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排泄物及体液检验,第一节 尿液检查(urinalysis),尿液的产生,血液: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 排泌体内代谢产物 浓缩 排出体外尿液。,尿液检测的意义,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 如结核、肾炎等其它系统性疾病诊断: 如糖尿病、胰腺炎、黄疸的鉴别用药的监护:氨基甙类抗生素使用,尿液检测的内容,一般性状检测:化学检测:蛋白、糖、酮体尿沉渣检测: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体其他检测:,一、尿液一般检测,尿量外观气味比重酸碱度,标本收集,晨尿:清洁容器收集,新鲜,避开月经期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时,会阴部清洁、消毒,无菌管留取。24小时尿:必需全量混均匀后取10ml随机尿:
2、标本量:脱落细胞检查50ml,一般检查20ml,(一)尿量,原理:球-管平衡正常参考值:成人尿量1000-2000ml/24h,多尿,定义:2500ml/24h生理性:饮水多、应用利尿剂或某些药物病理性: 1、内分泌性:垂体性、原醛、糖尿病、尿崩症等 2、肾性:慢性肾盂肾炎、肾衰早期等 3、神经性:精神紧张,少尿,定义:3个/HP肉眼血尿:1ml血液/1000毫升尿液 淡红色、洗肉水样、血凝块【临床意义】 1.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结石、肿瘤、外伤、结核等。 2.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ITP等。,(2)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 Myoglobinuria and Hemogl
3、obinuria),正常:尿潜血试验阴性。病理: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在尿中,尿 液可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 尿潜血试验阳性。,【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尿:常见于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如蚕豆病、PNH等),血型不合的输血,严重烧伤等。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挤压综合征、栓塞性肢体坏死等。偶见于正常人剧烈运动后。,(3) 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尿内含有大量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黄色泡沫,不易消失【临床意义】阻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4)脓尿和菌尿 (pyuria and bacteriuria),尿中含有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新鲜尿液呈混浊或云雾状【临床意义
4、】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 盂肾炎、膀胱炎等。,(5)乳糜尿和脂肪尿(chyluria and lipiduria),乳糜尿:尿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 乳糜血尿:同时混有血液。脂肪尿:尿中出现大量脂肪滴 特点:混浊均匀,加酸碱不改变,加乙醚可 变清亮。,【临床意义】,乳糜尿:多因肾周淋巴管阻塞、破裂,淋巴液进入尿液所致。见于丝虫病、腹内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手术、先天性淋巴管畸形等,脂肪尿:多见于骨折、肾病综合症和脂肪挤压损伤。,(三)尿液酸碱反应,【正常参考值】pH 4.68.0,约6.0【临床意义】 酸性尿:酸中毒,痛风,白血病及服用酸性药物 后。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时,排酸性尿 为其特征
5、之一。 碱性尿:膀胱炎,代谢性碱中毒,肾小管酸中毒 及应用碱性药物后。 药物干预:尿pH可作为用药指标。,(四)尿比重(Specific gravity),【定义】指4时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常用来衡量肾脏浓缩稀释功能。 【正常参考值】1.0151.025,婴幼儿偏低,【临床意义】,高比重:1.030。见于肾前性少尿、糖尿病及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导致的蛋白尿。低比重:1.010。见于大量饮水、尿崩症、肾浓缩功能受损(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多尿期、尿毒症多尿期等)。 尿比重可作为鉴别糖尿病与尿崩症的参考,前者尿量多,比重高,后者尿量多,比重低。,等张尿:常固定于10100003。 见于慢性肾
6、功能不全。,(五)气味,正常尿液的气味来自于尿中挥发性酸性物质。病理: 氨味:慢性膀胱炎、尿潴留 蒜臭味:有机磷中毒 烂苹果味:酮症酸中毒,二、尿液生化检测,尿蛋白尿糖酮体尿胆红素与尿胆原,(一)尿蛋白,肾小球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受损。 选择性/非选择性肾小管性:肾近曲小管重吸收障碍溢出性:肾小球、肾小管功能均正常,体内某种蛋白成份异常增多而出现蛋白尿分泌性:肾髓袢升支及远曲小管分泌T-H糖蛋白增加,【正常参考值】 定性:阴性 定量:含量150 mg/24h尿,尿蛋白定性/定量测定相关性-供参考,定性 定量 总量 + 30mg/dl3.5g/24h,【临床意义】,生理性蛋白尿:发热、运动、寒冷
