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悦读计划”《大国的兴衰》作业答案.docx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2158018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大学“悦读计划”《大国的兴衰》作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南京大学“悦读计划”《大国的兴衰》作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南京大学“悦读计划”《大国的兴衰》作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南京大学“悦读计划”《大国的兴衰》作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南京大学“悦读计划”《大国的兴衰》作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课 前言和“西方的勃兴”1大国的兴衰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参考答案: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示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强调大国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与战略的相互影响,保持微妙的平衡。2简要介绍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第一章主要是介绍 1500 年前的世界形势,分析明代中国、奥斯曼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俄国、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并与当时的中西欧诸国对比,指出强弱之处。第二章主要介绍 17 世纪的欧洲霸主哈布斯堡王朝与其他西欧诸强争夺欧洲霸主地位活动,指出大国保持资源和军事力量之间平衡的重要性。第三章介绍 1660-1815 年的欧洲大国之争,指出财政实力、地理位置,对于大国兴衰的影响

2、。第四章则主要强调的是工业化给当时各国实力对比带来的巨大变化,继而影响到各国的兴衰。第五章则主要介绍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维持近百年的和平。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以及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国际局势再次动荡,尤其是新兴强国与衰落大国的矛盾突出,最终爆发“一战”。第六章则主要介绍“二战”的前因和后果,世界政治中心最终走出欧洲,形成两极格局。第七章主要介绍两极格局、冷战以及两极格局下的新变化。第八章主要是总结这 500 多年大国兴衰历程,并对中、日、欧、苏、美五强的发展前景进行评判。3大国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的兴衰,是否同步?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不同步。存在着“时间滞差” 。理由: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并不希

3、望将资金用于回报率不高的军备上,故此时经济的迅速发展意味着军事力量发展的同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投资重点便可能发生变化。之前经济的发展,造成其对国外市场、原料、军事联盟或基地、殖民地的依赖程度加深,增多其海外义务。同时,其他或敌对国家在经济方面则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并同样希望扩大在国外的影响。在这种令人担忧的环境中,大国会自觉不自觉地比以往多得多的费用用于国防。于是到此时,这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才会上升。4保罗肯尼迪在这本书中的观点,是否为经济决定论?怎么看?参考答案:否。本书作者并不赞同“经济决定一切,各国的成功与失败都处于经济原因” 。事实上,其他多种原因,譬如地理位置、军事组织、民族士气、联

4、盟体系等许多因素都可以对各国的国力起制约作用。516 世纪的明朝的特征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参考答案:特征:文明高度发达,技术成熟,航海和贸易发达。问题:儒家思想带来的保守性,抑制商业和手工技术的发展。616 世纪的伊斯兰世界又是如何?参考答案:仍能不断进行扩张,同时也奉行专制集权和极端保守,统治阶层无能腐化。7日本、俄国又是处于什么情况?参考答案:德川幕府的日本逐渐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开始闭关锁国;俄国在学习西方,但仍然十分落后,对西伯利亚地区进行扩张征服。8欧洲与当时其他地区文明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什么?其中,若干因素之间是如何互动的?参考答案:欧洲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政治权力的分散(非分裂)

5、。政治权力的分散造成了经济上的自由,而经济的自由发展反过来又推动和强化了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的多元化(分散),权力的多元化、经济自由发展的需求,促进对科技等智力活动的重视和发展。经济自由放任、政治和军事的多元化、智力活动自由等诸因素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了“欧洲的奇迹”,奠定了欧洲在近代历史的优势。第二课 哈布斯堡家族争霸1哈布斯堡家族这一王朝联合体,是如何形成的?参考答案:哈布斯堡家族这一王朝联合体是通过婚姻和继承权形成的。奥利地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 1477 年获得勃艮第和尼德兰,在 1515 年用一纸婚约,取得匈牙利和波希米亚。此外,马克西米利安安排其子菲利普迎娶西班牙国王之女胡安娜。这些婚

