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摄类学 001在场很多人是熟面孔,也有很多的新面孔,不过能在这里讨论有关摄类学的法类感到相当的荣幸。还没上课之前有几点是要跟大家说明的:我们上课的时间是从 2 点到 4:30,中间会有休息,第一堂:2:00-3:10,第二堂课从 3:30-4:30,中间休息 20 分钟。上课请专心听讲。下课完之后,回去请复习。不然一个礼拜只上一堂课的效果通常是不太好的。纯粹以上课为主,所以请在座的各位不要讨论八卦。上课完成不需要作任何的供养,上课认真就是最好的供养。可能有些人会想,来上课是否要依止如性法师,这个都想太多了,不是说你来上课,你就要把我当作上师。也没有说你们来上课我就要把你们当弟子来看。今天会在这
2、里帮各位上课,其实在年纪上可以说我是晚辈,但是在摄类学的这块领域当中,跟各位相较下我可以说是长辈。所以就以学长、学妹,学长、学弟这样的方式来作一个研讨讲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按照依师轨理的方式进行。就把我当作一个讲师或学长,你有这方面的需求的话就认真的听课。有问题可以随时发问,如果这个部分我能够为大家作解答,我会以最简单的方式为大家作解答。平常上课所需要念诵的偈颂就以最简单的方式念颂三遍皈依发心偈,之后祈请文殊菩萨加持,含颂三遍文殊菩萨心咒就可以了。首先我们就念颂三遍皈依发心偈: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众生愿成佛。接下来请大家跟着我一起念:那摩达供布切尊将比杨那 ji
3、acei 罗(音译) ,“那摩达”就是指自己的根本上师,请将你们的上师跟护主文殊师利菩萨观想成无二无别的并且诚心地作祈请。 “切真将比杨”是指至尊文殊师利菩萨,“jiacei 罗” 就是礼敬。之后我们会念诵文殊菩萨心咒来祈请上师和文殊菩萨加持。在还没有上课之前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何谓摄类学 ,所谓的摄类学就是在古印度时候, 量学这方面的论师有最著名的是法称菩萨。法称菩萨所造的释量论的内容相当的深广。对于一般想法深入释量论或者五大论而言是非常难以了解的。连在三大寺修学多年的我们来说对释量论也是略知一二。它字面上的意思和所表示的内涵并不是一般人在短时间能够体悟了解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没有学摄类学之
4、前必须要先将一些基本的概念建立起来。所谓的“摄”就有这种“聚集”的意思。聚集什么呢?是要先将释量论中比较重要的观念先挑选出来,让我们的思考模式里面有一个架构。让你知道说法要如何来作分类?让你知道心在面对外境之后心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我们在思维心跟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什么样的思维公式?这是我们趋入五大论或者广论或者平常的做人处事过程中都必须要了解的部分。所以释类学的含义就是说将释量论里的精华先撷取出来用非常简单的方式为初学者来表达整个佛法的基本架构。摄类学在四部宗义中是以经部宗的角度为出发点的。有些人可能会问:四部宗义中不是以应成的法类最为殊胜吗?为什么要讲经部宗呢?应成的法类虽然殊胜但对于初学
5、者来讲它太深奥了,再加上经部宗跟唯识、自续甚至应成,虽然说在某些观点上会有出入,但实际上对于境还有心的一些基本的描述方式是相同的。不论是哪部宗义,法一定是分为“常”跟“无常” ,这是基本的分类,它不会说经部宗这样分,唯识又是另外一种分法。所以以经部宗的角度作为解释的话是最容易了解。所以以经部宗的论点来作诠释。这是第一部分:我们如何认识摄类学 。第二部分:如何来学摄类学?我在三大寺,学过半年的摄类学 ,一年的时间学了心类学跟因明学 。在没有学五大论之前,把这些基础以自认为满用功的方式将这些基础建立起来。并且在学现观壮严论的过程中也依照仁波切和经教师的指示为学弟们上的三次摄类学 ,教了三个不同的年
