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针、耳针、拔罐及夹脊针等治疗介绍,刘学敏,头针、耳针、拔罐、夹脊针等治疗介绍,头针疗法,头针概述,历代医家对头部功能及重要性的描述,在很多经典中医著作中均有着相关记载。 “脑为髓海”、“头者,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均说明人体的坐立行走、言语、全身气血的调节、脏腑经络功能等都由脑所主宰“头为诸阳之会”、“诸经皆归于脑”则扼要表面人之阳经皆上循头面,阴经亦通过经别与头面联系的事实;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说明“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头”,头针疗法,
2、脑通过经络与五官、肢体、脏腑相连,通过经络的传导以发挥作用。由此可知头部为全身之统领,与各脏腑器官关系密切。 目前国内在头针取穴方面主要有六大体系,即山西焦顺发的头针、陕西方云鹏头皮针、上海汤颂延头针、南京张鸣九的头部经穴疗法、北京朱明清头针治疗带、上海林学俭头针刺激新区,此外,中国针灸学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的建议和要求,制定了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简称“国标”。我科目前主要采用的头针方案主要源于焦氏头针、国标、林氏头针、朱氏头针和靳三针中的部分针法。,一、国际头针,1970年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逐步推广应用,不久,这种疗法也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头针疗法是在传统的
3、针灸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所用的穴区和经络、穴位、脏腑有密切联系,其穴名反映了经络、穴位等理论和特点。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于1984年5月在东京)经过讨论,决定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一针透双穴或三穴)方法原则,制定了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包括由头穴名的英文字母数字编号、穴名汉语拼音和汉字三要素。编号中的英文MS是“micro-system”and “scalp points”的缩写。,国际头针分区、含义、取法及主治,(一) MS 1额中线【部位】:在额部正中,前发际上下各05寸,即从督脉神庭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癫痫。
4、【刺法】:沿皮向下刺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二) MS 2额旁1线(胸腔区)【部位】:在额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主治】: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对心慌、气短、浮肿、尿少有一定的效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刺法】:从眉冲穴刺入,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三) MS 3额旁2线(胃区、肝胆区)【部位】:在额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发髻上下各0.5寸,即胆经头临泣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主治】:对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疗效,对肝胆疾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也有一定的疗效。【刺法】:从头临泣穴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
5、快速运针手法。 (四) MS 4额旁3线 (生殖区、肠区)【部位】:在额部,额旁2线的外侧,自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配双侧足运感区治疗急性膀胱炎引起尿频、尿急,糖尿病引起烦渴、多饮、多尿,阳痿,遗精,子宫脱垂等。对下腹部疼痛有一定疗效。【刺法】:从此线上端进针,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五) MS 5顶中线 【部位】:在头顶正中线上,即从督脉百会穴向前15寸至前顶穴。【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昏厥,癫狂,痫症。【刺法】: 从百会穴进针,向前沿皮刺,透至前顶,行快速捻针手法。,(六) MS 6顶颞前斜线 (运动区)【部位】:在
6、头部侧面,从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引一斜线,并将其分为五等分段。【主治】:上1/5段,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段,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段(言语一区),治疗对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刺法】:用长针由前神聪沿皮向曲鬓穴方向刺入,或用2寸长针由上点向曲鬓分段接力刺,行快速运针手法。(七) MS 7顶颞后斜线 (感觉区)【部位】:在头部侧面。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即督脉百会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引一斜线,将全线分为五等分段。【主治】:上1/5段,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后头痛、颈项痛和头鸣;中2/5段,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2/5段,治疗对侧头
