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186204 上传时间:2019-05-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生-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十-二-生-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十-二-生-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十-二-生-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十-二-生-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 二 生 肖生肖的最早记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是中华民俗文化中富有鲜明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生肖的说法起源于何时,现在已经难于考察清楚。 长期以来,不少人将论衡视为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 论衡是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名著。 论衡物势载:“ 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sh,猪)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龙。该书言毒篇又说:“ 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十二生肖便齐全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如此完整

2、,且与现今相同。生肖和天文学的关系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天文学的背景。 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体验着寒暑交替的循环往复。宋代洪皓(ho)松漠纪闻记载:“其民皆不知纪年,问则曰 我见青草几度矣,盖以草一青为一岁也。“宋代孟珙(gng) 蒙鞑备录也说:“其俗每草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年又有观天者发现月亮盈亏周期可以用来丈量岁的长短,发现十二次月圆为一岁,这一发现,是初期历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 便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天干需地支为伴,日月相对,天地相对,就非 “十二“莫属了。生肖为何取数十二据周礼春官冯相氏: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 国语晋语

3、四 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甚至天子妻妾也有“ 十二女“之说, 后汉书荀爽传:“ 故天子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古代历来以天为主、地为从。十天干又叫十母,对应的十二地支则别称十二子。汉代蔡邕(yng)月令章句说: “大桡(ro)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斗柄,北斗七星)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桡是黄帝时代的大臣,这里配成六旬,即六十甲子,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数。干与支按顺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为第六十对,正好干、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是重由甲子开始,这一循环是六十年,

4、称为一个甲子。其中,每个天干出现六次,每个地支出现五次。解释:关于“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十天干:甲(ji) 、乙(y)、丙(bng)、丁(dng)、戊(w) 、己(j)、庚(gng)、辛(xn)、壬(rn)、癸(gu);十二地支:子(z)、丑(chu)、寅(yn) 、卯(mo)、辰(chn)、巳(s)、午(w)、未(wi) 、申(shn)、酉(yu)、戌(x) 、亥(h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

5、 干支纪法” 。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纪时、纪月。地支纪时就是将一日均分为 12 个时段,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为现在的 231时,丑时为 13 时,等等,称为十二时辰。地支纪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称为子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等等。地支与十天干顺序相配,组成甲子、乙丑癸亥,以六十为周期用以纪日、纪年。十二种动物是如何确定的天下动物很多,古人为何选择鼠、牛、虎、兔这十二种动物为属相呢? 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zhu)言: “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ho)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

6、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卯属兔。辰者,三月之卦( 自然现象),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午者,阳极而一阴甫(f,刚)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羊啮(ni) 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酉者,月出之时,月本坎(kn)体,而中含太阳金鸡之精,故酉属鸡。亥中,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另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我国至迟从汉代开始,便采用十二地支

7、记录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sh)。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五时到七时,为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

8、,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列,还有各种传说。但可以肯定的是,生肖座次的排定,决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种,也许只有四五个,也许超过十二个,后来优胜劣汰,逐渐固定了下来。 鼠历史上曾有过老鼠嫁女节。一般在正月二十五晚上,当晚家家户户都不点灯,全家人坐在堂屋炕头,一声不响,摸黑吃着用面做的“老鼠爪爪“ 等食品,不出声音是为了给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给来年带来隐患。台湾居民认为初三为小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结婚日,民间剪纸中的“老鼠娶亲 “就是这种信仰的反映,所以深夜不点灯,在地上撒米、盐,人要早晨上床,不影响老鼠的喜事。 旧时上海一

9、带有避老鼠落空的习俗。老鼠外出觅食,失足落地,称为“老鼠落空“ ,据说见者多为不吉利,非病即死,必须禳(rng)解。其方法是沿街乞讨白米,谓百家米,回家用以煮饭,食后便可化解。 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将小初夜看作老鼠嫁女日,俗称“鼠添箱“ 。那一天,家家要将插上花的面饼放在暗处,禁止舂(chng) 米、磨面,大人小孩不准喧哗,如果惊动了老鼠,来年就会捣乱。在青海的一些地区有“蒸瞎老鼠 “的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只老鼠,不捏眼睛,然后用蒸笼蒸熟,待元宵节时摆上供桌,并点上灯烧香,乞求老鼠只食草根,勿伤庄稼,以保本年丰收。农历正月第一个子日,朝鲜族在这一天要进行熏鼠火民俗活动。农家的