6、级,现在最高班有学到现观壮严论快毕业了。这次是第一次教台湾的学生,而且是用本国的语言来教学,这对我来说是另外种的考验,但是也是另外种的学习机会。学习摄类学的方式:1、在学的过程当中要尽量的思考,但思考的方式不是胡思乱想。所谓的思考就是你要将所有的可能性都要尽可能地想进去。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在等下的课程当中要为大家作简单地介绍。正是因为要思考,所以上课期间我会尽量少板书,你们也尽量思考。因为我们在三大寺学习时很少有人会带纸笔进课堂的。课堂上老师如何教你就如何听,用你全神贯注的一颗心将课程上所能吸收的部分全部吸收,这才是你的,你写再多的笔记那不过是纸上的字而已,它不能成为你的东西。所以用心思维
7、是很重要的。摄类学 002然后因为在台湾你们没有辩论模式,简单的辩论是在上课时进行。可能也不会百分之百的依照传统模式来作辩论。因为那种模式将其译成中文让大家作辩论,实际上表达方式满吃力的。因为毕竟是用藏文的方式表达,而且当初把这个公式创造出来的时候就是给藏文的人修学和给藏文的人修学五大论的一种学法。所以我认为这样的一种答辩过程里用中文来作表达会有一些吃力。我尽可能以最简单的方式为大家作介绍。这样可能会省去各位很多不必须的困扰。第三个部分:就是学摄类学的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增强你对事情的分析能力。然后当你在看待一件事情时不会这样糊里糊涂的。你会分得很清楚,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甚至说会将各
8、种可能性考虑进去。对于将来想要学五大论尤其要学中观 ,学摄类学是不可或缺的一条路。并不是说每一课你都要象三大寺的法师那样学得那么清楚,但至少最基本的观点一定要具备。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观念,想要一步登天学会应成派的空性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因为不知道各位是什么样的根器,不好说对各位来说) 。这次之所以会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摄类学的课程是因为慕学回台湾服役,服役的过程中会有假期,再加上想要学摄类学的同学们希望为他们介绍摄类学的课程,再加上平常上师及经教师他们的教诲应该尽自己的能力为有需要的众生来作解说,所以今天才会在这个地方为大家介绍这方面的课程。以上是上课前先跟大家简单地聊一下缘起的部分。我们先看到第
9、 6 页,之前我在学摄类学时并不是用这本讲义。这本讲义是北学院在用的讲义,之前我所用的讲义是东顶和洛色林在用的讲义。其实摄类学的讲义都是大同小异了,只是里面论辩的内容有些出入,但基本上自宗的部分几乎都是相同的。今天之所以用这本讲义的原因是因为这本讲义有中文的翻译,所以会比较方便。上课的过程中就以“立自宗”的部分作为进行的主轴。什么叫做“立自宗” ,也就是说当你在建立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你需要先将自己本身所承许的内容先了解清楚。所谓“立自宗”就是在建立一个新的概念之前,必须要先将自宗所安立的内容建立起来,然后才能跟对方作一个回答,也就是所谓的辩论。今天我们就看第一课的“立自宗”的部分。第一句:色
10、之性相,堪谓为色。第一个“色”就是我们说的色法。 “性相”就是平常我们所谓的定义。在学摄类学之前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几个基本的名相:性相,所谓“性相”就是它的意思、定义。名相,就是诠释这个内容时,你是用什么样我名称去诠释它。以这个为例,色或者说色法,它的定义是什么?是“堪谓为色” 。如果有一法它的形成或它的本质,有那种色的本质在里面的话(堪谓为色),这样的一法我们称之为色法。这就是色的定义。在这样的“堪谓为色”这个名词上我们安立这一法它就叫“色法” 。所以“名相”跟“性相”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名字”与“定义”的意思。事相,所谓的“事相”是指你要举什么样的例子来证成“色法”是存在的。比如,瓶子
