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四章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1、细胞周期(a)定义: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分为分裂间期(G1、S、G2)和分裂期(M)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各时期分裂图(b )细胞分裂包括细胞核的分裂和细胞质的分裂。间期主要变化:完成染色体复制,结果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而是形成染色单体。(从分子水平看,间期主要变化是 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的特点:两消两现一散乱,丝牵粒集赤道面。粒裂姐妹两极走,两现两消新壁现染色体的主要变化:间期复制,前期出现,中期排赤道面,后期加倍,末期形成染色质。染色单体的变化:形成于间期,出现于前期,消失于后期。染色体、染色
2、单体、DNA 数量对应关系:染色体上无单体,染色体:DNA:单体1:1:0;染色体上有单体,染色体:DNA:单体1:2:2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异同及意义(b)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2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4、观 察 细 胞 的 有 丝 分 裂 : (b)5、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b)(1)材料用具:洋葱(葱,蒜)根尖、10%盐酸(用于解离,解离后细胞死亡) 0.01g/mL 龙胆紫液(或醋酸洋红液)(两
3、者都为碱性染料,用于染染色质或染色体)(2)方法步骤:培养根尖装片制作(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即细胞呈正方形,有的正在分裂;然后再换成高倍镜)(3)解离的目的:使细胞间果胶质层松散,细胞分离;漂洗的目的:洗去酸性的解离夜,便于后面的碱性染料染色;制片过程中要压片,目的是使细胞相互分散。(4)现象:分裂间期细胞很多,分裂期细胞少。一个视野中可能没有所有分裂期细胞,此时,需移动装片,在不同视野中寻找。6、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b)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同一个体各种分化的细胞遗传物质
4、仍然相同。特点:持久性(整个生命进程中)、不可逆性(生物体内)意义:生物个体的发育通过细胞的分化过程来实现。通过细胞分裂只能增加细胞的数量,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增加细胞的种类,形成不同组织、器官。7、癌细胞的主要特征(a)(1)能够无限增殖。(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的黏连蛋白减少, 细胞彼此之间黏着性减小,导致在有机体内容易分散和转移。8、引发细胞发生癌变的因素(a)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9、细胞衰老的特征(a)水分减少;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变慢;线粒体的数量减少,体积增大;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向内折叠;细胞膜通透性
5、改变,物质运输能力下降。10、细胞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a)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并不是一回事,但个体衰老的过程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11、细胞衰老和凋亡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a)所谓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12、细胞全能性细胞全能性:分化出各种细胞的潜能。3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细胞的全能性逐渐的减小。同一生物体内细胞全能性的高低为: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不同生物的全能性高底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第一章、孟德尔定律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同种生物 豌豆,
6、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杂种 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杂种 F1中未显现出来的另一个亲本性状。4、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如 A、D、E 等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如 a、d、e 等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小写字母表示,如 Aa、Bb、Dd 等。显性作用:等位基因 D 和 d,由于 D 对 d 有完全显性作用,所以 F1(Dd)的豌豆是高茎。等位基因分离
7、:D 与 d 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比例 Dd=11;两种雌配子比例 Dd=11)8、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9、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10、纯合子: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如:AA 和 aa。可稳定遗传。11、杂合子: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如:Aa。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12、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 F1 的基因型。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13、基因的分离定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
8、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14、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P亲本 一母本 父本 杂交 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 F 1杂种第一代 F 2杂种第二代。15、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16、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测 交P 高茎(DD) 矮茎(dd) F1高茎(Dd)矮茎(dd) F1 ( ) (Dd 显性性状) F2 表现型及比例 高茎矮茎 31 (性状分离) 高茎矮茎 11基因型及比例 ( )1: 2 :1 ( ) 1:1417、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测 交P 黄色圆粒(YYRR)绿色皱粒(yyrr) ( YyRr) ( y
9、yrr ) F1 黄色圆粒(YyRr)F 表现型 黄圆(Y R )、绿圆(yyR )、黄皱(Y rr)、绿皱(yyrr) 比例 9 3 3 1 1 YYRR 1 yyRR 1 YYrr 1 yyrr 基因型 2 YyRR 2 yyRr 2 Yyrr 2 YYRr 4 YyRr 18、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 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19、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20、纯合子杂交子代不一定是纯合子,如 AAaa。杂合子杂交子代不一定都是杂合子。21、纯合