10、孩子们在田埂上撒下稻草并点燃,以达到烧除杂草并驱赶田鼠的目的。这一项民俗活动,有利于灭鼠、灭虫,草木灰还可以肥田。另外,子日属鼠,在这一天燃一把熏鼠火,其象征性使人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牛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 先“鞭“而后“ 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组成部分。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 周礼月令记载:“ 出土牛以送寒气。 “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唐、宋两代最兴盛,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康熙济南府志岁时记载: “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

11、。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 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浙江境内迎春牛的特点是,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即叩头,拜完,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然后将抢得的春牛泥带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我国少数民族也有慰问耕牛的习俗,称为“献牛王“ 。贵州的罗甸、安

12、龙等地的布依族,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贺岁。这一天,让牛休息一天,让牛吃糯米饭。仡佬族的牛王节也称“ 牛神节“ 、“敬牛王菩萨节“、“ 祭牛王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那一天,人们不再让牛劳动,并用上好的糯米做两个糍粑,分别挂在两个牛角上,然后将牛牵到水边照影子,以此种方式为牛祝寿。在贵州榕江、东江一带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举行“洗牛节“ ,届时春耕已结束,人们把牛牵到河边洗澡,并在牛栏旁插几根鸡毛和鸭毛,祈祷耕牛平安健壮。 丧葬在布依族的人生礼俗中,是一个比较隆重的项目,其仪式是转戛,而转戛仪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砍牛。近人董振藻在黔中苗乘中有这样的记载:“亲死,选牛一头或数头,亲戚朋友携鸡

13、来祭,即绕牛而奠之( 相传前亲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 。奠毕,屠牛分食而散。 “流行于云南中部、丽江山区的纳西族在丧葬时有跳耗牛的风俗。老人死后,火化取骨,主人在院内燃起火堆,来客围在四周,跳丧葬舞,领舞者唱着挽歌。歌舞毕,众人依次向骨灰跪拜。随后牵来一头牛,提起牛耳,将一碗牛奶灌进去。如果耗牛扬蹄蹦跳,即为好兆;如果不跳,再灌一碗,则认为亡灵不要此牛,就要另换一头再灌,然后捆住此牛的四蹄,请父母双全的健壮男子宰牛。通常先取牛心,再剥皮分肉,将牛心、牛肉献于骨灰袋前,称“生祭“。肉煮熟后再祭一次,称为“熟祭 “,祭毕埋骨入土。 在汉族交际风俗中,有“结牛财亲 “一说,流行于湖南一带。在当地

14、,一头牛几户公用的称为结牛财亲,并视作亲戚,牛的所有权一旦换成别人,其“ 亲戚“ 关系也到此结束。流行于陕西留坝县等地的 “牛王会“,是为老人做寿的称谓,因为牛耕田犁地,有功于人,并且排在生肖的前列,以牛为名给老人祝寿,以表示尊敬。 苗族有抢牛牛尾的婚姻风俗,流行贵州西北一带。男女订婚后,女方要喂养一头黄牛,待婚礼那天将牛牵到现场,用两根绳索绊住牛腿。然后由新娘一刀砍下牛尾,新郎会立刻上去抢夺牛尾,若能在女方父母到来之前夺得牛尾,便可立即成婚,否则婚姻告吹。 虎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词红苗诗:“ 织就班丝不赠人,调来铜鼓赛山神,两情脉脉浑无语,今夜空房是避寅。“(注:红苗只在铜仁府有之,衣服都用

15、班丝,女红以此为务。击铜鼓以鼓舞,名曰调鼓。每岁五月寅日,夫妇别寝,不敢相语,以为犯有虎伤。) 这是说,寅为虎,谁敢违背避寅习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会伤害他们。 因此一些地方民间流传着避寅习俗。 白虎神是中国古代道教的守护神,原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因其呈虎形,位于西方,按五行配五色,故得名。它也是四方神之一。 礼记曲礼上有“ 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的说法。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时,掌坛师要用杀猪砍出血来,滴在纸钱上后,悬挂焚烧。湖南土家族的小孩得病,往往认为是白虎所致,必须请巫师驱赶“白虎“ 。驱赶时,要在户外放一把椅子,绑上带枝叶的竹子

