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实验专题——凸透镜成像.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151598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实验专题——凸透镜成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考实验专题——凸透镜成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考实验专题——凸透镜成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考实验专题——凸透镜成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考实验专题——凸透镜成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小红同学利用图 8 的装置研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操作规范、正确。每一次实验,她改变物距,并移动光屏,直至观察到清晰的像,其成像情况如图 8(a) 、 (b) 、 (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物距、像距以及成像情况,得出初步的结论。 分析、比较图 8(a)或(b)或(c)中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以及成像情况,可知: _。 分析、比较图 8(a)和(b)和(c)中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以及成像情况,可知: _。2小潘准备研究玻璃板下方的物体成像情况。他在白纸上画一条黑线,保持玻璃板和黑线的位置不变,从三个不同角度观察,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 11(a) 、 (b)和(c)所示。再用另一厚度不

2、同的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 11(d) 、 (e)和(f)所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 像距(v) 正倒 大小 虚实 应用 特点 物镜、像的位置关系u2f f2f 倒立 放大 实像 投影仪幻灯机 - 物、像在镜的两侧u=f 不成像 平行光源测焦距 实虚分界点uu 与物同侧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虚像在物体同侧,虚 像在物体之后 物、像在镜的同侧图 8 (a) (b) (c)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c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c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cm(a) (c)

3、(b) (d) ( f)(e)图 11(a) 图 8 (b) 分析比较图 11(a) 、 (b) 、 (c)或(d) 、 (e ) 、 (f )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_ _。分析比较图 11(a) 、 (d)或(c) 、 (f)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_ 。3用平面镜和凸透镜都可以成像,但它们成像原理是不同的。平面镜是通过 成像,而凸透镜是通过 成像。一束白光由空气射向三棱镜,经三棱镜后分为许多单色光,这叫做光的 现象。(本题请填写光现象)4在“验证凸 透 镜 成 像 规 律 ”的实验中 , 凸透镜、光 屏 和 烛焰中心应大致在 。图 13 所 示 凸透镜焦距为 10 厘米,若要验证凸透镜成缩小实像

4、时的规律,可 将 _ 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同时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上像的 _ 。当烛焰放在光具座的 45 厘米刻度处时,通过移动光屏, _ (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5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将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物距大于凸透镜两倍焦距的不同位置,成像情况如图 8(a) 、 (b)所示。(1)观察图 8(a)或(b)可知:_。(2)比较图 8(a)和(b)可知:_。6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厘米。小捷用了 9 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 14 所示:(1)实验前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

5、使它们的中心与发光二极管组成的“F”的中心大致在 _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光源和光屏的位置如图 14 所示时,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则此时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m图 14(a)小明的记录单 图 13 (b)小华的记录单AAO OAAO OCBBC的像是 _ (选填“放大” 、 “缩小”或“等大” )的实像;如果她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 _ (选填“左”或“右” )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3)如果将光源移至 7 厘米刻度处,凸透镜此时成的是放大的 _ (选填“虚像”或“实像” ) 。7如图 13 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

6、特点”实验中,首先要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纸上 _ 放一块 _ 作为平面镜。如图 14 所示,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厘米,若保持图中透镜的位置不变(光具座上“60 厘米”刻度处) ,为了验证 u2f 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以在光具座上 _ 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蜡烛,确定物体的位置,同时在 _ 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找像。 8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中,把一块 _ _ 作为平面镜,如图15所示 ,在玻璃板中看到的像了,为了确定像的位置,拿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 _ 。如图16所示的装置是研究 。此时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是放大像,则该

7、凸透镜的焦距可能的范围是 _ _ , 若把蜡烛移到20厘米处,则成像情况是 _ 。 9小明和小华同学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图 13(a) 、 (b)所示为他们完成的实验记录单。从记录单上的信息可知,OO记录的均是 _的位置,实验时需将其_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两位同学实验过程合理完整的是_同学(选填“小明” 、 “小华”或“小明和小华” ) ,理由是:_。A图 15 图 16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m(8)(a) ( b) (c)图 12 图 1310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用 _ 作为平面镜,实验时为确定虚像位置,需移动未点燃的蜡烛,直到

