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师学习.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27851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 页数:216 大小:10.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师学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6页
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师学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6页
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师学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6页
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师学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6页
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师学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林文毅 15365851783,主要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第四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问题,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发展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发展的基本含义,发展是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稳定的变化。变化是

2、在个体内部进行的。不是所有的内部变化都可以成为发展。即使是内部的、稳定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发展。,心理发展的内涵,广义: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 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个体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狭义: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

3、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儿童心理学的准备阶段哲学与教育学基础:人本主义思想生物学基础: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一个婴儿的传略)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普莱尔与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研究工具的开发与理论流派的纷争20世纪中期以后:已有研究的深化、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心理发展机制的进一步探讨、理论的增新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标志:1957年心理学年鉴做出贡献的心理学家:霍尔衰老:人的后半生; 荣格个体全程发展;何布沃斯和古德奈佛发展心理学概论和发展心理学,第三单元 发

4、展心理学研究方式,横断研究纵向研究交叉研究,横断研究,在短的相同时间断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岁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纵向研究(追踪研究),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交叉设计(聚合交叉研究设计),把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相结合的一种研究设计,纵向比较 评价年份 1973 1978 1983 1988 1993 1998 横 出生年龄 1970 3 8 13 18 向 区 组 1975 3 8 13 18 比比 较 较 1980 3 8 13 18 一个

5、把横断设计、纵向设计和区组设计结合在一起的假设的研究设计,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单因素理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与环境决定论(华生)二因素理论:相加论(施太伦)与相乘论(吴伟士)相互作用理论:皮亚杰各重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 个体的行为及其心理反应从本质上看,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目的在于获得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个体获得适应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同化和顺应。,适应:儿童对环境中新信息的调整,即儿童如何根据已知的莱 应对和

6、管理新信息。平衡:在认知成分之间取得稳定的平衡。组织:将知识整合进系统的过程,儿童形成日益复杂的认知结构的倾向,通过整合越来越多的精确的现实知识,形成知识系统或思维方式图式:儿童在不同情境组织行为的方式,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同重复而得到概括或迁移。 随年龄增长,图式越来越复杂。,同化是指将环境的新信息纳入已有图式(认知结构)中,通常同化发生在环境新信息与图式之间没有矛盾时。,顺应则是指当环境信息与已有图式(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矛盾,个体必须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新信息。,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1.成熟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平衡,认知发展的阶段,1

7、.心理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而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心理发展有其阶段性;2.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不变,且有一定交叉;3.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条件;,4.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上不同的心理结构,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2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会经历四个阶段的发展,各阶段均表现出一定认知方面的特点。但发展是逐渐产生的,并具有个体差异性。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1岁):目的性行为,客体永久性观念 “ 感知运动”表明婴儿通过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运动反应来

8、进行思考和形成图式的,客体永久性实验,9-12月大的孩子,前运算阶段(27岁):象征性思维(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自我中心主义;思维的不可逆性 象征性思维:能够运用心理符号来表征自己的体验。 自我中心主义:以自己的观点来判断每件事的一种倾向。,获得守恒概念实验,A 两排珠子谁多?B ,具体运算阶段(812岁):儿童开始理解物理现实的性质,出现守恒,序列化和分类的能力。 守恒:儿童开始理解客体的数量与其摆放和物理外表无关。,守恒任务,形式运算阶段(13成人):假设演绎推理;命题逻辑;能考虑“如果那么” 假设演绎推理:依靠假设来进行推理的能力,并使用系统方法来检验假设。,个性的核心:自我的发展(

9、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八阶段),艾里克森人格八段论,婴儿前期: 0-2 信任怀疑 希望品质婴儿后期: 2-4 自主羞耻 意志品质幼儿期: 4-7 主动内疚 目标品质童年期: 7-12 勤奋自卑 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18 同一混乱 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25 亲密孤独 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50 创造停滞 关心品质成年晚期:50后 完满失望 智慧品质 心理问题都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不适应所致,1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出生到一岁) 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

10、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希望恐惧,2 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一至三岁) 儿童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谈,以及控制排泄。父母必须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会导致儿童羞怯体验。 意志自我怀疑,3 主动性对内疚(四到六岁) 父母鼓励儿童的探索世界的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然而,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易于产生内疚感 。 目的无价值感,4 勤奋感对自卑感(六到十一岁) 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包括学校学习。儿童可以