16、,上捆一只白公鸡,由巫师在室内施法,如果公鸡啼叫,白虎就算赶跑了。陕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山西各地则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每逢小孩过生日,当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既可当枕头,又可当玩具,还表示祝福。 陕西华县一带流行“挂老虎馍 “的婚姻风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对老虎馍,用红绳拴在一起,新娘一到,便将老虎馍挂在她脖子上,进门后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两人永结同心。值得一提的是,此馍还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馍的头上有一个

17、“王“字,表示男子要当家为王;母老虎馍的额中有一对飞鸟,表示妻随夫飞。每个老虎脖子前还有一只小老虎,表示祝愿新人早生贵子。谚语,有人说它是“智慧的花朵” 。以十二生肖为内容的谚语数量众多,流传广泛,是广大群众所创造并喜闻乐见的富有气息和情趣的语言表达形式。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 “牛不喝水不能强摁头” 、 “兔子不吃窝边草”等等。与老虎有关的谚语也十分丰富,这些谚语有的反映了虎的性格特征勇猛、威武、凶暴以至使人望而生畏,不敢亲近,就如同在“帝王”或者权威的面前。如封建社会中那些当官的,无论是生活在帝王身边的文臣武将,还是那些达官显贵的下属,凡事总得谨小慎微,服从上级和帝王的意

18、志,必须视帝王国君和达官显贵的眼色并迎合其好恶行事,否则一不小心,一思之念,一句之言都会触怒他们,轻者有牢狱之灾,重者就会招致镣之祸,乃至斩首示众,诛夷九族。在官场或民间就流行着反映上述心态的谚语:“伴君如伴虎” 、 “老虎门下官难做”之类。在人们的心目中,老虎是威严与权势的象征,言谈举止一派凛然不可侵犯的王者气度,是不可得罪的也是惹不起的,于是民谚中就有这样的说法:“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 “老虎的胡子谁敢摸?” 、 “老虎未吃人,样子赫杀人” 。有些谚语表现了老虎的习性,以及它与人、与环境、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某种特殊关系。前者如“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 、 “老虎藏在洞里不显威风” ;后者如“

19、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 “羊儿跑进虎群” 、 “老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 、 “好虎架不住狼群”有些谚语,绝大多数除了表面的具有比喻或象征性的浅层含义之外,还有其本质的深层含义,表现为或具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或者在这些谚语的背后,潜藏着首先的意味和生活的情趣。这种谚语实际上是种比喻,可能是某种象征,都是思维 的美丽之花,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而设想或虚构出来的。如:“老虎头上扑苍蝇” 、 “老虎头上搔痒” 、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 “羊披上虎皮,见到老虎还是害怕” 、 “羊跟老虎交朋友,总有一天会吃亏” 、 “猪给老虎拜年,有去而无归” 、 “苛政

20、猛于虎”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这些谚语,都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都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有的甚至可以就是寓言故事的概括与浓缩,是极为精湛的语言艺术。如上述所举谚语中的“羊披上虎皮,见到老虎还是害怕” ,这与汉代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所述的“羊质虎皮”的寓言故事,无论是构思的新颖,主旨的深刻,还是表现手法,都可以就是含意深刻的古训,又可以就是激励人们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格言或名言、警语。它的表层语意并不深秋,意思是说,如果你不进入老虎居住的洞穴,就无法得到你想得到的小老虎。但是,这条谚语由比喻而出来的的主旨却十分深刻,它告诉人们,你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达到

21、某种目的,如果不冒风险,不以艰苦的努力与实践,就不能取得成功和胜利,就不能如愿以偿,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条谚语在民间或者是上层流传都十分广泛,其典出于东观汉记一六班超传原本作“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这个典故是说:班超带领汉军去攻打在边境经常进犯匈奴,久而久之,将士都有些厌战情绪。一次,班超与将士三十六人在一起饮酒,个个喝得面红耳赤,情绪高涨勃发,兴味盎然。于是班超就乘着酒兴,面对将士的厌战,愤怒地激励将士道 :“不探虎穴,不得虎子。现在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乘着漆黑之夜,以火攻去袭击匈奴的兵营。这样,不仅可以使匈奴不知我军的兵力到底有多少,而且攻其不备,一定会使匈奴之军在不备而战之中惊恐万状,措

