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学: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社会转型:一种特殊类型的纵向运行,一般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社会结构: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即社会系统的静态构成状况。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最为整体的、系统的特征,是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成果。人的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
2、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社会互动:社会主体之间为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通过社会互动或交往,自我得以形成,个体的需要得以满足,社会得以持续运行。社会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
3、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社会群体: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的存在,不仅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也就是说,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认同以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社会制度: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社会分层: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社会变迁: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社会现代化:一种特殊的变迁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
4、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这是现代化变迁过程和非现代化变迁过程的本质区别。初级社会群体: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简单题:社会学产生的条件: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经济政治条件: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两次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使得社会发生转型,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 ,相反的是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端,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5、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思想理论条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儒家、道家、法家等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给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带来这样活那样的启示和影响。自然科学条件: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促进了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社会调查条件:从十七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即为社会学积累了有关人口、商业、男女性比例等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了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四辩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社会
6、的功能:人类社会一形成就要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就称为社会功能,主要有整合、交流、导向、继展:整合的功能,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个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包括文化整合、规范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人类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人类交往的场所和规范,使得人类互动能够合理、得体的进行。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向。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的生命短暂,人类一代代频繁更替,而社会则是长存在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继承发展。评价社会运行
7、的原则:评价社会运行主要有三种原则,分别是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满足需要原则:综合性原则,首先,它指对社会运行评价的全面性,即对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做周密全面的考察,其次,它强调对社会运行评价的整体性,也要对其历史过程、现时状况和未来趋势做考察。一般来说,综合性原则的运用有两条基本途径,理论综合研究和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协调性原则,所谓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就是社会多种要素、社会各部分之前的相互配合,社会运行的协调协调性包括三个方面:结构性协调,指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与排列和严密的组织性;功能性协调,指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互相配合与互相促进,反之,如果配合不上
8、甚至相互促退、抵消则是功能的失调;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即结构与功能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满足需要的原则,就人类社会而言,需要是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对于维持和发展其自身活动条件的各种要求的总和,所谓满足需要的程度是指个人、社会集团与社会实现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达到的水平或状态。从血缘、地缘、业缘认识社会运行:社会学通常从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上,将社会关系区分为三个方面: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存在,是人们之间的先天联系。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度下,血缘关系所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是不同的。同时,
9、这种关系在社会中既有正功能也有反功能。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这种关系也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已存在。一般而言,地缘关系可以区分为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类型。地缘关系也同样有正功能与反功能,正功能,维系社会稳定,反功能束缚人们的发展。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业缘关系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最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反功能,主要表现在业缘关系的基础是把人局限在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构成:各种文化系统都有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其中一
10、种分为象征符号、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物质文化四大类,前三类属于精神文化要素。象征符号:人类创造的文化象征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基础,人类的所有社会行为均依赖于象征符号的使用。在社会生活中,人类不断创造或建构象征符号,因此象征符号是动态的、发展的。价值观:指社会成员对于人或事物价值的判断,即对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是以理念形式出现的文化要素。每一个社会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是文化模式差异的重要体现。社会规范:在既定社会背景下指导、制约人们行动的标准或准则,是文化的制度要素,为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11、,正式规范主要有规章规则和法律,非正式规范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以及这些产品的文化形式,是文化的物质要素,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通过对物质文化的考察,可以认识和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以及社会结构、制度和文化观念。文化的功能:文化是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之一,在维系社会运行和发展上,文化系统起着独特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有认同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教育与教化功能。认同功能,指文化使得社会群体、社会成员有了共同的可以交流的符号基础、心里基础,他们相互认可,认定自己数以同一种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规范功能,指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
12、规范,影响、指导、规定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整合功能,指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使得社会成为了一个整体,社会要素之所以能形成社会,是靠了文化的联系作用。教育与教化功能,指人通过文化熏陶,掌握文化规则,渐渐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文化塑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人。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弗洛依德提出的,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以及把人格发展氛围五个时期,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