7、面麻木、疼痛等。【刺法】:用长针从百会穴刺入,向颞部曲鬓穴透刺,或用2寸长针从上点作分段接力刺入,然后行快速捻针手法。,(八) MS 8顶旁1线 【部位】:在头顶部,顶中线左右各旁开1.5寸的两条平行线,即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主治】: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明。【刺法】:从通天穴向后沿皮刺入1.5寸,行快速捻针手法。(九) MS 9顶旁2线 【部位】:在头顶部,顶旁1线的外侧,距正中线2.25寸。由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至承灵穴)。【主治】:头痛,偏头痛,眩晕。【刺法】:由正营穴向后沿皮刺入1.5寸。行快速捻针手法。,(十) MS 10颞前线 【部位】:在头的
8、颞部,从胆经颔厌穴至悬厘穴连一直线。【主治】:偏正头痛,目外眦痛,耳鸣,痫症。【刺法】: 由颔厌穴进针,沿皮刺入透悬厘穴,行快速捻针手法。(十一) MS 11颞后线 【部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的率谷穴向下至曲鬓穴连一直线。【主治】:头痛,偏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鬓发部疼痛。【刺法】: 从率谷穴进针,沿皮向下透曲鬓穴,行快速捻针手法。,(十二) MS 12枕上正中线【部位】:在枕部,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线。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之段。【主治】:头痛,头晕,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症。【刺法】: 从强间穴进针,向后沿皮刺至脑户,行快速捻针手法。(十三) MS 13枕上旁线(视区)【部位】:在枕部,
9、枕上正中线平行向外05寸,即由脑户穴旁开0.5寸起,向上引一直线,长4厘米。【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等。【刺法】:由此线的下端进针,向上沿皮刺入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十四) MS 14枕下旁线 (平衡区)【部位】:在枕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条直线,长2寸。【主治】:治疗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头项痛,眩晕。【刺法】:由此线的上端进针,向下沿皮刺入1.33寸,行快速捻针手法。,适应范围,头针主要适应治疗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等。此外,也可治疗腰腿痛、夜尿、三叉神经痛、肩周炎、各种神经痛等常见病多发病。头针还应用于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
10、由于头针运用的时间尚不长,适应证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注意事项,1、治疗时需掌握适当的刺激量,注意防止晕针,尤其取坐位时,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及表情。2、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出血引起有昏迷、发热、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再行针刺治疗。如因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偏瘫者,宜及早采用头针及体针结合治疗,有高热、急性炎症及心力衰竭等症时,一般慎用头针治疗。3、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起针时要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如有出血及皮下血肿出现,可轻轻揉按,促使其消散。,二、焦氏头针,山西焦顺发同志于1971年首先提出,是以大脑皮层机制定位为理论依据,以针刺为手段治疗各种疾病。临床常
11、用于脑源性疾病。 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以下两条规定线。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中间至枕外粗隆尖端下缘经过头顶的连线。眉枕线:是从眉上缘中点至枕外粗尖端的头侧面连线 。,(1)运动区:位于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运动区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间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面运动区,亦称言语一区。 (2)感觉区:位于运动区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上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焦氏头针,(3)舞蹈震颤控制区:位于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和震颤麻痹综合征(一
