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 诊 法第一节 问 诊一、问寒热(一) 、寒热的概念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多见于表证;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恶风:遇风觉寒,避之可缓。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二) 、寒热的机理寒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机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所以问寒热,就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三) 、常见的寒热及临床意义1.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2、。 (部分里热证也可能出现恶寒发热,如疔疮,热邪内陷、邪正斗争。 )兼症 病机恶寒重发热轻 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 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 微汗出、面红、咽喉肿痛、脉浮数等 表热证发热轻而恶风 自汗、脉浮缓等 表虚证2.但寒不热:只感怕冷不觉发热,多见于里寒证外感病初期(风寒表证)新病恶寒寒邪直中脏腑(里实寒证) 阳气郁遏素体虚弱久病畏寒久病伤阳 阳气虚衰机体失于温煦3 但热不寒:指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复发热者,多属阳盛或阴虚所致属里热证(也有表里同病、虚阳外浮等) 。壮热:身发高热,持续不退,甚至不恶寒,反恶热者。正盛邪实,邪正斗争剧烈,里热亢盛,蒸达于外(* 表证阶段忌用冰敷) 。 伤寒病阳
3、明证(风寒表邪入里化热) ; 外感温热病气分阶段(风热内传,邪正相搏) 。潮热 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者阳明潮热 热势较高常于日晡申酉之时(下午 37 点)明显(日晡潮热) 阳明腑实证,因邪热入里,与胃肠糟粕互结湿温潮热 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不觉热,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尤甚 湿遏热伏,热在湿中,难以透达2阴虚潮热 午后或入夜低热,自觉其热自骨内向外蒸发(骨蒸潮热) 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或热入营分微热 热势不高,或仅自觉发热,体温不高 特点 兼症 病机气虚发热 长期微热,烦劳则甚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脉虚 脾虚气陷,清阳不升,久郁而发热血虚发热 发热而面白无华阴虚
4、发热 长期微热 盗汗,颧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 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气郁发热 情志不舒,时有微热 急躁易怒,胁肋胀痛,脉弦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化火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界限分明。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征。 发无定时:寒热往来,交替而作,发无时间规律。多见于伤寒少阳病。 发有定时:寒战和高热交替发作,发有规律,一日一作,或两、三日一作。伴有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症,见于疟疾病。二、问汗(汗:调和营卫、滋润肌肤、调节体温、邪出之路,气化通畅之征)(一) 、表证有汗无汗1、表证有汗: 外感风/热之表热证,风性开泄,热性升散,热蒸津液外泄; 外感中风表虚证,风性开泄,