11、、花、杯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作为“色法”的“事相” 。所谓的“事相”就是例子的意思。所以在没上课之前先将这三个新的名相先建立起来。第一个名相,就是你用什么样的名词去诠释这样的一个境界。第二个性相就是它的定义:你用什么意思来解释这个东西。第三个事相:你用什么样的例子来作比喻。教材第一个就提到,色之性相,堪谓为色。为什么“堪谓为色”这一点能成为色法的定义或性相?名相与性相之间需要具备一种特别的关系,性相与名相之间必须具备有:八门遍有。八门遍有:是一者必须要是另外一者;不是一者就不能是另外一者;例如,如果是“色法”必须要是“堪谓为色”的,如是是“堪谓为色”就必须要是“色法” 。这两者之间必须要能够画
12、上等号。这是八门当中的前两门。第三、第四门:如果不是“色法”就不能够是“堪谓为色”的。如果不是“堪谓为色”的话,就不能够称之为“色法” 。 第五、第六门:如果是“色法”是存在的, “堪谓为色”也必须要是存在的。两者都必须要同时拥有,不能说一者有一者没有。有的话,有 A 就必须要有 B,有 B 就必须要有A。第七、第八门:如果没有 A 就没有 B,如果没有 B 也就没有 A。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者就必须是另外一者,不是一者就必然不是另外一者;有一者就必须要有另外一者,没有一者就必须没有另外一者;是非有无之间都必须要能够画上等号。这是性相与名相之间要必须遍有的,所谓的遍有是指这两者是相同的,
13、相等的。并用在还没有认识名相之前也必须要能够认识所谓的性相。这句话如何解释,在我们小时候还没有看到杯子时,要知道这个杯子能够装水,在你的脑海里,你可以说这个东西可以装水,但是你不知道说这个东西叫做杯子,因为没有人给你介绍之前,你不知道说这个东西叫做杯子。所以说你可以了解这个杯子的定义或这个杯子的内涵,但是你不知道这个东西叫做杯子,所以你不了解它的名相。当另外一个人对你说这个能装水的东西叫杯子时,你的内心当中才会现起一种感觉说,这个东西才叫杯子。所以杯子与杯子的内涵这两者之间,你必须要先了解杯子的内涵,之后才透由别人给你介绍说你看到的这个东西叫杯子时,你的内心当中才会生起缘杯子的影像产生。所以这
14、就是杯子跟杯子的内涵(性相)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两者,一者是名相,一者是性相,你在认识他们的同时,你必须要先认识性相,你才能够认识名相。所以简单地说,你还没有认识名相之前,你必须要认识性相。摄类学 003问:比如说我不知道“佛”的性相或内涵是什么,但是我知道“佛”这个名相。答:应该这样说,我们这边所谓的认识,并不是所谓名相上的认识,是完全了解的认识。所以各位虽然听过“佛”这个名词,你也大概知道说“佛”是什么样的东西,用东西来形容不为过,东西不一定要四四方方的。但是我们有没有证得佛,应该是没有的,所以在你证得佛之前,你必须要证得佛的本质,你必须要先了解说具备什么的本质的功德的这个人,他才可以称作“
15、佛” ,所以在你还没有证得“佛”之前,你必须要先去了解“佛”的内涵。你必须要了解要成为“佛” ,必须要具备什么样的功德,他必须要断除什么样的过失,他必须要修学什么的道次弟,他才能够成“佛” 。所以从这个当中,你也可以了解,你在还没有证得“佛”之前,也就是说你在还没有认得“佛”的名相之前,你必须要认得“佛”的本质,什么样的状况,他才可以称之为“佛” 。简单来说,在名相还没认清楚之前,你必须要认清楚它的内涵。完全认清楚内涵之后,你才告诉你自己或别人告诉你说,你所认识到的这个东西称作“佛”或杯子,这时你才完全地证得或认清楚所谓的杯子为何或佛为何。问:对杯子,我了解它的功用,比如说喝水,或者说有其他的
