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阅读辅导资料现代文阅读解题注意事项 一 、深入理解文章 理解文章在于“读” 。读文章分为两个方面: 1、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读的过程中以“人” 、 “事”、 “情”、 “理”四字为纲来对文意进行归纳概括。 2、读局部,按照答题的需要重读相关段落,以加速对文章的理解或提高答题的准确度。 二、答题应遵循三原则 1、文本原则。强调的事答题要从文本出发,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2、关键词原则。一是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需要回答什么问题;二是答题时要使用能够得分的关键词,明确怎么回答问题。 3、分层次原则,即答题要有逻辑性。一个需要从多方面回答时,各个方面之间要彼此区分,即一个方面说完再说另
2、一方面,不能交叉。 如答人的情感可以从“赞美”、 “热爱”、 “敬佩”、 “怀念”等多角度回答,假如回答为“崇敬、景仰、敬佩”,虽然使用了多个词语,但实际上只回答了一种情感、一个层次,这样的回答就不全面、不准确。记叙文的阅读步骤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
3、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2.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怎 样 找 线 索: 。 文章的标题 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线索的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3.常见的叙述顺序 :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
4、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记叙顺序作用 顺叙:使文章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倒叙:1、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激发读者的阅读 兴趣。 2、制造悬念,吸引读者。3、情节富于变化,增强了表达效果。 插叙:1、补充交代了-(内容) ,丰富情节,使内容更充实。2、更能突出某个人物的-性格品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3、照应上文的-,或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使情节更完整。 使结构多变化,显得更紧凑。4、突出主题。 1、 让花儿悄悄绽放第 2 小题 2、 寻觅记忆的声音2 题记叙的人称(其作用详见中考零距离 )记叙的人称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为主,有时也有第二人称。以“
5、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但在小说中, “我”是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塑造的人物,不一定是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在文中用“他”或“他们”来叙述,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用这种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写起来比较自由。以 “你”或“你们”进行叙述的是第二人称。是直接与读者交流,便于抒情,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方式:1.记叙: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2.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
6、细致的描绘与刻画。3.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5.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性质。4.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类型描写的角度;正面侧面细节感观(听觉,触觉,嗅觉.)人物描写类型及作用 1、肖像(外貌)描写 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作用) 2、
7、语言(对话)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 (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作用) 3、行动(动作)描写: (作用同 2)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作用)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 室内)的布局、陈设):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抄) 1、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场景等要素(暗示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表
8、现人物性格或预示人物命运。 4、推动情节发展。 5、深化文章主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描写角度:A。正面描写:直接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B。侧面描写 :通过他人言行衬托人物的某种感情和性格特征。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试题研究1、2012 年威海享受高考4 题2、2012 年安顺轻放3 题3、2012 年怀化在伤口上开出花朵 2 题4、2012 年福州点燃一个冬天3 题记叙文中的抒情分类:一种是作者直接抒 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叫直接抒
9、情;一种是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情,叫间接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5.文章的表现手法:记叙文的表现手法(中考零距离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1)象征(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中考:重庆市试题别踩疼了雪4 题练习:养一朵听话的云2 题(2)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
10、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6)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7)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8)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 的特征。
11、 (9)衬托(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10)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记叙文的写作特色: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分析理解词语意义和作用词语是构句、成段和联章的基本单位。方法:把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1)从主题入手,全局考虑,避免以偏概全,注意该词与上下词语、上下文句的关系;(2)从词语或词语所在的句子出发,对这个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进行体味和琢磨;
12、(3)联系一定的语言环境,从作者的思想感情、语体特点、作品风格等方面理解揣摩,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4) 从“准确”“周密”“简明”和“生动” 的角度去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真题练习: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012 年威海 2 题)题目 2:指示代词“这”“那”所指的内容例题:文段中加点的“这一切”指代哪些内容“这些”具体指代的内容是 什么?方法:1.答案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当然,也有往后找的)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课标在“课程目标” 中指出,阅读应能体会和推敲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3、这类语句常常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能揭示文章主旨,体现作者意图。分析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可根据修辞特点,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明确内涵,依托写作背景,围绕写作技巧,紧扣思想感情,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句义。理解句子的作用,还要注意不同语句的表达方式的特点:说明语句简明、准确、丰富;议论语句准确、严密、鲜明;记叙语句丰富生动;抒情语句,则感情浓郁。通过对精彩语句的赏析、揣摩和鉴赏,体会文章的内蕴美,领悟文章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提高对文章的文旨文脉文风的感受力。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意:要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
