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汇源案例分析小组成员: 张琛 u200716498 丘建雄 u200716500熊迎 u20071 邹坚贞 U200716495一、 案例始末二、 案例的背景1. 果汁市场背景2. 可口可乐的并购动机3. 汇源股东接受并购的理由三、 各方对并购案的回应1. 可口可乐对并购案的回应2. 汇源对并购案的回应3. 商务部对并购案的回应4. 社会对并购案的回应四、 并购的反垄断审查五、 各方对并购失败的反应1. 可口可乐对并购案失败的回应2. 汇源对并购案失败的回应3. 网友对并购案失败的回应4. 外媒对并购案失败的回应六、 可口可乐并购案被禁的三大焦点:焦点一:是否造成垄断焦点二:是
2、民族情绪还是法律作用焦点三:谁是赢家七、 启示与反思一、案例始末:3 月 18 日,中国商务部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规定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自此,备受关注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终于有了结果。以下为整理的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大事记: 2008 年 9 月 3 日,可口可乐公司宣布,计划以二十四亿美元收购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 受此消息刺激,汇源股价当日复牌后股价飙升,收盘报 10.94 港元劲升 1.64 倍,成交24.8 亿港元名列港股成交榜首。 2008 年 9 月 4 日,有调查显示,在参与投票的四万余人中,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持不赞同意见的比例高达 82.3。 2008
3、年 9 月 5 日,媒体报道称,中国本土有几个果汁企业准备一同呼吁审查该宗并购案的有关国家机构能够将汇源品牌拿出来拍卖。 2008 年 11 月 3 日,汇源发布声明称,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目前已正式送交商务部审批,预计审批结果有望在年底前出台。 2008 年 12 月 4 日,商务部首次公开表态,已对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申请进行立案受理,但具体立案日期及何时结果揭晓均对外保密。此前,并购双方曾联合对外公布,最初签订的订购协议有效期为二百天,因此这个收购案最晚将于 2009 年三月下旬揭晓。 2009 年 3 月 5 日,汇源董事长朱新礼表示,可口可乐董事会内部反对并购汇源的声音越来越多。但随后,香
4、港上市的汇源果汁连夜发布澄清公告,称“汇源果汁并不知道可口可乐公司任何董事对收购建议的任何意见” ,公司也没有收到更改收购建议条款的任何通知。而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相关人士则向媒体表示,可口可乐董事会一直全力支持对汇源的收购建议。 2009 年 3 月 10 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商务部正在根据反垄断法依法审核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不会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 2009 年 3 月 18 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据悉,这是反垄断法自去年八月一日实施以来首个未获通过的案例。二、案例背景1 果汁市场背景同期果汁销量也确实在健康继续增长。据市场研究机构欧睿(Eu
5、romonitor)预期,中国果蔬汁市场将以 14.5%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至 2012 年的 191 亿公升。在中国的果汁领域,汇源是目前销量第一的品牌,并且已经形成一条较为成熟的产业链 。截至 2007 年底,汇源 100%纯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的销售量分别占国内市场总额的 42.6%和 39.6%,汇源已经连续数年在这两项指标上占据市场领导地位。反观可口可乐从 2000 开始,可口可乐已经着手果汁市场。早在 2001-2002 年间,就专门针对亚洲市场研发出了一种特色果汁饮料“酷儿” ,2004 年,可口可乐(中国)又把对旗下的非碳酸饮料市场进行了整合,与中粮集团、太古饮料集团分别组成联
6、营公司,主攻非碳酸饮料,推出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知名果汁饮料品牌“美汁源”果粒橙及原叶茶饮料。不过,来自上海卖场市场部负责人的消息称,果粒橙的销量始终未能赶超竞争对手。而面对这个很难击败的对手,收购则成为了可口可乐壮大自己的最佳途径。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如果以各企业产销量作为市场份额比重的计算参考依据,2007 年中国果(蔬)汁及果(蔬)汁饮料市场份额排名前三位分别是: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可口可乐装瓶商生产(东莞)有限公司、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汇源果汁所属的汇源集团) ,市场份额在分别是 18。69%,15。04%与 13。95%。收购完成后,可口可乐的市场
7、份额 28。99%,超过目前位居第一的统一。同时并购完成后,可口可乐还将拥有汇源果汁罐装生产部分以及在各地的销售网络。包括二十余个生产基地;截至 2007 年年底,拥有的 3804 家经销商和 8000 家分销商,及3900 名销售代表。即意味着获得所有汇源果汁现有的客户和汇源果汁产品的生产厂,不需要在中国从无到有地建立其果汁生产和营销网络。由此种种因素看来,汇源成为可口可乐在果汁领域并购的最佳选择,也是唯一选择。2、可口可乐公司的并购动机 (1)饮料市场呈现的态势。目前,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饮料市场正面临着很大的经营压力:碳酸饮料的销售下降,可乐的市场份额被百事赶超,纯净水方面无法与娃哈哈抗