12、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4)血管舒缩区:在舞蹈震颤控制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皮层性水肿、高血压。 (5)晕听区:位于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主治:耳鸣,听力减退,眩晕等症。,(6)言语二区:位于顶骨结节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7)言语三区:位于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的水平。 主治:感觉性失语。 (8)运用区:位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主治:失用症。,焦氏头针,(9)足运感区;位于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向后引3厘米长的水平
13、线。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急性腰扭伤,皮层性多尿,夜尿,子宫脱垂等。(10)视区:位于在枕外粗隆水平上,旁开枕外粗隆1厘米,向上引平行平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直长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11)平衡区:位于在枕外粗隆水平上,旁开枕外粗隆35厘米,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主治:小脑疾患引起的平衡障碍等。,(12)胃区:位于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取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厘米长直线。 主治:胃痛及腹部不适等。 (13)胸腔区【部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从发际向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胸痛、胸闷、心悸、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哮喘、呃逆、胸部不适
14、等症。 (14)生殖区【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多;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头针疗法,扩展,颞三针第1针:自顶骨结节下缘前方约1cm处,向后上方刺3cm;第2针:耳尖上1.5cm处向后上方刺3cm;第3针:耳尖下2cm再向后2cm处,向后上方刺3cm;以上3针皆与水平线成1520角制痉三针额中带与额顶带2针之间中点为起点,在前后正中线上向后引2cm长直线为第1针,旁开1cm平衡于前后正中线为第2、第3针;,头针疗法,操作及疗效,头针疗法的针刺方法:选用3040号长40mm的毫针,针体与头皮成1530角快速进针,刺入帽
15、状腱膜下,将针与头皮平行推进一定深度,留针时间与年龄大小相关。在留针期间,可进行捻针,每15分钟捻针一次,每次捻针35分钟,速度180200转/分,也可加用韩氏电针仪以电针治疗20分钟。头针疗法的疗程与疗效:隔日针一次,每针10次,休息1520天,针刺30次为一疗程。据国内有关报导头针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疗效在7094间。,头针疗法,注意事项,痉挛型、手足徐动型患儿不宜应用强刺激。若针刺后,患儿异常姿势有加剧者,应停用;头针留针期间,应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重症患儿可做被动活动;由于头皮血管丰富,因此起针速度应快,针孔用干棉球按压数秒,避免出血;小于6个月婴儿忌用,患儿癫痫发作期慎用;防止晕针;极个
16、别患儿发生晕针,表现为面色苍白,木呆,四肢发凉,冷汗,出现这种情况,应立即拔针,让患儿平卧休息,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即可。,二、耳针,定义耳针分类耳郭表面解剖耳穴分布耳穴辅助诊断方法选穴处方原则操作步骤与要求耳穴压丸贴压片的制备耳针法适应范围注意事项禁忌,耳针定义及分类,定义:用一定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类方法。,分类:耳穴毫针法-使用毫针刺入耳穴耳穴压丸法-使用一定丸状物(常用如王不留行籽)贴压耳耳穴埋针法-使用揿针埋入耳穴耳穴刺血法-使用一定针具点刺耳穴出血,针刺法,耳针,耳压法,耳针,埋针法,耳针,耳郭表面解剖,1耳轮:耳廓最外圈的卷曲部分。2耳轮结节: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3耳轮脚:耳
17、廓深入到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4对耳轮:在耳轮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下角。,5耳轮尾:耳轮末端与耳垂的交界处。6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7耳舟: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8耳屏:耳廓前面的瓣状突起,又称耳珠。,9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10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11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12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处。13耳垂:耳部下部无软骨之皮垂。14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又称耳甲窝。15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耳轮脚以上的耳腔内,为耳屏所遮盖
18、处。,耳郭表面解剖,耳郭表面解剖,耳郭表面解剖,耳郭表面解剖,耳穴在耳部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与身体各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廓的分布象一个倒置的胎儿。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耳穴分布,耳针,耳穴辅助诊断方法,耳郭上耳穴部位的阳性反应,既是辅助诊断的依据,也是治疗疾病的刺激点,因而探查阳性反应点是正确使用耳穴诊治的重要操作内容。相关部位的耳穴痛阈值降低、皮肤色泽、形态变化等。,腰痛:在耳穴上呈现毛细血管扩张,支气管哮喘:在耳穴上压后留有压痕,耳针,哮喘:在耳穴上触压后留有压痕,腰5骨质增生:
