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摘要:探讨在新课程理念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重视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理解有关知识,注重过程,提倡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活动,提高发现规律、探求模式的能力,注重应用,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关键词:精心设问 激发兴趣 运用问题 巧用 CAT 活用学具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重视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理解有关知识,注重过程,提倡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活动,提高发现规律、探求模式的能力,注重应用,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
2、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必须注重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一、精心设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效率1、在情境引人中设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新课引人时,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一方面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教学年龄相比较时,这样问:“现在小明比他爸爸小 25 岁,那么 10 年后,小明与他的爸爸相差多少岁呢?” 。其次,注意问题的趣味性。趣味性的知识总能吸引人,趣味性的问题总能引发
3、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2、在探究过程中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数学学习中,具体的解题方法非常多,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追求一题多解,那样学生最了不起也只是一个“卖油翁”的境界唯手熟尔。更何况,学生的在解决习题中的很多方法,虽然很多时候也成功了,但靠“碰” 、靠“撞”有时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我们还需对各种数学方法对比分析。3、在课堂小结中设问,有助于课后的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契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如果教师直接小结,哪怕“字字珠玑” ,其结果往往是“平平淡淡”
4、 。例如,在小结时,教师可提出一个或一系列的问题,以一种悬念性,有助于学生课后主动探讨。有时,前后两节知识内容联系紧密,为了下节课的教学,可提出一些与后一节课有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到似乎是熟悉的,能解决的,但又不太清楚,不能立即解决,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热爱往往从兴趣开始的,如果学生能够有兴趣的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愉悦,体验成功,那么他就会坚持不懈,继续学习,直到成功 。1、
5、培养并激发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不仅意味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需要,还意味着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为了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必需创造一系列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一个内在的转化过程,为了发展学生的内在动力,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兴趣因素,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成功而不断得到发展,有的学生就是因为学习困难,学习失败,对学习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
6、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2、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满足和不断地引起学习的需要和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原因之一就是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多,感到学而无用。所以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引起新的学习需要,增强学习兴趣。也可以试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利用各种有利的合适的时机,开展社会实践,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带着问题学习。这是一种学习者自觉的、主动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者迫切需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者体验成功的学习方式,更是高效
7、率的学习方式。3、提倡小组学习,运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倡小组学习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可以相互帮助,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差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有助于差生稳步前进,并在前进中提高自信心;有助于差生提高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长久热情。教师需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创造一系列小组学习的活动,使学生互助学习,这样对优生的学习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有助于优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对所学知识“查漏补缺” ;其次,有助于增强优生的自我意识和学习的调节能力;最后,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孤独感,增强自我价值和自尊心;有助于提高自信心,
8、增强集体荣誉感。总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有力、最稳定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三、运用“问题解决教学” ,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问题解决教学”形式的数学学习,是学生自觉进入问题情境后,以“实践、探索、体验、发展”为中心主动开展的“探索学习”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和实验等实践活动,去寻找事物间的联系、提出数学猜想;通过探索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课题结构,明确课题学习目标;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中,获得数学情感体验,理解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感受,培养良好的
9、学习态度,建立起数学学习的信心;在主动进行的探索学习过程中,随着探索层次的渐次递进,获得发明、发现数学学习的突出特征是:个性化、主动性、过程性、活动性和合作性。中学数学教学有各种形式,但不论哪种形式都离不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由此可见, “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构造好的问题情境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构造出具有较好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不是常规的,不能单靠模仿来解决,同时问题的难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决大多数学生通
10、过努力能够解决;解决可以有多种、甚至可以没有终极的答案。四、巧用 CAI 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 CAI 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象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时可显示相关的文本、图象和动画,这是其它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比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导入新课时利用 CAI 课件出示自行车、摩托车和汽车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车轮形状,用放大的方式给出特写,指出它们都是圆形的。在教学画圆的步骤和过程时,多媒体课件出示在屏幕上的显示逼真,色彩鲜艳的图象,实践证明确实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一问题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满了探究的
11、欲望,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 ,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 8 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 1 个,另一得 7 个;一人得 2 个,另一人得 6 个;一人得 3 个,另一人得 5
12、个;两个人各得 4 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 ,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 ,并形成数学概念。、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
13、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 捆(4 个 10)平均分 3 份,每份是 1 捆(l 个 10) ,十位商 1;剩下 1 捆表示 1 个 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 2 根合并成 12 根,再平均分 3 份,每份是 4 根(4个 1) ,个位商 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
14、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
15、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 ,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提高小学生的成绩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效率,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