7、、精神紧 张等。假性蛋白尿:尿内混有大量血、脓、粘液 等成份,导致蛋白定性阳性。 见于:膀胱炎、尿道炎、出血、阴道分 泌物,病理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最常见。 原发性肾损害:肾炎、肾病综合征、隐匿 性肾炎等 继发性肾损害:糖尿病、高血压、SLE等,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尿蛋白定性 + + 定量少于肾小球性蛋白尿,1.5g/24h 以小分子量蛋白为主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酸中毒,以及庆大、镉、汞、中草药等中毒,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肾小管同时受累,尿中大、中、小分子蛋白质同时出现。 蛋白量与肾病程度明显相关 多见于慢性肾病,如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8、。,溢出性蛋白尿: 本周氏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 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组织性蛋白尿:多为低分子量蛋白,以T-H糖 蛋白为主要成分。,(二)尿糖,【原理】正常人尿内有微量糖。当血中葡萄糖量超过肾糖阈值(160 mg /L)或肾糖阈降低时,尿中出现大量的葡萄糖。【正常参考值】尿糖定性试验 阴性 定量为0.565.0mmo124h尿 糖尿(glycosurin):尿糖定性试验阳性。,【临床意义】,(1)血糖升高性糖尿:血糖、尿糖同时升高 最常见于糖尿病疗效监测指标 可见于甲亢、柯兴综合征、肝硬化、胰腺炎等。,(2)血糖正常性糖尿:又称肾性糖尿。常见于遗传性家族性糖尿,慢性小管间质损伤,妊娠。(3)暂时
9、性糖尿:生理性糖尿 应激性糖尿(4)假性糖尿:尿中还原物质Vit-C,异烟肼、链霉素,阿斯匹林等,可使班氏定性试验假阳性。,(三)尿酮体Urine ketones,【原理】酮体是-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为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 当体内糖分解代谢不足,脂肪代谢加速,肝对脂肪酸氧化不全,酮体产生增加,引起血酮过多而出现酮血症;并从尿中排出,称为酮尿。【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糖尿病性酮尿;妊娠剧吐和长期禁食等。,(四)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Bilirubinuria and urobilinogen),【原理】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加,结合胆红素可溶于水:从尿中排出,称为尿胆红素;在肠道转化为尿
10、胆原,小部分从尿排出,即为尿中尿胆原。尿胆原与空气接触便为尿胆素。 “尿三胆”【正常参考值】 尿胆红素定性试验阴性,定量2mg/L 尿胆原定性试验阴性,定量10 mg/L,【临床意义】尿胆红素增高:肝炎、梗阻性黄疸、胆汁 淤积、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尿胆原增高: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减少:梗阻性黄疸,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三、显微镜检测,细胞管型结晶体,(一)细胞,红细胞【原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尿中红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大小变化、形态异常、血红蛋白含量变化。 边缘不规则:碱性尿中 桑椹状 :高渗尿中 红细胞淡影:低渗尿中 多形性红细胞:肾小球源性血尿 均一性红细胞: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参考
11、值】玻片法RBC 0-3个/HP 定量检测RBC 0-5个/l RBC计数10000/ml,【临床意义】,肾小球源性血尿:多形性红细胞 80%,常见于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等。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多形性红细胞 50%。见于肾 小球以下部位出血,如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 结石、结核、肿瘤、外伤等。,红细胞(无染色,肾小球源性),红细胞(无染色,非肾小球源性),白细胞和脓细胞,【原理】新鲜尿中少量白细胞,外形完整,以中性粒细胞多件,少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脓细胞:炎症时破坏或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参考值】 玻片法5个/HP,定量法1/3)。 根据颗粒大小可分为:粗颗粒管型
12、和细颗粒管型。【临床意义】 粗颗粒管型: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及 某些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细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3)细胞管型:细胞含量超过管型的1/3。红细胞管型:常与肾小管血尿同时存在。白细胞管型:提示肾脏炎性反应,如肾盂肾 炎、间质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等。上皮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管退化性病变,如肾 病综合征、肾小管重金属中毒、 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等。混合管型: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4)蜡样管型:因管型长期滞留于肾小管而成。【临床意义】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功能衰竭及淀粉样变,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5)肾衰管型:又称宽幅管型,
