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疾病的内窥镜诊断.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25741 上传时间:2018-07-23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2.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肠疾病的内窥镜诊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大肠疾病的内窥镜诊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大肠疾病的内窥镜诊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大肠疾病的内窥镜诊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大肠疾病的内窥镜诊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肠疾病,一. 大肠解剖,1大体解剖大肠由盲肠、结肠及直肠组成。盲肠附有阑尾;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它在腹腔内的位置与走行是沿腹腔四周从右下腹至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盆腔中央部,其下连结直肠和肛门,形状似问(?)。大肠全长约1.5m。管径5-8cm,盲肠最粗,结肠从升结肠逐渐变细,至直肠-乙状结肠移行部最细,而直肠壶腹部又变为粗大。各肠段的长度与管径可因肠内容物、充气量多少、肠管收缩与松弛而变异。,单人大肠镜操作视频,一、正常大肠粘膜,正常大肠粘膜呈橘红色,光滑湿润,有明显光泽。因粘膜层较薄,粘膜下层的血管能清楚地显示,称血管纹理。其特征为鲜红色树枝状分枝,主干较粗分枝逐渐

2、变纤细,终末细如丝状与另一支血管终末分枝相吻合,相互交错形成网状,且边缘光滑,粗细匀称。,二、 不同肠段内镜下特征,(1)直肠 全长1215cm,两端细,中间膨大形成直肠壶腹。可见三条半月形的隆起皱襞,呈新月形,围绕壶腹约1/2周径。,(2)乙状结肠及乙降移行部 肠腔管径最细。因环行肌较不发达,致半月襞隆起较低,如充气过多可能看不清,结肠袋相对较浅。,(3)降结肠及脾曲 降结肠肠腔形态较恒定,呈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顶角在视野上方,肠管周径略较乙状结肠粗,较横结肠、升结肠细。至结肠脾曲,右侧粘膜呈青蓝色,为脾脏压迹。,(4)横结肠及肝曲 横结肠较长,常有不同程度下垂,半月襞呈等边三角形,三角形顶

3、角向下,当镜头抵达肝曲时,常不见肠腔, 贴近肝脏、胆囊部分呈青蓝色。,(5)升结肠 肠管短直,周径较粗,可见顶角向上的等边三角形的半月襞,向腔内明显突人,使肠腔呈三角形,结肠袋深陷,即使大量注入气体,半月襞仍很明显。,(6)盲肠 为短而粗的圆形盲袋。可见不规则走向稍微隆起的粘膜皱褶,多呈“V”、“Y”形排列。于盲袋顶部稍左或左下方可见阑尾口,位于V,Y形皱褶的夹角附近。与阑尾口同一平面相距2-4cm的盲肠、升结肠移行部可见隆起的回盲瓣。,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本病主要侵犯大肠的粘膜和粘膜下层,从远端向近端发展, 病变分布连续,可扩展到全结肠。偶尔亦可累及末端回肠。本病

4、的临床表现多样化,轻重不一,发病可缓渐或突发。多数病人病程反复发作,发作间期症状可缓解。本病的主要症状为腹泻伴脓血便、痉挛性左侧腹或下腹部疼痛。直肠受累可致里急后重。肠外症状以关节痛多见,有时也可出现虹膜炎、皮下结节或结节性红斑。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其中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在病因中占主要地位。,视频,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内镜检查表现,粘膜充血、水肿、易脆,可有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血管纹理模糊、紊乱 。,病变明显处出现弥漫性多发糜烂和溃疡,血管纹理消失。,慢性修复期,结肠袋变浅、变钝,有假性息肉及桥形粘膜。,大肠息肉,一、概述大肠息肉是指发生于

5、大肠粘膜的各种局限性隆起病变。组织学类型很多;外形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大小不等,从半透明的、难以辨认的小突起直至直径35cm甚至1020cm不等;可单发亦可多发。单从息肉外观难以准确判定组织学类型,通常需要内镜活检明确诊断。,息肉的山田分型:I型:隆起的起势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境界;型:隆起的起势部有明确的境界;型:隆起的起势部略小,形成亚蒂;型:隆起的起势部有明显的蒂部。,二、息肉的形态学分类,型:丘状隆起,型:半球状隆起,型:亚蒂状隆起,型:有蒂状隆起,三、大肠息肉的组织学分类,四、肿瘤性息肉,腺瘤 大肠腺瘤是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当腺上皮细胞更新平衡失调,腺上皮出现异型性,构成腺瘤,是大

6、肠息肉中最为常见的。腺瘤的好发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但随年龄的增长,右半结肠的比例升高。腺瘤的大小一般为0.5-2.0cm,少数大于2cm,最大可达10-20cm。小于0.5cm的称小腺瘤。有些肉眼难以辨认,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数个腺体(10个)的腺瘤,称微小腺瘤。根据组织学特点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3种。根据其腺上皮的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级。,1)管状腺瘤 最常见,占腺瘤的80%。多为有蒂型,常多 发。0.5cm以下的小腺瘤由正常粘膜覆盖,少数表面粘 膜发红,一般无蒂。多数管状腺瘤为1-2cm直径大小, 少数可大于3cm,常有蒂,呈球状或梨状

7、,表面光滑, 可有浅裂沟或分叶现象,色泽发红或正常,质地软。,2) 绒毛状腺瘤 又称乳头状腺瘤。较少见,占腺瘤的10左右。多无蒂或亚蒂。体积大,一般直径2-3cm,最大可达10-20cm。常呈绒球状、花坛状或菜花状,表面有细长绒毛或结节状突起,颜色苍白发黄,质软而脆,易出血,常伴糜烂,表面常附有大量黏液。,3)混合性腺瘤 又称管状绒毛腺瘤为以上两种的中间型。 中等大小,多为厚柄的蒂。表面部分呈绒毛或结节状,质软。组织学呈腺管结构,部分呈绒毛结构,绒毛结构占腺瘤表面的1/5至4/5之间。,4) 腺瘤癌变 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其癌变潜能与腺瘤的组织学类型、腺瘤的异型程度、腺瘤的大小等有关。绒毛

