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28 页2014 新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数一数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 2、3 页。教材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种物体,各种物体的个都不相同。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其相应的圆点图。每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都是从综合场景图里分离出来的,圆点图里的小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本节课的知识点1. 结合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或人,数 1 到 10 各数。2. 用圆点图记数。三、教学重点:根据场景图所提供的信息,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教学难点: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的数量的点,根据提供的点的个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人。四、学生已有基础:大多数学
2、生都有一些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础,一般都能数出 10 以内各数。但是,许多儿童是“唱山歌”似的依次说出一、二、三、四 他们完全不理解这些数的意义,完全不知道数学课上将学些什么,该怎样学。所以,看似简单的数数,怎样去进行教学呢?五、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数数、表述一句完整的话。用手指指着物体,一个一个地数是教材提倡的数数方式。学生在数数、交流时,教师不要限制数什么和怎样数,但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帮助学生使用正确的单位名称,并对学生数的方法进行点评,从而引导学生数数时要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或者边数边做记号,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也能初步培
3、养学生有序观察的习惯。2.用圆点图记数,引导学生弄明白场景图、小图、圆点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幅小图是从综合情境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教材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认数教学要在第五单元才进行,在学生认数之前,不宜用数字表达物体的个数。二是物体有第 2 页 共 28 页几个就画几个圆点表示,物体个数与圆点个数相对应,渗透了对应思想。三是圆点作为一种符号,它只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是一次认识上的抽象,渗透了符号化思想。教材中的前面三幅小图,物体以及圆点都已经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
4、”等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圆点个数与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圆点在这里的作用。这样,学生在飞机、蝴蝶、鸟的下面画表示物体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分别是哪些物体的个数,只要求学生说出并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几个这样的物体,不要求他们在小图里画出这些物体。3.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藏着的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起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有关场景图的教学环节完成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数一数教室里个数在 10 以内的物体,鼓励他们用画勾或画点等不同方式将这些物体的个数记录下来,并和同学交流。 4.注意学习常规的教育与培养。第一堂数学课上,学生比较兴奋,还会有些“
5、乱”,这是正常现象。学前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学校里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游戏和学习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学生刚进入学校,正处在习惯游戏到适应学习的变化中,适当建立一些课堂学习常规是十分需要的,有利于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第二单元 比一比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教科书第 4、5、6、7 页。安排 2 个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5 页。二、本课的知识点1.认识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2.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三、教学重点:物体长短、高矮和轻重的一般比较方法。教学难点:在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学生在幼儿时期的生活中,都曾经遇到
6、过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大小、多少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答案,即比较的结果,而比较的方法和过程都是模糊的。尤其在两个物体的长度、轻重、大小、多少第 3 页 共 28 页的差异悬殊时,更不会关注比的方法与过程。本单元教学“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五、教学建议1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积极性。我们平时见过的很多物体,比如绳子呀,树木呀,水果呀等等,它们有长有短,有高有矮,有轻有重。(可出示准备的一些物体),想不想知道它们谁长谁短,谁高谁矮,谁轻谁重?好,这节课我们就用比一比的方法来弄明白。2. 突出“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规范地
7、比。(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2)选择相关物体引导学生依次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A、比长短,出示两根不同的跳绳,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它们的长短,再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小结让学生明确:比较物体的长短时,通常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看两根绳的另一端,这样很容易就能看出长短。B、比较高矮,可以选择两个高矮相差不大的同学,先让他们站在高度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试着进行判断,再通过交流明确:要能正确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通常要让这两个人站在同一块地面上。C、比较轻重,重点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简易天平的状态,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做出判断,判断哪种水果重,哪种水果轻。教学时
8、,有实物展示操作最好,如果不能,教师可以加以说明简易天平的状态原理。(3)归纳小结。3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比的对象,主动开展比的活动。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以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继续寻找对象进行比较。情境图里预留了许多比长度、比轻重的内容,如石榴树和柿子树哪个长得高些?桌子和椅子哪个矮些?两条石子路哪条长些,灯箱和电灯杆那个高些两种物体除了比长度,还能比轻重、比大小、比多少,如两个小朋友谁的体重重些?石榴和柿子谁大些?桌子和椅子哪种张数多些4扎实练习的训练。引导做“想想做做”里的题。(3、4、5、6、7 题课留第二课时)第三单元 分一