5、 (气虚而致)玄府开张,腠理不密(阳气亏虚、卫表不固) ,津液外泄。2、表证无汗:见于外感风寒之表寒证,寒性收引,玄府闭塞;寒湿束表证:寒湿袭表,腠理闭塞。(* 燥邪:无汗或少汗)(二) 、里证有汗无汗里证无汗: 里实寒证寒主收引,玄府闭塞; 外感温热病邪热耗伤营阴,汗出无源; 阴血亏虚证阴液亏虚,汗出无源,津血亏虚,化汗乏源; 里虚寒证阳虚无力蒸化津液,阳气亏虚,无力化汗。里证有汗:多为里热证。亦有里虚证:阳气亏虚、卫表不固而汗(亡阳) ;阴虚内热,蒸化津液外泄。(三) 、几种特殊汗出1.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阴虚证;阴虚阳亢,卫阳入里,表液失其固卫而汗出。2.自汗:醒的时候经常(日间)汗
6、出,活动尤甚气虚证;阳虚证。卫阳不固。3.绝汗:脱汗,病情危重,突然大汗不止。冷汗淋漓如水,若大都决堤,亡阳汗出;汗热如油黏手,亡阴。4.战汗:患者先恶寒战粟而后汗出正气聚而战邪,正邪剧争。预后:汗出热退,脉静身凉向愈;汗出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疾急病情恶化5.冷汗:6.热汗:热证7.黄汗:色如柏油,湿热。* 大汗: 蒸蒸发热,汗出不已里实热证; 冷汗淋漓,神昏肢冷亡阳(四) 、局部有汗3头汗: 头面汗多,兼面赤心烦,口渴舌红上焦邪热,向上蒸腾; 头汗兼身重脘痞,舌红苔腻中焦湿热; 头额冷汗如珠,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亡阳(虚阳上越) ; 头汗如油,高热烦渴,脉细数疾亡阴。心胸汗:虚证(心脾两虚或
7、心肾不交) ,阴虚阳亢;手足心汗:阴虚内热;或阳明燥热,脾虚肠中有燥屎;多见脾胃虚弱或易紧张;半身汗:邪阻经络,气血运行不周;(汗出方正常,无汗处为病变部位)如阴部汗:下焦湿热。三、问疼痛(一) 、疼痛产生的原因和机理 1、实性疼痛(实证):实邪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因外感六淫、气滞、瘀血、痰浊、食积、虫积等阻滞脏腑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不通则痛。 ”多见新起、拒按、阵法。2、虚性疼痛(虚证):因气血不足,阳虚或阴精亏损,脏腑经脉失养所致。 “不荣则痛。 ”痛时间较长,痛比较轻,绵延,喜按。*问疼痛包括问疼痛的性质、部位、时间程度喜恶、伴随症状等。(二) 、各种疼痛的性质及其意义疼痛的性质
8、包括胀痛、刺痛、重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空痛、固定痛、走窜痛、酸痛、掣痛等。 胀痛:(常见胸胁脘腹,及头、眼等)疼痛带有胀满的感觉 气滞作痛(常见胸胁脘腹) ; 头目胀痛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刺痛:疼痛尖锐如针刺之感瘀血窜痛:疼痛的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 气滞(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 ;行痹(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 虫痛固定痛:多为瘀血冷痛:疼痛伴有冷感,痛而喜暖寒证(常见腰脊、脘腹、关节、四肢)灼痛:疼痛伴有灼热感,痛而喜凉热证,阳盛/阴虚火旺重痛:疼痛伴有沉重感湿邪困阻气机;头部重痛:肝阳上亢、气血上冲;过劳气血不足酸痛:多为湿邪困阻;肾虚,骨不充养闷痛:疼痛带有满闷、憋闷的感觉痰
9、浊阻肺或痰浊痹阻心脉绞痛:疼痛剧烈如刀绞,难于忍受瘀血、气滞、结石、虫积、寒邪等实邪阻闭或凝滞气机掣痛(引痛、彻痛):疼痛而有抽掣牵引感筋脉失养而拘急或经脉阻滞不通痠痛:疼痛伴有痠楚不适感风湿侵袭,气血运行不畅或肾虚、气血不足,组织失养隐痛:痛势较缓,尚可忍耐,绵绵不休空痛:疼痛带有空虚之感(三) 、疼痛的部位虚证,气血亏虚,经脉脏腑失养41、 头 痛: 实性头痛多因外感六淫、痰浊、瘀血阻滞脑窍所致。 虚性头痛因气血阴精亏虚,脑窍失养引起。后脑痛连项背太阳经头痛巅顶痛厥阴经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两侧头痛少阳经头痛的部位。2、 胸 痛:病在心肺,需结合病史确定病位。胸前“虚里”部位作痛,痛