8、衡,在果汁市场输给了汇源,茶饮料上则输给了康师傅和统一。尽管棕色带汽的可乐产品永远是可口可乐公司的立身之本,但非碳酸饮料,特别是果汁饮料在健康和营养方面更胜一筹。如美国超市所出售的饮料中,超过 2/3 都是果汁饮料,尤以营养丰富的 100%纯果汁最受欢迎。虽然我国的多数消费者仍喜欢直接食用新鲜水果,但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人们对果汁饮料的接受度将急剧上升。为此,可口可乐公司制定了全方位发展饮料业务、加大非可乐市场特别是果汁市场的经营战略。 (2)汇源品牌的吸引力。可口可乐公司赶超我国本土品牌的最好手段,除了利用其强大的品牌优势,就是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娴熟的资本运作,并购知名的本土品牌,加速本土化的
9、布局。而汇源果?-公司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是我国最大的果汁供应商和出口商,在纯果汁和中浓度果汁市场稳居领导地位,所占份额分别高达 42.6%和 39.6%。其汇源品牌又是我国果汁行业的第一品牌,被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 、 “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 、 “消费者心目中理想品牌第一名”等。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公司将取得汇源果汁公司引以为傲的品牌价值、市场份额、市场潜力和营销网络,再加上可口可乐公司在低浓度果汁市场上的优势,二者的产品将形成良性互补。因此,倚仗两者的品牌效应和渠道协-同,再辅以出众的资源整合能力、国际市场营销手段和产品研发优势,可口可乐公司在与我国同类企业的竞争中,无疑将占得先机
10、。 3、朱新礼及三大股东缘何接受并购 (1)超常的收购溢价。在全球市场一片低迷的状况下,该项收购给出了近 3 倍于公司股价的超常溢价,由朱新礼全资控股的汇源控股公司将坐收超过 74 亿港元的股份出让款,并由其出任名誉董-事长,可谓是“顺势而为,见好就收” 。法国达能集团最初是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进入汇源果汁公司的,但其最新的四大业务板块是新鲜乳制品、水饮料、婴儿营养品和医疗营养品,果汁饮料不在战略版图当中,而且受娃哈哈事件的影响,其正在淡出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先后与光明、蒙牛乳业公司分手即是证明。所以法国达能集团此次选择战略退出当属意料之中。美国华平基金的身份是财务投资者,通过捆绑出售,相对能卖个高
11、价,何乐而不为。况且,三大股东间签订的股权转让备忘录约定,不同意收购报价的一方需要补偿差价。因此,惩罚性条款的束缚也是三方选择一致行动的现实原因。 (2)资金及经营压力。果汁饮料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从原料基地建设、运输和加工环节、广告推广到销售通路,无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事实上,朱新礼一直在寻找合作伙伴,先后与德隆、统一组建合资公司,又引入达能集团和华平基金,并很早就筹划上市。其 2007 年的年报也显示出公司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其2007 年生产成本上升 22.8%,营销成本增加 50.3%,但价格只提高 7.5%。2008 年上半年,汇源果汁的销售额同比减少 5
12、.2%,毛利润降幅高达 22.2%,现金与现金等价物下降 48%,而存货增长 33.42%。此外,从短期来看,低浓度果汁在我国更受欢迎。2008 年低浓度果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 1 月的 56.14%跃升到 3 月的 68.17%,而高浓度果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 1 月的 43.86%下滑至 31.83%。但是汇源在低浓度果汁市场的占有率仅为 6.9%,远远落后于可口可乐、统一和康师傅等主要竞争对手。 (3)上游业务的诱惑。朱新礼虽卖掉了载有产品和生产线的上市公司,却保留了拥有果园资源与原-料厂的汇源控股公司,其看重的是对源头的控制能力。我国是世界上水果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但果品生产的
13、组织化程度低,且没有形成产业化。同时我国水果深加工的总体比例不到 10%,而发达国家的水果加工率达 80%以上。另外,由于我国不少果汁饮料企业的原材料是从国外甚至是跨国经销商手中购买的,若国外市场发生重大波动,国内那些有原-料基地的企业就会显示出价格优势。为此,汇源控股公司在农业管理方面加大了投入,其根据“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源头布局战略,建设了 400 万亩名特优水果、无公害水果、A 级绿色水果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果园,以及 50 多个原-料基地和30 多家现代加工厂,在国内果汁的供应链上已然占了先机。三、各方对并购案的回应:1. 可口可乐公司对收购案的回应: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副
14、总裁李小筠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此次收购细节由于涉及商业机密,不便透露,但之所以收购汇源,与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策略有关。目前,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带气饮料如可口可乐、雪碧、芬达等产品销售得已经很好,而同时也希望增强其不带气饮料如水、果汁等产品的业务发展。她表示目前可口可乐旗下的美汁源和果粒橙这两款果汁饮料虽然发展势头不错,但两个产品加起来市场份额也不算大。此外,这两个产品只是果汁饮料,而不是纯果汁。可口可乐想要在纯果汁产品业务上有所发展,比较好的方式就是收购现有的果汁品牌。而汇源果汁在国内果汁市场发展很成功,其品牌和全国的生产、销售网络具有很大优势。而且,汇源果汁与可口可乐公司的现有产品并不