9、分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8、9 页。按一定标准给一些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二、本课知识点:是把一些物品按一定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第 4 页 共 28 页三、教学重点:是按照同一种标准对给出的物体进行分类。教学难点:是把一些物体按不同标准依次分类。四、学生已有的基础、经验: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是分类摆放的,如超市里的食品和日常用品;厨房里的餐具等,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有一些感性认识。教科书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树叶、动物、交通工具、茶杯、文具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品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具有把这些物品分类的条件。通过分一分,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活动,学习分类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
10、经验。五、教学建议:1例题教学。(1)创设情境。例题呈现了两个物品架,左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玩具,右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书。每个物品架都分成四层。物品架上的物品很多,不仅摆放得整整齐齐,而且把相同的物品摆在一起,把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要求学生说说“物品是怎样摆放的”。(2)抓住“物品是怎样摆放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观察、交流。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物品架上分别摆放的玩具和书籍是两类不同的物品。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些玩具是怎样摆放的?分成了哪几类?书籍呢?(3)引导他们思考这样摆放的方法与好处,从而使他们认识到:把物品分类摆放,一是显得有条理,二是便于顾客挑选。2教学“试一试”。要
11、求学生把 9 片树叶放在 3 个筐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树叶的形状分,把形状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还可以按树叶的颜色分,把颜色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鼓励学生自己选定标准进行分类,教师尽量不在分类标准的选定上给予指点,更不要做出统一的规定。二是在交流中突出分类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分类结果的交流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相同,那么分的结果也相同;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那么分的结果就不同。三是分类的结果不能出现重复或遗漏,即没有哪一片树叶会被同时分进两个筐里,也没有哪一片树叶会分不进任何筐里。为此,学生分类结束以后,要引导他们看一看,是不是所有树叶都放到
12、筐里去了?有没有一片树叶被放到两个筐里的现象?第 5 页 共 28 页3. 做“想想做做”。 练习时,要重视让学生实际动手分一分,以加深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第四单元 认位置一、本单元的内容:教科书第 10、11 页。安排 1 课时教学。二、本课的教学知识点: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三、本课的重点难点:辨认左右方位。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由于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很易界定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所以对于前后、上下,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 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认识,获得经验。本单元教学方位知识,让学生联
13、系直接经验,以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去辨 析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五、教材说明: 例题里画出的小朋友与学生同方向,因而关于左右的 判断是一致的。图中小明的右边也是学生的右边,小红的左边也是学生的左边, 教学不会发生混乱。编排的思考题里,面对面的两个人分辨左和右,结果是不一致的。图画中尽管人们上楼梯与下楼梯都要靠右边走,由于上楼与下楼的朝向不同,所以分别走楼梯的一侧与另一侧。那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靠自己的左边走下楼梯,因而走错了。思考题是一部分有学习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初步涉及稍复杂的辨别方位的内容,不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学建议:1例题的教学活动分四步展开。(1)让学生分辨自己的左手和
14、右手, “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更是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2)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边” “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这两句话描述课桌上数学书和练习本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应该用“在的边”这种完整的话描述。而且,如果甲物体在乙物体的右边,那么乙物体就在甲物体的左边。( 3 ) 要求学生在例题的情景图里寻找两个物体,用“左边”和“右边”说出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继续丰富识别左右的体验,初步学会像这样的判断与表述。( 4 )让学生“看图再说一说” ,应该以说左右为主。第 6 页 共 28 页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醒学生联系自己的肢体做出关于左或右的判断。
15、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经常需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想想做做”第 1 题设计的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材的设计意图。 “想想做做”里的其他练习题,凡涉及左右的时候,都要提醒学生先想想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清左边和右边,然后回答问题或进行操作。第五单元 认识 10 以内数的教材分析本单元导读:本单元教学 10 以内的数认识,主要有 0-10 共十一个数的意义、读写、大小关系等内容。分认识 1-5 各数,认
16、识 0、认识 69 各数,认识 10等四段安排。在认识 15 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 0 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编排了七道例题、六个 “想想做做两个练习等内容。10 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材把 15 各数和 69 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适时安排几和第几,=、和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0 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10 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认识 15(教材 P12 页例题,第 13 页“想想做做”第 14 题。 )
17、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数数以及相应的操作活动,初步理解 15 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 15 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 5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2、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3、让学生养成认真写数的习惯。学生已有基础、经验:15 各个数字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学重点第 7 页 共 28 页指导学生写 15 各个数字,特别是 3 和 5。教学难点经历 15 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 15 各数的含义。教具准备:主题图、计数器。学具准备:圆片教材解读:学生认、读、写 15 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
