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查临床意义.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29575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47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检查临床意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血液检查临床意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血液检查临床意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血液检查临床意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血液检查临床意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血液检查临床意义,-康复理疗科,白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一 生理变化 1.儿童期白细胞较高。 2.一般在安静休息是白细胞数较低,活动进食后较高,上午低于下午。一日之内最高值于 最低值之间可差12倍。 3.当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可引起白细胞显著增加,可高达30109L,且以中 性粒细胞为主。 4.妊娠期白细胞常轻度增加。,二 病理变化 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总数的增多于减少 成人中性粒细胞为外周血白细胞中的主要成分,占50%70%,因此中性粒细胞的增减,必然影响到白细胞总数的增减,即中性粒细胞增加,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也随之减少。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 急性感染:阑尾

2、炎、急性风湿热、扁桃体炎等。 . 急性中毒:安眠药中毒、慢性肾炎、尿毒症。 . 急性大出血:肝、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所致大出血。 . 严重的组织损伤:严重烧伤、心肌梗死、交大手术后。 .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消化道恶性肿瘤晚起。 2.中性粒细胞减少 . 传染病:伤寒、副伤寒;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肝、麻疹,此类感染无并发症,均可 见白细胞减少。 . 理化损伤:机体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X射线、镭照射或应用接触某些化学药物、有毒物 质。 . 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等血液病,白细胞可1109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于减少 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过敏性疾病:

3、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麻疹、食物过敏。 . 寄生虫病:尤其是肠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感染。 . 某些皮肤病:湿疹、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银屑病。 . 某些肿瘤:尤其是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及某些上皮组织恶性肿瘤。 .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 . 某些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的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 某些急性传染病的早期。,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四淋巴细胞增多于减少 1. 淋巴细胞增多 【多于病毒引起】 . 某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风疹、百日咳、传染

4、性单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等。 . 某些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血性淋巴瘤。 2. 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细胞免疫缺陷病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情况。 五单核细胞增多 . 某些感染:如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 . 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中间细胞(intermediate cell),是白细胞按三分群分类的一个细胞群,主要是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当中间细胞比例大于10%时,一般应手工在显微镜下镜检分类单核胞,嗜酸嗜碱性细胞,看具体是哪

5、一类白细胞升高。分类1、单核细胞增多 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某些结核病,疟疾等。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2、嗜酸性细胞增多 见于热带性嗜伊红细胞增多症、支气管哮喘、变态反应、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及过敏性疾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手术后、烧伤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3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较少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意义。,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1) 红细胞计数(RBC) (单位:1012/L)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

6、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2) 红细胞压积(HCT) (单位:%)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补液的参考值;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3)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单位:fL)大于正常值,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小于正常值,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全身性溶血性贫血。(4) 红细胞分布宽度 (单位:%)大于正常值,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贫血的分类;小于正常值,比正常人的红细胞更整齐,临床意义不大。,(5) 血红蛋白浓度(HGB

7、) (单位:g/L)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单位:pg)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单位:g/L)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贫血分级:低于30g/L为极重度贫血; 低于30-60g/L为重度贫血; 低于6

8、0-90g/L为中度贫血; 低于正常参考值但高于90g/L为轻度贫血。,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血小板检测临床意义,异常结果:(1) PLT-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减少:生成减少,如再障、急性白血病等。 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消耗过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如脾大时,血液中可达90%以上的血小板储存在脾脏,导致血液中血小板轻至中度减少。 假性血小板减少:血样采用EDTA抗凝剂可诱导少数人(0。1%)的血小板显著减低;血液中存在巨大血小板时,由于不能将其计数而假性减少。 以上这两种病例可见于巨血小板综合症。注意:静脉血计数血小板结