6、姻安排使得菲利普与胡安娜的长子查理,在 1515 年成为勃艮第大公,次年成为西班牙国王,1519 年更是继承其祖父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遗产,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和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世袭领地的统治者。1526 年,查理成为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统治者。至此,哈布斯堡家族王朝联合体正式形成。2这一时期的战争与以往有何不同?为什么?参考答案:同以往相比,这一时期的战争在错综复杂的程度和性质上均有所不同。以往的战争一般都是地方性、地区性的争斗,规模不大;但这一时期的战争规模巨大、参加的国家众多,带有明显的争霸意味。原因:首先是宗教改革带来的宗教狂热情绪;其次是哈布斯堡家王朝联合体的出现,使得其自身面临着许多方

7、面的敌人和敌对势力的挑战;再则是“军事革命” 的影响,战争规模和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革。3哈布斯堡家族为什么会失败?有哪些原因?参考答案:原因:首先,由于近代欧洲早期的“军事革命”,战争的规模、组织剧烈膨胀,所需的费用浩大;哈布斯堡家族的战略过分扩张,其战线过长、力量过于分散,常被迫多面同时交战,加剧原已十分紧张的财政压力。虽然其拥有极其雄厚的财政和军事资源,但也无法满足其巨大的战争开支。其次,三大原因使得哈布斯堡家族无法也不愿意放弃其四大战场的任何一方,无法进行战略收缩,因此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而无法摆脱。再则,由于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是相互独立分散的,而非纪律严明的整体,其无法把可利用的资源有效利

8、用起来,为其军事上的行动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因而最终哈布斯堡家族争霸欧洲以失败告终。4从哈布斯堡家族争霸的失败得到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什么?参考答案:大国在走向富国强兵过程,一定要注意维持其经济实力与军事力量上的平衡。第三课 财政地理 战争1促使“金融革命”(Finanical Revolution)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首先是军事上,进行战争需要耗费巨大的金钱和资源,仅凭各国政府的平常收入远远无法支付这些战争费用,为避免因加重税收导致出现国内危机,各国政府只好向各国银行家和国际金融市场寻求借款;其次,经济金融方面,硬通货的长期匮乏,欧洲贸易量的持续迅速增长,以及永久性贸易中心对中世纪欧洲

9、季节性贸易市场地位的取代,使得财务结算的规则性和可靠性增强,汇票和信用票据的使用大大增加。这样,在当时的阿姆斯特丹、伦敦、里昂、法兰克福等城市出现一大批金融业者,他们发展出一套复杂的银行和信贷系统,逐步建立起一套支撑近代早期世界经济的国家的和国际的信贷体制。2相比于法国,当时的英国的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英国的优势首先表现在财政领域。英国政府更多的是依靠间接税,且这些捐税是由选举出来的国会进行讨论后授权征收,不会导致民众的强烈不满。英国税负较轻,民众有储蓄的倾向,为战时进行征税提供了大量的财富。英国政府体制性结构和良好“信誉” ,使得英国政府可以高效率地为战争开支筹措到大量借款。其次,

10、英国在财政的优势,使得其能把具有决定性优势的船只和兵力投入到战争之中,转换为军事上的优势最终取得不错的战争成绩。第三,战争导致的国家支出迅猛增长,形成对物资的巨大和持续的需求,形成一个“反馈环”,促进英国的工业生产,刺激技术上的一系列的突破,增加英国对法国的又一大优势。3地缘政治中的地理因素是指哪些?英国是如何利用的?参考答案:地理因素不仅包括一个国家的气候、原料、农业生产能力、商路,还指一个国家在多边战争中所处的战略位置。首先,英国凭借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隔,通过征服爱尔兰和合并苏格兰后,保证其自身的安全;其次,利用其在大西洋商路上的有力位置,建立起海外贸易、殖民地和海军的“良性三角” 互