15、冲突,反而形成互补。因此,能够得到汇源三家股东同意,收购汇源果汁对于可口可乐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纯果汁业务的机会。而这一收购价格,也是可口可乐公司通过仔细分析调研而确定的。2.汇源公司的回应 对于此次收购,碍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汇源方面不愿做过多评论,只是表示目前还处于要约收购阶段,最终收购能否成功还需等待一系列程序,而且该项建议收购是否成功也取决于中国有关主管部门的态度。汇源方面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汇源在香港的上市公司部分拥有汇源果汁在中国的业务。她表示可口可乐的收购应该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太大变化。可口可乐方面在昨天的公告中也表示,如收购完成将让汇源继续经营现有业务,并承诺
16、将依靠汇源的现有品牌及业务模式壮大业务,同时将为汇源的员工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另据了解,可口可乐若完成对汇源的收购,汇源果汁的创始人、现任董事局主席朱新礼将转任名誉主席。同时根据朱新礼与可口可乐方面签署的不竞争承诺,他在收购完成的两年内不会在中国经营或参与经营任何可能与汇源核心业务构成竞争的业务,但其中不包括乳制品。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记者采访朱新礼时,他当时对于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新推出了果汁饮品的举动曾这样表示,“我们终于等来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实力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对汇源是好事,会促进汇源发展得更快。”而作为汇源果汁的创始人,朱新礼将在这次收购中收获 74 亿港元的现金。3.商务
17、部的回应: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可口可乐申请收购汇源果汁一案,中国商务部将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依法行事,反对市场垄断,但支持正常的市场行为。该发言人表示:“一旦商务部收到有关申请,我们会立即根据反垄断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审理。” 2008 年 12 月 4 日,商务部首次公开表态,已对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申请进行立案受理。2009 年 3 月 5 日,汇源董事长朱新礼表示,可口可乐董事会内部反对并购汇源的声音越来越多。2009 年 3 月 18 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商务部具体阐述了未通过审查的三个原因:第一,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有能力把其在
18、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行业。第二,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对果汁市场的控制力会明显增强,使其它企业没有能力再进入这个市场。第三,如果收购成功,会挤压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抑制国内其它企业参与果汁市场的竞争。4社会对收购案的回应:由于反垄断法刚于 2008 年 8 月 1 日出台,公众最先关注的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产生的垄断嫌疑。在 67787 名网友参与的这项调查中,68.49的人认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是会形成产业垄断;25.46的网友则认为这只是一起大鱼吃小鱼的游戏,远远不能上升到垄断的层次。可口可乐上周宣布收购汇源后,出现了一股反对浪潮,许多人批评出售汇源是民族品牌的一大损失。2
19、008 年 9 月 5 日,和君创业的常年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钱卫清律师与该公司总裁李肃受一门户网站之邀,谈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事。9 月 4 日晚,两人召开电话会议,讨论了次日节目中发言的共同立场,并由钱卫清律师代表双方表达基本观点。在访谈中,钱卫清表示,无论是从民意还是从反垄断法角度都“不看好这次收购”,要想“顺利通过商务部的审查难度很大”。 四、并购的反垄断审查1.申报标准分析。无论是碳酸饮料的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还是细分市场的龙头汇源果汁,各自的领先优势都十分巨大,两者合并形成的叠加效应不言而喻。在并购的上一会计年度(2007 年),汇源果汁公司的营业额达到 26.56 亿元。而可
20、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营业额,早在 2005 年就已超过了 100 亿元。显然,两者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远超过 4 亿元人民币,合计远超过 20 亿元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也远超过 100 亿元人民币,满足反垄断法的所有申报标准。能不能通过反垄断审查,事实上已成为这起天价收购案的决定性因素。2.垄断性分析。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是否会限制甚至排除竞争构成垄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集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经营者集中并不是当然限制和排除竞争的;只有对竞争可能产生损害的经营者集中才会受到反垄断法的规范。我国反垄断法第 21 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