10、引肩背内臂者心(厥心痛真心痛)胸膺部位作痛,兼有咳喘者肺3、 胁 痛: 胀痛,伴情绪抑郁或急躁:肝郁气滞; 灼痛,头晕面赤:肝胆火盛; 胀痛,纳呆厌食,身目发黄:肝胆湿热; 刺痛,或胁下触及肿块,固定拒按:肝血瘀阻; 胁肋饱满胀痛,咳唾痛剧者:悬饮(肝阴虚) 。4、 脘 痛:多见于胃病。如胃之寒、热、食积、气滞(瘀血)等。 进食后痛势缓解者多虚证; 进食后加剧多属实证; 胃脘冷痛,得热痛减者寒证; 胃脘灼痛,喜凉恶热热证。5、 腹 痛:分虚实,实性腹痛多因寒凝、热结、气滞、血瘀、食积、虫积;虚性腹痛因气虚、血虚、阳虚所致。大腹隐痛,喜温喜按 脾胃虚寒小腹胀满而痛,小便不利 膀胱气滞小腹胀痛或刺
11、痛,随月经周期而发胞宫气滞血瘀 少腹冷痛,牵及外阴寒滞肝脉6、 背 痛:多因风寒客于太阳经和督脉损伤而致。 背痛不可俯仰者:督脉损伤; 背痛连项者: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脉; 肩背疼痛者风湿阻滞,经气不利; 俞穴痛可定脏腑。7、 腰 痛:寒湿、瘀血、肾虚。带脉损伤等。腰痛绵绵,软无力,以两侧为主肾虚腰脊或腰骶部冷痛重着,寒冷阴雨天加重寒湿痹症腰部刺痛拒按,固定不移瘀血阻络腰脊疼痛连及下肢经络痹阻腰痛牵掣少腹或侧腹,伴尿频、尿急、尿痛或尿血湿热蕴结下焦 8、 四肢痛:见于痹证、脾胃虚损、肾虚。经络。痛位游走不定(行痹)感受风邪为主虚里憋闷刺痛瘀阻心脉胸痛喘促,痰黄而稠热邪壅肺胸痛而咳吐脓血腥臭痰肺痈
12、胸痛咯血或痰中带血,伴潮热,盗汗肺痨1:大腹2:小腹3:少腹4:心下5:胃脘6:胁肋7:虚里5疼痛剧烈,遇寒加甚,得热痛减(痛痹)感受寒邪为主关节红肿热痛(热痹)感受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郁久化热重着而痛(湿痹)感受湿邪为主关节疼痛,肿大变形,屈伸受限(尪痹)痹病日久,痰瘀阻络,筋脉拘挛独见足跟或胫膝痛(多见于老年体衰之人)肾虚9、 周身痛: 新病周身痛多实证,常因感受风寒湿邪,经气不利所致; 久病而周身痛多虚证,因气血不畅,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四、问头身胸腹不适1、头晕:是患者自觉头脑晕旋,甚至感觉自身或眼前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其成因有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瘀血阻滞、气血亏虚(肾虚)2
13、、胸闷:患者自觉胸部有痞塞满闷之感。常见原因有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和痰湿阻肺,肝气郁结。胸闷兼有心悸气短心气不足胸闷,甚至有濒死感,面唇青紫心脉痹阻胸闷痰多兼咳喘痰浊阻肺3、心悸:(心肺)患者自觉心跳不安为心悸;若因惊吓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者,为惊悸;若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不能自主者为怔忡(多半为器质性的脏腑病变) 。惊悸不安,恶梦纷纭惊恐伤神失眠多梦,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眼花营血亏虚心烦失眠,口咽干燥,潮热盗汗,舌红少津阴虚火旺乏力气短,畏寒肢冷,自汗 心阳亏虚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浮肢肿,腰膝酸冷,久泻久痢脾肾阳虚,水气凌心心胸憋闷疼痛,唇舌青紫,舌色淡紫,脉细涩
14、 心脉瘀阻4、胁胀:(肝胆)患者自觉胁的一侧或两侧胀满不舒,多因肝气郁结(精神抑郁,善太息) ,肝胆湿热(口苦,急躁易怒,舌苔黄腻)所致。 5、脘痞:患者自觉胃脘胀闷不舒。多由食积胃脘,或脾胃虚弱、脾胃气滞;痰饮等所致。 6、腹胀:患者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甚至如物支撑。腹胀多为脾为病变。喜按,时减:脾胃虚弱;拒按,不减:食积肠胃或实热内结,实证。* 臌胀腹胀如鼓,皮色青黄,腹壁青筋暴露7、身重:身体有沉重酸困的感觉。成因有风邪束肺(有浮肿之象) ;脾气虚弱,湿邪困脾(困倦,神疲思睡)或温热之邪耗伤气阴。水湿泛滥;气虚乏运。8、麻木:患者肌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多因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或风寒湿痰