9、果稳定,干扰因素少。末梢采血易导致血小板活化、聚集等。,(2) MPV-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脊髓造血功能受损时,MPV和PLT均减低:血小板破坏增多如ITP,MPV可增大;若脾切除,MPV和PLT均可升高。 骨髓造血功能评价:造血功能抑制时,MPV和PLT呈持续减低趋势,功能抑制严重,MPV越小;造血功能恢复时,MPV增高先于PLT升高。 MPV增大:巨血小板综合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如感染、手术等,MPV正常。(3) PCT-血小板比容 凡是PLT和(或)MPV增高,均可导致PCT增大,如原发性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4) 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增大有意义,血小板体积

10、大小越是不均一,PDW越大。临床意义待进一步研究。(5) P-LCR-大型血小板比率 血小板可分为小、中、大、巨型四种。大血小板增多主要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血小板增多见于巨血小板综合症。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软弱无力疲乏、困倦,皮肤、黏膜苍白,心悸,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症状的人群。,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它受多种因素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如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或球蛋白增加或清蛋白减少;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红细胞减少时血沉加快,球形红细胞增多血沉减慢。1. 血沉增快 临床常见于:(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

11、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可加快,其增快可能与生理性贫血或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2)病理性增快1)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加快。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则无改变。3)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属球蛋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或贫血等因素有关。,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时,血沉均可增快,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等。5)其他:部分贫血

12、患者,血沉可轻度增快。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粘液水肿等患者,血中胆固醇高,血沉亦见增快。2. 血沉减慢 一般临床意义较小,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血沉可减慢。,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血清总蛋白(TP)是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G)的总和。双缩脲比色法是目前推荐检测TP的定量方法,显色强度受蛋白质种类影响较小。 白蛋白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20天,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TP的4060。白蛋白是血浆中重要的运输蛋白。许多非水溶性的物质易与白蛋白结合后被运

13、输,如:胆红素、长链脂肪酸、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药物等。 白蛋白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缓冲血液酸碱的能力,血清白蛋白的浓度也能反映肝损伤的程度、疗效的观察及预后的判断。 血清白蛋白的定量常采用溴甲酚绿法,也有采用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的散射比浊法或透射比浊法。后一种方法特异性较强,但试验成本高于前一种方法。从TP中减白蛋白量,即为球蛋白含量。 参考值:血清总蛋白:6082gL;白蛋白:3552gL;球蛋白:2030gL;AG l.02.0:1,临床意义:急性肝脏损伤早期或局灶性肝脏损伤等轻度肝损害时,自蛋白(A)可正常或轻度下降、球蛋白(G)可轻度升高、TP和AG均可正常。亚急性重症

14、肝炎早期多数TP为明显下降,而-球蛋白增加;晚期发生肝坏死,TP明显下降。慢性肝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实质细胞受损,常见白蛋白减少和球蛋白(主要是球蛋白)增加,AG比值下降。随病情加重而出现AG比值倒置,此时提示肝功能严重损害。白蛋白持续下降者多预后不良;治疗后白蛋白上升,说明治疗有效;白蛋白减少到30gL以下,易产生腹水。肝外疾病:总蛋白或白蛋白减少可见于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等;蛋白质分解过盛,如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蛋白质摄入不足,如慢性营养障碍等。球蛋白增加:可见于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球蛋白单克隆增生,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感染,如黑热病

15、、血吸虫病等。,脂类代谢功能检测,血清脂类包括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肝脏除合成胆固醇、脂肪酸等脂类外,还能利用食物中脂类及由脂肪组织而来的游离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及磷脂等,并能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初生态高密度脂蛋白,以及酰基转移酶等;血液中的胆固醇及磷脂也主要来源于肝脏。 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参考值:总胆固醇2.9-6.0mmol/L,胆固醇酯2.34-3.38mmol/L,胆固醇酯:游离胆固醇=3:1临床意义:,1.甘油三脂(TG)正常参考值:0.31.7 mmol/L临床意义:甘油三脂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原发性高脂血症、肥胖症、动脉硬化、阻塞性黄疸、

