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年的树教学反思去年的树教学已过一个星期,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课堂上孩子们的动情、动容,更因为课堂上的一些小小的遗憾。去年的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童话,这节公开课,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本节课的预设目标是:1、提供支架,初步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通读全文,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品读文章中四次对话,体会小鸟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品质。3、想象小鸟与大树在灯火前的对话,写“友情卡”,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在操作策略上,我力图通过构建“朋友”这个话题,把读说想写的有机融合,挖掘文章的人文内涵,努力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程序如下:一、整体感知,指导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是四年级的一个能力训练目标,虽然三年级时也进行过一些“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但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考虑到这些,我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支架(出示内容填空),让所有同学都练习说,都得到训练。这样练完可能还会有学生没掌握好,也许他现在好像明白了,但不会迁移。没关系,这是四年级一年中要达到的目标,只要我们有这个训练意识,提供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就有可能达成这个目标。二、读中感悟,体会小鸟的真情。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宜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在这一过程中,用小鸟的三个问句把这些
3、零散的语言朗读串成一条情感的链,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三、拓展想象,体会大树的真情。课文外显的是小鸟对大树的友情,这一般通过朗读可以体会得到。而友情的另一端大树的情感却因为描写角度的不同留下了空白,这恰巧为学生建构文本留下了空间。让老师和学生以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参与文本的建构,从大树的角度来表达,我觉得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有必要。因为这不仅利于学生对课文中主人公情感的深度体验,更有助于全面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并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四、读想写有机结合,升华课文的主题。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
4、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写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对课文结尾这部分的处理,就是想体现这一点。在充分朗读、想象的基础上,学生最后才能有自己多元的感悟。回顾今天的课堂,学生从没有太多的体会读书,发展到哽咽地读书,教师的引导是到位的。当时我们备课时,就想好要把学生的“情” 煽起来,目的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希望他们能从读中体会主人翁的急切心情和真挚的友谊。通过学生一遍一遍地练读,学生已经完全把自己投入到了课文中去。教学预设目标基本达成。但也留
5、下了一丝遗憾:基本解读做到之后,如何实现多元解读?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梳理完话题之后,我问学生:“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你想对谁说?”设计的本意是学生可以继续“朋友的话题”,也可以把他对文本另外的感悟谈出来,比如说:承诺、环保、生命存在的价值等等。然而,学生的发言多数是延续前面的感悟,只有两个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人们不砍伐树木,小鸟就不会失去朋友,失去家。”多元解读没有实现,而此时我并没有在这方面做出引导。其实此时我还有机会来弥补这个不足,在小结的时候,留给学生一个思考:“在今天的课上,我们学会了把文章读薄,又学会了把文章读厚。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一篇文章里都会蕴藏着许多的意味。去年的树要告诉我们的,仅仅是珍惜友情吗?回头再读读这个故事,也许你又会有许多不同的感悟。”这样,课堂留给学生的,将会更加丰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理念不够清晰、环节设置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束缚了我。遗憾,同时也激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