18、者是教学的重点。【知识点一】认识 15 各数1.讲述画面内容教师节到了,同学们有那个气球和鲜花布置会场,台上有的小朋友在跳舞,有的小朋友拉手风琴,真是热闹极了。2.指导图意数出图中小朋友和各种动物的个数。3.用数表示物体的数量,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借助图形使抽象数字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同时使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数量关系表示方法。4.15 各数序,用数珠拨一拨,明确 15 各数排列顺序方法,通过直观来理解:1 添 1 是 2,2 添 1 是 3。并从图中、发现规律。知识归纳:1. 数量是 15 的物体,都可以用 15 各数来表示。2. 从 15 各数的排
19、列顺序可以看出:相邻两个数相差 1;相邻两个数中,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 1,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 1。【知识点二】15 的书写方法书写时,根据每个数的形状,在日字格里正确、规范、工整地进行书写。知识巧记:“1“字像铅笔细又长,“2”字像小鸭水上漂,“3”字像耳朵听声音,“4”字像小旗迎风飘,“5”字像秤钩称东西。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认识几和第几(教科书第 15 页例题,第 1516 页“想想做做”的习题第 8 页 共 28 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并会用几个和第几个回答生活中的问题。2、在练习中运用“上、下、前、后、左、右”这些词语与“第几”相结合描述物体的位
20、置,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探索规律和推理的能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通过上一节学习认识 1-5 各数的读、写及其意义教学重点:区分和理解几、第几的不同含义,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几和第几来回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主题图教材解读:【知识点】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 ,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是第几个) 。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 15 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和不
21、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在数的活动中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初步体会它们的区别。“想想做做”第 1 题,通过涂 4 个和涂第 4 个的操作与比较,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解。 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怎样数出两个男孩分别排在第几。明白前者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数到那个男孩为止。体会“5 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 “第 5 个”表示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 “想想做做”第 1 题里涂 4 个
22、和涂第 4 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不同,体会几和第几的区别。(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第 9 页 共 28 页教材中有三种情况: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 4 个, “4 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循生活习惯。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以是从上往下第 2 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 4 只。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知识归纳:“几个”是指的人或物体一共有多少,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第三课时教
23、学内容:认识 0(教科书第 16 页例题和第 17 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学目标:1、理解 0 的具体含义,会读、写 0。2、掌握 05 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3、培养学生判断、理解能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认识 1-5 读、写及其意义。教学重难点:了解 0 的不同含义。教学准备:主题图、直尺教材解读:【知识点一】0 的含义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 0,在不同场合,0 往往有不同的意思。(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 0 表示” 。这个内容安排例题 3 和试一试两道题,例 3 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 3、2、1 表示蘑菇的个数。还有一只兔没有采到蘑菇,可以用 0 表示个数。学生在这
24、个情景中体会 0 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试一试中,地上原有 4 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也没有,让学生用 0 表示萝卜的个数。从 4 个到 0 个,渗透了“有”与“无”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2)结合直尺教学 0。直尺上有 0-5 六个数,0 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 0 在直尺上的意思:从这里开始。这是数轴上表示数和用直尺量长度必须具备的认识。从 0 开始(表示起点) ,向右依次是 1、2、3、4、5,按顺序整合了 0-5 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 3 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3) “想想做做”第 4 题展示了 0 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
25、会,不必解释其中 0 的具体含义。【知识点二】0 的写法第 10 页 共 28 页书写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园滑不能有棱角。知识巧记:数字“0”像鸭蛋,上下长,左右扁;要想把它写得好,封口之处是关键。第四课时教学内容:认识、和(教科书第 1920 页的例题,第 20 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 、 “多” 、“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 5 以内数的大小。2、在由具体事物比较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一一对应数学思想。教学重点:认识符号、和,正确比
26、较 5 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难点: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小于)来描述 5 以内数的大小。教具准备;主题图,动物图片,圆片。学具准备: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图片。教材解读:= 、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本节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 “多” “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知识点一】同样多1.从主题图中观察描述画面内容2.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体会同样多(1)把小兔和小猴图片一一对应地摆放。(2)小兔和小猴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连接,即 4=4。知识归纳:1.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比较时,谁也没有多余,这种物体的数量就是同样多。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如果这两个数相等,用“=”连接。【知识点二】比多少1. 从主题图中观察理解题意图中由 5 只小松鼠,3 只小熊,要求谁多谁少,就是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