19、在耳穴上程现条状软骨,耳针,耳穴探查常用方法,望诊法用肉眼在自然光线下,直接观察耳郭皮肤有无变色变形等征象压痛法用弹簧探棒等在与疾病相应的部位由周围向中心,以均匀的压力仔细探查皮肤电阻测定法用耳穴电子探测仪器,测定皮肤电阻、电位、电容等变化,如电阻值降低,导电量增加。临床应用时,应互相参照,有机结合,才能全面了解阳性反应点的位置与变化,为耳针诊治提供依据。,选穴处方原则,1、根据病变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肠泻选大肠、小肠穴;肩痛选肩穴等。2、根据中医理论选穴: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心律不齐用小肠穴,因“心与小肠相表里”;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3、根据现代医学知
20、识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穴等。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高血压病用高血压点;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以上方法可单独使用,亦可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配合使用,力求少而精,一般每次应用23穴左右,多用同侧,亦可取对侧或双侧。,操作步骤与要求,一、施术前准备1、针具: 针身光滑无锈蚀、针尖锐利无倒钩的针具。 压丸应大小适宜、无毒、不易碎。2、耳穴选择:根据疾病需要确定处方。3、体位: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体位。4、环境要求:清洁卫生、无污染。5、消毒:(1)针具:应选择高压消毒法。宜选择一次性针具;(2)部位:应用75%乙醇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擦拭即可;(3)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1、再用75%乙醇擦拭。,6、施术方法:(1) 耳穴毫针法:医者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拇、食、中指持针刺入耳穴。针刺方向视耳穴所在部位灵活掌握,针刺深度宜0.1cm0.3cm,以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度。针刺手法与留针时间应视患者病情、体质及耐受度综合考虑。宜留针15min30min,留针期间宜间断行针12次。出针时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将针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按压针孔。,(2)耳穴压丸法:医者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用镊子夹取耳穴压丸贴压片贴压耳穴并适度按揉。根据病情嘱患者定时按揉。宜留置2-4d。,耳穴压丸贴压片的制备,将医用脱敏胶布制成约0.6cm x 0.6cm大小,上置压丸制成耳穴压丸贴压片。压丸
22、直径约0.2cm。应清洗消毒,宜选用植物种籽,如王不留行、白芥子、急性子、莱菔子、油菜籽等;或选用聚苯珠、磁珠等。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是王不留行和磁珠。,(3)耳穴埋针法:医者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揿针针柄刺入耳穴,用医用胶布固定并适度按压。根据病情嘱患者定时按压。宜留置13d后取出揿针,并消毒埋针部位。,耳针,(4)耳穴刺血法:刺血前宜按摩耳郭使所刺部位充血。医者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持针点刺耳穴,挤压使之适量出血。施术后以无菌干棉球或棉签压迫止血并消毒刺血部位。,耳针,适应范围 注意事项,各种疼痛性病症各种炎症性病症功能紊乱性病症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1)施术
23、部位防止感染。(2)紧张、疲劳、虚弱患者宜卧位针刺以防晕针。(3)湿热天气,耳穴压丸、耳穴埋针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压丸宜23d,埋针宜12d。(4)耳穴压丸、耳穴埋针留置期间应防止胶布脱落或污染。对普通胶布过敏者宜改用脱敏胶布。(5)耳穴刺血施术时,医者避免接触患者血液。(6)妊娠期间慎用耳针。,禁忌:脓肿、溃破、冻疮局部的耳穴禁用耳针;凝血机制障碍患者禁用耳穴刺血法。,拔罐,三、拔罐1、定义:拔罐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病治病的方法。 古代称之为“角法”、“洗筒法”、“火罐气”。,二、常用罐具 (一)传统罐具1、玻璃罐 2、竹
24、罐 3、陶瓷罐,优点:透明、吸附力大,易于清洗消毒,适用于全身,最常用罐具。缺点:易于破碎,优点:吸拔力强,易于高温消毒缺点:体较重,不透明,易破碎,目前不常用。,优点:能耐高温,吸拔力强,不易破碎,适用于全身,多用于水煮罐。缺点:易爆裂漏气,不透明无法观察皮肤反应,不做刺血拔罐,新型罐具-气罐,优点:操作方便,罐小者可用于头、面、手、脚及皮肤较薄部位。缺点:不产生热气,负压维持时间较短,仅易于留罐,不适用于走罐。,二、操作方法(一)火罐法: 1、闪火法 2、投火法,优点:多用于身体侧面横向拔罐,拔单罐,留罐,排罐等。缺点:易坠落烫伤皮肤。,优点:最常用,可拔、留、闪、走罐;无燃烧物坠落,不易