16、功用,除了喝水之外,它有它的组成、功用等等,可以说我是知道,但不是完全了解,因为我知道它可以用来喝水,它叫杯子。答:这边所谓的内涵的意思,因为我们刚刚没有为杯子作定义。假设说一个能够装水又可以拿喝水的容器就叫杯子的话,在你还没有认清杯子之前,你必须要先知道这个容器它可以用来装水也可以用来喝水,至少这个部分必须要先了解,虽然你不知道这个东西的本质是无常的,它的自性空,还有它的功用,但是我们刚才说的本质是以性相跟名相来作介绍的。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杯子,它的性相是能装水又可以拿来喝的容器的话,在你还没有认清楚杯子之前你必须要认清楚它有这样的功用。这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本质的内涵,因为有很多的名相,不
17、这样表达的话又太深,用中文表达又可能产生很多的疑惑。象“本质” ,什么叫“本质” ,是最究竟的本质呢?还是暂时我们可以看得到的本质?我知道会有这样的疑惑,但是不这样讲不行。用藏文的方式表达对各位来说太吃力。所以就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对,在这个学习之前应该要先了解一下,对于摄类学 ,不论是初学者,还是已经学过一段时间的人,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两种不同的法类之间会出现的关系会有四种关系:第一种叫做同义,所谓的“同义”是两者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比如说, “大乘的菩提”与“佛果”这两者之间,诠释的方式不同,一个叫“大乘的菩提” ,有五个字,一个叫“佛果” ,两个字,他们的意思是否是相同的?再讲一个
18、更简单的, “无常”与“分秒都在转变”这两者是不是相同的。他们的意思是不是相同的?这两种叙述方式,它诠释的是同一个东西。诠释的方式不同,但诠释的东西是相同的。这个叫同义。所以,不论说“无常”也好,或者“分秒都在转变”也好,其实都在指同样的一件事情,只是呢,它所诠释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这两者叫做同义,意思完全相同的。这个第一种。第二种:相违。彼此之间是相违的,所谓的相违是它们之间是没有交集的。比如说“麦克风”与“杯子” 。他们之间是没有交集的,所谓的没有交集是没有一个法它既是麦克风又是杯子的。再比如说,石头跟花,这两者之间也是相违的,因为没有一者它既是石头又是花的。用石头刻成的花那不叫花,因为用石
19、头刻的人不叫人。以佛法而言, “佛”与“小乘的罗汉”之间也是相违的,因为没有一个众生既是佛又是小乘的罗汉。菩提心与烦恼之间也是相违的,因为没有一颗心既是菩提心又是烦恼。问:法师在修学的道路上,已先生起菩提心,烦恼还是没有断?答:有可能,生起菩提心,不代表已断除烦恼,但是没有一颗心既是愿利有情愿成佛,又是烦恼的。我并没有说生起菩提心就会断烦恼,只是说没有一颗心既是菩提心,又是烦恼的。换一个更简单的,没有一种业,既是善业又是恶业。善业跟恶业这两者之间是相违的。他们两个是没有任何交集的。第三种:三句形。平常说三项判断。什么叫做“三项判断”? 所谓的“三项判断”就是一个大的包含一个小的。为什么叫做“三