15、瘀血阻络。9、阳痿:肾虚;肝失疏泄;湿热下注。10、遗精:(滑精/梦遗)肾;心肾不交等也可致。头晕昏沉,伴胸闷呕恶,舌苔白腻痰湿内阻头晕而胀,伴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红脉弦数 肝火上炎头晕胀痛,面赤耳鸣,头重足轻 肝阳上亢外伤后头晕刺痛,夜间尤甚 瘀血阻络头晕目眩,过劳或突然起立则甚,面白舌淡,心悸失眠气血亏虚头晕耳鸣,兼腰酸遗精,健忘 肾精亏虚6五、问耳目(一) 、耳(声音大小、按之甚或不甚、暴起或渐发)1.1、耳鸣: 若耳鸣突发,声大如潮如雷,按之不减者属实证,多由肝胆火盛,风火上袭,上扰清窍所致; 若耳鸣渐起,声细如蝉,按之可缓者属虚证,多因肾虚精亏或肝肾亏虚、肝阳上亢所致。1.2、耳聋
16、: 新病暴聋多为实证,由肝胆火盛上壅于耳,或温病热邪蕴结上焦蒙蔽清窍; 久病渐聋,多为虚证,因精气虚衰所致。1.3、重听: 骤发重听,多为实证,因风邪上袭或痰浊上蒙耳窍所致; 重听渐起,属虚证,实为耳聋的由轻渐重的过程,由精气虚衰所致。2、耳胀、耳闭:风邪侵袭、经脉郁闭;痰湿阻闭等。(二) 、目1、目眩:其成因有肝肾精血亏虚,中气下陷、痰湿上蒙、风火上扰。 目眩兼头晕面赤,口渴风火上扰清窍; 目眩兼头晕胸闷,体倦肢麻,恶心苔腻痰湿上蒙清窍; 目眩兼头晕乏力,气短食少,腹胀便溏 中气下陷,清阳不升; 目眩兼腰痠,耳鸣健忘 肝肾不足,目窍失养。2、目痒: 两目痒甚,如虫行,畏光流泪,有灼热感,实证
17、,多由肝经风火上扰所致; 若两目微痒而势缓,虚证,多因血虚(生风)目失濡养所致。3、目痛: 痛剧,目痛难忍,兼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多由肝火上炎所致;痛剧,目赤肿痛,兼羞明多眵,为风热上扰所致,多见于暴发火眼或天行赤眼; 目微赤微痛,或时痛时止而干涩,多由阴虚火旺引起。4、目昏、雀盲、歧视:目昏是视物昏暗,模糊不清;雀盲又叫夜盲,是患者每至黄昏视力减退,视物模糊不清;歧视是视一物而为二物。皆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充养所致。六、问睡眠* “阳入于阴谓之寐” ;灵枢口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 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睡眠:与气血盈亏、卫气循行、阴阳盛衰、心肾功能强弱都有关1、 失眠:(
18、心胆问题)有营血虚或阴虚火旺及邪气干扰两类。基本病机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思虑、食积等。心烦不寐,潮热盗汗,腰膝酸软 心肾不交心悸失眠,或睡后易醒,纳少乏力 心脾两虚失眠时时惊醒,伴胸闷头晕,口苦心烦 胆郁痰扰失眠兼见腹胀嗳气,脘闷苔腻 食滞内停2、 嗜睡:痰湿内困,清阳不升;心肾阳虚、神失所养。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 痰湿困脾饭后嗜睡,兼神疲倦怠,食少纳呆 中气不足,脾失健运嗜睡而精神疲惫,欲睡而未睡,似睡而非睡,肢冷脉微心肾阳衰3、 多梦:神魂不宁。可能部分情况能提示病情。7七、问饮食口味 (一) 、口渴与饮水(津液、阴阳、寒热虚实燥湿、阳气气化等)1、口不渴饮:提示津液未
19、伤,多见于寒证、湿证或无明显燥热之证。2、口渴欲饮:提示津液己伤;也可能是阳气亏虚,气化不足,津液不能上潮于口。见于里热炽盛,津液大伤、消渴病、汗吐下太过,腹泻太过伤津、温病初起,卫分证。临床表现 临床意义口干微渴,兼发热,咽喉肿痛 外感温热病初起大渴喜冷饮,兼壮热面赤,汗出,脉洪数 里热炽盛(无热)口渴多饮,伴小便量多,多食易饥,形体消瘦 消渴病热证口不甚渴、口反不渴 (温热病)热入营分3、口渴不欲饮或不多饮。多见于痰饮内停、湿热证、瘀血内阻、温病营分证。临床表现 临床意义口燥咽干而不多饮,见颧红盗汗、舌红少津 阴虚证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闷苔腻 湿热证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水入即