8、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混合性腺瘤的癌变率居中。腺瘤随着体积的增大,癌变机会升高。腺瘤不典型增生的程度越重,其癌变的机会越大.腺瘤的癌变还与腺瘤的形态有关,有报道有蒂腺瘤癌变率为4.5%,无蒂腺瘤为1020%,明显高于同样大小的其他形态腺瘤。,内镜下癌变腺瘤的特点:多无蒂或宽广的短蒂。体积多较大,形态不规则。顶端溃疡或糜烂,表面明显不 平, 或扁平腺瘤中心浅凹,充血,质脆或硬,易出血。内镜下准确的活检或高频电全瘤切除是确诊的关键。,M,66y。距肛缘约15cm见1枚大小约为2x3cm粗蒂分叶状息肉,色红,表面粗糙。内镜下分次全瘤切除病变。病理为:腺瘤样息肉,局部癌变(原位癌)

9、。,M,72y。病理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局部癌变。,术后9天病理为:粘膜慢性炎症及少许坏死,术后3年,白色斑痕,男,69岁。乙状结肠见1.2x1.0cm无蒂广基息肉,色红,表面糜烂。全瘤切除后病理:腺瘤性息肉,局部早期癌变。,男,58岁。距肛缘约10cm直肠见一无蒂不规则息肉,大小为2.0x1.0cm,色红,质脆。分次切除病理:直肠息肉癌变。外科手术病理:直肠粘膜部分缺损,缺损下呈慢性炎症,肉芽组织增生,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若有条件对50岁以上的人进行结肠镜普查为宜。当发现腺瘤时,尽可能内镜下切除(钳取、热活检、电切或微波、激光等方法)或外科手术切除。第一次发现腺瘤并予以处理后,通常劝告半年

10、至1年复查结肠镜。若无新的腺瘤发生,以后应用结肠镜追踪的时间可延长为2年一次。,腺瘤处理原则:,(2)腺瘤病家族性腺瘤病 患者的大肠有100个以上甚至数千个腺瘤,有严重的恶变倾向,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其大肠内腺瘤的形成一般在20岁左右,30岁以前。,内镜下分度: 重度:10cm肠段内腺瘤数多于300枚; 中度:10cm肠段内腺瘤数为100枚左右; 轻度:10cm肠段内腺瘤数为30枚左右。内镜下分型: 密生型:腺瘤总数多于1000枚; 非密生型:腺瘤总数小于1000枚。,家族性腺瘤病癌变率高。诊断本病后如不进行治疗,最少5年,最长20-35年,癌变终将发生。癌变的高

11、峰年龄是40岁左右,有人统计至40岁已有80%的患者发生癌变。,大肠腺瘤病的处理原则 一般主张家族成员自13岁开始进行结肠镜检查,阴性者以后每23年复查一次,直至30岁方可除外。若为阳性,诊断确定后一般建议做全结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同时应对胃、十二指肠进行内镜检查,尤其是十二指肠乳头附近,发现腺瘤即内镜下切除,并需每23年复查一次。,普杰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 普杰综合征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皮肤粘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遗传性。色素斑常沉着于口唇、颊粘膜、口周皮肤、手脚掌面的皮肤,为黑褐色。胃肠道息肉分布于全胃肠道,以空肠最常见,其次是回肠和结肠,直肠少见,散在分布

12、。息肉发现年龄较色素斑晚,一般20岁左右。,五.错构瘤性息肉,结肠镜下Peutz-Jeghers息肉的特点是散在多发常见,少数单发,在一个视野里很少见数枚息肉。息肉的大小差异明显,小的数毫米,大的数厘米。多有蒂或亚蒂,且蒂较粗,蒂内有肌肉成分,因此蒂可竖起,少数无蒂。息肉表面不光滑,有许多小叶状突起,小叶问有深凹的裂沟。质地中等偏软,色泽与周围粘膜相同。,一般认为此类息肉属于非肿瘤性息肉,但有少数可发生癌变。癌变发生于异型增生的腺体。有人认为异型的腺体即为腺瘤,癌变发生于所合并的腺瘤成分。Peutz-Jeghers综合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但有的家族成员中只有胃肠道息肉而无皮肤粘膜黑斑,

13、或只有皮肤粘膜黑斑而无胃肠道息肉,这是不完全遗传的结果。本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本病生存情况明显低于一般人群。除死于出血、梗阻等并发症外,30岁以后还可死于伴发的不同部位恶性肿瘤(比一般人群高9倍)。,炎症后和炎症性息肉及息肉病 此类息肉也称为假息肉,继发于大肠各种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的损伤使肠粘膜发生溃疡,上皮破坏,继之上皮再生修复,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与残存的岛状粘膜构成息肉。内镜所见此类息肉一般无蒂,形态多为丘状或不规则形,多似绿豆、黄豆,有些呈树枝状、蠕虫样、高柱状或索条状,有些呈粘膜桥状。息肉表面光滑,色与周围粘膜相同,质软。炎症性息肉属非肿瘤性息肉,很少恶变。炎症性息肉病由多发的息肉构成,需与腺瘤病加以鉴别。前者分布于炎症受累的肠段,较散在,少数密集。内镜一下活检可明确诊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