13、由损坏的肾 小管上皮细胞碎裂后在明显扩大的 集合管中凝聚而成。【临床意义】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时出现。,(6)脂肪管型:管型内含有多量脂肪颗粒。【临床意义】较少见,见于肾病综合征及慢性 肾小球肾炎的肾病期。(7)细菌管型:含有大量细菌、真菌的管型。【临床意义】见于泌尿系感染性疾病。,二、尿液常用特殊检测,尿红细胞形态检测,(一)尿蛋白电泳,【原理】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 各种蛋白质组分都向正极移动,按其分子量大小的顺序彼此分离。肾小球损害:以中、大分子量蛋白为主 电泳带在白蛋白附近及以上肾小管损害:以小分子量蛋白为主 电泳带在白蛋白以下肾单位受损:混合性蛋白尿 电泳带以白蛋白电泳带为主,(二)尿
14、免疫球蛋白(Ig)及补体C3,【原理】 肾小球血管通透性增高。【临床意义】微小病变型肾炎及肾小管疾病为阴性。尿C3阳性见于免疫复合物肾炎(肾病综合征型、慢性肾炎、急进性肾炎)、肾移植术后。尿中出现IgG、IgM及C3,提示非选择性蛋白尿。尿中出现IgM提示肾小球病变严重,预后差。,(三)2-微球蛋白(2-microglobulin,2-MG),【原理】分子量为11800 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 细胞代谢旺盛时产生最快 易通过肾小球滤膜,但99.9%可被近曲小管重吸收【正常参考值】0.2mg/L,【临床意义】常见于先天性肾小管酸中毒、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管坏死。提示药物对肾脏的损害:
15、如庆大霉素、重金属药物等。鉴别上、下尿路感染:恶性肿瘤(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时血和尿中2-M都可升高。,(四)尿1-微球蛋白(1-microglobulin,1-MG),【原理】1-MG是由肝细胞、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低分子量糖蛋白(26000-36000)。 以两种形式存在:游离/结合。游离1-MG能经肾小球滤过,滤过后原尿中1 -MG99%由近端小管重吸收。【正常参考值】 尿1-MG 15mg/L,【临床意义】同2-MG比2-MG更敏感排斥反应 1-MG,提示肝功能受损,(五)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educts,FDP),【
16、原理】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 的作用下生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正常参考值】正常人尿中无FDP。,【临床意义】,泌尿道炎症时,少量纤维蛋白(原)渗出,经局部纤溶酶作用,少量FDP随尿排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时,尿中FDP正常者预后较好;而持续增高者,病情重,进展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性疾病时尿液FDP为阳性。肾肿瘤、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期FDP亦可阳性。,(六)尿溶菌酶(Urine lysozyme),【原理】溶菌酶来自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一种小分子量(1.41.5万)碱性蛋白水解酶,可溶解某些细菌。 可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滤出,90以上被肾小管重吸收。【正常参考值
17、】0-2 mg/L,【临床意义】肾小管疾病,如炎症、重金属(汞、镉)和抗生素中毒所致肾小管坏死、先天性肾小管发育不全、慢性萎缩性肾小管病变,尿中溶菌酶升高。判断预后:泌尿系感染时溶菌酶升高,治愈后正常,是早期诊断尿路感染的指标。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尿中溶菌酶可升高。,(七)尿N-乙酰-D-氨基葡萄糖酐酶(NAG),【原理】 NAG酶分子量大(14万) 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含量丰富 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正常值】 18.5U/L,【临床意义】尿NAG酶升高主要反映肾小管损伤。较敏感: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等,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NAG活性升高早于微量蛋白指标的变化。 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前
18、三天尿NAG酶就开始上升。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八)尿淀粉酶(urine amylase),【原理】淀粉酶由胰腺分泌,正常经导管进入十二指肠。炎症或梗阻时,经胰腺细胞或胰管管壁溢出进入血液,然后经肾滤过尿液。【正常参考值】1000u/L,【临床意义】急性胰腺炎在炎症后12-24h升高,3-10天恢复正常其他原因引起的胰管阻塞,如急性胆囊炎,胰腺Ca等,均可使血、尿淀粉酶升高,但二者不一定平行。,(九)尿电解质,1、尿钠检查: 正常人尿钠排出量为130-260mmol/24h (3-5g/24h) 【临床意义】(1)各种原因引起的低钠血症如:腹泻、呕吐、严重烧伤、糖尿病酸中毒等。 (2)急