8、它看上去 _ 。在“验证凸 透 镜 成 像 规 律 ”的实验中 , 凸透镜和光 屏 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应大致在 _ 。在 图 12 中 , 光屏中 心 呈 现 了 清 晰 的 烛焰像 , 此 时 所成的烛焰像应该如图 13 _ 所示选填“(a) ”、 “(b) ”或“(c) ” 。11.小华和小红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他们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 f 的凸透镜,取高度 h为 8 厘米的物体进行实验。调节好实验装置后,他们分别取不同的物距 u、并移动光屏找像,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将相应的像距 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 或 4、5、6 数据中物

9、距 u、像距 v 及成像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_。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 或 3 数据中物距 u 与像距 v 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且_时,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小红同学计算了表一中物距与像距之和,由此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与像距之和越小,成的像越大。小华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判断小红的结论是_的(选填“正确” 、 “错误” ) 。 小华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物距与像距之和,提出了一个猜想:“当物距与像距之和最小时,可能会成等大的实像” 。为了验证该猜想,他们应将物距设定在_厘米的范围内继续进行实验。表一 表二12在

10、“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要将 蜡烛、_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将它们的中心实验序号物距 u( 厘 米 )像距 v( 厘 米 )像高 h ( 厘 米 )1 32.0 14.4 3.62 25.0 16.7 5.33 22.0 18.3 6.7实验序号物距 u( 厘 米 )像距 v( 厘 米 )像高 h ( 厘 米 )4 19.0 21.1 8.95 15.0 30.0 16.06 12.0 60.0 40.0图 13位置调节到_。利 用 图 13 装 置 做“验证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时,陈刚和李娟分别使蜡烛和光屏同时在光具座上不停地左右移动,但没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所成的清晰的像。他们

11、实验失败的原因是_,正确的做法是_。13小磊在探究物距大于 1 倍焦距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将不同的凸透镜 A、B 和 C(f Af Bf C)固定在光具座上 35cm 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 5cm 刻度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 13(a) 、 (b)和(c )所示。请仔细观察图 13 中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分析比较图 13(a)或(b)或(c)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_ 。分析比较图 13(a)和(b)和(c)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_ 。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发光物体等器材,做其中“探究凸透镜

12、成实像规律”的部分实验。实验中他们首先观察、记录了所用凸透镜的 _ ,并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接着他们按表中的物距 u 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要移动光屏直至在其上观察到发光物体清晰的像,并将相应的像距 v 及像高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表一 (f =10 厘米,物高 4 厘米) 表二(f =10 厘米,物高 4 厘米)实验序号物距 u(厘米)像距 v(厘米)像高(厘米)实验序号物距 u(厘米)像距 v(厘米)像高(厘米)1 50 12.5 1 4 18 22.5 52 35 14 1.6 5 15 30 83 30 15 2 6 12 60 20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_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

13、,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且像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分 析 比 较 实 验 序 号 4 与 5 与 6 的 数 据 及 相 关 条 件 , 可 得 出 的 初 步 结 论 是 : _ _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像距 v 随物距 u 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_ 。图13(a )图13(c)图13(b)A B C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实像时, 。你认为该组同学所做“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是否完善?请简述主要理由:_ 。15. 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 ,某小组同学利用三个

14、焦距不同的凸透镜(f 1f2f3) 、同一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进行实验。他们分别用三个凸透镜进行了三组实验,实验步骤和操作均正确,并将每次实验的物距 u、像距 v 以及所成像的大小情况等分别记录在表一、二、三中。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2 与 3 或 4 与 5 与 6 数据中物距 u 与像距 v 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_ 数据中物距 u 与像距 v 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增加而增大。 进一步分析比较各表中的数据,寻找物距、像距与成像大小的联系,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a) 分析比较实

