古代英雄们建立丰功伟业的过程,也是在为探寻民族最终获得解
16、放、以及能否过上理想中生活的可能,可惜由于时代的局限,及作者自身思想的局限,他没能为自己苦闷的思想、民族的未来找到一条解脱的光明大道。只能让悲愤中长啸低叹的情绪,弥漫在人们的心头,飘香久远。从而构成了一幕幕伤情的悲剧:诸葛亮虽是我们民族智慧的化身,但他却无力改变“呼喇喇似大厦将倾”的蜀汉王朝;关羽虽为义士和勇者的完美结合,最终仍不免败走麦城,落得身首两异,悲惨收场;曹操奸雄一世,到头来不能阻挡他所开创的曹魏天下“再受禅依样画- 3 -葫芦”,不得不拱手交给了另一个奸雄司马家族。可见,历史不只是英雄的历史,英雄人物各领风骚几十年,亦只能在沧海横流、白云苍狗之变中抽到断水,击波斩浪,一时与命运搏击
17、,却不能改变大江东去的方向。6.水浒传的结构有何特点?作者采取了先分后和的链式结构。第四十回以前先讲(单个英雄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第七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 )。4、论述题1.试论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1.是先秦文学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作品,富于浪漫注意色彩,充满丰富的幻想,虚构的情节和奇妙的夸张2.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中,充分运用神话和寓言喻示道理,通过形象与虚构,展示谪怪恢诡的异常形象来象征讽喻主旨3.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汪洋恣肆,语汇丰富多彩,尖锐泼辣,具有超强的艺术表现力,句式富于变化,着意追求奇崛尖新,有时还韵散结合,音调铿锵,助长文章气势2
18、.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西汉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写成了 130 篇、50 余万字的巨著史记.它展示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社会历史.无论是时间之绵长, 还是空间之广阔 ,场景之壮观,还没有哪一部史传文学作品能超过它的.史记的人物更是林林总总 ,共记录了四千多个人物 ,其中给人以深刻鲜明印象的有一百多人,令人叹为观止.司马迁写史记首创了以“纪传 ”为体例的史学体裁,把人作为本位,以人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同文学以写人为对象是相通的 .史记 全书一百三十篇,除十表、八书之外,其余一百一十二篇都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描写对象的,几乎每一篇都是具体生动的人物传记, 写出了许多
19、惟妙惟肖的历史人物.因此,史记的最精彩部分不在于富有文学意味的论述文字 ,而在于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通观史记中的这些人物传记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司马迁在 史记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有: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 二、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 ,三、精心构造富有个性化的矛盾冲突.这些艺术手法,多被我国后世的小说、散文、戏剧的创作所继承和发展 ,对我国小说、散文、戏剧形成独具的民族特色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这是陆机在文赋 里总结的写作经验.传记文学中写人物的对话也是如此.有时候,将最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对话,放在最紧要的地方,画龙点睛,整
20、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刻划出来了.司马迁在人物对话的描写上也是颇具匠心的. 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也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 ,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最关重要的一名话 .司马迁为了突出这句话 ,先写廉颇的骄横以与蔺相如的忍让映衬.蔺相如面对廉颇的骄横无礼,“不肯与会 ”、“称病不朝”、“引车避匿”, 但作者没有交代蔺相如这么做的动机,作一跌宕,从而引出舍人的规谏(也是读者的疑问) ,以舍人的狭窄心胸反衬蔺相如的坦荡襟怀,又作一跌宕;蔺相如的答话,先
21、将廉颇与秦王比较, 引出舍人 “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着指出连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将军?又一宕;接着分析赵国的安全系“吾两人”,不能两虎相斗, 又一宕;几经腾挪跌宕,作了许多铺垫,到最紧要最醒目的地方,才点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句话来,这确实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个睛一“点”,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读者面前耸立起来了 .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里,司马迁用了许多细节语言来刻划人物, 这些语言很具有个性.例如项羽见到秦始皇南巡时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在刘邦道歉时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足见其粗豪率直的性格,而刘邦观秦始皇喟然太息说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话说的委婉曲
22、折,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写出他虽气象不凡 ,但宽宏而有大度的性格 .范增在鸿门宴上召项庄舞剑刺沛公时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后来当刘邦脱逃时又说: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表现了他老谋深算的性格.史传文学中用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先秦作品中已大量运用. 司马迁运用细节塑造人物的一个新成就,就是使细节更加符合人物性格 ,更能体现人物性格.司马迁写史记爱在人物传记的一开头,就用一两个细节来刻画人物.如 陈涉世家开头写陈涉太息曰:“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留侯世家写张良为圯上老人进履;李斯列传开头写李斯观厕鼠之别而叹;张汤传写张汤劾鼠掠治如老狱吏;淮阴侯列传写韩信得