19、性肾小管坏死时,肾小管对钠的吸收减少,尿钠增高。(3)肾前性少尿时,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正常,尿钠减低。,2.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计算公式】 FeNa=UNaV/PNaGFR 100% =UNaV/PNaUCrV/PCr 100%【临床意义】 急性肾衰时,急性肾小管坏死, FeNa常1; 肾前性少尿时, FeNa 常1。,3、尿钙检查:正常人尿钙2.5-7.5mmol/24h (0.1-0.3g/24h) 【临床意义】尿钙减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衰、慢性腹泻等。尿钙增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监护用药:如观察维生素D2、D3的疗效。,4、尿钾检查:成人24小时尿钾排出量为5
20、1-102mmol。 【临床意义】尿钾排出增多:见于呕吐、腹泻、酸中毒、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间质疾病等。尿钾排出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钾摄入减少、胃肠道丢失过多。,(十)尿蛋白其他成分的检验,尿Tamm-Horsfall蛋白(THP) 【原理】T-H蛋白由肾髓袢升支及远端肾小管产生的肾特异性蛋白质,可作为抗体标志。 保护尿道粘膜;参与逆流倍增系统中浓度梯度的形成。当机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尿路梗阻等引起肾脏损伤时,可沉积于肾间质,并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参考值】正常人24小时尿THP排出量为29.8-43.9mg。,【临床意义】THP增高:长期尿路梗阻、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症。TH
21、P减少: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判断体外震波碎石疗效:碎石成功后次日含量达最高,此后渐降。,尿本周蛋白(Bence-Jonces protein,BJP)【原理】尿本周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基底膜,当肾小管吸收超过极限时,可从尿中排出。【临床意义】见于多发性髓瘤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者。,第二节 粪便检查(feces examination),检测目的,了解消化道及通向肠道的肝、胆、胰等有无炎症、梗阻、出血、寄生虫等;间接判断胃肠、胰腺、肝胆系统的功能状态;OB试验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选;检测有无致病菌;,标本的采集,一次全大便的观察,取可疑部分送检OB:检查前三天素食,禁叶绿素丰
22、富的食物细菌培养:标本应盛在无菌器皿内或试管内(注意无菌操作)查分支杆菌:收集24小时的粪便,一、一般性状检测-肉眼观,正常粪便由已消化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物、大量细菌、无机盐和水分等组成。1)量:每日一次,量约100-300克2)颜色与性状:黄褐色,软、泥样圆柱状病理状况: 频率的改变: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1)稀糊状或水样便:可为蠕动或分泌亢进所致,见于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2)鲜血便: 见于直肠息肉、直肠癌、痔疮、肛裂等。(3)米泔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4)黏液便: 一旦肉眼能见,说明黏液增加。脓性黏液呈黄白色不透明,见于各类肠炎、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等。,
23、(5)脓性及脓血便:提示消化道下段病变,如菌痢、UC、 慢性肠病、结肠或直肠癌等。 (6)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出血量为50-75毫升/日, OB试验(+) 。(7)白陶土样大便: 胆道阻塞(8)细条状大便:提示直肠狭窄,见于直肠癌。(9)寄生虫: 蛔虫、绦虫、绕虫等。,大便的异常颜色、性状的临床意义,二、显微镜检测,1.细胞(1)WBC:正常(-)或偶见 肠炎 50g/L,呈胶状凝固。结核性脑膜炎时蛋白量可达10gL,CSF呈漏斗形网状凝固。,(二)葡萄糖-含量为血糖的60%,【参考值】2.5-4.5mmol/L【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血性CSF,糖尿病等。 减低:显著减低-急性化脓性脑
24、膜炎 中度减低-结核性脑膜炎 轻度减低-病毒性脑膜炎及其他,如肿瘤、 低血糖、梅毒性脑膜炎等 葡萄糖含量越低预后越差,(三)氯化物,是保持CSF渗透压的重要因素,与蛋白含量有一定关系。【参考值】120-130mmol/L【临床意义】结核性脑膜炎时,明显降低,常102mmol/L化脓性脑膜炎时,氯化物可降低,常116mmol/L低氯血症时,也可降低,(四)酶学检测,1.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功酶测定【参考值】成人3-5U/L【临床意义】细菌性脑膜炎时LDH活性增高,以LDH4,5为主脑外伤时LDH活性正常脑肿瘤、脱髓鞘病的进展期LDH活性增高,缓解期下降。多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白血
