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滥竽充数一、回忆成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从上学以来,相信你们已经知道不少成语了,谁能说几个成语故事吗?狐假虎威: 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买者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扰。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多余不恰当的事,以致弄巧成拙。 板书课题,齐读。注意“竽”读音。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初读课文。1.注意红色字
2、的读音!(出示生字词: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齐湣王“奏” 、 “腮”是平舌音;“滥” 、 “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2.理解词语俸禄:古代官吏的工资。 滥竽充数: “滥”是不好,不合格, “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滥竽”意思是吹不成调的竽, “充”指冒充, “数”就是数目。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1.指名读,注意评价。2.听录音示范朗读。思考:课文里讲了谁滥竽充数?滥竽充数的结果怎么样?四、细读感悟,理清课文1 课文中除了南郭先生,还写了哪些人物?(板书:齐宣王、齐湣王)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板书:父子) 。齐宣王和齐湣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喜欢
3、听乐师吹竽,但他们在听竽的方法上却不相同,他们分别是怎么听别人吹竽的呢。南郭先生又有怎样的表现?(板书: 齐宣王(父):众人齐吹装吹、得俸禄齐湣王(子):单独吹 只好逃走 )一起吹竽,有机可乘,所以能混入其中,滥竽充数;而齐湣王不喜欢齐奏,他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2.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齐宣王在位的时候,他却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这是为什么呢?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南郭先生很会做假。齐宣王没能严格把关,选拔制度上有缺陷。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出示三个句子:(学生齐读)()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4、()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4理解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这句话中有几个动作,将南郭先生的动作、神态表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那么谁能把找出来。如果用一词语形容南郭先生,那就是装模 m 作样,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装模作样)现在,我想让同学们来表演一下南郭先生的吹竽动作,谁来试一试!请两位同学来比一比(老师读课文) ,动词重读。5面对齐宣王,南郭先生装模作样,在齐湣王面前,
5、他却原形毕露 l,只好逃走了,他为什么装不去了?谁能用不要。 。 。而要。 。 。造个句。 (我们不要过分地依赖父母,而要学会独立。 )6.同学们,读完了滥竽充数 ,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抢答问题:1)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给齐宣王吹竽时是怎么想的?2)他拿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又是怎么想的?3)当南郭先生逃走时,他又是怎么想的?看来大家的反应都很迅速,对课文都有自己的理解。现在我就来奖励大家,让你们放松一下,穿越到战国,看看南郭先生当时是怎样表现的。 (放视频) ,对了,看完视频,希望同学们能说说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启示: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是不行的!7.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8请同学们再次拿起书本,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遍!9、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吗?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拿起你的钢笔,把你最深的感受写下来!从南郭先生身上吸取教训,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