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学-2012年-教案.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164897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6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保健学-2012年-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体育保健学-2012年-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体育保健学-2012年-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体育保健学-2012年-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体育保健学-2012年-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体 育 保 健 学主讲教师:何淑敏温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2011 年 9 月2绪 论目的要求:掌握体育保健学的定义、内容,了解体育保健学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学习要求。主要内容:体育保健学的概念、体育保健学的目的与任务、体育保健学的学习内容、体育保健学的意义和发展史、体育保健学的学习要求教学重点:体育保健学的研究目的、任务、内容教学难点:体育保健学的研究目的与内容学时分配:1 学时授课方式:多媒体一、体育保健学的概念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它是在医疗保健和体育运动相结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体育保健学是人体保健学的一个分

2、支,它是研究体质与健康教育及体育运动中保健规律和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二、体育保健学的目的与任务(一)体育保健学的目的1、是运用现代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以达到促进身体正常发育;2、增进健康,增强体质。3、防止运动性伤病并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二)研究体育保健学的任务1、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为合理安排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以监督和指导2、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的基本规律; 制定相应的体育卫生措施。3、研究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几防治措施。 4、研究伤病

3、后训练、多种疾病的体育康复手段和方法,以及几种人群的体育保健。是运动人体科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在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才能学习此门课。1、掌握人体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人体运动中保健规律和措施。3、掌握不同性别、年龄体育保健特点和要求。 人类生存的保证:卫生条件、营养配备、运动。三、体育保健学的内容体育卫生 医务监督 运动损伤 医疗体育 1、体育卫生:主要阐述人体卫生、精神卫生、环境卫生、运动建筑设备卫生、以及儿少、女子、老年人体育卫生。2、医务监督:阐述人体形态、机能检查、测定方法、指标与评定;体育教学、训练、比赛的医务监督;比赛期的特殊问题和运动性疾病

4、的预防与处理。3、运动损伤:本章所占比例很大,阐明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运动损伤的急救与处理,以及人体各部位运动损伤的原因、症状、治疗和预防。4、医疗体育:研究医疗体育理论与实践、运动处方、伤后训练与机能康复以及常见疾病的医疗体育。四、体育保健学的发展史现代体育应包括身体教育、竞技教育、身体锻炼,而身体教育既体质与健康是首位、是核心,指导人体保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指导自己在专业学习期间的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以增强体质和提高运3动训练水平,以及在今后的专业实践工作中正确地运用。体育保健学是 1983 年夏在上海召开的学位会上确立的一门可以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新兴科学。1、50 年代末-70

5、 年代中期,称运动保健,主要内容有运动卫生、医务监督、运动损伤、按摩、医疗体育。它主要是对体育运动参加者健康和锻炼进行监督指导,侧重于体育运动。2、70 年代中期-80 年代中期改为运动医学,充实了体格检查,运动疾病、营养卫生等几方面。它主要是用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监督和指导。3、80 年代以后,根据现代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最基础教育中小学教师,应把增强体质放在首位,把健康放在首位。我国的国策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把营养、卫生、运动结合起来才能增强体质。体育保健学科建设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与开展、体育保健康复事业、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体的任何

6、一种形式的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的支配下,以骨骼为杠杆,以关节为枢纽,以肌肉收缩为动力而进行。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将产生双向效应的适应性变化,可增强体质,也可危害人体健康。只有正确选择正确运用,才能有好的效果。五、体育保健学的学习要求第一,1、学习体育保健学必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正确地树立机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3、正确地认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4、正确地认识机体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第二,学好体育保健学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生理、解剖、生物化学、生物力学)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第四,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切实贯彻“预防为主”

7、的方针,防患于未然。最后,在时间中注意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立志为提高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水平,为增进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作出贡献。思考题:1、体育保健学的研究目的是什么?2、体育保健学的学习任务是什么?3、应怎样学习体育保健学?第一章 体育运动与健康目的要求:了解现代健康观,现代体育健康观;掌握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内容:现代健康观、现代体育现代健康观健康观、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教学重点:现代健康观和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教学难点:现代健康观学时分配:1 学时授课方式:多媒体第一节 健康概述一、概念(一)体质的概念指人体的质量,它是指在遗传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