10、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是 2n种(n 为等位基因的对数)。22、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 F1与显性亲本表现完全一致的现象。23、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 F1表现为双亲中间类型的现象。24、共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 F1 同时表现出双亲的性状。25、孟德尔选用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严格自花、闭花授粉,能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便于形成纯种有各种稳定的、可区分的相对性状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记数花冠较大,便于人工摘除雄蕊和授粉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1、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是有性
11、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成为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过程。是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则可以形成四个精子。2、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判断同源染色体的依据为:大小(长度)一般相同 形状(着丝粒的位置)相同。3、四分体: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个染色单体。1 个四分体有 1 对同源染色体、有2 条染色体、4 个染色单体、4
12、 分子 DNA、8 条脱氧核苷酸链。4、精子的形成过程:间期(准备期):DNA 复制;减数第次分裂:A、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每条染色体含 2 个姐妹染色单体;B、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每条染色体含 2 个姐妹单体; C、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每条染色体含 2 个姐妹单体;D、末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5细胞,染色体、DNA 减半,每条染色体含 2 个姐妹单体;减数第次分裂:A、前期:(一般认为与减数第次分裂末期相同。)B、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C、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每一极子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D、
13、末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四个精子细胞。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5、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精子形成时两次分裂都是均等分裂,产生四个精子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都是不均等分裂,只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精子细胞须经变形才成为有受精能力精子,卵细胞不需经过变形即有受精能力。、精子在睾丸中形成,卵细胞在卵巢中形成。6、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一次,子细胞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相同,形成体细胞,没有联会、四分体的出现;减数分裂: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形成有性生殖细胞,出现联会、四分体,有交叉、互换行为。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7、在动
14、物的精(卵)巢中,精(卵)原细胞可以进行两种分裂方式,如果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的仍然是精(卵)原细胞,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是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9、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基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细胞内的染色体可能是基因的载体10、关于配子的种类计算:(1)、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则可产生 4 个 2 种类型的精子,且两两相同,而不同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互补。一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则可产生
15、 1 个 1 种类型的卵细胞,同时产生 3 个极体,四个子细胞两两相同。(2)、有多个性原细胞,设每个细胞中有 n 对同源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如果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可产生 2n种配子。11、细胞分裂图的识别:(1)有同源染色体的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否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2)有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四分体、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最后分开),否则为有丝分裂。(3)有同源染色体且在赤道面上排列成一排的为有丝分裂;有同源染色体且在赤道板上排列成两排的为减数第一次分裂。12、染色体组型(染色体核型):按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13
16、、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14、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15、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16、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17、性别决定的类型: (1)XY 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6性染色体(XX)的性别决定类型。(2)ZW 型:与 XY 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18、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 B 就位于 X 染色体上,而 Y 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相应
17、的基因。19、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色盲女性( ),正常(携带者)女性( ),正常女性( ),色盲男性( ),正常男性( )。20、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21、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A、一对纯合(或多对全部基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B、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两种配子(Dd D、d)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 。C、 n 对杂合基因产生 2n种配子,配合分枝法 即可
18、写出这 2n种配子的基因。例:AaBBCc 产生 22=4 种配子:ABC、ABc、aBC、aBc 。 22、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 后代基因类型数目=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例:AaCc aaCc 其子代基因型数目? Aaaa F 1是 Aa 和 aa 共 2 种 CcCc F 1是 CC、Cc、cc 共 3 种 答案=23=6 种 。计算子代表现型种类: 方法同于前者。23、鉴定某一物种(在某个性状上)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方法:测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有两种及以上表现型),则它是杂合体;后代只有一个性状, 则它是纯合体。24、遗传病的系谱图分析:1)、首先确定系谱