11、获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否则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 能力无能感,5 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混乱(1218) 在这个阶段中,个体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同一性获得,统一性延迟,同一性拒斥,统一性混乱) 忠诚不确定性同一性: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6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青年人乐意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其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他已具备了与他人亲密相处的能力。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独感。 爱青年乱婚,7 繁殖

12、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繁殖这个概念包含了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含义 。 关心自私,8 完美感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回顾一生感到有所收获,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会不惧怕死亡。这种人具有一种完美感和满足感。而那种回顾挫败人生的人则体验到失望。 智慧失望,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社会学习的发现,波比娃娃实验: 被试是男童36名、女童36名;年龄在3-6岁之间,平均年龄4岁零4个月; 事先获得每个儿童的攻击性评定等级(由这些幼儿的教师做出),用于分组时对被试进行匹配;

13、,儿童观看一个短片,短片中的成人的行为具有很高的侵犯性,对充气波比娃娃拳打脚踢。影片有三种结局,每组儿童看到的是其中一种结局;第一组,成人因为他的侵犯行为而得到奖励;第二组成人受到惩罚;第三组,影片中没有受奖励还是惩罚的镜头。,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学习与行为表现 观察学习后,学习者动机充分,所学结果便表现为行为;学习者缺乏足够动机,所学便以行为潜能的形式存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 (L.Kohlberg) (19271987)美国心理学家,195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8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从事认知道德发展研究。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模式,并把儿童的道德判断概括为三个水平

14、,六个阶段。它提示了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在道德教育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著作有儿童面向道德秩序的发展:道德思维发展的第一个序列、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发展、认知阶段和学前教育、早期教育:认知发展的探讨等。,道德两难故事: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

15、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故事后,主试向被试提出下述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道德判断基于个人需要和他人规则)阶段1 惩罚服从阶段:避免惩罚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阶段2 个人报酬倾向:个人需要决定对错“如果妻子对他好,就去冒险偷药;如果妻子对他不好,就不应该关心,不去偷药”,水平二:习俗道德水平(道德判断基于他人认同,传统观念,法律,社会准则等)阶段3 好孩子倾向:人际和谐,他人认同“偷东西会使自己家庭声名扫地,蒙受耻辱”

16、阶段4 法律和秩序倾向: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等外部准则“偷别人东西是犯法的”,水平三:后习俗道德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阶段5 社会契约倾向: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社会认可的个人权利标准“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需要偷药救命的情况。他不得不偷药。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有的法律。稀有药品应该按照公平的原则加以调控。”,阶段6 普遍的伦理道德倾向:良知,正义,人类尊严,平等 “为救人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生命价值提供了唯一可能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Lev Vygotsky,

17、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活动出现于人际协作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共同建构,被儿童内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强调社会交往,人际互动的作用,最近发展区:学生现有的水平与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引领发展。,支架式教学:教师通过给学生线索,暗示,鼓励,把问题分解成小部分,举例或其他一些辅助,使学生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第二单元

18、婴儿期的认知发展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新生儿最初的无条件反射,1、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接触儿童的嘴唇,就引起吸吮动作。吸吮反射是最强的反射之一,当新生儿开始吸吮时,其他活动都会被抑制。,2、 防御反射 (defensing reflex) 儿童出生后的头几天就能对温度刺激或痛觉刺激产生泛化性的反应(刺激一处,全身反应)。3、 定向反射 (orientating reflex) 又称探究反射,即“这是什么”的反射。儿童出生后不久,约在两周左右,就

19、能对强烈的刺激(如强光或大声)产生定向反射(如眼睛转向光源或暂时停止吸吮动作)。,以上几种无条件反射具有有关生活适应的生物学意义,还有一些无条件反射,没有明显的生物学意义,但可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它们有过一定的生物适应意义。,4、抓握反射(grasping reflex),又叫达尔文反射 物体接触手掌时就握住不放,甚至可以把物体悬挂起来。大约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反射就消失了。,5、巴宾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轻轻地抓或刺激儿童的脚心时,就引起脚趾向上张开的动作。以后(约在8、9个月时)这个反射就逐渐消失了。,6、摩罗反射(moro reflex),又叫惊跳反射当新生儿突然失去