11、动关系,保证强大的海上实力与制海权;再则,为保护自身长远利益,遏制法国,对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敌人予以援助,保持欧洲大陆各国的均势。这样,英国利用其地理上的优越性与经济上的优势,实行“海上” 与“大陆” 两方面战略,成功地实现其在欧洲和世界的霸权地位。4法国为什么最终输掉拿破仑战争?参考答案:从经济方面讲,法国的农业发展的落后,落后的交通条件使得农民被束缚于地方市场,且缺乏进行革新的因素;在新兴工业部门,存在着思想上的落后、守旧;在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和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海上封锁下,法国的海外殖民贸易和投资、殖民地和投资地相继丧失,法国经济走向内向型,不利于工业化。这得法国在经济上处于不利。从地缘

12、政治方面讲,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战线过长,导致可使用的人力和物资不足,达到法国力量的极限。而且法国日益贪婪,其控制下的各国和民众的不满与日俱增,树敌过多。从军事方面讲,拿破仑对战争的盲目自信,但陷入“西班牙战争” 的泥淖以及远征俄国的失败,从战略上已经预示拿破仑的穷途末路。第五课 工业化与力量对比1拿破仑战争后的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首先体现拥有工业革命后强大的工业力量以及世界贸易中心地位上。其次表现为强大的海军实力。奉行双强标准的英国皇家舰队,游弋在欧洲以及世界其他重要地区,掌握着制海权,从海上保护英国利益,维系英国霸主地位。再次,拥有最广大的殖民

13、帝国,并且还在日益增大。最后,英国进行大量的国外投资和资本输出,不仅从中获取了大量的资本收益,变得更加富有,还借此进一步增强英国在世界生产、贸易、金融等领域的中心地位。2当时的英国在战略上又存在什么风险?参考答案:首先,由于英国的对外投资和资本输出,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机会进行工业化,产业革命开始转移、扩散。如此,英国在各国实力对比中的优势地位逐渐开始动摇,拥有广大资源和人口的陆地国家会在以后占据历史发展中的优势。其次,英国的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大大增强。这在和平时期,这是英国的力量所在,但到了战时,正常的原料和商品生产、供应可能会减少、甚至被敌人切断,英国可能会受到比其他国家更严重的损害

14、。而当时英国社会盛行自由放任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极其繁荣的形势,使得英国政治精英们对此并不是十分担心,而是相信他们的地位是“天然” 的,会如上天注定般的继续保持下去。3你认为俄国输掉克里米亚战争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总的来说,是因为俄国在这一时期的相对落后造成的。具体来说,首先,战争开始前,由于资本的普遍缺乏、消费者的低需求、弱小的中产阶级、遥远的距离和严酷的气候、专制和多疑的国家的高压手段,使得俄国进行工业化的前景黯淡,而这一时期欧洲的其余部分进展更快,俄国正在迅速相对衰落,实力不济。其次,战争开始后,俄国军队被牵制在各处,无法集结。海军和陆军在火力、武器装备的落后,更是无法抵挡英法的攻击。

15、第三,俄国的整个体制,无法对战争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没有具有战略领导指挥人才,中层军官缺少教育和训练,没有可征召的训练有素的后备军。第四,俄国在后勤和经济上存在着弱点。由于没有铁路,俄国在粮食和武器供应上难以为继。同时,英国对俄国的海上封锁,俄国的新式武器进口受阻,正常的贸易中断。俄国政府为支付战争费用,大量印发钞票,导致国内严重的通胀和农民的反抗,国家财政破产,只有选择和谈。第六课 中等强国的危机(上)1在作者看来,影响大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地位改变的因素有哪些?请尽可能列出或说明。参考答案:首先是,一国的工业生产实力或工业化水平。这可以从一国的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人均工业化水平、钢铁产