20、项判断”?是说这两种法之间有三种的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比如“人”跟“台湾人” ,这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所以不是同义的,也不是完全相违的。 “人”跟“台湾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三项判断” 。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既是人又是台湾人;比如在坐的各位。第二种可能性,如果是台湾人一定要是人,是人的话不一定要是台湾人;比如说美国人;第三种可能性,不是人又不是台湾人的,比如说石头。也就是说台湾人是包含在人当中的,这两者间一定会有交集,交集是既是人又是台湾人。第一种可能,既是 A 又是 B;第二种可能,一者包含一者,另外一者不一定包含另一者。比如说台湾人一定要是人,但是人不一定是台湾人。第三种可能
21、性,既非 A 又非 B。如,既不是台湾人又不是人。以佛法来说, “善心”与“大悲心”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三种可能性(三句形或三项判断) ,第一种可能性,既是“善心”与“大悲心”的,如方说,菩萨心续当中的大悲心;第二种可能性,一者包含一者,另外一者不包含另一者,大悲心一定是善心,善心不一定是大悲心,比方说凡夫心相续当中的善心。摄类学 004第二种可能性,一者包含一者,另外一者不一定包含另一者,大悲心一定是善心,善心不一定是大悲心,比方说凡夫相续当的善心。赞成的请举手,不赞成的请说原因。因为不一定是大悲心。现在要举的例子是善心不一定是大悲心,比如说凡夫心续当中的善心。大悲跟菩提心两者生起的次弟
22、为何,先要有大悲心然后再要有菩提心,所以有大悲心的人不一定菩萨,有大悲心的人不见得有资粮道。生起菩提心的一刹那,这个人才叫资粮道的菩萨。所以生起大悲心不代表有菩提心,善心不一定是大悲心比如说慈心。我们平常会讲慈悲心,其实慈心跟悲心是完全不一样的心。慈心是希望他人获是快乐的一颗心,悲心是希望他人能够远离痛苦,两颗心缘境的方式是完全相反的。第三种可能:既非大悲心又非善心,如想要造恶的心。这就是所谓的三项判断,或三句形。第四种:四项判断或者叫做四句形。如 A 跟 B 作比较,如果 A 跟 B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可能出现四句形:第一种既是 A 又是 B,第二种是 A 但并非B,第三种是 B 但非 A,
23、第四种非 A 也非 B。比如说,能装水的容器跟木头,这两者之间:既是 A 又是 B,如木碗,既能装水又是木头;A 但并非 B,能装水的容器但不是木头,如瓷杯; B 但非A,是木头但不一定是能装水的容器,如桌子;非 A 也非 B,既不是能装水的容器又不是木头的,如白板笔。这就是所谓的四项判断,也就是说他们两者要都在一起的话有可能出现的四种可能性。 以佛教的名相来做比较,菩萨的功德跟证得空性的智慧,这两者之间就是四句形。第一种既是 A 又是 B,既是菩萨的功德又是证得空性的智慧,如 “大乘的圣者” ,内心中具有现证的空性的智慧;第二种是 A 但并非 B,是菩萨的功德但并不是证得空性的智慧,如“大乘
24、的菩萨心续当中的菩提心” (菩提心跟悲心是没有办法证得境界的,所以证得空性的境界要完全能够了知或透彻地了解空性的内涵,但是菩萨心续当中的悲心跟菩提心是没有证得境的能力。在我们来说,那算是一种心的作意,也可以算是一种想象力的延伸,所以它是没有办法证得境界的。 ) ;第三种是 B 但非 A,证得空性的智慧不一定是菩萨的功德,如“小乘的罗汉心续当中证得空性的智慧” ;第四种非 A 也非 B,也菩萨的功德也不是证得空性的智慧,如“凡夫心续当中的悲心” 。所以两种法,要在一起作比较的话,有可能产生的关系:第一种同义,意思完全相同的;第二种相违,他们没有交集;第三种他们是三句形,也就是说一者包含在一者当中
25、;第四种四句形,也就是这两种法有交集,但一者不包含在一者里面。这是一定要有的思考模式,我们刚开始在学摄类学的时候会不断地告诉学生要把学到的两种法来作比较,这样的好处就是在比较的过程里才知道这两者是什么样的关系,不然背很多的定义,写很多的科判,其实真正在比较时,一比是糊涂的,比较三句形、四句形时对于这个东西在法的哪个部分会分不清楚,因为你自己本身没有去思考过,所以如果没有辩论的机会的话,至少你要不断地去思维三句形、四句形、相违、同义这四者之间的关系。问:相违,是指两边不相干,如善跟恶。但麦克风与杯子,它们也有共同的组成物质,到底相违是指什么?答:所谓的相违是指两个法之间没有交集。所谓的没有交集就