16、糖尿病、极度贫血、肾病综合症、胰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长期饥饿及高脂饮食后均可增高。饮酒后可使甘油三脂即性升高。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功能严重损伤等。注意:样品采集后尽快分离血清,防止甘油三脂水解。2.总胆固醇(CHOL)正常参考值:2.335.69 mmol/L临床意义:胆固醇增加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症、总胆固醇阻塞及黏液性水肿。在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其他如感染、营养不良等情况下胆固醇总量常见于降低。注意事项:最佳采样条件是固定膳食和稳定体重3周,取血前空腹12小时,禁食不禁水。,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正常参

17、考值:1.01.7 mmol/L临床意义: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可见于急慢性肝病,急性应急反应(心肌梗塞、外科手术、损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慢性贫血等。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参考值:1.34.0 mmol/L临床意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常见于高脂血症、低甲状腺素血症、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糖尿病综合症、动脉硬化症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见于营养不良、骨髓瘤、急性心肌梗死、创伤、严重肝脏疾病、高甲状腺素血症等。注意事项:采样前4周稳定体重,保持原有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采血前空腹1214小时。,胆红素代谢检测,胆红素是一种胆色素,是血红蛋白和其他亚铁原

18、卟啉蛋白的血红素部分的降解产物。在肝、脾及骨髓的网状内皮细胞中产生,透出细胞,进入血液,在血液中与清蛋白结合运输,称为未结合胆红素或游离胆红素。然后被肝细胞摄取,与Y蛋白(或Z蛋白)结合后,进一步在肝细胞内形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也称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自肝细胞释放至毛细胆管,随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进行水解和还原反应,脱去了葡萄糖醛酸和加氢成无色的胆素原族化合物,随粪便排出。正常血清中总胆红素定量为3.4217.1mol/L,其中80%为未结合胆红素,或称间接胆红素,为8.5515.39mol/L;其余为结合胆红素,或称直接胆红素,为0.5433.42mol/L。 当胆红素代谢异常

19、时即出现黄疸。测定血中胆红素含量对诊断肝、胆疾病及某些血液疾病有重要意义。,血清总胆红素参考值,临床意义(1)判断有无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是临床黄疸的典型症状,新生儿与婴儿68 mol/L(4 mg/dl),儿童与成人43mol/L(2.5 mg/dl)。(2)根据血清胆红素分类,判断黄疸类型。溶血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增多,例如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疟疾、输血反应等。阻塞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增高,例如胆石症,尿胆原可呈间歇性减少或消失,肿瘤压迫所致,尿胆原可进行性减少或消失。肝细胞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皆增高,例如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细菌性或

20、寄生物性肝病、药物导致的肝实质损伤、胆汁性肝损伤以及其他累及肝脏的原发性疾病。另一病因为胆红素代谢性疾病。(3)血清胆红素生理性的降低见于孕妇,妊娠中期和晚期较明显。另有报道,血清正常浓度的总胆红素降低可导致冠心病危险增加,其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胆红素的抗氧化作用有关。,血清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测定参考范围直接胆红素:06.8 mol/L (00.4 mg/dl)。间接胆红素:1.713.2 mol/L(0.10.8 mg/dl)。,临床意义1. 肝前性高胆红素血症(溶血性黄疸)(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第2天至第5天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高未结合型胆红素血症。出生后2周内血清胆红素可恢

21、复正常。原因如下:红细胞破坏过多,新生儿红细胞的半寿期是70 90 d。胎儿期氧气通过胎盘从母体血中获得,体内呈低氧环境,则刺激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进而制造过多的红细胞。另外,胎儿娩出时,易造成某种损伤致红细胞被破坏。新生儿肝细胞内的二磷酸尿嘧啶核苷葡萄糖脱氢酶和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新生儿肝细胞内含蛋白极微,使肝细胞摄入胆红素能力不足,引起胆红素排泄障碍。新生儿肠肝循环增加,加重胆红素的回吸收和肝脏清除胆红素的负担。见于以上原因,出生儿在24 h后至1周内血清总胆红素342 mol/L时换血指标。(3)黄疸还可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和少见的无效红细胞生成(恶性贫血)。也可见于运动损伤引起的肌肉组