20、支持或受到大声刺激时常常表现为惊恐状态,如双臂伸开,又迅速收回胸前,紧握拳头等,这个反射约在出生后四个月消失。,7、游泳反射 (swimming reflex),托住新生儿的腹部,他就会做出象游泳样的动作。这种反射可能也是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与个体在母体内的液态环境有关。这种反射约在生后6个月以后消失。,8、强直性颈反射(tonic neck reflex),当新生儿躺着时,把他的头转向左侧或右侧,就会伸出与与头转向一致的那个手,而把相反方向的手臂和腿蜷曲起来,仿佛摆出击剑者的姿势。实际上,这是婴儿吃奶最好的姿势。这个反射越在生后两至三个月消失。,9、行走反射(又称踏步反射或无意识步行)

21、,正常新生儿处于清醒状态时,用两手托住其腋下使之直立并使上半身稍微前倾,脚触及床面,他就会交替地伸脚,做出似乎要向前走的动作,看上去很像动作协调的步行。早产儿也有此反射,但他们往往是脚尖着床,与足月儿用整个脚或脚跟着床的步行动作不同。这一反射在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610周时消失。若4个月以后仍有些反射,则可能有脑性疾患。,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无条件反射,如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吞咽反射、打嗝、喷嚏等。无条件反射是遗传的,是本能性的。它的适应性非常低,是形成条件反射的自然前提。近来研究发现新生儿的动作能力不仅限于这些先天的反射活动,该阶段的反射活动有40 多种,常见的就有20多种。新生儿还具有躲

22、避来物、够取物体和同步模仿与反应等动作能力,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的发展,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远近原则大小原则,从胎儿期到青少年期的身体比例发育,从中可看出“头尾律”和“近远律”。,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意义:(1)促进认知发展;(2)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协调多种感觉,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独立行走意义:(1)使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2)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人交往的机会。,第二单元 婴儿

23、期的认知发展,感知觉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言语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研究方法的突破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 paradigm) 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 looking paradigm),习惯化范式,范茨专门研究了婴儿的视觉偏爱,发现婴儿喜欢复杂的模式胜过简单的模式。,给婴儿6个圆盘,分别为人脸、印刷资料、靶心园,另外三个为红、白、黄三个圆盘。结果发现,从出生几天到6个月的婴儿喜欢有图案的。,婴儿喜欢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喜欢曲线而不喜欢直线或直角。,格林保(D.J.Greenberg)等人把方格、线条和圆点三种图形分别由简到繁分为三级,出示给6-11个周的婴儿,

24、发现,第6周的婴儿对中等程度复杂的图形注视较久,儿第11周的婴儿对更复杂的刺激注视较久。这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可能有一个与其发育阶段相适应的输入刺激和处理信息的适宜水平。,视觉的发展听觉的发展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空间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视悬实验,视崖实验,视崖实验,记忆的发展,0-3个月:记忆发生3-6个月:长时记忆可保持数天或数周6-12个月:模仿动作出现12个月以后:延迟模仿出现,图中的a,b,c中的婴儿,年龄只有23周,他已能模仿成人的吐舌头、张嘴和噘嘴动

25、作。图中d和e的孩子,出生刚2天,就能模仿妈妈的高兴和悲伤表情了。,思维的发展,婴儿的思维为直觉行动思维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言语的发展,言语发展的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代表人:斯金纳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代表人:班杜拉社会交往说:布鲁纳选择性模仿:怀特郝斯特先天成熟理论,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其代表人物皮亚杰。,婴儿言语的发展,语音的发展:简单发音阶段 (0-4个月)多音节阶段(4-9个

26、月) 有意义的语音阶段(9-12个月) 词汇的发展:1-1岁半获得第一批词汇,50个左右。句法的发展: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期。,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情绪的发展气质社会性依恋自我意识的发展,“人类婴儿的感情性反应是在生物遗传的基础上,从降生到人类社会环境中的第一个刹那间开始的。” 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如,新生儿或哭、或静,这就是原始的情绪反应。而且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就已是分化的。伊扎德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见下图),惊奇,悲伤,厌恶,兴趣,愉快,情绪的发展,笑的发展自发的微笑(05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