8、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1、身体形态、生理、心理三者的关系:身体形态是体质的基础,生理功能、体能和心理是体质的主、客观表现;发展和提高体能可引起形态、生理功能的变化,对心理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2、体质的内容:体格-包括生长、发育、体型、姿态、器官组织结构。体能-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4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抵抗力、气候) 、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二)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健康的完好状态。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这是世界卫生组织

9、 1948 年下的定义,健康是基本的人权,达到尽可能地健康是全世界一项社会性的指标。古老健康的概念以有无病为分界线,如果只是身体健康是不完全健康的中间状态,医学上称“第三状态” 。(三)健康的特点1、指向健康而不是疾病,其内涵扩大了;2、涉及人类生命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三大侧面,突破了医学的界限;3、健康不仅仅是个体健康,还包含群体健康;4、生物、心理、社会形成了健康的三维立体概念,即三维健康观。(四)健康的标志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10 条健康标志: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

10、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9、头发光洁身自好,无头屑;10、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二、健康的分类1、身体健康:无病、发育正常、有良好的食欲、睡眠、体态、面色、精神、消除疲劳快、日常活动正常。2、心理健康:身体、智力、情绪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好;有幸福感;工作中有效率。3、精神健康:能与家人、朋友、伙伴协力合作 理解人生的意义、对生活充满希望 有正确判断能力4、社会健康:具有良好的衣食住条件;社会和平、没有犯罪行为;死亡率低,大家都

11、能长寿。健康状态:用于流行世界的“MDI 健康评估”评定检测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征象提示、脏器病变提示、血液及过敏性疾病提示、体内污染测定、内分泌系统检查、损伤探测、服药效果探测等打分,85 分以上为第一健康状态占 5%;70 分以下为第二健康状态占 20%;中间的为第三健康状态站 70%(亚健康状态) 。第一状态:是身体、心理、社会上完好状态。第二状态:疾病状态。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非健康非疾病,但身体虚弱、精神欠佳、工作效率低、与人处事较差和适应能力差。三、健康的影响因素(一)体质的评价:形态(体型、身体成分、骨龄、性发育) 生理生化指标(肌力、血压、机能测试、升化指标如血乳酸

12、) 素质和运动能力 心理指标(二)健康的评价:健康状况=环境+保健措施+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1、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空气、风、阳光、水、食物,不利因素细菌、病毒、污染、一氧化碳、气候。社会环境:社会组织结构(如家庭、同事、医保设施、其他社会团体)社会意识结构(政治思潮、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生活以及政策法令)2、机体生物学因素机体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种种物质的、化学的信息交换,维持体内平衡。机体自身在完成一系列生命现象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防御侵袭、免疫反应、修复愈合、再生代偿、世代繁殖等。3、生活方式因素5是指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它受国家、民族、文化、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

13、庭的影响。我国死亡率 44.7%与生活方式有关。其次是环境、生物学、医疗条件有关。根据国情要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劳逸结合、坚持锻炼;生活规律、定期检查;营养适当、防止肥胖;不吸烟、不酗酒;家庭和睦、适应环境;与人为善、自尊自重;爱好清洁、注意安全。4、卫生保健设施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初级卫生保健内容:保健教育 供给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 供给安全用水和基本的环境卫生设施 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预防接种 预防常见疾病 采取适当治疗措施 提供基本的药物四、危害健康的行为1、不健康的饮食行为:进食多或少、偏食挑食、进食不规律、饮食习惯不好。2、吸烟、不健康的饮酒3、生活没规律4、对健康的忽视:不

14、讲卫生、缺乏运动、无安全措施、无健康检查、性乱、赌博、吸毒、滥用药物等。5、冒险行为:好冒险6、另外:自杀、自伤、致病行为模式等(急性子、暴躁、好强、情绪激动、压抑、生闷气、抑郁) 。五、健康的行为六、与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1、恶性肿瘤:目前世界死亡率排第二位,与饮食、环境、生活方式有关。2、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目前死世界死亡率排第一位,与遗传、饮食、缺乏运动等有关。3、糖尿病:目前世界死亡率排第三位,与遗传、行为、饮食、生活方式、体育活动有关。七、现代健康管理与健康风险评估1、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检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2、健康的基本