22、织出血,横纹肌溶解症。,2. 肝细胞性高胆红素血症(肝细胞性黄疸)(1)肝细胞受损,如肝炎、肝硬化等病变影响了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分泌这3个过程可致结合与未结合胆红素均有不同程度升高。(2)先天性缺陷:Gilbert综合征(体质性肝功能不良):因先天性缺乏蛋白和轻度的胆红素- 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而致胆红素摄取和转化异常。在男性中占2%3%,是女性的27倍,无症状,轻度胆红素升高(常0.6。阻塞性黄疸、胆固醇性黄疸因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胆红素在血中出现。在疾病恢复期,总胆红素降低,尤其 组分、组分明显降低,胆红素因半寿期较长,消失慢,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的比值反可增高,甚至达到0

23、.80.9。这也可能是有些患者尿胆红素已呈阴性,而血清胆红素不恢复正常的原因。正常人及不同类型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表27-5)。5. 尿胆红素检查 见尿液化学检查。6. 尿胆原检查 见尿液化学检查。,血清酶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考值速率法(测定温度37度):女性:1-12岁500U/L;15岁以上70-150U/L。 男性:1-12岁500U/L;12-15岁750U/L;25岁以上40-150U/L。临床意义ALP测定常作为肝胆疾病和骨骼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的指标。增高可见于(1)肝胆疾病 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等。(2)骨骼疾病 由于骨的损伤或疾病使成骨细胞内所含高浓

24、度的碱性磷酸酶释放入血液中,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增高。如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软化病,骨转移癌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谷氨酰转移酶(1)胆道阻塞性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所致的慢性胆汁淤积,肝癌时由于肝内阻塞,诱使肝细胞产生多量GGT同时癌细胞也合成GGT均可使GGT明显升高,可达参考值上限的10倍以上。此时GGT、ALP、5核苷酸酶(5NT)、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及血清胆红素呈平行增加。(2)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时,GGT呈中等度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非活动期,酶活性正常,若G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3)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

25、物性肝炎:GGT可呈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3001000U/L),ALT和AST仅轻度增高,甚至正常。酗酒者当其戒酒后GGT可随之下降。(4)其他: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GGT亦可轻度增高。,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心脏和骨骼肌中。肝细胞或某些组织损伤或坏死,都会使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升高。谷丙转氨酶高的症状一般可有这些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肝区疼痛等。 谷丙转氨酶的正常参考值为040U/L,谷丙转氨酶(GPT、ALT)升高在临床是很常见的现象。 肝癌症状谷丙转氨酶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该脏器是不是正常,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谷丙转氨酶升高是肝脏功能出现问题的

26、一个重要指标。在常见的因素里,各类肝炎都可以引起GPT升高,这是由于肝脏受到破坏所造成的。一些药物如抗肿瘤药、抗结核药,都会引起肝脏功能损害。大量喝酒、食用某些食物也会引起肝功能短时间损害。 谷丙转氨酶偏高症状 胆道疾病时,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黄疸,临床上检查还可能伴随血胆红素升高。 心脏疾病时,症状为胸闷、气短、浮肿、心悸,临床上检查伴有谷草转氨酶升高。 肝脏疾病时,症状为低热、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失眠多梦、腹痛腹泻、肝区不适等。,谷草转氨酶,又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转氨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是医学临床上肝功能检查的指标,用来判断肝脏是否受到损害。谷草转氨酶正常值是4-

27、40U/L(单位每升)。空腹12小时取静脉血。也就是说,在检查谷草转氨酶前12小时,应保持空腹,不能进食,否则会引起检查结果出现偏差。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是肝功能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高了说明肝脏在损坏。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硬变,肝脓肿、肝结核、肝癌、脂肪肝、酒精肝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但是也不一定是肝脏引起的,有些药物和疾病也会引起转氨酶高。如心肌梗塞、胸膜炎、肾炎均可引起谷草转氨酶升高。,血尿素测定,血尿素测定是一项用于检查排尿功能是否正常的辅助检查方法。尿素是机体内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经肾小球滤过而从尿液中排泄。血尿素的产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创伤、感