22、手不及,他们就会被我威武之师,消灭得干干尽尽!”这个典故历经演变,深入民间,成为人民大众的口头禅,妇孺皆知,童叟均晓。这条近乎格言或警语式的谚语,还有“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三国志吕蒙传 ) ;但后世用得最多的还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有的从正面说,也写作“入虎穴而得虎子” ;最后浓缩为成语“虎穴得子” 。由此可见,与虎有关的任何一条谚语,从其创造或演变的过程来看,不知凝聚了人民大众中多少的智慧与心血,它是一语言矿山中提炼出来的一克镭,也是语言中的精化或者精萃。虎是山中之君、百兽之王,人们爱虎而畏虎。因此人们也将虎视为凶猛、残暴的动物,民间有不少打虎的传说,出现了不少猎虎、打虎、射虎的猛

23、将与壮士,从汉代射虎入石的李广虎将,到黑旋风李逵为救母而杀虎、行者武松于景阳冈打虎等等。这些故事在今天看来,对于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抢救并保护现已濒临绝种的老虎的现实而言,是逆其道而行之的,甚至于是违法的。但是从这些故事的历史背景及产生的社会心理来看,却反映了人类保护自己、免受虎害的心理,这种心理在民间传说或民谚中也有反映。因此老虎虽然威武凶猛,但也有英雄壮士不畏虎凶虎威,有勇气有胆量去打“虎” ,将“虎”与某种强权恶势联系起来以英勇无畏之气魄去“打虎” 、 “斗虎” 、 “灭虎” ,这里的“虎”已不是自然界之虎,而是强权恶势力的象征之物。寄寓人们上述心理或思想、愿望的谚语也不少。如:“敢把皇帝

24、拉下马则老虎也得掰掉牙” 、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 “老虎尾巴挂扫帚,威风扫地” 、 “狼怕鞭,虎怕圈,狗怕低头捡大砖” 、 “虎入陷井,走投无路”这说明, “虎”是可以征服的,也是不足为惧的,还说明,凶恶、残暴的“老虎” ,作为某种权势或权威的象征,它也会有“虎”死倒威的时候,寿终正寝的命运。这些谚语的寓意或主旨,对于肖虎的人来说,是足以为训的。 再说与虎有关的歇后语。歇后语也是俗语的一种,多为群众创造并喜用、习用,具有幽默诙谐、通俗形象的特点和特殊结构之定型语句。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作用于成:前一部分是比喻事隐语;后一部分是本意,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或引伸。使用时通常是只

25、说第一部分而隐去后一部分,有意停歇,让听者玩味揣摩,故又称“歇后“ 或隐语。歇后语可分为两种,一是谐音的,一种是比喻的。在各民族的语言中与虎有关的歇后语也是十分丰富和精彩的,如果从内容的性质来给与虎相关的歇后语分类,可分为如下凡类:表现老虎的性格特征勇猛、威武、刚强、胆魄、活力等的: 老虎进村:没人敢理 老虎栽跟头:腰板挺硬 老虎戴辔头:没人敢去骑 老虎嘴边的胡须:谁敢去摸 老虎下山:来势凶猛 老虎上山:谁敢阻拦 老虎拧尾巴:发威 老虎打屁:闻都不敢闻 老虎死了发疹:不倒威 老虎跳舞:张牙舞爪 老虎上街:人人害怕 老虎长了翅膀:神了 表现老虎的生态习性的有: 老虎打哈欠:口气真大 老虎藏在洞里

26、:威风不显老虎走路:不要伴,独来独往老虎进山洞:瞻前不顾后 老虎不吃素:专啃硬骨头 老虎不吃猪:世上没见 老虎捉蟋蟀:笨手笨脚 老虎吃骨头:好牙口 老虎吃樱桃:馋红了眼 老虎吃太阳:白张了嘴 老虎吃棒子:刁(叼)棍 老虎吃蝴蝶:想入非非(飞飞) 老虎爬树:不会那一套,荒唐 表现老虎的凶猛、暴烈的有: 老虎吃羊:弱肉强食 老虎吃兔子:一口吞 老虎吃头羊羔:不吐骨头 老虎打架:不敢劝,没得劝老虎鼻上插葱:凶相(象) 老虎窝里孩子哭:怪娘养的 老虎的儿子:别看他(它)小 表现老虎人面兽凡,假装人相的有:老虎戴玛尼珠:假充活佛(藏语) 老虎戴喇嘛帽:想着法子吃人 老虎当和尚:人面兽心 老虎背十字架:假

