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灾害2011 年 3 月 11 日 13 时 46 分,日本东海岸发生 8.8 级地震。日本政府称地震已给当地带来“重大损失”。据日本当地媒体报道,大地震引发的破坏性海啸波及一些地区,造成大批人员失踪,目前尚无法统计全面的伤亡和损失情况。相近时刻,中国大地也有一场地震,3 月 10 日 12 时 58 分,云南盈江县发生 5.8 级地震。一个月前,新西兰发生了 6.3 级地震。去年,中国青海玉树 7.1 级地震,智利 8.8 级地震,海地发生 7.3 级地震,2008 年,汶川 8.0 级地震命题角度一:从自然灾难中反思人类的界限人类历史上,地震灾难一次次发生,山崩地陷,江河呜咽,带给人类
2、巨大创痛。但爱超越疆界,生命超越种族,灾难面前,人类一次次命运相连、同舟共济、携手而行。京佳认为,无论是对于在日的中国同胞,还是日本民众,我们为所有受灾的人们祈福,愿救援更加得力,愿更多生命被救助,愿哀伤得以抚慰,愿生活能够继续,愿阳光和希望重回人间。人类面临各种灾难,战争、疾病、饥饿等等,但自然灾难始终是人类面对的永恒重大问题,也是永恒之“痛” 。表达悲伤、抚慰生命,这是人类永远不会枯竭的心灵反应;发挥智慧、规避风险,这是人类作为万物灵长所具有的强大能量,人类文明的进程,使生命安全和稳定的质量不断提升。京佳认为,自然灾难让人们意识到,生命在本质上的脆弱,人类力量的根本界限。灾难到来,打破节奏
3、,不可抗拒的自然力、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有限性应当触动心灵这块人类共有的柔软之地。上天容易入地难,真是这样。人类的脚步迈向了太空,探求宇宙的深邃奥妙,征服了一个个未知之域,这是人类的骄傲、文明力量的显示。但我们无法把自己送到地底下十几公里的地方,无法放置一部机器到地心去观察地球的内部结构变动。我们所在的这颗蓝色星球既是人类自身生命生活之所在,又是宇宙银河万千星球中的一个,人类有自己的历史时空,而宇宙则是尺度更为宏大、超过人类认知的时空。地球作为生命系统,我们拥有了它给予人类的一切美好;作为宇宙中的一个星球存在,我们又要承受地球自身演变加于人类的深重影响,包括悲剧性的影响。承受首先意味着我们无法控制
4、灾害,既不可能阻止极度自然灾难的发生,也无法推迟它们的发生,一些自然灾难我们甚至无法做出科学的预测。这正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的根本处境,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人类命运。这不是要宣扬某种悲观主义,而是表达自然与人类的真实关系。京佳认为,没有人会歌颂灾难,灾难是人类永远不愿见到的时空场景。人类赋予自在的自然以意义,通过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人类实现自由,成为自然的主宰,但人类亦需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有限与界限。而正是因为有限,我们才更加深刻地理解存在、美好与善的价值;正是因为地震等灾难显露出的自然界限,促使人类不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国家、民族、种族等之间的关系。命题角度二:我们看日本,世界
5、看我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其情操和精神,常常是需要特殊事件锻炼和考验的。比如说,汶川大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让我们失去了许多,也用精神在回报我们。这一刻,日本强震海啸再一次把考验置于我们面前。那为邻国生命点燃的烛火,和划过脸庞的泪水,让我们欣慰。不管历史曾经发生过什么,对于人类来说,所有的事件都只是历史的一个片段。京佳认为,贯穿人类始终的,应该是对生命的珍惜及对幸福的追求。如果说人类有永恒的敌人,那只有一个,就是灾难。在灾难面前,无论你是大象还是蝼蚁,都有偷生之欲,都有无助之感。曾经的恩怨情仇,在滔天的海啸和地动山摇中,显得是那么的不值一提。这一刻,只有生命值得珍惜,只有生命触动灵魂。我
6、们应该唱响生命的赞歌,因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怜惜。此时,我们在看邻国。邻国发生的一切,有我们不熟悉的,更有我们熟悉的。我们不熟悉,巨浪竟然可以掀起 10 米高;我们不熟悉,核电站瞬间竟然那么可怕我们不熟悉的只是灾难的级数,只是一些伤害的物理细节;但我们熟悉:在灾难面前那无助的眼神,那空洞的心灵,那对生存无比的热爱和对温暖无比的渴望。这种眼神和心灵,热爱和渴望,在汶川大地震,在舟曲特大泥石流,在诸多灾难面前,我们都曾有过。心同此心,情同此情,在投向邻国的目光里,我们看到了柔情似水,就在网上,普通人传递着祝福;就在昨天,中国救援队已经启程出发。这种基于人类共同情感的似水柔
7、情,让生活如此美好。“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京佳认为,这一刻,我们在看邻国,邻国看我们,世界也在看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这是每一个走向复兴的民族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姿态是一种复合体,很难一言道尽,但不管如何,姿态的内涵里一定有着朴素的情感,一定有着生命的守望。面对他人的灾难伸出友爱之手,没人会低视你,相反只会高看你。林肯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民族如果对另一个民族长期怀着仇恨或崇拜的心理,这就是一种弱国心态。超越了这样心态,特别是在灾难面前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他人,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成熟。在日本强震海啸刚发,伤亡人数还不明的情况下,就有媒体转场讨论“经济”影
8、响问题。如果说这样的重心偏移让人遗憾的话,那么随后民间的纠编,则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对生命的尊重。那点燃的烛火,划过脸庞的泪水,对生命的尊重,让我们也让世界看到了一种自信的成熟和美丽。谁都无法把历史弃置一边,如何处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是所有人的必修课。喜欢这样一句话:如果发生战争,我会抱着枪冲在最前面;如果前去救灾,我们也会抬着担架跑在最前面;而这,也是我们心中最伟大、可爱、善良的中国人。政府如何当好管家【背景材料】2011 年 3 月 15 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发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今年中央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报告指出,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发挥社会
9、组织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社会管理的话题引发代表委员们广泛热议。此前,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概括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解析】科学管理好社会,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面临的挑战还不少。当好这个管家,并不容易。京佳认为,要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至少这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之间。
10、要创新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一个重要前提是切实发挥好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各级党委而言,主要是不断提高引领、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尤其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各级政府而言,关键是强化其社会管理职能,努力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在党委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性作用。社会管理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要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高度,来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一定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相信、依靠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也要处理好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教育引导提升每个人的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规范人