15、模式:个人健康信息管理、个人健康与慢性疾病危险性评估、个人计划。现代体育的健康观自然科学体育的健康观:运动促进机体健康、运动促进心理健康、运动带来积极的生活方式.人文社会科学的体育健康观表现在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价值的终极关怀,回到以人为本的真实世界;体育的社会观包括体育与社会的关系、体育内部制度、体育的社会功效等。1、体育要面向全人类发展的根本需要2、促进人类健康是体育的终极目的第三节 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一、适宜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适宜运动可改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适宜能力,增强体质。但不适宜运动则危害健康。生命在于运动是有限制的,虽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大致相同,但有区别。美国医学

16、学会认为适宜运动为个人最大强度的 60%左右,时间 20-60 分,运动强度在心脏搏出最大时对心脏的锻炼最佳,而心率 130 次分左右心脏每搏输出量最大;心率在 110 次分以下血压、心电图等没有明显变化,健身价值不大;而心率在 150 次分心脏每搏输出量在下降。每周至少 3-5 次。我国健身公式:180-年龄=运动时的心率,维持十分钟以上最好。(一)对运动系统的影响1、对骨和关节的影响:更长、粗、坚固、骨质厚、骨小梁增粗、排列整齐。2、对关节:使关节囊、韧带、肌腱增厚,更有弹性、伸展性、灵活性。3、对肌肉的影响:蛋白质增加、肌纤维增粗、力量增强。(二)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1、心脏:心脏肌纤维

17、增粗、心脏增大、心脏容积和每博输出量增加,安静时心率低,运动时高达每分200 次。62、血管:血管壁弹性好,静脉回流快,血中红、白细胞数量增加。(三)呼吸系统的影响1、呼吸肌发达,胸围呼吸差增大。2、肺活量增加。3、呼吸深度加深,安静时呼吸少 8-12 次。(四)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儿童时期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兴奋性灵活性得以改善。(五)使抵抗力和适应能力增强适宜运动的运动的好处:1、减少过早死亡 2、减少心脑血管病的死亡(1/3 ) 3、减少心脏病和直肠癌发病率 50% 4、减少型糖尿病发病危险 50% 5、帮助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病(占 1/5)5、帮助预防和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女子减少 50

18、%) 6、减少背下部疼痛 7、促进心理健康,减少抑郁症 8、帮助控制体重等。二、适宜运动对心理影响1、通过提高本体运动感知觉,使人对自身更加了解2、通过运动表象,提高认知和记忆能力3、适量的运动对思维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适量的运动回人的情绪有良好的作用5、适量的运动可使运动者产生特殊的体验6、适量的运动可促进心理建设三、过度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出现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症状,运动能力减退。四、运动缺乏对个体健康的影响运动缺乏:是慢性疾病的一级危险因素,表现在:久坐、机体缺乏运动应激、不运动或少运动(每周运动不少 3 次,每次不少 10 分钟、强度不低于心率在 110 次分以下。1、体力下降,

19、体质和健康状况下降。2、易患各种疾病:神经衰弱、失眠、消化不良、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率衰竭、糖尿病、低血糖、脊柱侧弯、驼背、腰筋膜炎、骨质疏松、乳腺癌。3、免疫力下降:但一次负荷过大(每分钟超过 180 次)可使 T 细胞减少,免疫力下降 12 小时。4、热能消耗水平下降,使人肥胖。五、体 适 能体适能(Fitness)是从体育学角度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指标。目前国际上已经把体适能作为健康评估的一项主要指标。是指机体有效与高效执行自身机能的能力,也是机体适应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 的一种能力。 是评价健康的一个最综合指标;是一种满足生活、工作及娱乐需要的能力,

20、并且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的根本保证。组成:1、心肺耐力:运送氧气和养料到达全身组织细胞,并带走细胞代谢废物的能力。2、肌力: 一块肌肉收缩能力的大小。 3、肌耐力:能够从事活动的最大极限(活动时间) 以及抵抗疲劳的能力。 4、柔韧性:指一个人的肌肉关节组成,能够在放松之下的有效伸展的能力。关节在关节正常范围内运动的能力。5、体成分:身体脂肪的含量。思考题:1、现代社会如何理解健康的概念?2、影响健康的因素是什么?3、试述在当前社会中运动缺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二章 体育运动的卫生要求7目的要求:了解个人卫生、运动环境卫生、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了解常见传染病感