14、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经典考题(中考零距离 ) 3 题 131 页考点三:赏析语言(1)赏析词语春光美2 题在冬夜里歌唱的鱼2 题好望角2 题方法:词的本义+对象+ 表达效果(特点,特征,感情)中考试题2 题题目 2:某词能否换其它词。方法:1.回答能否(大多不能)2.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题目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
15、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分别解释两词。 (3)说关系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什么是“赏析”? “赏”就是品赏体现描写对象特点的重点字词。 “析”就是分析其特点。 “赏析”=修辞、重点字词、描写+对象+特点1、根据位置2、运用修辞3、重点谴词4、描写的角度位置(文中重要句段作用)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
16、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3、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 ) 结构上(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 修辞方法及作用(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 xx 事物的 xx 特点(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 xx事物的 xx 特点。(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
17、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修辞(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格式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比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例 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
18、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 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格式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状态,使人格化,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练习试题:2012 年模拟养一朵听话的云 2 题(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例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 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格式为:强调了对象特征,增加感染力说服
19、力强烈抒发的感情。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例 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例 1: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例 2: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例:唐代诗人李白曾
20、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例: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 否定)语气。例 1: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例 2:“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9)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例1: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例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例 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21、。 (10)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例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1)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例:“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12)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例:(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练习、 小男孩的脸像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 “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2014 年綦江题) 答: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比成-)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男孩求老师
22、加一分时紧张、胆怯、羞愧的心理。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1、词语的含义 2、词语的作用 3、词的感情色彩等方面着手。例如、现在想想,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选自背影答:“聪明”这里用了反语,褒义词当贬义用。表明自己当时不能体会父亲的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标致:漂亮。褒词贬用 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描写的角度 (1)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方法:本句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2)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23、 。 方法:本句从听(视、嗅、味、触觉)的角度具体内容的分析 例如、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选自春 答:本句从触觉的角度描写了春风柔和的特点。如何赏析记叙文中所喜欢的句子:1、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前后照应、画龙点睛2、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3、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4、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反思、 “赏析”一定要把重点和特点等找出来,这样才不会走错方向。 、解阅读题并不是把答案写得满满当当、十分优美,而是要将题目的中心字词筛选概括地“挖”出来。“赏析”=修辞、重点字词、描写+对象 +特点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其次要看
24、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那一天,我走过办公室外的长廊尽头,不经意一瞥,发现了那粉嫩粉嫩的一小朵花,正芳心半卷,袅袅娜娜地羞涩着盛开,不由得分外惊喜,停下脚步认真地审视起来。我的那些花儿请品析句中词语“袅袅娜娜地羞涩着” 的妙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花儿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儿开放时娇美的姿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
25、能平的,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朱自清匆匆运用比喻,把时间比成轻烟、薄雾,生动具体表现了日子(时间)飞逝,悄无声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浪费时间,无所作为的懊悔之意。“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孔乙己通过(动作、神情、细节等)的描写, (准确、形象具体、细致传神等)+、 、 、 、 、 、3、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立起来,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的希望;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4、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田,母亲已插完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
26、,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水泥水。田野上的白发 运用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写出了秧苗的美,通过侧面描写,体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跪”、 “爬行”两个动词准确描绘母亲插秧时的姿态, “艰难”一词表现了母亲插秧时极为劳累,体力不支的状况。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坚忍与顽强。 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给文中画线语句加批注。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A)运用肖像描写 ,突出了人物精明干练的特点 . (B)运用传神的动词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