23、食于漂母及甘受裤下之辱;陈丞相世家写陈平为里中社分社肉甚均,等等.这些细节看来似乎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无甚关系 ,但仔细一想,它们却富于代表性,具有典型的意义.它们往往或揭示人物的好尚、志趣、抱负和性格发展的趋向, 或确立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调,从侧面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政治问题,在其中寄寓着作者对时代, 对人物的褒贬.高尔基说“创造这就是许许多多细小的东西结合成为形式完美的或大或小的整体.”史记的人物传记, 正是这样的创造.史记中的细节描写 ,都是真实的.它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史记中的细节描写又是性格化的,起到了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作用 ,所以史记 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二、
24、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对比映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刻划人物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有时将正反面的人物映衬,使真善美在假丑恶的对比下显得更加鲜明突出.有时将不同气派作风的两类人物对比, 如绿叶扶持红花,使中心人物更加鲜艳夺目.史记中的 李将军列传描写李广就是用的这种手法.司马迁为了突出李广带兵特点,就附带写了程不识带兵的作风.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郡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 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 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 然亦未尝遇害.”从这里,我们看到李广带兵的特点是宽缓简易“行无部伍
25、行阵”,“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近乎无为而治.程不识- 4 -带兵却非常严谨,“正部曲行伍营阵 ”,“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 ,乃是一丝不苟.在程不识的映衬下,红花绿叶,李广带兵的特点就格外显眼、突出 .宽缓与严谨只是治军的作风不同 ,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 .“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从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性,读者对李广的敬慕之情也不觉油然而生 .读到这里 ,读者才恍然大悟.在李将军列传中,为什么要写李广毫不相干的程不识?原来是为了衬托李广.写李广的不幸遭遇,司马迁又是把李蔡与李广对比: “蔡为人在下中, 名声出广下其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
26、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李蔡是李广的从弟,才能在下品之中, 以九品论人属第八等,没有什么能耐,可他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爵封乐安侯, 官一直做到宰相.而李广为抗击匈奴, 驰骋疆场四十余年,身经七十余战,立下过许多汗马功劳,连匈奴人也敬畏而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可是这样一位名将却“不得爵邑,”甚至还受到诬陷 ,终于被迫自刎.两相对比之下,李广的可悲命运就具体写出来了,当时用人制度,奖惩制度的不合理也深刻揭露出来了 .读了这样的文字 ,读者禁不住要为李广唏嘘叹息,而对当时压抑人才的社会不觉扼腕而切齿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用人物间的相互对比和映衬来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了人物的不同面貌.借助于这一手
27、法的巧妙运用,使所写的历史人物, 一个个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例如在巨鹿之战中用诸侯军的“从壁上观”、“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莫敢仰视”来表现诸侯军的怯懦和项羽的英勇 .垓下之围中用赤泉侯杨喜见项后“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来衬托项羽的勇武. 而在鸿门宴中用刘邦的工于心计、范增的老谋深算来淋漓尽致显示项羽的志得意满、少谋寡断、妄自尊大的心理状态,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对比映衬,最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司马迁十分重视这种手法的作用,并且能够巧妙运用.三、精心构造富有个性化的矛盾冲突.在史记中,司马迁把人物一生的言行故事化 ,历史的
28、运动也就溶化在这些故事情节之中了 .矛盾冲突是构成故事的基础,也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 .没有矛盾冲突 ,人物就没有活动的舞台,性格也就无由表现.史记塑造人物的经验之一 ,就是精心构造富有个性化的矛盾冲突 ,通过一些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把人物迅速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 ,让人物在紧张的冲突之中 ,表现他们胆识的高低,品德的优劣,灵魂的圣洁与肮脏,即表现他们各身的性格特征 .史记写人物,总是在对其姓名籍贯略作交代之后 ,立即将人物推到矛盾斗争的尖端.如陈涉世家,在对陈涉作简要交代之后 ,即写:“二世无年七月,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 度已失期.失期,