27、周4个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内 源 性 微 笑,哭的发展哭的原因社会性哭泣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如防御性反射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陌生人焦虑预测性恐惧,怯 生,气质,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明显而稳定的个性发展基础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容易型(占40%)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主动交往。困难型(占10%)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情绪紧张不安,交往困难。迟缓型(占15%)适应环境缓慢。 其余35%儿童的气质属于混合型。,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 (识记)婴儿依

28、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的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的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占6570%);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来建立起感情联结。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托,亦称矛盾型依恋。,确定婴儿依恋反应的情境,陌生情境 1,陌生情境 2,陌生情境 3,自我意识的发展,主体我的发展8个月以前婴儿主体我认识尚未发生。客体我的发展1824个月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用

29、人称代词来称呼自己和他人,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增强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反应性 、情绪性、社会性刺激针对不同类型德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保证婴儿的认知活动,第三节 幼儿期(3-6岁)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第四单元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学步儿和5岁孩子的身体样子很不一样。这个女孩和她的小弟弟相比,身体线条看上去更像大人。,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关于游戏的理论儿童游戏的发展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关于游

30、戏的理论,精力过剩说精神分析理论练习论重演论娱乐论认知论,儿童游戏的发展,儿童游戏的特点婴儿的游戏特点:1岁以内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互动游戏;2岁婴儿为实物游戏、模仿性游戏。幼儿游戏的主要特征:象征性游戏(五个主要特征)童年期游戏的主要特征:规则游戏。,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平行游戏,这几个孩子正在沙盘上做着玩具交易,还彼此评论着。这种联合游戏是真正的社会互动游戏。,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游戏是年幼儿童的特殊的生活活动方式;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游戏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言

31、语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言语的发展,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幼儿词汇的发展:词汇量的发展年增加量最大的年龄段:3-4岁词汇增长速度:每天23个词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词义扩大、词义缩小以及与成人词义部分重叠 词类的扩展:幼儿掌握名词最多,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情况,转引自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语法结构的发展:从简单句复合句从陈述句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修饰句句子长度的变化(单位:词)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景语向连贯语发展,记忆的发展,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年幼儿童记忆的容量随年龄而增加:3岁儿童3个左右,6岁儿童可达6个左右。幼儿记忆特点

32、的发展趋势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迅速发展起来;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起来; 形象记忆为主,词的记忆发展起来。记忆策略的形成记忆策略的发展:没有策略(5岁以前)、过渡阶段(5-7岁)、自主运用策略(10岁以后)幼儿所用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特征定位和复述策略。,幼儿期思维的发展,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具体形象性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具有符号功能:表现在儿童的绘画中有一定计划性和预见性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初步发展 提问类型的变化:由大量的“是什么”(2、3岁)转变成大量的“为什么”(4、5岁)。 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幼儿的概念水平属于形象概括水平,从幼儿末期开始出现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50)。,

33、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社会化同伴关系的发展第一反抗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开始有独立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内在品质评价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具体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初步客观性评价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4-5岁儿童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转折期自我控制的类型: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和延迟满足。,道德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或 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 趋向。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等。攻击行为:对他人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 的行为。哈特普的分类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干预措施:5项措施,幼儿期性别角色社会化

34、,性别社会化的表现:性别偏爱:最早表现在对玩具的选择上说出自己的性别:2岁性别认知:人格特点与性别相联系(5岁左右)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幼儿期同伴关系的发展,含义: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从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伙伴。意义:促进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第一反抗期,第一反抗期(34岁): 反抗期现象是儿童性格、社会性发展的正常现象。自立欲求、自主性发展的要求。没有反抗的原因:溺爱和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没有反抗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第四单元 幼儿

35、期的心理卫生,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儿童的独立性,第四节 童年期(7-12岁)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第四单元 童年期的心理卫生,美国小学生正在进行中长跑比赛。注意:下肢生长很快,所以他们的腿显得比幼儿期长,脚也长得很快,经常要买新鞋。,这些我国小学生正在体育课上进行接力赛跑。注意:他们的腿显得比幼儿期长,因为下肢生长很快。,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一般特征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学习兴趣的发展外部活动内容不分化分化游戏的作用逐渐降低,第

36、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阶段的教学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相当。,童年期记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并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复述:背诵是能促进儿童记忆的一种有效策略,是注意不断指向输入信息的过程,也是为了达到识记目的而主动做出的意识活动。组织:归类和系列化,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元认知是指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和认知活动。元认知知识有关自我记忆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记忆监控: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

