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液一般检测,血液一般检查-主要内容,全血细胞计数(CBC)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网织红细胞检查ESR,白细胞检测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一)参考值,白细胞数(WBC) 成人 (410) 109 / L 新生儿 (1520)109 / L 6个月2岁 (1112)109 / L 白细胞增多:成人高于10109 / L 白细胞减少:成人低于 4 109 / L,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细胞类型 百分数(%) 绝对值( 109 / L )中性粒细胞 (N) 杆状核(Nst) 05 0.040.5 分叶核(Nsg) 5070 27嗜酸性粒细胞 (E) 0.55 0.020.5嗜碱性粒细胞 (
2、B) 01 00.1淋巴细胞 (L) 2040 0.84单核细胞 (M) 38 0.120.8,某女性患者,21岁,某女性患者,21岁,(二)临床意义,由于外周血中白细胞的组成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尤其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故在大多情况下,白细胞总数的增、减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因此,白细胞的增加或减少通常就与中性粒细胞的增加或减少有着密切关系和相同意义,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中性粒细胞生成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改变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中性粒细胞生成,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反应性增多异常增生性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 1. 年龄
3、:WBC分类计数,不同年龄差别很大, 主要为粒细胞同淋巴细胞比例变化 2.日间变化 3.妊娠和分娩 4.气温、情绪、运动等可致暂时性升高 呈一过性增高,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中性粒细胞增多,病理性增多 1. 反应性增多 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增多的粒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1.反应性增多,1)急性感染2)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3)急性溶血4)急性失血,5)急性中毒 6)恶性肿瘤7)其他:风湿、痛风、 缺氧及某些药物,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 体的反应性等有关,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最常见1
4、)细菌:化脓性球菌最明显,杆菌(大肠b、绿脓)2)病毒:流热、乙脑、狂犬病等3)其他: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斑疹伤寒)、 螺旋体(钩体、梅毒)、寄生虫(肺吸虫),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以及血管栓塞(心肌梗死、肺梗死)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使组织严重损伤者,在1236h内WBC增高,以N增多为主,反应性增多,急性溶血:缺氧、分解产物刺激BM贮备池粒细胞释放 急性失血:大出血,WBC 12h内迅速上升,达(1020)109/L,主要是N增多。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输卵管妊娠破裂)更显著。其增高常早于RBC、Hb的下降,反应性增多,急性中毒1)外源性:化学物
5、质、药物如汞、铅、安眠药;生物毒素如昆虫毒、蛇毒;植物毒素如毒蕈中毒2)内源性: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子痫、内分泌疾病危象,反应性增多,恶性肿瘤:非造血系恶性肿瘤(刺激释放、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破坏释放调控),WBC持续增高,以N增多为主,反应性增多,其他:类风湿性关节炎、自免溶贫、痛风、严重缺氧;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反应性增多,异常增生性增多,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1)粒细胞白血病 ( M1, M2 , M3, M4, M6 ) 慢粒白血病(CML)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骨髓增殖性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MPD)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症:中性
6、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5 109 / L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0.5 109 / L,1、感染:病毒常见;G 杆菌(伤寒)。 某些 严重细菌感染WBC非但不高反而可降低2、血液疾病:再障、部分白血病(非白血性白血病)、巨幼贫、恶组等3、理、化因素:放射线、化学物品及药物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亢等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改变,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的改变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 分率超过5%者核右移:周围血中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 多分叶,其百分
7、率超过3%者,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超过5%时,称为,(1)、核左移 再生性左移:核左移+WBC。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粒细胞至外周血。见于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1)轻度左移:WBC略,N略,Nst5%,感染轻,机体抵抗力强2)中度左移:WBC,N,Nst10%,少数晚幼及中毒性改变,严重感染3)重度左移:WBC明显,N明显,Nst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常见于粒白或N型类白,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改变,(1)、核左移 退行性左移:核左移+WBC不增高或严重感染(伤寒、败血症)机体反应低下,骨髓释放粒细胞的功能受阻再障、粒减骨髓造血功能
8、减低,粒细胞生成和成熟受阻,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改变,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核右移:周围血中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及以上者超过3%称之。常伴有WBC减低,(2)、核右移 缺乏造血物质、DNA减低或BM造血功能减退。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生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炎症恢复期。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改变,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1、中毒改变2、球形包涵体3、巨多分叶核粒细胞 4、Auer小体5、其他,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大小不等: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N大小悬殊,内毒素作用下骨髓前期细胞发生顿挫不规则分裂所致,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