16、量、现代能源消耗量以及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相对份额等数据中看出。其次,还包括该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战略和社会文化因素。这个国家是处于国际性危机的中心还是在边缘?是不受侵犯还是不得不同时面临两个或三个方面的入侵?这个国家的社会能否经受得住战争的考验?最后,也与该国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决策有关。是参与结盟还是单独作战?是从一开始参战还是半途参加?其他国家立场有没有发生变化?2那么,这一时期的德国具有哪些优势与存在哪些危险?参考答案:优势:首先,德国的人口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是强大的,在农业和工业生产取得巨大发展。其次,在军事实力上,德国的海军、陆军发展迅速,还拥有良好的国内交通线、快速的动员体制、优良的

17、参谋训练、先进的技术等优势因素。危险:首先是德国不利的地缘政治环境和混乱不稳定的外交决策。德国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心,同时对周边大国存在着威胁。如此,就需要德国在外交上需要有非常高的水平,以实现在不招致不太多的反对的情况下改变不利的旧的国际秩序。然而俾斯麦去世后的德国外交决策者在管理外交时确实如此的混乱和不稳定。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除了威廉二世个人的性格弱点外,还与俾斯麦宪法的缺陷有关。由于没有任何人(象内阁一样)对政府的全面政策集体负责,不同的部门和利益集团都去追求它们自己的墓边,上边对此不作任何检查,也不规定哪是重点,结果便是将“向每一方提出挑战,又妨碍了每一方,而且在所有这些进程中实际上削弱不

18、了任何一方”。其次,危险在于德国的国内政治。容克贵族阶层为保护自身阶层经济政治利益,在国际外交中力推强权政治。而德国下层普通民众、士兵和水兵非常厌恶保守的普鲁士统治方式。既要满足容克阶层和民族主义者,又要注意国内群众的不满,这使得德国政府不得不冒双重危险进行一场“赌博”。第七课 中等强国的危机(下)1英、法、俄为何形成三国协约集团?是如何形成的?参考答案:最初,在俾斯麦离职前,其通过一系列秘密条约,成功制约了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的愿望与俄国向东扩张的图谋,与此同时也使得法国和俄国为自身的孤立状态所担忧。于是,通过法国向俄国提供贷款和武器,俄国向法国提供军事援助的方式,两国的互利关系形成,18

19、90 年法俄同盟正式确定。但之后的十年里,欧洲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海外方面的竞争上,而且英国仍然超然于欧洲事务之外。然而,到了 20 世纪初,随着德国宣称“德国世纪” 正在到来,其海军实力迅速发展,拉拢奥匈帝国,觊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极力促使日俄战争的爆发以使英法卷入等行动,使英法两国对德国的疑惧不断加深。加之1905 年俄国在日俄战争的惨败,使得欧洲军事力量对比的天平决定性地对德国一方倾斜。这些情况,驱使英俄在 1907 年签订关于波斯、西藏和阿富汗问题的协议,协调在亚洲地区的利益纠纷。最后,英德间展开激烈的海军竞赛,使得英国人最终放弃与德国人寻求妥协,放弃在欧洲的中立;1908-1909 年的

20、巴尔干危机的结果,又使俄国人更紧密的依靠自己的盟友。至此,英、法、俄最终组成了三国协约集团。2在协约国在物质力量上占有重大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是不能占上风,使得这场战争成为一场相持战?参考答案:这需要从多方面来考虑。首先是协约国占有优势的领域,不可能提供迅速或决定性战胜同盟国的条件。例如殖民地丧失和海上封锁,对德国经济影响有限。海军对德国海岸线的攻击,均无法突破德国坚固的近岸防御,军事上的影响也有限,在战略上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其次是军事斗争本身的性质的影响,参战人数之多、战场之广,远远超出了之前历次战争的规模,战役的指挥、后勤的支援保障等均存在问题,加之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式武器被运用于战场

