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学而思告诉我们标准化教研多重要各位校长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校长运营圈专栏作者伶濛,主要负责校长运营圈的教研设计板块。地球人都知道,教培行业优等生学而思(好未来集团品牌)有两条大腿,一条是标准化教研,另一条是家长帮。今天我想就学而思的标准化教研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学而思的教研产品,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各个版本教材,一个是 ics 教学系统。学而思对教研建设的重视程度,全国教育机构无出其右,我想这是和它的出身是有关系的。当年学而思并不是从应试课程补习起家,而是做奥数起家。相对常规应试教育,市面能找到的奥数资源少,质量也良莠不齐。这促使学而思自建奥数教学体系,并且将这个思路贯彻到后来的常规应试课程学习上
2、。学而思的教研采用的是“大后台,小前台”的教研管理模式在总部设立各个研究院,针对全国主流教材和大纲进行教学内容的系统、深度的钻研和建设,地方学校的教研部门在总部提供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本地化,如本地公立学校考试题目的加入和某些未列入本地考试范围的内容的删除等。很多校长早就知道这个情况,但始终没有提起太大的兴趣,认为这项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太低,花那么多人力物力编一本书,不值得。你认为标准化教材只是一本书,而我却认为它是教育产业化的基石,在机构运营的各个环节直接或间接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降低新教师培训成本原来我们的新教师培训培训周期很长,集中式培训最少三个月以上,而效果却比较差,新教师的退课率
3、等一直居高不下。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没有系统化知识,机构提供的资源很零碎;二是教的理论太多,实践太少。这方面学而思就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学而思的新老师进入培训期后,每人会领到一本不同于上课使用的教材没有知识点等内容,只有题目,当然知识框架是相同的。培训师会按照教材给新教师系统性的梳理、引导学科知识体系,新教师在狂刷题训练基本功的同时,也在不断在认同该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体系。这样的培训是兼顾效率和效果的既不会把培训期拖太长,又不会填鸭式培训出复读机教师。提高机构教学质量下限我相信很多机构会面临这样的窘境:教研会上,大家要么一声不吭,要么讨论来讨论去达不成统一意见。长此以往,必然
4、造成教师集体教研热情缺失,独立个体教研不仅效率低,而且很多问题不会暴露。之前我们有一名教师,看上去很不错,数据也还好,但是她的学生就是不出成绩。后来我发现,由于她是师范毕业,对课堂设计、把控学生情绪、渲染课堂气氛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但不足的就是基本功不够扎实,讲出的课单看每一个部分都是不错的,可合在一起就显得混乱,没有内在的逻辑性,所以学生虽然都是很认真的跟着老师的思维,但并没有真的掌握。学而思的教研会往往很充实,大家能迅速融入,并得到很多的收获。学而思是采用了教研员主导教研的形式,每周教研员会结合教材,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给学科内老师串课,对本周即将讲授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讨论。由于教师的学科
5、体系是一致的,所以往往会很有共同语言,大家只要对一些知识细节做优化就好了,更多的时间可以用在做多样性的课堂设计。应该承认的是,任何机构的牛师的提升更多的要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决定一个机构口碑的,往往不是那几个牛师,而是大部分普通教师。依靠这种集体教研的力量,可以有效的提升机构教学质量下限。降低教师离职率教师离职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无非是有其他渠道可以得到收入的提升。教师可以认为是自带生产工具的生产者,机构当然无法做到剥夺离职教师的生产工具,但是机构可以做到的是给教师的生产工具打上深深的机构烙印。当教师适应了机构的标准化授课体系以及提供的教材和教学工具(如 ics)等,是否能重新适应新的
6、教学体系就会成为教师考虑跳槽或单干的重要因素。有人提出教师可以带走机构的教学体系加盟或者创立其他机构(这个不难,全国用学而思体系的机构不知道有多少),我认为,重要的不是现有的成果,而是持续的造血能力,现有的内容很快就会被淘汰,然后呢?减少学员流失对于机构而言,教师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我曾经统计过,即使教师是因为不可抗因素如婚迁等的正常离职,不存在带学生走等可能,也必然带来较高的学员流失。原因在于,界首教师的授方式、知识体系与原来教师必然有区别,这会导致学生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还没从和老师离别的“悲痛”中走出来的学生,自然会有退课的念头。标准化教材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教师更替带来的消极影响。因
7、为每个老师的授课体系都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换了老师,内容和体系还是一模一样的,学员没有转换成本,就更容易选择留下接着学。也就是,此时学员和机构产生的粘性会越来越大,而不是和某位老师产生粘性。一个现象可以佐证我的看法。之前在研究学而思的绩效工资时,我发现相对于我的机构,学而思的转班情况非常普遍即由于上课时间不合适等原因,学生从 A 老师的班转到 B 老师的班。但是在我的机构,如果时间不合适,学生往往很难接受,退课的概率很大。不光是上述提到的教师离职带来的换老师影响,机构的日常运营中,学员请假造成缺课需要插班补课、班级人数不够的并班等都是时有发生的,标准化教材的使用也能大大减少学生学习体验感的下降