28、染、发热、营养不良或接受类固醇皮质激素治疗等高分解状态时,尿素的产生均明显增加而使血尿素增高。而血清肌酐来源于肌肉组织释放,产量取决于肌肉组织的总量,相对恒定,且较少受代谢及疾病状态的影响,对于肾功能的估计优于血尿素。所以会出现血尿素高而肌酐不高的情况。正常情况:3.2-7.0mmol/L。 临床意义异常结果:增高: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需要检查的人群:肾炎患者。,肌酐测定,肌酐(creatinine,Cre)是肌肉在人体内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每20g肌

29、肉代谢可产生1mg肌酐,在肉类食物摄入量稳定时,身体的肌肉代谢又没有大的变化,肌酐的生成就会比较恒定。血肌酐:正常人的血清肌酐男54-106moI/L女44-97mol/L小儿24.9-69.7mol/L尿肌酐 :主要来自血液经过肾小球过滤后随尿液排出的肌酐。【参考值】8.4-13.25mmol/24小时尿或40mg/dl到130mg/dl是正常的。,血清肌酐的浓度变化主要由肾小球的滤过能力(肾小球滤过率)来决定。滤过能力下降,则肌酐浓度升高。血肌酐值高出正常值多数意味肾脏受损,血肌酐能较准确的反映肾实质受损的情况,并非敏感指标。因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人1/3时,血肌酐才明显上升。意思就是

30、说,因为人体肾脏代谢能力强,当肾脏损伤较轻时一般人不适感觉不明显,所以很多人当真正出现恶心、呕吐、头晕时,其实肾脏已经损伤严重,此时血肌酐也开始明显上升。(1)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血肌酐可升高。同时应在已知内生肌酐清降率的基础上穿插着测定血肌酐值作为追踪观察的指标。(2)尿素氮与肌酐值同时测定更有意义,如二者同时升高,说明肾脏有严重损害。内生肌酐清除率公式为Ccr=(140-年龄)体重(kg)/72Scr(mg/dl)或Ccr=【(140-年龄)体重(kg)/【0.818Scr(umol/L)】 内生肌酐清楚率计算过程中应注意肌酐的单位。女性按计算结果0.85。,人体

31、90%的肌酸存在于肌肉中,而且大部分以磷酸肌酸的形式存在。磷酸肌酸脱去磷酸后生成肌酐,后者随尿液排除即为尿肌酐。正常人尿肌酐的日排出量相当稳定,成年男性日排出量为1.01.8g,女性为0.71.0g,而且不受食物蛋白质含量和尿量的影响。24h每千克体重排出的尿肌酐毫克数称为尿肌酐系数,正常人的肌酐系数为:男性1832,女性1025。运动员的尿肌酐系数高于常人,一般为2540。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尿肌酐系数也不同,进行力量和速度项目训练的运动员肌肉发达,其尿肌酐系数也高,且尿肌酐的日排出量与运动成绩高度相关。8.4-13.25mmol/24小时尿或40mg/dl到130mg/dl是正常的。增高:见于

32、肢端肥大症、巨人症、糖尿病、感染、甲状腺功能减低、进食肉类、运动、摄入药物(如维生素C、左旋多巴、甲基多巴等)。减低: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肌营养不良、白血病、素食者,以及服用雄激素、噻嗪类药等。分子式(Formula):C4H7N3O 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113.1 CAS No.:60-27-5,尿素氮测定,尿素中的氮,尿素浓度可以尿素或尿素氮表示,国内惯用后者。肝脏将氨基酸代谢生成的有毒的氨,水解为无毒的UN,是其解毒功能之一,血清尿素氮(BUN)由肾小球过滤排出。参考值:2.97.5mmol/L(821mg/dl)。