11、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群众合理诉求能够得到保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是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目的。第二,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民生的改善。要通过改善民生来搞好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说到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核心就是改善民生,赢得民心;我们要牢固树立“民生是关键”意识,坚持“ 共建、共享、共创、共有” 执政理念。我们要加大投资,解决好老百姓最关注的就业、社保、公租房、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为群众提供更高品质、更加持久、更广覆盖的民生套餐。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模式改革没有固定模式,京佳认为,必须以符合地区实际为前提,以最大多数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标
12、准,以理顺体制机制、提高政府效能、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群众利益为目标。第三,要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前提是照顾好百姓利益关切,处理好百姓利益关系。应全力缩小贫富、城乡、区域“三个差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差距拉大也不是社会主义。缩小“三个差距”,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减少不和谐因素,还要处理好百姓纠纷,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把矛盾消除在萌芽中。在最基层接待群众上访,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可以避免小问题酿成大矛盾或群体性事件。我们要求基层组织探索信访和人民调解的一线工作法,主动介入抓
13、预防。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隐患建档造册,完善工作预案,责任落实到人。最终,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把握住了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繁华都市,生活艰难【答题框架】首先,城市形象过度求新、求大、求洋,也造就了城市面貌单一化。一些地方大拆大建。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许多并未达到使用寿命的建筑纷纷倒地,代之以更为壮观的摩天大楼和广场。这样大拆大建不仅造成巨大的浪费,还时常发生野蛮拆迁、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大型公共建筑往往投资大、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建筑能耗高,成为资金、土地、能耗的黑洞。一些城市不顾自身经济承受能力,急于建设华而不实的新城,加剧地方政府高负债的状况,进而加剧了对土地财政
14、的依赖,形成了恶性循环。时下,每个城市都在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而每张“名片”都似曾相识。片面追求城市形象光鲜还会带来城市面貌单一化。其次,在不少城市,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等公共服务行业都出现了高端化、贵族化的倾向:一方面,很多人的基本公共服务需要长期得不到合理的满足,例如,普通患者为了看病,需要花很长时间排队等候;一些城市的新区发展起来后,长期没有建设配套的中小学和医院,导致“上学难”、“ 看病难”;普通居民缺乏足够的体育活动设施等。另一方面,在公立医院中出现了很多高档病房,学校中出现了高收费的高档班级,甚至到公共体育馆打场羽毛球也成了高消费行为。在一些公共服务行业,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
15、“贵族化”倾向。一种类型是基本合理的“贵族化”倾向,就是由社会力量兴办的教育或私立的医疗单位提供的较高档次的服务。这种类型的服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高收入家庭或群体,很大程度上具有私人物品性质。另一种类型是不合理的“贵族化”倾向,就是由政府举办的教育或医院提供的高档次的服务。这种“贵族化”使用的是公共财政资金、公共土地资源和公共人力资源,带有歧视性,应当加以限制。要根据多数人的需要提供城市公共服务,大多数公共服务应该是开放式、公平、平等。应根据不同类型人群的需要,确定不同的公共服务内容,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再次,刘文雄的话道出了许多普通人的感受。城市越来越漂亮,但不少人的生存、发展空间却
16、越来越狭窄。有些城市提出发展高端产业,限制小饭店、小商店等低端产业发展。人们担心,这样的发展,会使普通群众的生活更加不方便,也使普通群众的谋生空间更加狭小。偌大的城市,可以摆下无数高楼大厦,却难摆下一些菜摊。在一些城市,对农民转化而来的“半市民”更是缺少足够的关怀和保障。他们生活在城市里,被统计在城市人口中,但他们以及家庭并没有享受到城市的公共福利。城市化中“贵族化” 倾向的出现,首要是利益因素及其背后根深蒂固的 GDP 崇拜。中国城市国际协会会长罗亚蒙认为,城市化中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农村流转土地的开发,背后都有房地产和工业开发的身影。通过迅速开发土地,能够为地方政府换来可观的土地收益。另外,
17、和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也不无关系。地方政府要展现城市化的成绩,除了统计数据上的城市化,最直观的展示方式就是新城。而且城市之间会出现攀比。在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决策者有必要想一想,城市化究竟是为什么,究竟应该走怎样的道路。“贵族化” 的道路一定是行不通的。“城市是大家的城市” ,随着城市发展,一定会有阶层的划分,但占大多数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城市化的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为不同阶层都提供公共服务,让广大市民而不仅仅是少数高端人士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美好生活。最后,城市化道路要以人为本,必须构建一个民主科学的决策平台,让广大市民能广泛参与到城市发展的规划与实践中去,使城市由人民自己来建设。如今,被各地广泛采用的听证会制度和城市发展规划征求民意制度,已经开始体现这种“为人民建城市”的思想。必须认识到,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不但是城市人的城市,也是农村人的城市。要特别关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实现。值得欣慰的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专家建议,各地应编制农民市民化的一揽子计划,可采取放宽落户条件的方式实现农民、农民工的市民化,逐步将他们纳入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