27、装耶酥 老虎披着皮:装样(羊) 老虎吃草:装驴 具有特殊的象征义、比喻义、引伸义的有: 老虎屁股上拔毛:断后 老虎尾巴挂炮竹:轰出去了老虎阴山卧:躺下装死 老虎追得猫上树:多亏留了一手 老虎的朋友:没善兽(锡伯族)老虎跳山涧:玄(悬)起来了 老上洞里菩萨堂:莫名其妙(奇庙) ; 谁人敢进(敬) 老虎窝里出狸猫:一代不如一代 老虎进山神庙:老腐败(虎拜) 老虎进口袋:自己找死 老虎嘴里拔牙:冒险;凶多吉少 (本段信息来源:中华农历网:http:/ “卯羹,纯兔。“兔为生肖,属卯,古人称兔肉汤为卯羹。 在汉族有生育忌兔肉的习俗,因为兔子豁嘴,所以孕妇妊娠时禁食兔肉,以免孩子出生时豁嘴。另外还有赠兔

28、画的育儿风俗。画中有六个小孩围着一张桌子,桌上站一手持兔子吉祥图的人,祝受赠的孩子将来生活安宁,步步高升。 古代汉族有“挂兔头 “的岁时习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用面兔头或面蛇,以竹筒盛雪水,与年幡面具同挂门额上,以示镇邪禳灾。“兔”在中国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它既是人的生肖之一,也与人类的生命、人们的美好的希望密切相连。 “兔” ,是动物兔的象形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兔,兽名,像距后其尾形。 ”其甲骨文、篆文描画的正是“兔”的长耳短尾的形象。 由“兔”字派生出的汉字并不多,但都很有特点。 例如, “逸”是一个会意字。兔子跑得快称为“逸” 。 说文解字等书都认为“逸”

29、字表示兔子“善逃” 。这表明,兔子当之无愧的长跑冠军。于是又有“奔逸” 、 “逃逸” 、 “逸失” 、 “游逸” 、 “隐逸” 、 “安逸” 、 “逸闻” 、 “超逸”等语汇。三只兔叠在一起组成一个汉字,表示跑得飞快的样子。“冤”字则替善良的兔子“鸣冤叫屈”的标志。说文解字解释说:“冤,屈也。 ”意为兔子在网罗栅栏之下,不能逃脱,只有屈从,不能舒展。引申为冤屈。于是有“冤枉” 、 “不白之冤” 、 “鸣冤” 、 “申冤”等一系列词语。而兔子居有冤之首。可见可爱的兔子最值得人们同情。 “兔”与“菟”相通。 “菟”就是牵藤寄生的草本植物“菟丝” ,也叫“菟丝子” ,又名“女萝” ,或写作“兔丝”

30、。 “兔”添“土”旁为“堍” ,指桥梁两端靠近平地的部分,即上桥之处。 “兔”与十二地支中的“卯”对应,汉代王充论衡说:“卯,兔也。 ”二者组成我们的生肖“卯兔” 。“卯”的本字描画的是草木出土萌芽的形象。 说文解字说:“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 ”在十二时辰中,“卯”时是指早晨 57 时。因此, “卯”表示春意,代表黎明,充满着无限生机。 “柳”体现着“卯属木”之意,于是有“春风杨柳” 。 “茆” ,是一种水草。又形容有时草丛生,茂盛的样子。 “昴”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泖” ,指水面平静的湖塘。 “铆” ,表示将物体的部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上述这些字,都直接间接地与“兔”相

31、关。或由“兔”引申而出。或与“兔”的性情相合。 与兔有关的歇后语也还有不少,如:兔儿爷满山跑还是归老窝兔子不吃窝边草留情(青) ,比喻不伤害乡亲邻里。一般用天贬义。兔子爬坡往上梭兔子的腿跑得快兔子的耳朵听得远兔子的嘴三片儿兔儿吹笛子嘴不严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兔子不点灯自亮兔子跟着月亮跑沾光兔子看人红眼了兔子拉犁心有余而力不足兔子靠狼靠牙各有各的谋生法兔子跑到羊群里小而精兔子撵乌龟赶得上兔子转山坡迟早还得回老家兔子吃草光哆嗦兔子跑到麻地里横竖都是躺兔子逃跑不回头兔儿爷洗澡一摊泥兔丝子爬秧胡爬乱抓(本段信息来源:中华农历网:http:/ 关于南宋龙灯的记述:“ 元宵之夜 .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