21、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审查经营者集中,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参与经营的集中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2)相关市场的集中度;(3)经营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地影响;(4 )经营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5)经营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6)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在本案中,有关数据显示,2007 汇源的市场份额是 16.27%,可口可乐果汁市场份额有 9.8%。以此数据计算,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后,其果汁市场份额应该是 26.07%,不到整个市场份额的三成。但就像不能因为份
22、额高就断定构成垄断,市场份额低也不能必然否定涉嫌垄断。市场份额只是一个量的标准,是否会限制或者排除市场竞争才是质的标准。反垄断法第 3 条明确规定:“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也构成垄断行为。因此,就算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市场份额只有 26.07%,但是如果收购后的实际效果会限制甚至排除竞争,这也构成垄断。我认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足以产生限制和消除竞争的效果。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集中限制果汁饮料市场竞争,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将会挤压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抑制国内企业在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
23、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3.最后,商务部依法作出禁止可口可乐收购会汇源的决定体现了我国经济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符合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精神和理念。经济法从保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出发来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反垄断法不具体保护哪一个人的利益,既不保护可口可乐的利益,也不保护汇源的利益,它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其他经营者的利益,保护整个民族产业的利益,从而达到保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要求。反垄断法属于经济法范畴,经济法的立法原则是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虽然之前可口可乐和汇源已达成收购协议,但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作出禁止的决定符合立法精神。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不符合中国的公共利益。五、各方对并购失败的
24、反应1. 可口可乐的反应:可口可乐公司今天宣布,由于中国商务部公布了不批准对汇源果汁业务建议收购的决定,因此可口可乐公司将不会继续有关收购行动。“我们很遗憾该项交易未能如计划进行,但我们尊重商务部的决定。 ”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穆泰康说。“在审批过程中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提供一切有关的材料协助商务部清楚了解此项交易,”穆泰康表示, “我们一直希望可以与优秀的汇源团队一起推动汇源品牌更进一步的发展”。2. 汇源的反应:“汇源尊重商务部的决定,不卖给可口可乐了,我们要好好干,回报国家。 ”3 月 18 日15 点,朱新礼通过越洋电话向汇源集团高层以及全国的大区经理如此“训话”。尽管,汇源集团
25、公开表态尊重商务部的裁决。但是,汇源集团内部对商务部裁定的理由一直心存疑窦。汇源集团内部人士指称:商务部禁止收购的理由,经不起考问。关于集中之后对市场进入的限制问题。目前果汁行业不存在进入限制,果汁行业的准入门槛很低,只要企业有资金、设备,就可以做。目前国内果汁消费量人均不足 1 公斤,与欧美发达国家年人均 50-70 公斤的消费量相差很远,市场空间非常大。另外,可口可乐与汇源远达不到行业垄断,汇源的强项是高浓度果汁与中浓度果汁,这两者总和远不及低浓度果汁的销量。3. 民众的反应:网上的民意调查,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比例高达 80%。新疆昌吉州的网友:非常支持商务部的做法。外资收购汇源后一边
26、享受着国家扶持农业龙头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有利用其强大的资本优势对行业竞争者进行技术和资本的打压以便于进行果汁业的整合,很方便的就控制着果业的价格以及后来山多地少宜林不宜耕的省份和地区脱贫致富的时间表和成果。大豆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训,不要把我们的希望交给别人,多一点战略的眼光看问题。北京网友的支持:饮料市场最接近消费者的嘴,竞争激烈自不必说!而且被替代品相对较少,形成垄断后就会更可怕,试想全世界剩下的全是可乐,那会多恐怖,支持商务部,反垄断法的应用更直接遏制了某公司的企图。广东的网友:同情汇,这样的结果无非是政治玩弄经济而已。只要通过市场竞争和正常并购形成的垄断,其危害远远小于通过行政手段促