20、吐 水湿、痰饮内停或阳气虚弱口干但欲漱口而不欲咽,兼舌紫暗或有瘀斑 瘀血内停(二) 、食欲与食量* “胃中中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不能食而瘦;少食而肥,肥而四肢不举,盖脾虚而邪气盛也;善食而消瘦,胃伏火邪于气分,脾虚而肌肉削” 。1、食欲减退:见于(1)脾胃虚弱;(2)湿邪困脾;(3)食滞胃脘2、厌食纳呆:食滞胃脘、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妊娠及妊娠恶阻临床表现 临床意义厌食兼嗳气酸腐,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者 饮食停滞胃腑 厌食兼脘腹痞闷,呕恶便溏,肢体困重者 脾胃湿热厌食兼胁肋胀痛灼热,口苦泛呕,身目发黄者 肝胆湿热 3、消谷善饥:胃火炽盛、胃强脾弱多食易
21、饥兼口渴心烦,口臭便秘胃火亢盛多食易饥兼多饮多尿,消瘦消渴病多食易饥兼大便溏泄者胃强脾弱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虚火内扰、伤寒厥阴证(蛔虫)(三) 、偏嗜食物:(脏神所欲,一脏之需/神无所居,良恶莫辨)小儿虫积、妊娠* 偏嗜肥甘 易生痰饮;偏食生冷易伤脾胃;过食辛辣易病燥热。(四) 、食量变化:胃气渐复或消退。“除中”:“邪气太甚,除去胃气,胃气欲引食自救,故暴能食” ;胃气败绝,危重病人突然想吃某物,且较多。8(五) 、口味(脏器上溢于口,或脏虚不能纳摄)口淡脾胃气虚证、寒湿中阻口苦肝胆火旺湿热内蕴所致火邪炎上、胆气上逆口甜脾胃湿热证或脾虚证口酸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伤食饮食停滞证 口咸肾虚
22、证、寒水上泛证口涩燥热伤津或脏腑阳热偏盛,气火上逆口粘腻湿浊停滞痰饮食积(往往夹热)八、问二便(反映脏腑功能;邪出之路)(一) 、大便异常1、便次异常(1 )便秘 实证:热秘:热盛伤津,腑气不通;寒秘:寒凝气滞,腑气不畅; 虚证(虚秘):气虚推动无力;营血、阴津亏虚,肠道失润(“脾约” ) 。(2 )泄泻泄泻纳少,腹胀隐痛不适,神倦消瘦脾虚黎明前腹痛作泻,泻后痛减,伴腰膝酸冷肾阳虚泄泻暴作,急迫腹痛,泻下不爽,肛门灼热湿热泻下清稀,伴腹冷痛,肠鸣寒湿泻下臭秽,伴呕吐酸腐,腹胀纳减食滞内停腹痛作泻,泻后痛减,情绪波动或精神紧张肝郁乘脾2、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脾胃虚寒;肾虚命门火衰 溏结不调:时干
23、时稀肝郁脾虚;先干后稀脾胃气虚 脓血便、便血:湿热疫毒时胃、肠脉络受损(便黑如柏油,或便血紫暗远血,脾不统血,胃肠有热等;便血鲜红 近血;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脓血便) 痢疾)3、排便感异常肛门灼热(大肠湿热) ;里急后重:湿热痢疾;排便不爽(食滞胃肠;肝气犯脾) ;滑泻失禁(脾肾虚衰) ;肛门坠胀(脾虚气陷)(二) 、小便异常 1、尿量异常尿量增多:(1)小便清长量多,畏寒喜暖 虚寒证(2 )多尿而伴多饮多食、消瘦疲乏 消渴病尿量减少:(1)尿少而色黄 热盛或汗吐下伤津(2 )尿少而伴有水肿者 水肿病,脾、肺、肾、心功能失常,气化不利。2、尿次异常9小便频数:(1)新病,短赤而急迫 下焦膀胱湿
24、热( 2)久病,量多色清,夜间尤甚肾阳虚,肾气不固癃闭:(1)虚证:肾阳不足,气化无力、开合失司;或脾气虚弱;(2 )实证:肺热气壅;瘀血、结石阻塞下焦;湿热蕴结膀胱;(3)年老气虚 3、排尿感异常尿道涩痛:膀胱湿热下注;结石、瘀血梗阻余沥不尽、遗尿: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虚证为多;邪气梗阻(慢性) ;精癃。小便失禁:(1)肾气不固;或见脾气虚( 2)下焦虚寒( 3)心神失用(4)外伤而致尿路损伤九、问妇女(一) 、问月经月经是发育成熟妇女有规律的周期性胞宫腔出血。经色正红无块,不稠不稀,经量在 50100ml 左右。1、经期异常(1 )月经先期:气虚不能摄血;阳盛血热;阴虚火旺;瘀阻胞络(2
25、)月经后期:血海空虚,阳虚不能化血;气滞,寒凝,血瘀,冲任受阻(3 )经期错乱:肝气郁滞、瘀血阻络、脾肾虚损等所致冲任气血失调2、经量异常(1 )月经过多: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约;瘀阻胞络,络伤血溢(2 )月经过少:精血亏少,或气血两虚,血海失充;寒凝血瘀,冲任不畅(3 )崩漏:非行经期间,阴道内忽然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止者 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脾肾气虚,冲任不固;瘀阻冲任,血不归经(4 )闭经:脾肾亏损,冲任气血不足,血海空虚;气滞、寒凝而血瘀,或痰湿阻滞胞宫,胞脉不通3、经色、经质异常:经色淡红质稀气虚或血少不荣;紫暗,夹有血块 寒凝血瘀;深红质稠血热内炽4、