32、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 之状。“吴氏所说的是静止观赏的龙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有“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 舞“的诗名,说的是由人舞动的龙灯。明清两代,舞龙灯之风更盛。 据清道光年间沪城岁事记载:“游手环竹箔作笼状,绘龙鳞于上,有 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师为灯牌,必书五谷丰登,官清民乐。“ 清喜庆姚元之竹 叶亭杂记也有记载:“ 今圆明园正月下五日,筵宴外藩,放烟火,转龙灯。其制人持一竿,竿 上横一竿,状如丁字。横竿两头,系两红灯,按队盘旋,参差高下,如龙之宛转。少倾则中立, 向上排列天下太平四字。 “舞龙灯并非灯节才有,春节、中秋以至各种庙会均有此项活动。在中 国的传统观念中,龙

33、是吉祥瑞兽,人们用灯模拟龙的形象,无非是取其吉祥除祟的含义。 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晚其画介石墓中室东壁上的乐舞百戏石刻,为我们提供了汉代鱼龙之戏的形象资料。其龙双角、鳞身、双翼、长尾,背上负一大圆口双耳瓶;瓶上立着一个扮演羽人的小孩,双手持一带羽葆的长幢耍弄。龙前有一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鼗鼓向龙摇动的人;龙后有一左手持鞭,右手持鼗鼓举掐的人,气氛热烈。这种龙的造型,很像马的形体。 农历二月二为汉族的“龙抬头节 “。此时正值尺蛰、春分时节,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在这一天正抬头活动,以后的雨水也就多起来了。明人宛署杂记有关于“二月引龙,熏百虫 “的记载:“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

34、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由于中国北方多旱少雨,将引入家中,图的是风调雨顺,于是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这一天,人们吃龙须面、龙鳞烙饼、龙耳饼子等等。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按地支推算, “五“为“午“ ,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岫中的大龙舟,头、尾、鳞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 古代帝王服饰中有龙袍。 清朝通志器服略中记载:“ 皇帝龙袍,色用明黄,棉袷纱裘,惟其时,领袖具石青片金绿,

35、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笔型色去。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衣襟处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裾左右开。“在清代一般绣九龙,但从正面或背面看都是五条龙,合“九五之尊“ 的帝王称号。袍的下端排列着许多“水脚“,水上绣水浪,俗称“ 海水江涯“,包含着一统江山及延绵不断等寓意。 分布于中南地区的壮族、瑶族和西南地区的哈尼族均有“祭龙节“ 。壮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二月间,祭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祀用的鸡、猪等祭品。认为杀猪祭龙,可保人畜平安。瑶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活动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盘古、祭玉皇、祭神农等。祭品是全寨人出钱购买的猪,祭毕由全寨人分食,妇女不得参加仪式。广西侗族流行

36、耍龙灯。用竹片制成一条三四十厘米长的龙,龙须下有一包,以便点蜡烛,元宵节晚上玩耍。玩时,摆一张八仙桌,两面三刀人围绕桌子舞动,跳跃嬉戏,互相追逐,然后配以有节奏的乐器演奏,有声有色,十分有趣。 蛇逢巳年出生的人属蛇,北方大都说属小龙的,也有说属长虫儿的。人们不说属蛇而说属小龙,大概是因为对蛇厌恶,而对龙情有独钟,因龙为神物,也有点“攀龙附凤“ 的味道。 汉族民间有“蛇脱皮 “的说法,认为只要看见蛇脱皮,是不吉利的征兆。民谚说:“见到蛇脱皮,不死脱层皮。“ 尤其是在春季更为大忌。在青海地区,若家中发现蛇,最忌杀死。认为若杀死蛇,蛇就会采取报复行动,于家门不利。所以若在家中发现蛇,就将其捉入罐中或挑在长杆上,然后送到山谷中,并求其躲进山洞,别再回到人家中。 福建闽南一带由于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各类蛇繁衍生息。若在家中发现蛇,是不能打死的,人们认为蛇是祖先派来巡视平安的,进了谁家,就预示谁家居住平安。要是在路边发现几条蛇盘在一起,就要把自己身上的某一颗纽扣丢去表示忏悔,然后走开,当作没有看见。据说这是蛇交配,看到的人大逆不道。 农历三月五日为惊蛰节,贵州一带民俗忌雷鸣声,否则当年会蛇虫成灾。民谚云:“惊蛰有雷鸣,虫蛇多成群。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