25、病、脑肿瘤等患者脑脊液中LDH有不同程度的增高。,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参考值】5-20U/L【临床意义】 脑血管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外伤、脱髓鞘病等,AST均可增高。,3.肌酸激酶(CK)测定【参考值】0.940.26U/L【临床意义】 CK增高主要见于中枢系统感染:化脑增高明显,结脑和脑血管病、脑肿瘤时中度升高,病脑时轻度升高。,三、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参考值】成人: (0-8)106/L 儿童: (0-15)106/L 以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计数超过 200106/L或红细胞超过400106/L时,脑脊液才出现混浊;,【临床意义】,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26、化脑:细胞数可达1000106/L以上,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结脑:细胞数500106/L, 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同时存在为特征。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多为数百106/L ,以淋巴细胞为主。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细胞数轻度增加,多为数十106/L, 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他:脑脊髓梅毒可见巨大吞噬细胞;病毒感染、结核感染可见到浆细胞;浆液性脑膜炎可见到较多内皮细胞。,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疾病: 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肿瘤可发现肿瘤细胞。 脑膜白血病: 原始/幼稚血细胞3.脑寄生虫病: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离心沉淀镜检可见到寄生虫。4.脑室和蛛网膜下腔
27、出血:红细胞明显增加,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陈旧出血时,可见到含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吞噬细胞。,四、细菌学检查:,镜检:直接涂片/离心沉淀物涂片 疑化脓性脑膜炎,作革兰氏染色; 疑结核性脑膜炎,作抗酸染色; 疑隐球菌脑膜炎涂片上加印度墨汁染色。培养:直接培养法 动物接种法,五、免疫学检查,免疫球蛋白测定脑脊液中 TB-IgG抗体水平高于自身血清,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乙型脑炎病毒抗原检测:可用于乙型脑炎的早期诊断。 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的癌细胞:有助于癌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并可鉴定恶性细胞的组织来源。,免疫球蛋白测定-IgA、IgG、IgM,【正常参考值】IgG1060mg/L
28、 IgA16mg/LIgM00mg/L,【临床意义】-IgG,1.IgG 升高主要见于各种类型脑膜炎和多发性硬化症。 IgG显著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IgG增高:见于结核性脑膜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多发性硬化症、麻疹脑炎、神经梅毒、急性病毒性脑膜炎、脊髓腔梗阻及高IgG血症等。 IgG减少:见于癫痫、X线照射、服类固醇药物。,【临床意义】-IgA,2.IgA增高:见于各种类型脑膜炎和脑血管疾病。 IgA减少:见于支原体脊髓膜炎、小脑性共济失调、癫痫。,【临床意义】-IgM,3.正常人脑脊液中无IgMIgM出现:提示中枢神经系统近期有感染。主要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急性病毒性脑炎;也可见于
29、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症。如IgMl提示为细菌性脑膜炎而非病毒性脑膜炎。,蛋白电泳检验,【参考值】: 前清蛋白 0.020.06(2%-6%) 清蛋白 0.550.65(56%-76%) 1 球蛋白 0.300.80(30%-80%) 2 球蛋白 0.040.09(4%-9%) 球蛋白 0.100.18(10%-18%) 球蛋白 0.040.13(4%-13%),【临床意义】,前清蛋白增加,见于脑积水、脑萎缩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清蛋白增加,见于脑血管病变、椎管阻塞等。球蛋白增加见于脑膜炎、脑肿瘤。寡克隆带:是B 细胞通过接触病原因子或多发性硬化症自身抗原后,活化成浆细胞。由多个活化浆细胞寡克隆化后
30、所分泌的。多见于多发性硬化症,也可见于部分感染或炎症病例中。,1和2球蛋白增加,见于急性化脑、结脑急性期、脊髓灰质炎、脑膜白血病及脑转移癌等。球蛋白增加,见于动脉硬化、脑血栓等脂肪代谢障碍性疾病;若同时伴有1球蛋白明显减少或消失,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如小脑萎缩或脊髓变性等。2-微球蛋白(2-M),超过1.8mg/L,主要见于脑膜白血病及淋巴瘤;此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各种炎症及其它恶性肿瘤等,脑脊液中2-M也有不同程度增加。球蛋白增加:见于肿瘤和脱髓鞘病,尤其是多发性硬化症。,六、髓鞘碱性蛋白电泳测定( myelin basic protein,MBP ),【参考值】10mmol/L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