33、BUN升高,称氮质血症,见于肾功能不全,但在肾小球过滤率(GFR)降低达50%时才可见其升高,敏感性较差。消耗性疾病、消化道出血、脱水等肾外因素和高蛋白饮食也可使BUN升高,故它不是评估GFR的最好指标。常用酶学方法测定,有试剂盒供应。尿素氮正常值为2.86-7.14 mmol/L,测定值会因饮食的内容而有所变动。,尿素氮增高1、器质性肾功能损害: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肿瘤、多囊肾等所致的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肾功能轻度受损时,BUN可无变化,但GFR(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50%以下,BUN才能升高。因此血BUN测定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指标。但对慢性肾衰竭,尤其是尿毒症B

34、UN增高的程度一般与病情严重程度一致:肾衰竭代偿期GFR下降至50ml/min,血BUN9m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血BUN9mmol/L;肾衰竭期,血BUN20mmol/L。2、肾前性少尿:如严重脱水、大量腹水、心脏循环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肾血流量减少灌注不足导致少尿。此时BUN升高,但肌酐升高不明显,BUN/Cr(mg/dl)10:1,称为肾前性氮质血症。经扩容尿量多能增加,BUN可自行下降。3、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 如急性传染病、高热、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和甲状腺功能亢、高蛋白饮食等,但血肌酐一般不升高。以上情况矫正后,血BUN可以下降。

35、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两者分别为含氮的有机物和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这些小分子物质从肾小球滤出,故可用作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诊断和过筛指标。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时,血肌酐和尿素氮 因潴留而增高。,尿素氮偏低1、肾功能失调。尿素氮偏低,可能与蛋白质吃得太少、怀孕、肝衰竭有关。2、肝功能衰竭。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肝功能衰竭,造成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另一个原因是患者蛋白质摄入不够,再加上因肝功能不正常而大量消耗。造成尿素氮偏低的原因有多个,因此,患者如果出现了尿素氮偏低,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不能笼统地把尿素氮偏低的原因理解成肾功能失调,从而使自己过度恐慌。因此,为

36、了防止受到不必要的惊吓,最好先做个肝功能检查,确诊好病因后,再对症下药,避免盲目治疗,从而耽误治疗时间。,血液电解质检查,钾正常参考值3.5-5.5m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 :摄入过多,如大量输入库存血,补钾过快过多,过度使用含钾药物。钾排泄障碍,见于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长期使用保钾利尿药物,长期低钠饮食。细胞内钾外移增加,如大面积烧伤,创伤,组织挤压伤、低醛固酮血症、重度溶血等。减低 见于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严重呕吐、腹泻、服用利尿剂和胰岛素、钡盐中毒、代谢性碱中毒、低钾饮食等。,钙正常参考值2.1-2.6mmol/L。临床意义增高 见于维生素D过多症、结节病、急性骨萎缩

37、、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多发性骨肿瘤、血液中二氧化碳张力增加等。,钠正常参考值135-145mmol/L。临床意义增高 见于垂体前叶肿瘤、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严重脱水、中枢性尿崩症、过多输入含钠盐溶液、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减低 见于糖尿病、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消化液丢失过多(如呕吐、腹泻)、严重肾盂肾炎、肾小管严重损害、应用利尿剂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毒症的多尿期等。,磷正常参考值0.87-1.45mmol/L。临床意义增高 见于慢性肾炎尿毒症、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维生素D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等。减低 见于佝偻病、软骨病、糖尿病、肾小管病变、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维生素D过少症、长期

38、吸收不良及腹泻致磷摄入减少等疾病。,镁正常参考值0.8-1.2m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阿狄森病、肾功能衰竭、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脱水症、关节炎、镁制剂治疗过量、糖尿病昏迷等。减低见于呕吐、腹泻、使用利尿剂、慢性肾功能衰竭、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高血钙、糖尿病酮中毒、低白蛋白血症、长期使用氨基糖类抗生素等。,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心肌损伤发病 69 小时后,血中出现增高并持续数天、对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高标志物。1、肌酸激酶 MB 同工酶( CK-MB ) : CK-MB 可以诊断无骨骼肌损伤的心肌梗死,也适用于早期