19、图中的遗传病的显性还是隐性遗传:只要有一双亲都正常,其子代有患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只要有一双亲都有病,其子代有表现正常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有中生无”2)、其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在已经确定的隐性遗传病中:某女性患病,她的儿子和父亲有一个或者两个正常的,一定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父亲、儿子)正非伴性:即常染色体遗传”在已经确定的显性遗传病中:某男性有病,他的女儿和母亲有一个或者同时表现正常者,一定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女(母亲和女儿)正非伴性:即常染色体遗传;X 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患者较多;代代连续发病;男病其女儿和母亲必
20、定是患者。X 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患者较多;隔代遗传;女病其儿子和父亲必定是患者。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1、T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 所构成。2、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 DNA的作用。3、肺炎双球菌的类型:7R 型: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S 型: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 S 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4、 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 S 型菌杀死,并用死的 S
21、型菌与活的 R 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亡。5、艾弗里实验说明 DNA 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 S 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 等提取出来,分别与 R 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 DNA 与 R 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6、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而没有证明它是主要遗传物质)7、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只有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说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8、遗传物质的载体有:染色体、线粒体、叶
22、绿体。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9、DNA 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 与 T 配对,G 与 C 配对。10、DNA 复制:是指以亲代 DNA 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 DNA 的过程。DNA 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11、DNA 的半保留复制:复制出的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12、 DNA 的化学结构:DNA 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基本元素是 C、H、O、N、P 等。组成 DNA 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构成 DNA 脱氧核苷酸有四种(根据所含碱基的不同)。DNA 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
23、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DNA 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13、DNA 是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 DNA 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14、碱基含量计算:在双链 DNA 分子中,非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 50%。在双链 DNA 分子中,一条链中非互补碱基和的比值(A+C/G+T)与其互补链中相应比值互为倒数,整个分子(双链)中此比值为 1。在双
24、链 DNA 分子中,一条链中互补的两碱基之和的比值(A+T/G+C)与其在互补链中的比值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样的。15、DNA 的复制: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条件:a、模板:亲代 DNA 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结果:一个 DNA 分子复制一次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 DNA 分子。意义: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16、核酸种类的判断:首先根据有 T 无 U,来确定该核酸是不是 DNA,又由于双链 DNA 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
25、,G=C,单链 DNA 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确定是双链 DNA还是单链 DNA。17、基因:是一段包含一个完整的遗传信息单位的有功能的核酸分子片断 大多数生物中是 DNA,而在 RNA 病毒中则是一段 RNA。18、遗传信息: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819、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它是指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RNA 的过程。转录:(1)场所:细胞核中。(2)信息传递方向:DNARNA。(3)转录的条件:a、模板:DNA 中特定的一条链;b、原料:游离的核糖核苷酸;c、能量:ATP;d、多种酶催化。20、翻译: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它是指以信使 RNA 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
26、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1)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2)信息传递方向:信使 RNA 一定结构的蛋白质。(3)条件:a、模板:mRNA;b、原料:游离的氨基酸;c、能量:ATP;d、多种酶催化;e、转运工具:转运 RNA(tRNA)。21、密码子(遗传密码):信使 RNA 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22、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 DNA 传递给 RNA,再从 RNA 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 DNA 传递给 DNA 的复制过程。后发现,RNA 同样可以反过来决定 DNA,为逆转录。(要求会画图解)23、信使 RNA 是由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是由信使
27、RNA 为模板,每三个核苷酸对应一个氨基酸合成的。公式:基因(或 DNA)的碱基数目:信使 RNA 的碱基数目:氨基酸个数=6:3:1;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基因(或 DNA)的碱基数目;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第四章 生物的变异 1、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2、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的变异。3、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4、基因突变概念:是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5、基因突变类型:包括形态突变、生化突变和致死突变。特点:普遍性;多方向性;稀有性;可逆性;有害性。意义