27、成的垄断,况且看事情不能有预设立场,不能说可能形成垄断而不许做,只能是做了后如果向垄断发展并想通过垄断地位取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那就该处罚了。况且果汁行业的门槛是比较低的,替代产品较多,是不构成形成行业垄断的必要条件的,这样的结果无非是政治在玩弄经济而已。4. 外国媒体的反应:在各种质疑的声音中,外电对于此事的态度尤其值得玩味:美国华尔街日报 、路透社等各大财经媒体几乎众口一辞地认为,此举是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考虑。华尔街日报引用市场咨询公司的数据来说明,可口可乐与汇源在中国软饮料的总体份额“很难说明是具有垄断性,因此否决这项交易令中国的外资企业感到大惑不解” 。报道引述律师和投资银行家的话说,
28、 “这项裁决是中国反垄断法的牛刀初试,它损害了中国政府反对保护主义障碍的公开立场。 ”彭博社则引述分析人士的话说, “这似乎与中国的最佳利益相悖,而对贸易保护主义者有利” 。即便商务部和外交部后来都出面澄清,收购汇源案被否与贸易保护和外资在华政策无关, 华尔街日报仍然坚称, “这一决定可能会成为对海外投资者的一个警告,表明中国可以利用反垄断法对收购交易施加沉重压力,甚至完全否决交易,尤其在人们担心领先民族品牌流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六、可口可乐并购案被禁的三大焦点:焦点一:是否造成垄断 目前国内果汁行业行业集中度低,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会否造成垄断,始终存在争论。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马宇认
29、为,应该从两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第一,并购会不会对市场竞争造成损害,如果会,就否决或者禁止并购。第二,果汁行业发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怎么样做更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对消费者有好处,对国家经济发展更有好处。 “这要看是不是真正造成垄断,如果是,就要消除影响。如果并购损害很小,就没有必要去禁止。 ” 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吴晓波认为,商务部阻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理由不成立,饮料行业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政府不应该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此举会让人们对中国市场的并购理念和中国市场化的走势产生怀疑。 焦点二:是民族情绪还是法律作用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自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商务部审核了 40 个项目,其
30、中 24都通过了,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是首个被“斩”的个案。有说法认为民族情绪对商务部的裁决起着重要作用。 有专家认为,在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中, 反垄断法发挥了作用。 但一个不愿具名的专家则透露,他们曾对 30 多个案例进行分析以后发现,所有的案例在中外企业发生矛盾的时候,最后发现并购发生矛盾本质上是企业在股权、品牌与市场等方面的利益博弈,而不是民族之间的矛盾,更不是国家之间的矛盾。 焦点三:谁是赢家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认为,在这场大战中,最大的赢家是商务部,商务部的形象终于树立起来了。 “这事短期来看可能会减轻竞争压力,但我认为,减轻竞争压力对企业不一定是好事。 ” 也有人认为赢
31、家是可口可乐。从交易价格看,可口可乐去年 9 月提出的收购价为每股 12.2 港元,相当于 50 倍市盈率。其后金融危机深化,汇源股价此前跌穿 9 元,可口可乐在美国的市值也不断缩水。 “商务部否决等于是给了可口可乐一个好的台阶。 ” 马宇则认为,按正常情况来说,否决这样的并购说,赢的应该是国内其它竞争对手,反对并购的企业,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他们的竞争压力。七、启示与反思1. 品牌意识的培育。企业家对处于上升周期的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应当有长远的发展眼光,而不是将其轻易出售。虽然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有助于企业融入国际市场,但很难想象一个国家不存在自己的民族品牌乃至世界性品牌。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
32、整体的民族品牌发展战略,营造一种尊重本土品牌的人文环境,不仅使民营企业家能够得到更多的社会价值认同,而且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和资本市场等方面要积极支持民族品牌的发展。 2. 企业家的退出机制。朱新礼出售汇源果汁公司,固然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但他本人其实也是无奈的。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地阻止一两项收购的进行,也不是对企业家的经-济活动施加道德评判,而是应以此为契机,着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经理人治理模式,从而为企业家退出提供正常的平台,也减少企业家退出带来的产生冲击。3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叫停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民众不希望汇源被收购,这给可口可乐及其他进行并购的企业提出了一个启示。那就是要尊重民众的意愿,强行并购并不能带来什么好处。同时,企业在并购时要尊重相关法律。4在对待企业并购行为上,政府和民众要开拓视野,转变观念。不能一味的感情用事,要尊重企业发展规律,也要尊重市场规律,让企业更好的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