21、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基本不可能。再则是德国拥有两个特定的有利条件:一是德国夺取了法国和比利时之间高低的山脊线,占据有利位置,能俯瞰整个西部战线;二是德国国内的良好交通设施,使得德国军队能够灵活的调动。此外,德国在实践选择上也处于有利地位,1914 年拥有较多资源的协约国未能迅速动员起来以争取胜利。最后,把这场战争置于同盟体系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传统的两国间战争,一方在遭受重创后,战争一般会在短时间内结束。但是这些同盟意味着,即使一个交战国在一次战役中遭受重创,或者其资源已不足以再维持冲突,但是从盟国得到援助的希望和诺言可激烈它继续战争。因而,一战最后变成了一场残酷的相持战。第八课 两极世界的来临

22、1一战后所建立起的国际秩序,在短短二十年后便走向奔溃。你认为有哪些原因?参考答案:总的来说,是支撑战后的国际秩序的基础结构,比以往更加脆弱,表现为:一、战争所带来的巨大人口和物质损失,给当时的欧洲国家带来极大的负担和心理冲击,人们趋向和平,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同时由于战后威尔逊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民众舆论”兴起,他们反对旧式的秘密外交,要求对国际事务进行监督。如此,调停争端的政治和外交活动受到意识形态和国内政治因素的制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战争的巨大支出,使得英法等欧洲诸国背上沉重的战争债务,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也由欧洲转到美国。但由于美国经济的独特性,使得这个经济体系在结构上是

23、不健全的,有缺陷的。这一缺陷最终在 1929 年 10 月的华尔街股市以及之后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显露无遗,给当时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予以致命的冲击。三、战后的殖民地问题,不仅分散了一些大国的注意力,使之不能完全关注保持欧洲的均势,而且使得原本的联盟四分五裂。四、核心问题-“德国问题” 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战后,德国虽然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但其仍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基础,加上原先的奥匈帝国、沙俄帝国的崩溃,德国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反而增强。英、法、美在战略上对德的不同态度,也使得原本有助于限制德国扩张的均势已不复存在。五、英、法在国际联盟的定位上存在分歧,使得这一组织缺乏强制执行力,也没有真正的集

24、体安全组织。由此,国际联盟最后并没有发挥遏制侵略者的最初目的,反而使英法等国在外交和战略决策上陷入混乱。2这一时期的日本存在着哪些弱点?参考答案:经济上,虽然日本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成就,但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制造业上来自欧洲的竞争压力、农业上的小规模经营和丝织品出口贸易的崩溃,以及对进口原料的依赖等问题。对“经济安全 ”的追求,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军事上,日本的军事能力非常高,但问题仍然明显。首先,内部各派别互相倾轧、不团结,文武不和和盛行暗杀,导致当时政府的决策非常不稳定。其次,日本的陆军和海军也缺乏适当的协调。海军把战略对手设定为英国或美国,主张“南进” 策略;陆军则认为

25、亚洲大陆和苏联对日本的威胁更大,主张“北进” 策略。最终历史证明,无论是实行北进还是南进,都暴露日本自身的局限性。日本欲退不能,只能继续铤而走险。第九课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什么是“冷战” ?它是怎样形成的?参考答案:所谓“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直至 1991 年前苏联解体前,以前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国家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长期敌对状态,其标志有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等。冷战的形成,与美苏在各自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歧有很大关系。具体来说,冷战的形成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构成。首先,冷战结束后,战败后的德国被苏

26、、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后分别在苏占领区内成立民主德国,在美、英、法占领区内成立联邦德国,德国首都柏林也被分别东西柏林,由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个对立的政权分别控制。其次,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1946 年丘吉尔受邀访问美国是公开发表“铁幕” 演说,宣传对苏及其盟国进行“遏制”政策;时在美国国务院任职的苏联问题专家乔治 凯南提出了对苏“遏制”、“冷战”等策略。最后,双方又分别为加强对欧洲国家的控制,美国进行马歇尔计划、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针对在东欧国家之间成立“经济互助合作委员会” 、华沙条约组织和共产党工人情报局等举措。1949 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正式提出要对苏进行