21、冒、甲乙型肝炎、艾滋病的预防方法;了解和掌握。儿童少年、女子、中老年人的体育卫生。主要内容:个人卫生、传染病的预防、运动环境卫生、儿童少年、女子、中老年人的体育卫生。教学重点:儿童少年、女子、中老年人的体育卫生,运动环境卫生。教学难点:传染病的预防学时分配:2 学时授课方式:多媒体第一节 个人卫生与传染病预防一、个人卫生1、生活制度 2、早锻炼 3、饮食 4、服装 5、皮肤和牙齿 6、睡眠 7、看书写字等卫生教室、宿舍、食堂卫生指采光、静、清洁、容纳桌椅要求;保证生理需要、安全、方便、防蚊虫;消毒、防尘、蝇、鼠有冷藏、做到“四五”制。教育过程卫生作息制度、教学卫生、生产劳动卫生。二、环境污染对

22、人体健康的影响(一)环境的结构1、外环境:自然环境:分有生命的如植物、动物、人类;无生命的空气、水、土、岩石。 社会环境:教育环境条件、社会环境条件(人口、产业、交通、通讯) 、社会病态环境(犯罪、不法行为) 、政治环境条件(政治体制、战争) 、经济环境(经济条件、贫困、富裕、福利) 、文化环境条件(音乐、绘画)2、内环境:机体自身内部状况(二)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人类由环境摄入空气、水、食物维持机体的需要和能量代谢。2、机体的代谢产物进入环境,可变成污染或经过多次变化进入人体。3、人类也不断调节自己以适应环境,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同时又不断地改造自然界,创造有利于健康和生存的条件。(三)

23、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大气与健康:大气是人体赖以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环境因素,它对物质代谢、气体交换和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空气含氧 21%,氮 78%、二氧化碳 0.03%,通常还可混入水蒸气、尘埃、微生物、臭氧、过氧化氢氮氧化物等。当空气含氧低时、气温变化、气湿影响,人体会不适应。2、水与健康:人体每天需水 2-3 升,水是构成机体重要成分,水可维持生命、保持健康,人内外都需水。3、土壤与健康:人类直接或间接接触土壤,土壤的化学结构、微量元素和卫生条件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4、噪声与健康:有工业、交通、生活噪声,噪声影响工作、学习、情绪、N、耳。5、室内装修对健康的影响:污染物是人造板、油漆、黏

24、合剂、墙纸、地毯等所含甲醛、苯及苯系物、氨、挥发性有机物毒气所致。挥发期是 15 年,容易导致白血病、癌症和肿瘤。(四)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急、慢性中毒:汽车废气 食物污染 汞、铅、笨等中毒。2、致癌作用:80-90%的癌症与环境有关。如放射引起肺癌和白血病;紫外线引起皮肤癌;吸血虫传播引起淋巴瘤;EB 病毒引起鼻咽癌;黄曲酶素等。3、致突变:指遗传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突然变异。表现在染色体、基因突变,导致不孕、早产、死胎、畸形。4、致畸作用:风疹作用造成胚胎发育不正常,随着环境污染的严重,新生儿畸形和发病、死亡率在升高。 。8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一些毒物进入人体后与组织蛋白结合,使血

25、细胞吞噬能力下降,抵抗力下降。如苯、二氧化硫、农药;亚麻尘引起呼吸道疾病;粉尘引起过敏性鼻炎。6、其它:传染病、公害病、职业病。三、传染病的预防(一)传染病防治总则学校或体校多为集体生活方式,加之运动员由于训练或比赛身体疲劳,抵抗力差,被传染的可能性大,容易危害健康人。故对传染病的处理方法先隔离、消毒、检疫、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宣传教育等。1、传染病:病原体侵入机体,破坏机体的平衡,能在人群中传播,引起流行疾病。2、病原体:在环境中侵袭人体的微生物。如吸血虫、细菌、病毒。3、传染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在机体内繁殖,成为被感染者。如流感、艾滋病。有三类,可能是病人、或携带者或动物。4、传染:病原体