26、是指没有一者既是 A 又是 B 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东西,它既是麦克风又是杯子的。所以它不一定要是正相违,如常跟无常,常跟无常是正相违。如在坐的这两位,你跟他是相违的,因为找不到一个人既是你又是他的(你们的共同点都是人,都是男人,都会讲话,这是你们的共同点,但是是没有交集的。如杯子跟麦克风,它们有很多共同点,都是无常的,甚至说都可以拿来使用,但是它们没有交集,没有一个东西既是麦克风又是杯子的,所以我们会把他们定义成说这两者之间是相违的。 ) 。摄类学 005两种不同的法互相之间要作比较,只有四种情况:同义、相违、三句形、四句形,不可能有第五种关系。问:法一定是要存在的东西吗?答:不一定,比如说
27、“有”跟“无” , “有”跟“无”之间的关系是相违的,没有一者是既“有”又“无”的。所以不一定要是有的东西来作比较。问:如果两个都是不存在的如何办?答:两个都是不存在的,那根本不需要比较,因为他们都是不存在的。比如说“兔角”跟“龟毛” 。比如说“绳子是蛇”这一点是不存在的, “绳子是蛇”跟“兔角”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因为这两者之间不需要作比较,因为是不存在的。作比较的话,其中一者至少要是存在的,这是最基本的,两者都不存在的东西不需要作比较。如果要学摄类学 ,这四者必须要掌握,如果不掌握,学摄类学会比较辛苦。如果掌握,学起来,我觉得是满容易的。问:性相是属于自相还是共相?答:性相不需要分自相或共相
28、。这里所谓的性相就是它的定义,再讲简单一点就是它的意思。也就是说你如何用比较白话的名词去解释你所安立的名相。比如说,我们安立一颗心叫做菩提心,菩提心的定义是什么,你怎么用白话的语言去解释所谓的菩提心。问:安立一个概念是不是一个共相?答:不一定,按经部宗的说法,比如常态法,是一个共相,无常法是自相。共相就是常法,常法中也会有所谓的定义,这些定义也都是所谓的共相。只要是无常法的话,它跟它的定义都是无常法。比如说色法跟诠释色法的定义,这两者之间都是所谓的无常法,所以这就是所谓的自相。问:桌子的名字是属于共相,对吗?答:通常我们讲名字时,是讲诠释这个名字的声音,声音是属于无常法。杯子的名字就是杯子,实
29、际上,它的名字就是在诠释那个名字发出的声音。所以诠释它的这个声音,它是属于声音,是属于无常法。问:性相跟名相是平等周遍,答:杯子的名相就是杯子本身,杯子的性相是指杯子的定义。名相并不是指它的名字,也指杯子本身。如果没有其他的问题,我们就进行第一课:立自宗的部分。首先我们看丙二:立自宗的部分。 “色之性相,谓堪为色” 。这里的“色”是指色法。一者它的本质要是能够“堪为色”的话,我们就称作这样的法是色法。 “色与物质同义” ,色法跟物质是完全相同的。什么东西叫做物质,微尘所聚集而成的一个个体叫物质。透由众多的微尘所聚集的一个个体叫物质。这样的一个个体它与色法之间的关系是相等的。“色分为五种。 ”与
30、物质相同的色法如果要分的话,可以分为五大类:“谓色处、声处、味处、香处、触处” 。从这个分类当中,我们要了解什么?第一个要注意的是色法与色处是不一样的东西。色法,含盖的面是比较广的,色处,它所指的是比较狭隘的。这点是必须要区分的,很多初学者不能区分色法与色处。我们平时念“色、声、香、味、触”中的色是指色处而不是指色法。所以色处与色法是不一样的内涵。第二,这两者间是什么关系?三句形。有交集,色处是包含在色法当中的。色法并不一定是色处。比如说声处,是色法但不是色处。既不是色法也不是色处的,比如说常态法。色处的定义, “眼识所缘境,为色处的性相。 ”什么样的法可以称之为色处,我们是如何定义的?眼识所缘境。所谓眼识就是透由眼根所生起的一种眼根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