26、痛经: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气滞或血瘀;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 气血两虚;经期小腹冷痛,得温痛减寒凝或阳虚(二) 、问带下带下是妇女阴道内有少量无色无臭的分泌物,具有濡润阴道的作用。若带下质地、数量发生改变则为病理性带下。1.白带: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少臭脾肾阳虚,寒湿下注;带下色白质稠、状如凝乳,或呈豆腐渣状,气味酸臭,伴阴部瘙痒湿浊下注2.黄带:带下色黄、质粘、气味臭秽湿热下注、湿毒蕴结3.赤白带:带下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肝经郁热或湿热、湿毒下注(绝经后见赤白带,可能胞宫、阴道有病变)十、问小儿* 生理 脏腑娇嫩,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 发病较快,变化较多,易虚易实(一) 、出生前后情况
27、:妊娠期及产育期母亲的营养健康状况,有何疾病,曾服何药,分娩时是否难产、早产等;喂养方法;坐、爬、立、走、出牙、学语的迟早。10(二) 、预防接种、传染病史(三) 、发病原因第二节 望 诊一、全身望诊望神、色、形、态,对病情寒热虚实、轻重缓急、正邪情况的总体了解。(一)、望神1、神的含义及神的产生。神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望神:神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通过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2、神的具体表现: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主要表现于目光、色泽、神情、体态(形体姿态)等
28、方面,其中眼神是望神的重点。3、神的分类及判断。得神即有神,是精气充盛,体健神旺的表现。得神的具体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态清楚,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失神即无神,精亏神衰而失神,目光浮露,面色晦暗暴露,意识模糊、神志昏迷、反应迟钝、动作艰难,形体羸瘦,手撒失禁,呼吸微弱多久病、重病。邪盛神乱而失神( 全身性病变影响到心神):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突然昏倒、两手固握、牙关紧闭多由痰火壅闭。少神介于得神和失神之间,神气不足。假神, “回光返照” ,假神以“突然出现,迅速消失”为特点;阴阳即将离决,虚阳浮越,颧红如妆。* 假神是突然出现,而重病好转则是逐渐的;假神是局部的“好转” ,而重病好转则是整体的。观察项目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神志语言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 精神不振,懒言 精神萎靡,语言错乱 神昏谵语,或卒然昏仆原本意识不清,不欲言语,突然神识清醒,言语不休,想见亲人双目 精彩 乏神 晦暗 原眼神呆滞,突然目光转亮,浮光外露呼吸 平稳 少气 气微 喘促 面色形态 面色荣润,肌肉不削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肌肉松软面色无华,形体羸瘦 原晦暗或苍白,忽然两颧泛红如妆动作反应 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动作迟缓 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四肢抽搐;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两手固握牙关紧闭原久病卧床,忽思活动饮食 突然饮食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