25、烫伤皮肤。缺点:但棉球酒精易少,不能沾于罐口,以免烫伤皮肤。,3、贴棉法 4、架火法,用酒精棉球压平,贴在罐内壁的中部,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所选部位。,用不易燃烧或不传热的物体,如小酒盅(直径要小于罐口),置于所拔部位,内滴少许酒精或置小块酒精棉球,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所拔部位。此法吸附力较强。,三、拔罐的临床应用(一)单罐:用于范围明确、局限、有固定压痛点 的病症。如胃脘痛拔中脘穴,牙痛拔颊车穴,软组织损伤拔阿是穴,以及用于蛇虫叮咬拔毒,疮痈排脓。(二)多罐法:范围广,选穴多,可沿经脉和肌束走行。多用于神经肌肉疼痛,陈旧性软组织损伤及气血瘀滞病症。(三)留罐法:5-15分钟,多用于深
26、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及临床多种疾病。,(四)闪罐法:用于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以及 肌肤麻木,肌肉痿弱病症。(五)走罐法:需润滑剂(凡士林、润肤霜等)适用于病变范围广,肌肉丰厚处,用于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症,肌肉萎缩等病症。(六)药罐法:拔罐配合药物,药罐并用(中药水煮罐),(七)针罐法:1、留针罐法 2、刺络罐法,适用于风湿痹症,但是不适用于胸背部,因罐内负压易加深针刺深度,从而引起气胸。,用于热证、实证、实寒症、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哮喘、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四、拔罐作用原理(一)良性物理刺激: 1、机械刺激作用 2、温热作用(二
27、)体内生物学效应 1、促进血液循环 2、促进新陈代谢 3、提高免疫力 4、缓解机体疼痛 5、调节大脑功能 6、调节肌肉功能 7、双向调节效应(如大椎治疗治疗风寒感冒也可治疗风热感冒;内关治疗心动过缓也可治疗心动过速),五、效应观察:(一)治疗效应:启罐后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淤块,或兼微热痛感,属正常反应,1-2日自行消失。(二)病理反应:1、如有水泡、水肿、水气状,提示湿盛或寒湿。2、水汽色黄,提示湿热。3、水泡呈红色或黑色,提示久病湿盛血瘀。4、色深紫,提示瘀血为患。5、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提示热毒郁结。6、无色变化,触之不温,多为虚寒症。7、微氧或出现皮纹,多系风邪为患。8、色淡,多属
28、虚证。9、拔针罐后,血色深红为热;血青暗为寒凝血瘀。*以上反应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七、适应范围1.内科病:感冒、发热、中暑、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面神经麻痹、头痛、三叉神经痛、中风后遗症、呕吐、便秘、胃肠痉挛、尿潴留、尿失禁。2.妇科病:痛经、月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症、乳腺炎。3.儿科病:发热、厌食、腹泻、消化不良、遗尿、百日咳。4.外科病:疖、疔、痈、疽、丹毒、痔疮、脱肛、蛇虫叮咬。5.皮肤病:痤疮、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带状疱疹。6.五官科:鼻炎、牙痛、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 *尤其对腰背痛、腰肌劳损、退行性骨关节病、肩周炎、腱鞘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
29、性关节炎、落枕、软组织劳损等有效。,八、禁忌症1.急性严重疾病、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及接触性传染病。2.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4.急性外伤性骨折、严重水肿。5.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6.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皮肤肿瘤(肿块)部、皮 肤溃烂部。7.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处及静脉曲张部。8.瘰疬、疝气处及活动性肺结核。9.眼、耳、口、鼻等五官孔窍部。10.妊娠妇女的腹部、腰骶部、乳房部、前后阴部。11.婴幼儿。12.精神紧张、疲劳、饮酒后,以及过饥、过饱、烦渴时。,扩展,颈椎1C1眩晕、偏头痛、失眠、嗜睡、头昏沉、颈性高血压、脑
30、供血缺乏、摇头颈椎2C2眩晕、头痛、失眠、嗜睡、眼干涩、耳鸣、心动过速、腮腺炎、过敏性鼻炎颈椎3C3眩晕、头昏沉、偏头痛、颈肩综合征、神经痛、湿疹、牙痛、张口不能颈椎4C4头昏、恶心、呃逆、双手麻痹、肩周炎、落枕、鼻塞、牙痛颈椎5C5胸痛、心跳过缓、恶心、呃逆、颈、肩、手掌胀痛、口臭、火气大颈椎6C6血压动摇、肩部疼痛、肩、拇食二指麻、扁桃体肿大、肩膀痛、上肢外侧麻痛颈椎7C7气短胸闷、第四、五指麻痛、肩胛痛、咽喉痛、肩膀硬化、上肢后内侧麻痛胸椎1T1气短、气急、肘手痛、凉、早博、手软有力、上臂后侧麻痛胸椎2T2气短胸痛、心律正常、冠心病(心绞痛)、肩膀硬化、上臂后侧麻痛胸椎3T3肺部、支气管
31、症状、易患感冒胸椎4T4胸背痛、胸闷、冠心病(心绞痛)、长叹息、胸椎5T5口苦、低血压、胃痉挛、癫痫胸椎6T6胃痛、消化不良、胃痉挛胸椎7T7胃溃疡症状、消化不良、胃下垂、口臭胸椎8T8免疫功用低下、肝胆病、糖尿病胸椎9T9肾功用妨碍、小便白浊、尿不畅、过敏证、身体手脚冰冷、癫痫胸椎10T10肾功用妨碍、性功用妨碍胸椎11T11肾功用妨碍、尿道病、皮肤病胸椎12T12下腹疼凉、疲劳综合症、不孕症、风湿症、生殖器官外表痛痒、胃胀腰椎1L1结肠功用失调、便秘、腹泻、腰痛、下腹痛腰椎2L2下腹痛、腰酸痛、性机能减退腰椎3L3膀胱、尿少、腰、膝内侧痛有力腰椎4L4腰痛、坐骨神经痛、排尿困难、尿频或尿少、腿痛放射至腿肚外侧、痔疮腰椎5L5腿血液循环不良、下肢有力怕冰冷、腰腿痛麻至腿肚后/外侧月经不调、骶椎腰骶关节病变、足根痛麻凉感、膀胱病、前列腺炎,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