39、诊断,其临床特异性高于肌红蛋白,在不同时间重复此项检测有助于确诊 AMI ;溶栓治疗 90 分钟后,测值增加 4 倍,提示梗阻的血管再灌注成功。对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 CK-MB 增加,数月后心肌梗死的发生和死亡都明显高。另外,骨骼肌损伤时,测值也会升高,因此询问病史和观察症状很重要。2、心肌肌钙蛋白( cTn ) : cTn 有 cTnI 和 cTnT 两种亚型。因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发病后持续时间长,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较好的确定标志物。主要用于心肌缺血损伤如 ACS (包括隐性心绞痛和不稳定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的临床诊断、危险性估计和于后判断,此外还可用于 MI 后临床溶栓治疗效果

40、判断,心肌缺血损伤面积的估计,临床诊断心肌炎等。,欧洲心脏协会对 BNT 检测心衰病人的指南:心血管疾病临床检验项目:C- 反应蛋白早期心肌损伤的标志物B 型尿钠肽( BNP )心衰病人的早期诊断和预测心肌钙蛋白 -I ( TNI )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钙蛋白 -I ( TNI )、肌红蛋白( MYO )心肌梗塞,C 反应蛋白( CRP ) :有人将高灵敏 CRP 称为首次预防,确切地说就是在表观健康,没有任何心血管疾病的症状,但却在亚临床的动脉硬化患者中有反应预警作用,同时也可预测再次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并通过预防性治疗来降低已升高的 CRP 浓度,从而减低危险度。当测值高于判断限定( 2.2m

41、g/l )时,男性发病危险度增加三倍,如果低于判断限,为避免炎症引起的假阳性,可以在 3-6 周后复查一次。另外吸烟者往往伴有轻度肺部验证,可促使 CRP 非特异性地轻度升高。 CRP 还可能成为将来冠心病最强的预示物。在健康人群中评价心血管的危险性要用高度敏感的 CRP(hsCRP) ,如果再结合总胆固醇、 LDL-C 和 HDL-C ,其预示能力更强。最近一项调查表明,高 CRP ,低 LDL-C 的妇女比高 LDL-C ,低 CRP 妇女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大。这说明它可以在被传统方法漏检的情况下检出更多的危险人群。检测高敏 CRP 时,建议将测值分为以下三级:低危 3.0mg/L 。,B

42、型尿钠肽( BNP )一个重要的心衰指标B 型尿钠肽是由心脏分泌的短肽激素,当心室增大和负荷增加时会升高。 BNP 有时也叫脑尿钠肽,是一个由 32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含一个 17 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结构。通常心衰的发展是缓慢的,往往要几年,心脏的工作能力才慢慢下降并渐渐失去其泵血能力,因为心脏可以通过补偿调节来掩盖出现的病症,只有在病症累积多年后才出现心衰症状。所有心衰的状况,即使是中等程度也是十分严重的健康问题,必须及时治疗以延长病患的生命。,BNP 是一个在心衰的不同方面有很多用途的指标:1、急诊室的呼吸急促的病人: BNP 的测定可以筛选出非心衰病人;病人的 BNP 值高于阈值必须随

43、访;帮助筛选需做超声心动图的病人;2、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或不稳定心绞痛病人的风险分级: BNP 检测对亚急性偶发性心肌缺血病人的风险分级;在心肌缺血后 25 天应进行 BNP 的检测; BNP 可对心肌缺血和抗心衰治疗进行监测3、治疗监测: BNP 是一个治疗有效性的早期监测指标,当治疗有效时可明显下降;如果没有 BNP 的检测,治疗效果必须等到几周后通过体征的改善才可以知道。4、高危筛查无症状的左心室机能障碍:高危的心衰病人,如糖尿病、遗传性心脏病、高血压、过往心梗、年龄超过 50 岁等,都应进行常规筛查;还可以检测舒张期机能障碍;5、监测心脏瓣膜疾病病人:对动脉狭窄和回流的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病人, BNT 的检测可以提供一个好的时机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