27、“遏制”,标志“冷战” 正式形成。220 世纪 70 年代,当时的世界局势,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推动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由两极格局逐渐走向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原因:首先,是美苏自身国力出现了衰退。由于双方在各个方面进行竞赛,大量的资源被耗费在军事开支等方面。苏联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弊端,而美国也因一系列战争而问题缠身,尤其是越南战争,对美国上下均产生了巨大的触动,民众强烈反对战争,政府内部也开始反思自身政策,主张战略收缩日益得到认同。加之美国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已经受到西欧和日本的有力挑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奔溃,石油危机的影响等等,美国此时国力遭受到自冷

28、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压力。其次,美苏双方各自集团内部出现分裂迹象。南斯拉夫在战后不久便脱离了苏联阵营,紧接着中国、苏联之间也出现严重分歧,甚至兵戎相见(珍宝岛事件、塔城事件)。资本主义阵营方面,西欧大陆国家在德、法和解的基础上成立欧洲共同体,努力谋求自身的利益;日本也在 60 年代后,迅速再次崛起。最后,随着殖民体系的奔溃,诞生了许多新独立的民族和国家,组成了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国家反对美苏争霸,把维护自身独立和发展经济作为自身最重要的任务,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把时代主题由争霸转变为南北问题,即发达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问题。由此,世界自 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逐渐走向多极化趋势。第十课 走向 2

29、1 世纪及后记1作者是如何看待当时的中国?参考答案:总的来说,作者对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持积极、正面的评价。他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经济上采取的努力,并指出中国在农业、工业发展方面拥有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当时中国在世界战略格局的位置,他用“左右逢源” 来形容,指出中国“现在更愿意与它的邻国保持和平关系”,强调维护自身完全独立地位的决心,不赞成两个超级大国对外国的干涉,倾向于与美苏保持等距离。最后,作者还不忘提醒读者“中国威胁论” 。2对于日本,作者用“进退维谷 ”来形容其处境。请问,当时的日本发展的如何,又为何 “进退维谷”?参考答案:在特定的一些历史条件和历史因素作用下,当时的日本经济取

30、得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韩国、新加坡、台湾、泰国等新兴工业工业和地区以其在低廉的成本冲击着日本原先占有优势的领域,同时美国、欧洲对越来越多的日本产品涌入他们的国内市场强烈不满,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限制,日本不得不转向发展高技术部门和产业。日本在发展高科技产业上也有着显著的优势因素。此外,日本还进行大规模的海外资本输出。可是,当时的日本却在国际关系方面处于“进退维谷” 的境地。日本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军力扩张来保护利益,同时来自美国、欧洲的压力和要求,敦促日本在防务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即增加军费开支。而对于增加军费,日本政府在国内除受到道义和意识心态方面因素的制约外,还有经济上的考量;在国际上,日本政

31、府担心邻国对日本大规模扩充军备的警惕反应。所以,当时的日本在战略选择上实际上处于“进退维谷” ,只好抛出 “全方位和平外交”的口号。3在“后记” 部分,作者对当时的世界局势发展做出了哪些预测,给出了什么样的建议?参考答案:在后记部分,首先,作者对当时的世界局势发展做出预测,认为:第一,在世界经济总产量和世界军事开支总额方面,“五大力量中心”所占的比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将会减少,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段时间内,没有其他国家能加入到“五大力量中心” 来。第二,“五大力量中心”各自在世界经济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开始沿着一定方向变化,即苏联、美国、欧共体所占比重逐渐减小,日本和中国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第三,在军事方面,美国和苏联仍然是两极,但这种力量分布可能逐渐减弱。接着,作者建议:当今世界的所有大国都必须认真分析从古至今的大国兴衰和各国生产力发展速度快慢的原因,也都面临着技术革命、国际形势和世界力量对比不断变化、武器费用螺旋上升等问题。任何国家和个人都无法左右这些情况的发展变化。破解这一难题,则要看各国领导人在“时间长河”中驾驶航船的“技能和经验”,即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吸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