9、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此种颗粒在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多见,空泡: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被认为细胞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核变形: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核碎裂和核溶解等,以上各种改变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它反映细胞损伤程度,Dhle bodies: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约12m。常见于严重感染,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胞体大,直径达1625m,核分叶在5叶以上,甚至在10以上,染色质疏松。常见于巨幼贫、抗代谢药物治疗后,巨多核中性粒细胞,Auer bodies:白
10、细胞胞质中出现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m,1 条或数条不定。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即可确诊为白血病,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总结,1、中毒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 空泡形成 中毒颗粒 核变性2、球形包涵体3、巨多分叶核粒细胞:见于巨幼贫或抗代谢药 治疗后4、Auer小体:白细胞质中呈紫红色细杆状物, 1条或多条,只出现于白血病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生理功能: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活性物质,吞噬其释出颗粒,并分泌组胺酶以破坏组胺,从而起到限制过敏反应的作用 【参考值】 成人(0.020.5)109/L,嗜酸性粒细胞,1.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 异体蛋白过敏
11、、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2.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3.寄生虫病: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线虫等4.血液病:慢粒、真红、多发性骨髓瘤、E白血病5.某些恶性肿瘤:尤其是癌转移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6.某些传染病:恢复期,唯独猩红热急性期7.其他:风湿性疾病、皮质功能减退症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数量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呈负相关糖皮质激素能阻止骨髓释放E促使血中E向组织浸润,糖皮质激素与嗜酸性粒细胞,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1、长期应用皮质激素 2、伤寒极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嗜碱性粒细胞,参考值:成人(00.1)109/L增多 1、血液病:
12、CML、MF、慢性溶血等 2、过敏性疾病:药物、食物、吸入物超 敏反应等 3、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淋巴细胞,参考值:成人(0.84)109/L,淋巴细胞,T :胸腺依赖淋巴C 前体C依赖胸腺发育成熟为有功能活性的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功能,占血液中LC 50%-70%,寿命长,数月至数年 B:骨髓依赖淋巴C 前体C通过骨髓发育成熟,参与体液免疫功能,占15%-30%,寿命短,4-5天,抗原激活后转化为浆C,增多1、生理性增多:儿童期,出生后46天至46岁2、病理性增多 1)感染:病毒;细菌(百日咳、结核、布氏杆菌等) 2)急淋、慢淋,淋巴瘤 3)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 移植物抗
13、宿主反应( GVHR ) 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淋巴细胞,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 GVHR ),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个体接受含有大量免疫细胞的异体移植物后,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可被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激活,产生针对受者组织器官的免疫应答,导致受者组织损伤,即GVHR,减少 1、应用皮质激素、烷化剂等 2、丙球缺乏症、免疫缺陷性疾病、长期接触 放射线等,淋巴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这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称,根据细胞形态学特点将其分为以下三型,型(泡沫型):最多见,胞体比正常L稍大
14、,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圆形、肾形或分叶状,常偏位。核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型(不规则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数伪足。核形状及结构与型相同或更不规则。染色质粗糙致密。胞质丰富,染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一般无空泡,型(不规则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数伪足。核形状及结构与型相同或更不规则。染色质粗糙致密。胞质丰富,染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一般无空泡,型(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异形淋巴细胞,正常人不
15、超过2%。增高见于1、病毒感染:传单、流热等2、药物过敏3、输血、血透、体外循环术后4、其他:免疫性疾病、放疗等,单核细胞,主要功能 1、诱导免疫反应 2、吞噬杀灭某些病原体 3、吞噬清除衰老死亡细胞 4、抗肿瘤活性 5、对白细胞生成的调节,单核细胞增多1、生理性增多 儿童、婴幼儿 2、病理性增多 1)某些慢性感染疾病:结核、疟疾、感染 性心内膜炎等 2)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3)某些血液病:急单、 粒缺恢复期; MDS、恶组、淋巴瘤等,单核细胞,附:类白血病反应,定义: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
16、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病因:很多,以感染及恶性肿瘤最多见,附:类白血病反应,类型 (1)中性粒细胞型 (2)嗜酸性粒细胞型 (3)淋巴细胞型 (4)单核细胞型,中性粒细胞类白与慢粒鉴别,类白病因 有原发病表现 原发病症状 WBC 中度增高粒细胞中毒 明显E、B细胞 不增多RBC PLT 无明显M 无明显改变NAP 积分明显增高Ph染色体 无,慢粒无消瘦低热显著脾大显著增高各期均见不明显常增多早期轻度、晚期均少明显异常积分显著减低,可为090%以上阳性,常用名词,1、白细胞增多2、白细胞减少3、粒细胞减少症4、粒细胞缺乏症5、中性粒细胞核左移6、中性粒细胞核右移7、中毒性中性粒细胞8、 Auer
17、小体9、类白血病反应,血小板计数(PC或PLT)platelet count,在血液中,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血小板在电子显微镜下像橄榄形、盘状,也有不规则形。正常人1/3的血小板平时贮存在脾脏中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促凝血作用血小板的寿命平均为8-10天,参 考 值,(100300)109/L,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 低于100109/L 1、血小板生成障碍: AA ALL AML MF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 ITP SLE DIC TTP 3、血小板分布异常血小板增多 超过400109/L 1、原发性增多 2、反应性增多,血液检验报告的分析步骤和方法,RBC、Hb、HCT、MCV、MCH、MCHC、RDWWBC、分类计数PLT综合分析、判断,病例分析,RBC 2.961012/L Hb 52g/L HCT 0.19L/L MCV 64.2fl MCH 17.6pg MCHC 274g/L RDW 16.9%,WBC 12.1 109/L Nsg 47% N 50% Nst 3% E 23% L 25% M 2% PLT 123109/L,某女性患者,45岁;血常规检测结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