26、侵入机体,引起明显或不明显的病理反应。5、传染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传播给他人所经过的路线。如飞沫、空气、水、饮食、接触、虫媒、血液、血制品。6、抗原和抗体:任何外界侵入人体的特异物质称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人体组织所产生抵抗它的物质叫抗体。7、免疫与免疫力:由特殊的抗原使人体组织产生抵抗这种抗原的特殊抗体称免疫。机体组织产生对入侵物的抵抗力,有分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遗传)和特异性免疫(后天受外界抗原性刺激产生) 。(二)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病学(1)传染病的发病因素病原体环境人体(群)(2)传染病的流行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原、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经过一定途径进入免疫力差

27、的易感人群,在人体内达到一定数量使人患病。传染病的流行与自然因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如水灾)和社会因素(卫生条件)有关。(3)传染过程表现1、病原体被消灭或派出体外:防御能力强,不利于其生长。2、带菌状态:入侵后停留体内。3、隐性感染:有不明显的临床症状。4、潜伏性感染:有发作危险。5 显性感染:发作。(三)传染病的预防方法1、提高身体的抵抗力。2、传染病的管理: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3、切断传染途经:消毒:燃烧、紫外线、药物4、保护易感人群:提高抵抗力、预防接种。人体的免疫个体不同,积极体育锻炼,合理的营养,良好的生活制度,避免过度疲劳,是提高抵抗力的有效方法。5、消毒:消毒的目的

28、是在外界环境中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有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物理消毒:如清扫、洗刷、燃烧、煮、照(紫外线) 。化学消毒:消毒药品有 25%漂白粉(食具、水) 、生石灰呕吐物、粪便) 、石碳酸(家庭环境) 、来苏尔(手、家庭环境) 、高锰酸钾(茶具、水果) 、新洁尔灭(器械、食具) 、过氧乙酸(肝炎病污染区)等。6、药物预防:注射防御针,中西药预防。四、几种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一) 、流行性感冒1、病因:有甲、乙、丙三型,人体缺乏抵抗力易感染。此病毒加热 100C1 分钟消灭。2、流行病学:传染原:在发病三日内传染力最强,发病突然、蔓延迅速、感染多、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学校、厂矿企业、机关感染机会

29、多。传播途径:其潜伏期 1-3 天,通过呼吸、飞沫、鼻涕。易感人群:免疫力差、营养不良、运动疲劳、对环境适应差、身体虚弱。3、临床表现:单纯型有头痛、发热、畏寒、乏力、全身酸痛、流鼻涕、打喷嚏、干咳、咽痛等。另外9还有肺炎型、中毒型、胃肠型。其症状不同。4、治疗: 因病毒易变异无特效药。辅助治疗可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强营养、辅助药(维生素C、病毒灵、板蓝根、银翘) ,如有合并症,使用抗菌素。5、预防:提高御寒能力,讲究个人卫生、少集会、用中草药板兰根、野菊花预防。(二)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我国是乙肝多发区,以成人多见。甲肝以儿少多见。重症肝病死亡率高,慢性肝炎影响工作和运动能力。1、病因:

30、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通过接触、口传、水源、输血、粪便,使其传播。病毒经紫外线照 1小时,开水煮 30 分钟可消灭。2、流行病学:传染源:甲肝儿童多见,传染期 2-6 周最强,自潜伏期到发病后的一个月左右传染可能性大;乙肝在血液中可有较长时间的潜伏期,传染期长。传播途径:采血、输血、病毒经粪便排出,但通过苍蝇、食物、食具、手、饮水直接或间接传染。易感人群:人易感染,患肝炎后可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甲乙肝炎无交叉免疫,甲型肝炎多发生秋冬季,乙肝四季散发。医务人员、饮食服务、清洁工人发病率高。3、临床症状: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肝肿大、肝功能减退、少数发热、黄疸、下肢浮肿、烦躁等。4、治疗:以休

31、息和营养为主,配合中西药疗法,避免吃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牛奶。5、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管理好饮食、粪便、血液的卫生,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预防接种。主要是经血液、性和母婴传播,一般不会通过呼吸和消化道传播。检查乙肝:查血清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 e 抗原、乙肝 e 抗体、乙肝核心抗体等五项即两对半: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时检查乙肝病毒的主要标志;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是对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90% 接受乙肝疫苗者表面抗体可为阳性。乙肝 e 抗原(HBeAg):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很强。乙肝 e 抗体(抗-HBe):阳性预