13、冲动,它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是本我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它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梅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人格中处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它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遵循完美原则。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只有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的训练而具备社会属性并参与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化所以来的生物基础主要在于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形成了人类具有接受社会化的一系列潜在能力,主要表现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这几方面。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以人类高度金华
14、的大脑机能为基础的额。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通过对它的运用,人类才能对信息加以分析、归纳,形成判断和进行推理。学习能力,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是因为人类个体在出生后受到生理发育上的限制所造成的。社会化的主体: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占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其中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
15、群体和大众传媒。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也是一个组织机构。同龄群体,指由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工作单位,是社会化在工作单位这一新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新阶段,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大众传媒,指社会组织在为广大社会成员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
16、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角色失调理论:角色失调,是角色扮演中经常出现的社会角色内部或角色之间的矛盾、失调等现象,处理得当,会推动角色的重构从而使角色扮演过程更加完善,反之,则可能导致角色的冲突与失败,从而使角色扮演中断,常见的角色失调现象有角色距离、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角色距离,是指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世纪表现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不相匹配的情况,原因可能是角色扮演者尚完全领会角色,或是因为角色扮演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无法胜任社会角色,也可能是因为个人的原因而拒绝按照他人对角色的期待去扮演角色。角色冲突,
17、是指角色扮演过程中不同角色期望之间发生矛盾、对立或抵触的情况,一般有一个人承担的多种角色之间的矛盾、不同的人扮演的相对角色之间的矛盾,此外一个人承担同一角色时存在的矛盾一般称之为角色紧张。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的急剧变迁。角色中断,是指在一个人前后相机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它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是前一种角色的行为规范和新角色的行为直接冲突。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角色扮演者无法成功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
18、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最终其表演实质也是失败的,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初级群体的功能: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从正功能和负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初级群体的功能。初级群体的正功能主要体现在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这三方面。承担社会化的任务,社会化是在人机互动中进行的,基本内容包括促进社会成员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社会成员的生活技能,传递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初级群体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初级群体都在满足人们情感需求、减轻心理压力、防止人
19、性异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初级群体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在潜移默化中保存和传递社会文化的重要力量,其形式本身也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通过其规范和内聚力的作用,有效的控制着群体成员的行为。初级群体在特定条件下由于其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会产生负功能,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政治组织关系,破坏组织饥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衰落趋势及对社会的影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初级群体的性质和地位都将发生变化
20、,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初级群体的衰落趋势体现在: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在今天人们的身份主要是次级群体成员。初级关系日趋松懈,以富于感情色彩为重要特征的初级关系,不仅数量日趋减少,而且质量也在下降。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农村村落已有解体趋势,城市中的邻居成了纯粹的地理上的概念。从社会变迁与发展的角度看,初级群体衰落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初级群体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摆脱传统初级群体的影响,可能扩大人们的私人空间,促进人们自主性的发挥。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初级群体自身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有时候会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妨
21、碍社会的充分一体化。初级群体的衰落与初级关系的淡化,标志着人们更更多的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一个社会走向合理化的表现。负面影响:初级群体的衰落削弱了社会支持网络,对于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而言,在社会保障等现代正式制度和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初级群体的衰落使得很多社会弱势成员陷于生存和发展的不利境地。初级群体的衰落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初级群体的衰落带来人际关系型的疏远、冷漠,人们的情感等精神需要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这成为现代社会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有
22、:价值观与价值判断、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组织设置、权力体系。价值观与价值判断:任何制度都包含了某种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制度都是在价值判断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人们制定制度,总是基于某种价值需要并根据价值判断对相关行为选择产生影响。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是制度的核心要素,通过规则和对行为的奖励,制度从而可以起到相互影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组织设置:制度中的组织设置一方面把人们安一定关系联系起来,使成员之间形成分工合作、共存与竞争的关系,另一方面组织也是推行规范、影响人们行为的具体实施者和载体。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制度虽有不同的类型与形式,但各种制度都有四个基本特征或属性:制度的普遍性
23、、制度的特殊性、制度约束的集体性、制度影响的稳定性。制度的普遍性:制度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普遍的,即社会制度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是人类社会普遍拥有的、用来构建有序生活的规范系统。制度的特殊性:社会制度既是普遍的也是特殊的,也就是说,社会制度普遍的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但是,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制度是独特的、不同的,各个社会制度都有自己特有的制度体系。制度约束的集体性: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立制度,既不是个人行为,也不是专门针对某个人,作为引导和影响人们行为选择的制度,其目的主要限制集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制度影响的稳定性:已确立的制度系统,它的影响和作用是相对稳定的,制度影响的稳定性成因有认识的
24、定势作用,行为习惯的作用,群体动力的作用。社会制度的制度变迁动力:推动社会制度变迁的动力主要有:国家、集体行动和交易费用。国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制度规范的提供者,现代社会,国家既是多种制度的载体和执行者,也是基本制度的提供者,此外,国家也是一时形态创建的主体,意识形态虽不是具体的制度规则,但它是社会基本制度的构成。集体行动:是指人们按照集体共同目标的要求而采取一致的行动,也就是集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目标而选择合作性的行动。交易费用:是指在设计、制定、实施和维护制度过程中所需要支付的各种成本或费用。韦伯的分层理论:韦伯承认,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社会的分层结构是多个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声誉和权力也具有突出影响力,由此,韦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