15、验序号 2、3、5、6、8、9,可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物体在凸透镜中成缩小的实像时, _ 。(b)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4、7 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16如图 11 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选用的器材有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用玻璃板来代替 _ 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 _ ,在玻璃板前放置一支点燃的蜡 烛 A,拿一支未点燃的蜡烛 B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 B 好像被点燃似的,这样可以比较像与物的 _ 。若移去蜡烛 B,在其位置放置一光屏,在光屏上不能观察到像,由此可以说明 _ 。实验序号物距 u(厘米)像距 v(厘米)成像情况4 24.0 24.0

16、 等大5 30.0 20.0 缩小6 48.0 16.0 缩小表二(凸透镜焦距为 f2)实验序号物距 u(厘米)像距 v(厘米)成像情况1 20.0 20.0 等大2 30.0 15.0 缩小3 50.0 12.5 缩小表一(凸透镜焦距为 f1)实验序号物距 u(厘米)像距 v(厘米)成像情况7 30.0 30.0 等大8 45.0 22.5 缩小9 60.0 20.0 缩小表三(凸透镜焦距为 f3)AB17在图 11( a) 中 所 示 仪 器 的 名 称 是 _, 被 测 物 体 应 放 置 在 仪 器 的 _盘(选填“左”或“右” ) 。在 “验 证 凸 透 镜 成 像 规 律 ”实 验

17、 中 , 要 调 整 凸 透 镜 和 光 屏 的 中 心 跟 烛 焰 中 心 在 _,图 11( b) 所 示 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厘米,现在光屏上的像比较模糊,若要在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_移动(选填“左”或“右” ) 。1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填写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完成空格处的内容。19 在 图 14( a) 中 , 凸 透 镜 A 的 焦 距 为 20 厘 米 , 物 距 为 _厘米,光屏中 心 呈 现 清 晰 的 烛焰像 , 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 、 “幻灯机”或“放大镜” ) 。若用凸 透 镜 B 替

18、 换 凸透 镜 A 继 续 实 验 , 如 图 14( b) 所 示 , 光 屏 上 呈 现 清 晰 的 像 , 像 距 为 _厘米,透 镜 B 的 焦 距 _透 镜 A 的 焦 距 ( 选填“大于”或“小于” ) 。20在图 13(a)中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为(1) ,示数为 (2) 。在图 13(b)所示的“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 10 厘米,此时光屏上正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该像应该是 (3) (选填“等大” 、 “缩小”或“ 放大”) 的。若凸透镜位置保持不变,蜡烛由光具座的 10 厘米刻度处向 30 厘米刻度处移动过程中,为了能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 (4

19、) (选填“向左移动” 、 “向右移动”或“位置不变”)。(1) (2)(3)(4)(a) (b)图 11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器材:玻璃板、白纸、两支等大的蜡烛, (4) 。实验步骤: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5) 放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A,在玻璃板后放一支 (6) 的蜡烛 B。3、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 B 的位置,直到从玻璃板前向各个方向看去它 (7) ,并记下蜡烛 B 的位置。(a) 图 14 (b)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m

20、A B055055图 1321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像大小的特点,小华同字分别将物体 A、B 置于玻璃板前,然后用与 A、B 完全相同的物体 A、B寻找像的位置,如图 8(a)、(b)所示。接着,他改变 A 到玻璃板的距离,重复上述实验,如图 8(c)、(d)所示。实验结果,观察到 A、B总能与 A、B 的像完全重合。请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分析比较图 8(a)或(b)及相关实验结果可得: (21) 。(2)分析比较图 8(a)和(c)和(d)及相关实验结果可得: (22) 。22图 13(a)所示的实验仪器称为 (1) ,此时它的示数为 (2) 牛。在图 13(b)中,凸透镜的焦距为 10厘米,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应是倒立 (3) 的实像(选填“缩小” 、 “等大”或“放大”)。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向左移动时,应将光屏向 (4) 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选填“左”或“右”)。(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