29、 法皆斩.”廖廖数十字,就交代清楚当时面临的困境,把陈胜吴广推到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让他们在分析和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来表现他们的智慧和勇敢. 果不其然,陈胜和吴广分析了起义的条件和时机 ,决定了起义的策略 ,采取措施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终于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他们也在斗争中迅速成长而被推举为起义军的领袖.有时则通过一连串的冲突来刻划人物.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性格就是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逐渐展开的.文章开篇就立即揭示秦赵之间围绕和氏璧所产生的矛盾和赵王遇到困境, 为蔺相如的出场创造了典型环境.接着由宦者令缪贤 ,引出蔺相如,蔺相如奉璧西入秦,经过和秦王的两个回合的斗争,终于完璧归赵
30、,表现了蔺相如的大义凛然、不畏强暴而又善于审时度势的性格特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接着“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赵王畏秦 ,欲毋行.”这个“好会”是秦王说的,对赵国来说却是威胁.秦王的步步紧逼 ,秦赵斗争的日趋激化 ,又向作者要写的人物提出了棘手的难题.于是“廉颇,蔺相如计曰:不王行 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又针锋相对,与秦王展开斗争,挫败了秦王的挑衅 ,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使赵王得以安全回国.蔺相如这个人物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智与涉,进一步得到表现 .文章在紧张的对答之中 ,插入一些简单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如“跪请”、“张目叱”、“顾召御史
31、”,更使那英俊威严、潇洒自如的形象跃然纸上, 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留给读者永不磨灭的印象.在秦赵矛盾渐趋缓和之后 ,内部矛盾又激化起来 .出身舍人的蔺相如新建奇功,位在良将廉颇之上,引起将相不和的新冲突 .廉颇对蔺相如大有势不两立之势 .面对廉颇的骄横,蔺相如一再忍让,“不肯与会”、“称病不朝 ”、“引车避匿”, 写出了蔺相如宽宏大量 ,以团结为重的品德,特别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一语,写出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崇高. 文章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冲突场面,让蔺相如的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最终完成了这高大形象的塑造, 显示出司马迁杰出的艺术才能.现实中或历史上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
32、社会关系和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也往往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才能得到最充分最鲜明最突出的表现.作家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也只有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 ,通过他与周围环境,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才能表现.没有作者精心选择和安排的巧妙而合理的矛盾冲突, 人物性格就无法充分显示出来,人物形象也不能鲜明突出起来. 史记就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的这一艺术规律.它的写作经验很值得我们认真分析总结 ,加以借鉴和吸收 .史记不但在史传文学发展史上,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部波澜壮阔,包罗万象、雄伟无比的史诗”.(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
33、史上册 166 页) 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是与司马迁在人物形象塑造所创造的独具匠心艺术手法分不开的.认真总结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研究我国小说、散文、戏剧的艺术特色 ,提高当前小说、散文、戏剧创作的艺术水平,将是大有补益的. 司马迁的历史观、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娴熟的写作技巧 ,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3.试析宋江的形象特点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白话写成的章回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用细腻的手法着重写了宋江、鲁智深、林冲、杨志等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个人传奇故事。其中宋江是水浒传中贯彻始终的主角,也是小说的第一号人物。宋江,
34、一个才智出众的起义领袖,一个封建王朝的忠臣孝子,他以忠义著称,但却始终不被朝廷信任,他有无数兄弟,但最后却把自己的兄弟送到死亡的深渊,他到死依然向君王表明自己的忠心。宋江作为一个忠于君王,至死不渝,对兄弟有情有义却害了自己兄弟的人物形象从此深深刻在文学史的天地里。- 5 -宋江这个人物在水浒传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从水浒传问世以来,一直对宋江的评价褒贬不一。宋江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宋江有四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他的每一个绰号都表现出了他这个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重分析在这种生存博弈中梁山英雄的领袖宋江的人物形象。