8、程度。提高学员续班率标准化教材是课程体系的呈现形式。在学而思,从入口年级开始,每年续班家长会上,老师都会反复强调课程体系学而思的教材和课程体系是学而思自主研发的,下学期的学习脉络是什么,学员只有不间断学习才能有效果。这样给家长形成了这样的印象:必须要续班,否则之前的就白学了,换了别的地方也没用,因为体系不一样了,效果会很差。这点上,学而思简直是业界楷模,创造了消费习惯。某学而思竞争对手的老师在采访中说,从学而思出来的学生,只要你能接住了,会非常稳定,每次续班什么的几乎不用做任何工作就会续报。这就是学而思对学生和家长观念的改变吧。有助于教研成果积累我的机构目前正在进行标准化教研产品的开发。开发过
9、程远比想的要痛苦,之前的想法是“不就是一套讲义吗?”,现在的想法是“那可是一套讲义啊!”。1.0 版本的教材出来后,效果其实是没有达到预期的,但在使用过程中各种问题被暴露了。每一个教研产品的开发终点都是下一版迭代产品的开发起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反馈的问题是教材迭代的必须元素。学而思的教研产品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地的教研骨干定期会赴京汇报教研产品使用情况,并提出修改意见。学而思的教材年都会根据本年最新动向和反馈进行增删改,ics 也已经进化到 3.0 时代。某学而思老师曾经颇为自豪的和我说:我们的教材,你抄完了其实就已经被淘汰了。没有标准化的教材体系,这种快速反馈式迭代是不可能实现的。上述分析从
10、主要的维度讨论了标准化教材的必要性,但我相信仍有一些校长对此存在异议。在和各位校长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还存在如下疑问:教科书或辅导书不可以当教材吗教科书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过于简略精炼。因为教科书是体现知识的最基本、最简单的表现形式,其目的在于讲授而非解答。面对实际考试中多层次角度的展开题型和知识拓展,是无能为力的,单纯以教科书为讲义,必然会造成学生上课听得懂,课下题目不会做的情况。市面上的辅导书作为教材,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辅导书发行面对全国,其题目来源大多数是某些地方合作学校,未必适合机构所在地的教学。比如近年很火的高考必刷题,其题目相当比例来自于南方学校,但南方学校
11、与北方学校使用的教材和所学知识并不一致。二是辅导书定位于学生,其内容设计及知识细化程度也只是符合学生使用标准,而没有达到教师讲授标准。举个例子,如在学习高中数学圆锥曲线部分,几乎所有的辅导书都会描述轨迹问题,但是还不够,轨迹问题的 5 类二级方法如果不分类详解学生是不可能掌握的。加盟教材靠谱吗近年来,教培行业的加盟不再拘泥于简单的品牌、装修、运营等标准化,一个比较新的加盟模式慢慢走红,就是教师培训+教材提供。这意味着教培加盟不再拘泥于表面化的东西,而是逐渐深入到教学业务本质的方面。如高思教育面向广大教培机构推出的“爱学习”教师培训系统,立足于教师培训,占领产业最上游,下一步必然是像产业下游蔓延
12、,如教材提供商。这种模式是很有诱惑的,毕竟能为机构省去大量的教师培训及教材编写精力,我的机构就被忽悠着买了一套。但存在隐患的是,当你的教师经受了他的培训,适应了他的教学体系后,他就成功的绑架了你的整个教学过程,后期的内容提供等他就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标准化教材会造成教师教研创新能力低下吗这个问题本身有问题。首先,一个机构需要所有人都有教研创新能力吗?所有人都愿意有教研创新能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要机构的大脑教研部门有持续的教研创新能力就足够了。任何行业的产业化的标志是分工更加细化、可复制,教培行业也在走在这条路上。其次,标准化教材不会造成教师教研创新能力缺失,尤其是有个人进步意愿的教师。我们
13、小时候都背诵古诗,即使懂了什么意思,也不懂里面表达情感,长大了慢慢就明白了。道理是一样的,新教师可能会奉行拿来主义,但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学实践会促使教师建立自己的体系,当然这个体系是在机构提供体系的基础上衍生的。在学而思,有经验的教师并不会完全拿教材作为授课蓝本,而会补充大量的材料,辅助自己的授课过程,这样整体教学质量就处于机构可控的状态。标准化扼杀个性化吗有校长会说,我的机构是个性化教育机构(一对一),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需要针对性教学,标准化的东西是不适用的。这其实是个伪命题。一对一行业长期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个性化并不代表没有标准,当你把标准做的足够细的时候,就
14、能供老师更多的选择,做更多的个性化方案。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虽然不同水平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确实很多不同,但是同阶层的同学学习需求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通过特定的模块化教学是可以做到针对性的。如,在学而思,每个年级的教材都不止一套,提高班,尖子班,超长班的教材都不一样,都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设计。这样的标准化教学难道说没有针对性吗?我的机构编教材时,我做了这样一件事情:把知识和题目打碎,尽量将考核知识点细化,每类知识和题目都会标注其难度,以及适合学习人群,供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有选择的进行授课。后面只要培训老师,让老师充分体会各难度题目,并达成统一标准就可以了,这样就做到了标准化和个性化
15、的统一。发展方向目前,大部分机构的标准化还局限于教材及一些教学工具上,但是,有一个方向我想会很值得深挖,就是考试产品的标准化。在日本,已经有机构做到它的高考前模拟测试是每个学生几乎必须会参加的。在学而思,某些地方的考试也已经规模化,单郑州学而思举办的小升初考试,每年会有将近 7000 人参加,这给学而思创造了非常大的入口流量。我国高考方面,虽然还没有某个机构的考试能够有足够大的影响力,但几乎所有的学生考前都会买一个叫金考卷的产品。不难想象,如果哪个机构的考试产品输出能做到如此的规模,将会对机构的招生产生极大的反向刺激作用。结语教研标准化,任重而道远。我觉得大部分校长已经慢慢的看到了它的重要性,并愿意去啃这块硬骨头,因为这一定是未来战场上的核心武器!各位校长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