28、: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 DNA 复制过程出现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 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射线。 b、化学因素:主要是各种能与 DNA 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细胞内的病毒。机理: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引起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或替换,使 DNA 分子中的核苷酸顺序发生改变,其对应的 mRNA 的碱基顺序也随之发生改变,导致由 mRNA 翻译的蛋白质出现异常,最终表现为遗传性状的改变。实例:人类镰刀型贫血
29、病6、基因重组:指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雌、雄个体进行有性生殖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导致后代不同于亲本类型的现象或过程。来源: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G U AC A T9交换。意义: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导致生物性状的多样性,为动植物育种和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7、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同点:基因重组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8、染色体畸变: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或者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实例:猫叫综合
30、征(人第 5 号染色体部分缺失)、果蝇的“棒眼”9、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可分为整倍体变异和非整倍体变异两种类型。非整倍体变异概念:体细胞中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非整倍体变异实例:缺少性染色体:特纳氏综合征(又称卵巢发育不全症),核型为 XO多一条染色体:先天愚型(又称唐氏综合征、21 三体)整倍体变异概念: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10、染色体组概念 : 一般将二倍体生物一个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 。其中包含了该种生物的一整套遗传物质。如上图:二倍体雄果蝇11、二倍体(2n):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31、。如:人、果蝇、玉米;绝大部分的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12、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组数超过两个的生物。如:马铃薯含四个染色体组叫四倍体,普通小麦含六个染色体组叫六倍体;一般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13、单倍体: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例如,蜜蜂中的雄蜂是单倍体动物;玉米的花粉粒直接发育的植株是单倍体植物。14、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诱变育种:利用基因突变原理;方法:辐射诱变、化学诱变。诱导基因突变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品种。特点:提高突变频率,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改良生物品种的某些性状
32、、改良作物品质,增强抗逆性。、实例-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太辐一号”小麦的培育、家蚕卵色基因的易位。杂交育种:利用基因重组原理;育种程序:两个亲本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获 F1,F 2不断自交,选择能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实例-用抗病黄果肉番茄和易感病红果肉番茄杂交,培育出抗病红果肉的新类型。特点:技术简单,时间长,是培育新品种的有效手段。单倍体育种:利用染色体畸变原理;育种程序:利用常规方法获得 F1;将 F1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染色体加倍后成为可育的纯合植株;实例-用宽叶不抗病和窄叶抗病烟草,培育出宽叶抗病的新类型特点: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
33、限、能排除显隐性干扰,提高效率。多倍体育种:利用染色体畸变原理;常用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秋水仙素的作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四倍体西瓜;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的西瓜种子。三倍体西瓜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10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 1、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同一物种个体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不同物种个体间则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它们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2、生物界既存在着巨大的多样性(类型上),又在
34、不同层次上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模式)。统一性的表现:结构、细胞、分子三个层次3、达尔文对统一性的解释:生物界有一个共同由来(共同祖先)达尔文对多样性的解释:自然选择等因素的作用,使物种演变出多种类型。4、个体间存在可遗传的变异是进化的前提;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5、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所含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基因频率:某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突变、基因迁移、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自然选择。基因型频率:每种基因型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适应:使生物特有的一种现象,生命的结构及功能、行为、
35、生活方式使该生物适合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延续。自然选择导致适应的实例:桦尺蠖的体色黑色取代灰色。6、遗传平衡定律(哈温定律):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并且基因频率决定了基因型频率。7、突变、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中的重要环节。8、物种的形成分两类:异地的物种形成过程:环境隔离因素(如地理障碍) 阻止基因交流生殖隔离(需要很长时间)同地的物种形成过程:常见于多倍体植物。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有丝分裂代替了减数分裂,配子中含两个染色体组,两配子结合后发育成的后代即为新物种。9、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P100)第六章 遗传与人类健康1、遗传病:凡是由于生殖细胞或者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所患的疾病;通常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三类。2、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引起的疾病;如:a、常染色体隐性: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b、伴隐性遗传:红绿色盲、血友病。 c、常染色体显性:多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