35、一 、胸怀大志 患得患失作为郓城县刀笔小吏,宋江生逢末世,胸怀大志。水浒传第十八回对他出场的描写是:“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他在生活中为人排难解纷,济人贫困,注意收拢人心。宋江不以武艺称雄,也不以文采见长。他抑制自身的短处,发扬自己的长处,重点在做人上下功夫而不重于做事,深得征服人心的奥秘,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及时甘雨四方称”。在当时混乱黑暗的社会中,宋江的早期活动突出的表现了他处心积虑,图谋天下的抱负。只是
36、因为时机未到,才暂时守着刀笔小吏的岗位,上通官府,下结豪杰,只等时机来临,揭竿而起,聚积好汉,养成势力,摇动天下。二 仗义疏财 网罗豪杰宋江试图以江湖领袖起家,早年就注意从生平小事做起,仗义疏财,受人喜欢,日积月累,名闻遐迩。在宋江的那个时代,社会中的游民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他们在形影相吊、流离失所的时候,最需要的是朋友的援助,而援助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宋江最懂得这一点,所以他为他的起义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经历过北流高迫害的清风寨事件之后,宋江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决定带着花荣上梁山,因为座位的问题,燕顺等人和石勇发生了冲突,石勇口气很大地说:“老天下只让得两个人,
37、其余的都把来做脚底的拟。”宋江问他两个人是谁,石勇告诉他,一个是柴进,一个是“郓城县押司山东及时雨呼保义宋公明”可见宋江在社会的名望。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虽然金圣叹批评说:“宋江为区区滑吏,而徒以银子一物买遍天下”。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上流社会的义和利之所以是分开的,就像孔子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寓于利。”但是那是因为“君子们”一般是在上层阶层,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空口叹谈一些大道理,而生活在底层的游侠和豪杰们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日三餐可能不饱,也许你可以说他们现实,但是这些现实也是腐败的政府逼出来的,所以宋江之所以送给这些人银子等物质东西,广结朋友,一方面体现了宋江为人世故,懂得老子说的“
38、将欲取之,必先以之”的道理,一方面也很了解下层人物的需要,一个懂得关心别人,周济人于水火之间的人从来不会有困难的。二十回的时候,宋江离家出走,一方面叫人“送金子到朱仝处,央他上下使用,及资助阎婆”,“免得他上司告饶官府。”一面又“吩咐大小庄客”,“早晚殷勤服侍太公。”知县在处理宋江的案子的时候,当庭发落做功的,“你等可多待人,去送家村送大户装上,捕捉犯人宋江来。但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宋江虽然杀了人,由于”宋大户“大把使用银子,得到多方面的照顾开脱,而在郓县的时候从县令、都头到追捕公人,全力包庇,所以宋江花钱慷慨不仅获得了美名,而且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也占尽了便宜。因为宋江“自幼学儒”,(一百回)“曾
39、攻读经史”(三十九回)所以他懂得历史经验,还有他对儒家的“仁”的思想的深刻了解,所以对社会下层的痛苦多有体会,深知下层被压迫民众的痛苦,但是也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他成为了昏君奸臣的孝子忠臣。在某一方面,宋江还具备墨家“摩顶至踵,以利天下”的精神。在第二十一回上宋江常常赉助卖糟腌的唐牛儿;宋江对买汤药的孤老王公,不仅许赠一具棺材,而且许他在“百年归寿”时,再给予“送终之资”。三、义气道德掩盖着无限心机智取生辰纲成功,晁盖投梁山泊做了寨主占了先。这对宋江是一个极大的冲击!经过大闹清风寨,断配江州路,虽然他网罗的大批好汉上梁山占有绝对优势,但在道德义气的表层下他仍只能屈居第二把交椅。在以后漫长的奋斗
40、历程中,他只有仁义和气,做好人情,多立战功,潜移默化,才能架空晁盖,控制梁山。第四十一回里,宋江刚坐上第二把交椅,就宣布“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守”。左边九人是林冲、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迁、宋万、朱贵、白胜。其中跟随晁盖上梁山的是刘唐,三阮、白胜等五人。晁盖不注意抓梁山泊人事大权。第五十一回里,他让吴用与宋江商议决定山寨职事。宋江凭着自己网罗上山的好汉占绝对优势,安排心腹头领牢牢地控制了梁山泊各方面大权,初步具备了架空晁盖的基础。尽管宋江具有起义农民的英魂气概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是他也有弱点。他看到天下大乱的
41、局面没有出现,全国性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没有爆发,推翻北宋王朝需要长期艰难的斗争,对割据梁山泊的前途严重信心不足,不敢冒起义失败的风险。当初“敢笑黄巢不丈夫”以起义失败为耻的豪情壮志被招安归化、青史留名的自欺欺人的想法取代。政治动摇性造成了他的误区。这样,他开始一步步走入陷阱,走向死亡。宋江的形象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他形象地给我们揭示这样一个真理: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如果只是反对贪官和坏皇帝,而不摧毁整个封建制度,便不可能避免政治悲剧的重演,就不能从封建的剥削中解放自己。”4.试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
42、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
43、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 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
44、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 6 -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
45、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
46、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而且,这里的人物也给现代管理学带来很多值得参考的价值。西游记成书于 16 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关于西游记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明朝的吴承恩。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