32、示着患者的传染性已显著或相对降低,病毒复制程度已降低或明显缓解。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分 IgM 和 IgG,IgM 呈阳性表示乙肝病毒正处于复制期;IgG 是指只要患者感染过乙肝病毒,该项均为阳性。 检查结果分析:“大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乙肝 e 抗原和乙肝核心抗体三项指标阳性。表示该病人乙型肝炎病毒处于复制活跃期,并有较强的传染性。“小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乙肝 e 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三项指标阳性。表示该病人乙型肝炎病毒低水平复制或基本静止,传染性较弱。(三)艾滋病及其预防2009 年 10 月 31 日卫生部长陈竺表示,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319877 例,其

33、中艾滋病病人192323 例,报告死亡 49845 例。市疾病控制中心专家介绍,自 1985 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至今我市疫情呈不断增长趋势,疫情从高危病人向一般人扩散,防空形势十分严峻。今年 18 月全市报告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比去年同期增加 57,性接触传播仍为主要传播途径。异性占一半以上,同性占 10.6。提到艾滋病,你首先想到什么?AIDS(艾滋病)是 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后天性免疫功能下降综合症)的缩写。HIV(艾滋病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毒)引起。艾滋病病毒感染

34、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区别 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携带艾滋病病毒,都具有传染性。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艾滋病病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外表看起来跟健康人一样。10艾滋病病毒(HIV)特点:(1)HIV 遗传物质(RNA )整合到免疫细胞中,不易被人体免疫系统发现。 (2)能不断发生变异,使机体产生出来的抗体不能识别病毒。 (3)HIV 感染并致死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 T细胞,最终使整个免疫系统丧失功能。 (4)对外界抵抗力弱,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加热以及常用的消毒剂都可杀灭它。HIV 病毒的结构(1)核心(两条单股的

35、RNA 链和几种酶的颗粒)(2)衣壳(两层,由蛋白质组成)(3)胞膜(脂质双分子膜):胞膜表面有 7080 个胞膜刺突;胞膜刺突在膜外的球状部分称为GP120(糖蛋白) 。HIV 感染后的病程及表现第一阶段:感染早期(3 个月左右,可长达 6 个月) (又称窗口期)特点:(1)血液中查不出 HIV 抗体,血检结果呈阴性。(2)但血液中 HIV 数量极高,传染力很强。(3)到后期血液中出现 HIV 抗体,同时表现出一些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头痛、腹泻、夜汗、淋巴结肿大等,有的会出现皮疹。第二阶段:无症状期:(平均 7 年左右,范围为 110 余年)特点:(1) HIV 感染早期出现的症状消失,被

36、感染者无症状,自我感觉良好,看起来与常人无异(2)具传染性(3)血检结果呈阳性第三阶段:AIDS 前期(又称相关症状期,持续 12 年)特点:(1)再次出现第一期的症状,还会出现鹅口疮、乏力、体重下降、生殖器疱疹等(2)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以 T细胞数量减少为标志)(3)血液中的 HIV 数量升高,有较强的传染性第四阶段:AIDS 期(1 年左右)特点:(1)除第三期症状外,还表现出以下 1 种或数种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如卡氏肺囊虫肺炎、严重鹅口疮、肺结核、严重腹泻等;恶性肿瘤,如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癌;脑细胞受 HIV 侵犯导致痴呆及恶液质(体重急剧下降)(2) T细胞数量极低,而 HIV 数

37、量极高,病人有极强的传染性(3)病人最终死于上述任何一种或几种疾病注意:人们感染了 HIV 后处于第一、第二期时,被称为 HIV 携带者或 HIV 阳性者(无相关症状) ;进入第三、第四期后才被称为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程及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性症状 :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在三个月之内可达 10%以上,最多可降低 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2)呼吸道症状: 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3)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4)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5)皮肤和粘膜损害: 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溃烂。(6)肿瘤 :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艾滋病的治疗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只能缓解和延长生命。如:1、 “鸡尾酒疗法” :最大限度制止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或全部恢复。但也存在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