37、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制和调节。,思维的发展,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童年期仍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和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推理能力的发展: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掌握守恒: 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够抓住事物本质进行抽象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关系认知逻辑推理规则掌握类别体系化序列化,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亲子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友谊的发展欺负与受欺

38、负,童年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概念: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的认识。自我评价的特点: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整个小学阶段自我评价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是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亲子关系的发展,交往时间减少处理的日常问题类型发生了变化控制力量发生了变化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交往中儿童人气特征:受欢迎的儿童不受欢迎的儿童受忽视的儿童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一年级)平衡性

39、集合关系期(2-4年级)整合性集合关系期(5、6年级),童年期友谊的发展,含义:建立在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意义:5个方面友谊认知的发展: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单向帮助关系(6-9岁)双向帮助关系(9-12岁)亲密而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影响儿童择友的因素: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童年期的欺负与受欺负现象,表现: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而男生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原因:竞争假设外部特异性假设依恋理论心理理论: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及其余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第四单元 童年期的心理卫生,学会学习:学习态

40、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品行:常规训练:低年级热爱集体、热爱学习和遵守纪律教育:中年级社会功德、意志品质和爱国教育:高年级,第五节 青春期(11、12-15、16岁)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第四单元 青春期的心理卫生,女生发育早于男生,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生理发育高峰: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初步性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剧的变化,也叫第二加速期(第一加速期是01岁)。,心理发育的矛盾性特征,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希望在精神上得到父母的支持

41、和保护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发展:较高水平记忆的主要特征:自觉运用意义记忆,有效运用机械记忆;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思维的发展: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的分离,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变化的特点第二反抗期人际关系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发展任务: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治角色混乱。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十分关系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自我中心再度出现 假象的观众与独特

42、的自我,情绪变化的特点,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青春期烦躁。,第二反抗期,含义:主要是指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状态的延续阶段就是反抗期。,视窗: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表现,年龄特点上:我国研究显示,青少年期的亲子冲突呈倒u型发展趋势。在初中阶段,亲子冲突一直呈增长趋势,初三是亲子冲突最严重的阶段(方晓义、董奇,1998);升入高中后,亲子冲突逐渐缓和(王美萍、张文新,2007)冲突内容上:青少年期冲突的内容大多数涉及日常事务(Montemayor, 1986),如保持房间清洁、穿着整洁得体、按时回家、不要老占着电话等。我国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青少年在

43、日常生活安排、学业和家务问题上与父母发生的冲突较多。,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硬抵抗软抵抗反抗的转移形成第二反抗的原因: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使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产生“长大成人”的责任感;,2002 年2月24日,南宁市17岁的中学生袁某杀死父母2002 年4月6日,甘肃景泰县的初中生齐刚(化名)杀死母亲2002年9月18日,哈尔滨市16岁少年许某又向自己的亲生母亲举起了菜刀,亲子沟通调查,青少年期的亲子沟通现状,沟通频次:整体来说,父母青少年之间的沟通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父亲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尤其缺乏。只有不到25的青少年经常与父亲沟通,与父亲每周沟通只有

44、小时的青少年占42.6%。在访谈时,有的学生说:“真正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不过是一个晚上,有时候他们还出去,而且我们做作业紧张,很少和他们交谈。看上去呆在家里的时间很长,可是真正与父母交流的时间并不多。”“虽然有时候与父母谈谈,希望能给我一点娱乐时间,但他认为读书是最重要的,我不喜欢这样的教育。”一项关于“你希望爸爸妈妈为你做些什么”的调查发现:“孩子希望父母多了解自己一些,能经常和自己一起聊天”;“父母很少和我一起,希望能多陪陪我”,青少年期的亲子沟通现状,沟通内容父母与孩子交谈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家庭琐事。一位日本学者对中国的家教评论说, 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只会说三句话: 一是“好乖乖, 听话” (听爸爸妈妈的话) ;二是“上课认真听讲” (听老师的话) ; 三是“好好学习, 争取考上大学”。在访谈时,有的学生抱怨说:“父亲每天都难得见一面,偶尔在吃完早饭准备出门的时候就劈头说一句:“好好学习!”,他马上反驳说:“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好好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